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


1.针灸疗法
(1)中风先兆

治则:疏通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
绝骨。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 诸阳之气;曲池、合谷、足三里调和阳明经气 血;风市、绝骨理气活血。诸穴相配,则肢麻、 乏力等诸证可除。
(2)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 1)半身不遂
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 以回阳固脱。 操作:关元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灸至 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疗法
(1)头针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
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下,快速捻转 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 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 隔日1次。
(3)中脏腑
1)闭证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十二井穴、水沟醒脑开窍,开闭泄热;太冲 平肝熄风;丰隆蠲化痰浊;劳宫清心泻热。 操作:十二井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急性期应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2.针灸治疗后遗症应配合功能锻炼。
(2)耳针 选穴:肾、肝、心、三焦、皮质下、脑干、枕、 额。 操作:毫针中等强度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 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 选穴: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 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 断续波,志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日 1次, 每次20分钟。

中风病证型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型诊断标准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风火相煽,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在中医上,中风有不同的证型,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个证型:一、中经络中经络是指中风后表现以肢体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手足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病因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主。

由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故见口歪眼斜、手足麻木;肝肾阴虚则眩晕;气血不足则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为气虚血少之象。

此类疾病的中风病机为肝肾阴虚,脉络瘀阻,基本病势为正虚邪实,属下虚上实。

临床又可分为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等不同证型。

治疗应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平肝潜阳、祛痰通络、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

二、中脏腑中脏腑是指中风后表现以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病因以风火相煽为主。

风火相煽,蒙蔽清窍,故神志不清;肝风内动,挟痰上蒙清窍,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红或绛,脉弦而数或弦滑而数,为风火相煽之象。

本病病情较重,临床以闭证为主,可见实证有余之象。

其基本病势为邪实内闭。

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是指中风后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后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虽然已经存在,但程度较轻,治疗以补虚为主,兼顾痰瘀。

治疗应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祛瘀化痰等。

同时还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总的来说,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病因,中医将中风分为不同的证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时,不同时期的中风病也有不同的治疗重点和康复方法。

总之,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和康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病-《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喁斜,言 语不利。
兼次症: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 弦或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 风痰阻络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 语不利,肢体麻木。 兼次症: 头晕目眩。 舌象: 舌质暗红,苔白腻。 脉象: 弦滑。 治法: 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 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眼球固定,瞳神大小不等
呼吸微弱,气不得续,肢冷自汗
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

骤然高热不退
大呕血
突见呃逆频频
5. 辨闭证、脱证
阳闭
闭证
中脏腑
阴闭
脱证
基本原则: “ 先清后补”。
“ 先清” 急性期 标ຫໍສະໝຸດ 突出 治疗重在祛邪“ 后补” 恢复期及 虚实夹杂 治宜扶正祛邪
后遗症期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 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中风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2. 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气滞血瘀 瘀 气血逆乱
七情失调 肝阳暴张 风
中风
(情绪剧烈波动) 心火暴盛 火 上扰脑窍
3. 饮食不节,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
挟火
肝旺克伐脾士 脾虚生痰 痰 挟瘀 上蒙清窍 中风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具有突然发作、多样化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在历代医家中,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到了中风,并称之为“中风者言语不能、舌蹇、昏黑、臂足僵硬”,其中还描述了中风的病机:气滞血络、痰浊内阻、气血不通等。

按照《内经》的理论,中风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导致脑血流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了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有关。

他主张饮食应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

他还指出中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多摄入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黄耆、人参等,以改善气血运行的状态。

宋代医家陆完臣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论述了中风的病机,他认为中风可以由外感寒邪、肝肾疾病、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根据病情,并结合实际操作,采用汤剂、针灸等方式调理气血,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明清时期的医家们也针对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明代的朱震亨在《疗病集》中强调中风的致病原因,认为积劳过度、实证、血瘀、内伤等因素均能引发中风。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注意贵阳、命门、踝关等穴位的刺激,以恢复脑血流,改善病情。

清代的吴鞠通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中风的分类,并根据脉象的不同,辨别了不同类型的中风病机。

他认为阳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浊内蒙等因素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

他在治疗中主张调理脾胃、养血活血、祛痰通络,并注重草药的运用。

总的来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中风的治疗,医家们主要从调理气血、活络通窍、祛痰开窍等方面入手,以恢复脑功能,改善病情。

尽管中风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注意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阴虚风动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 ,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 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凤阳内动,风痰瘀阻脉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天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玄参)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
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
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 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3.“唐宋”时期是对病因重新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 立论: 《灵枢》“真气去,邪气独留。” 张仲景:“脉络空虚。”等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 张元素:“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 为标。” 刘河间:“心火暴盛。”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真中风、类中风。”
二、治疗原则
中脏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闭证→息火清风,豁痰开窍,通腑邪热
急性期
内闭外脱证→醒神开窍及扶正固脱 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
中风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 (虚实夹杂) 并用。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 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橘红、枳壳、川芎、红花、远志、 石菖蒲、茯神、天麻、丹参、炙甘草)
2.痰火瘀闭证(阳闭)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 口臭,烦躁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 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或安宫牛黄丸《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 花、白芍、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2.气虚络瘀证 主症:偏瘫,肢软,肢麻,口舌喎斜 兼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偏瘫,肢体僵硬、变形,肌肉萎缩, 兼症:肝肾亏虚症脉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和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 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 味子、肉桂、茯苓、麦冬、 炮附子、石菖蒲、远志、大枣、薄荷)
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 或劳累等诱因。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口癖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 耳后疼痛,口角流涎、漏气,流眼泪,而无半身 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 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发作。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及痫病的区别
一级预防研究 名中医经验
• • • • 张学文:中风未病先防 适应症:中风先兆 病机关键:肝热血瘀 证候学表现:一过性眩晕、肢体麻木或头痛 易怒、或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红或 黯红或有瘀点、瘀丝、舌下脉络迂曲、脉弦 滑。
一级预防研究
• 治法:清肝和血、化瘀通络 • 方药:清脑通络汤 菊花10g 草决明30g 葛根20g 川芎15g 地龙10g 水蛭10g 赤芍15g 天麻10g 山楂20g 磁石20g 丹参30g 川牛膝20g 甘草10g 水煎服 日一剂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见肝风、痰浊、 瘀血、腑实证。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临床多见气 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夹 杂证。
3.辨闭证、脱证
闭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 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昏、瘫、痉(噤)、闭
(二)中脏腑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 直,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 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
(胆南星、全瓜蒌、桃仁、大黄、 芒硝、甘草)
4.脱证(阴竭阳亡):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 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口舌喎斜、流涎,偏瘫,肢麻 (痰阻舌窍症脉)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医学心悟》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 全竭、南星、羌活、木香、甘草)
3.中风前亚健康辨证探索
中风发 病后: 风;火; 痰;瘀;
气虚; 阴虚
无证可辩
风、火、痰、瘀、气虚、阴虚
急性斑块破裂
临床症状 亚临床
辨证方式?
• 亚健康状态分为两个阶段 • 心身失调阶段:易疲劳、失眠、纳差、情绪不稳定 为主要症状。 • 亚临床状态:突出的表现是三种减退(活力、反应 能力、适应能力),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 血粘、低免疫力),发病的趋势是六病综合(肥胖、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癌肿)
3.痰浊瘀闭证(阴闭)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 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济生方》 (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 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中脏腑
相同点
厥证
痫病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昏迷时间一 般较长,伴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及 半身不遂等 。 醒后如常人, 昏迷时间 发作时口角流 较长,醒 涎,口中如做 后如常人 猪羊叫,并且 。 有反复发作病 史。
区别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为临床主证,病发时可伴高热、神昏, 但无口舌歪斜及肢体偏瘫。
• 亚健康的主要病机关键: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 主要病因病机为特点: 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遂、劳逸失度、年 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 • 辨治原则:强调 “以平为期”。
4.中医药预防的优势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始终遵循“未病先防,已 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 国内外大量的基础研究已证实,中药对中风的预 防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起作用的。 甚至某种单药所含的组份可能同时具有降血压、 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诸多作用。 与单一化学药物比较,中药具有更大的潜力。
1.临床表现:
中脏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謇涩。 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 语謇涩。
2.发病特点:多急性起病,变化迅速。 3.发病年龄:多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4.病前征兆: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黑矇、
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5.诱发因素:常有眩晕、心悸、头痛等病史,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提纲概要
1.中风的概念 2.中风的源流
3.中风的症候特征
4.中风的病因病机
5.中风的诊断依据
7.中风的鉴别诊断
8.中风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9.中风的相关研究进展
脑卒中病人
目前,中风病已被神经科学界视为复杂性难治 性疾病之一。 之所以复杂,是因目前对相关的病因病理及相 互影响认识不足; 之所以难治,是因①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并不能 解释脑血管病的所有现象, ②现有的手段或药物 不能使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尽快好转。 难治基于复杂,复杂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中风病进 行新的认识。
中风是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使风、火、 痰、瘀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 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名“卒中”。
1.内经对中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身偏不用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 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 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横窜经络
中风
蒙蔽神窍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互搏结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虚(肝肾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肝风) 气(气逆) 瘀(血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气为发病之 标。 病变部位: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关系密 切。
3.肝阳上亢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口眼歪斜,舌强 语謇,或手足滞重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 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蹿脉络。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朱茯神、 夜交藤。)
脑出血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謇、麻
兼症: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二便失禁或不通。
气血亏虚→瘀阻脑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