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续)

合集下载

从《内经》谈调阴阳、平为期治疗中风

从《内经》谈调阴阳、平为期治疗中风

从《内经》谈调阴阳、平为期治疗中风【关键词】中风治疗;调阴阳;平为期;中医理论1 阴阳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提出阴阳为自然界的本源,自然界的变化运动,万物的产生与消灭的规律即“阴阳”,阴阳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统一的矛盾的两方面。

人体生命在活动的发展变化和关键亦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张景岳提出“诊病施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

阴与阳之间相互交感,对立制约,相互依存,互相为用,相互转化,相互反照,及阴阳自和而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二者保持相互对平衡是极其重要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均强调只有通过阴阳之调和,人体内外才能协调统一,所以“和平”既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目的,又是其生理活动的体现,故《内经》提出”以平为期”明确指出治病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恢复人体正常机能,在于“治人”而不是“治病”。

现代病理生理学者亦认识到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自稳态”被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治疗的目的要放在恢复人体“自稳态上,而不是单纯地消灭病邪,故《内经》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治病之大宗。

2 中风病机阴阳失和中风的发生是阴阳失调,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而产生,从中风病发病年龄和体质看,其本为阴阳亏虚,气血衰少多属于“阴阳俱虚”之体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王大爷今年71岁,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只有高血压的毛病。

但是最近因为家中的一些烦心事,导致整个人郁郁不乐。

某天从床上起身突然昏倒,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中风,好在经过治疗,没有大碍。

医生提醒中医同样可以治疗中风,副作用较少,可以通过中医疗法巩固疗效。

那么中医学究竟如何认识中风病因病机呢?1中风病的相关记载中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类型,关于中风的认识,我国早已由来已久。

以《内经》为例,尽管彼时尚无“中风”之名。

但是关于中风的症状却已有记载。

根据《内经》的说法,患者会有仆击、昏迷、惊厥等症状,同时身偏不用(半身不遂)、扉风。

《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相对复杂,精神刺激、疲劳、饮食、患者自身体质,均可能成为引发中风的因素,病变主要在头部发生。

除了《内经》,历朝历代对中风的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以唐宋为分界,在这之前,中医学说更偏重“外风”,也就是内虚邪中;在这之后,中医学说侧重点开始转向“内风”,“正气虚”、“心火旺盛”、“湿痰生热”、“内伤积损”、“气虚血瘀”等学说逐渐发展。

2中风病病因病机现代医学中,中风分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也有卒中的别称,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难题,无论是发病率、致残率还是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患者可能会突然昏倒,之后不省人事,也可能引发嘴歪眼斜、无法流畅说话,或者半身不遂等症状。

临床可用中经络和中脏腑等情况进行区分,若是前者,则患者病情相对不重,也不会出现神志不清的现象,只会表现为无法流畅说话、嘴歪眼斜等情况;若是后者,则病情深入五脏六腑,会影响神志清醒程度,致残率和致死率也会因此而直线上升。

中风病因病机,本质上可以用“阴阳失调”四个字概括,病情直冲患者脑部,或者侵犯患者五脏六腑。

患者自身阳亢阴虚,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会出现气虚瘀血、阴阳失调等病症。

肝肾阴虚是中风的病理基础,肝肾阴下虚与肝阳上亢相互作用,加上患者未能正常饮食、情感波动剧烈等外因共同影响,会令脑部直冲气血,气血上涌的同时,就会导致患者突然昏倒,从而不省人事。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中风病病因及辩证论治的新进展摘要:中风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医对中风发病因素历代论述诸多,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也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

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介绍了目前对中风病病因的新内容,并将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 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风病因辩证论治“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

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临床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为多见。

中风因其起病突然,,变化迅速,且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故祖国医学将中风列为“风、痛、朦、隔”四大疑难病之首。

由于中风而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上升。

因此,如何降低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我们医务界、养生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

中风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后果严重。

然而它的发生却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表面上看来中风的发生是突然的,实质上它有一个病理形成的演变过程。

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这个病理过程可以突然加速,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故中风先兆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脉相承的。

《丹台玉案》将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阐述得极为透彻“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饱不暇于食,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食,或当风而沐浴, 或大汗而行房, 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 以致元真耗亡, 气血消尽, 大经细, 积虚弥年, 平时无甚痛苦, 而不知营卫皆虚, 徒有躯壳, 正犹无心之木, 将折未折, 无基之墙, 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 而方且自畏无恙, 遂昧而不知戒。

”所以, 一旦发病就很严重。

一、病因方面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一级预防研究
• 治法:清肝和血、化瘀通络 • 方药:清脑通络汤
菊花10g 草决明30g 葛根20g 川芎15g 地龙10g 水蛭10g 赤芍15g 天麻10g 山楂20g 磁石20g 丹参30g 川牛膝20g 甘草10g 水煎服 日一剂
二级预防研究
3.痰浊瘀闭证(阴闭)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 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济生方》 (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 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动脉粥样硬化性可防可治
数十年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瞬间的斑块破裂 数十秒钟内的血栓形成 致死和致残的血管事件 无血栓,无事件 可以预防,可以治疗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室系统出血
微创治疗
微创治疗
动脉瘤介入治疗
2.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毒邪理论和中风病现代病理 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毒邪是中风病病理因素, 并采用解毒法治疗,已成为现代中风病研究中新 的视点和热点。从毒论治理论认为风火痰瘀虚兼 夹是中风病的主要证侯,而这些症候一旦形成, 迅速蕴结成毒,形成毒损络脉证,最终毒邪损伤 脑络、损坏脑髓。故临床中,在治疗中风病,尤 其是急性期时,采用清热解毒疗法治疗,效果显 著。
3.肝阳上亢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口眼歪斜,舌强 语謇,或手足滞重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 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蹿脉络。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朱茯神、 夜交藤。)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探讨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探讨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2 0 . 0 0 1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2 0 0 0 0 1 — 0 3
Di s c us s i on o n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y o f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e n e s i s o f St r ok e
较 为 全 面的概 括 了古今 医家对 中风病 的 不 同观 点认 识 。 中风 的发 病机 制 复杂 ,涉及 众 多的病 理 因素 。 学习诸 医家对 中风病 的观 点认识 ,关注 其病 理 因素之 间 的联 系转化 ,能 为更加 深入 的认 识 中风 病 因病机提 供 理论 基础 。 关键 词 :中风 ;病 因病机 ;研 究探 讨 ; 中医基 础 理论
Abs t r a c t :T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y o f t h e e t i o l o g y a n d pa t ho g e n e s i s o f s t r o k e h a s b e e n a l o n g d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c e s s .Th e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e d t h e t r a — d i t i o n a l t h e o r y o r i g i n o f t he e x t e r n a l a n d i n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 o f s t r o ke ,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 mo d e r n s t u d y o n t he e t i o l o y g a n d pa t ho g e n e s i s o f s t r o ke o f e x t e na r l wi n d— i n d u c e d s t r o k e ,i n t e r mi n g l e d p h l e g m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ph l e g m h e a t a nd b o we l r e p l e t i o n,b l o o d s t a s i s ,i mb a l a nc e o f q i mo v e me n t ,e x u b e r nc a e o f h e a r t ir f e ,b l o o d s t a s i s d u e t o d e ic f i e n t qi ,p o i s o n d a ma g i n g br a i n c o l l a t e r ls a a n d y i n d e ic f i e nc y o f l i v e r a nd k i d— n e y ,a n d c o mpr e h e n s i v e l y s umma r i z e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v i e wpo i n t s o f nc a i e n t a n d mo d e n r p h y s i c i ns a o n s t r o k e. T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s t r o k e wa s c o mp l e x ,a n d ma ny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 we r e i n v o l v e d .S t ud y i n g o n v i e wp o i n t s o f p h y s i c i a n s o n s t r o k e a n d f o c u s i n g o n c o n v e n t i o n o f p a t h o — l o g i c l a f a c t o r s c a n p r o v i d e a t he o r e t i c l a b a s i s f o r mo r e i n -d e p t h u nd e r s t a n d i ng o f t h e e t i o l o y g a n d p a t h o g e ne s i s o f s t r o k e .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作者:孟丹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8期【摘要】本文主要从中风病的理论溯源和发病机制等方面来阐述临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找到中西医论治的结合点进行分析,相信对临床诊治中风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风病;理论溯源;发病机制;现代研究本文论述的中风病不同于《伤寒论》所指的“伤寒中风”,而是基于机体素虚,气血不足,加之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淫等,使脏腑阴阳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直上犯脑,导致脑络瘀阻或者脑发溢血,西医在临床上通常表达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临床上病患常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等主症。

在现代研究中认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同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低治愈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

1 理论溯源1.1 外风论唐宋以前,“内虚邪中”学说确立“外风论”。

《素问》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云:“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因而《内经》认为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是机体正气虚,邪气偏中,打破脏腑阴阳而致病。

1.2 内风论《素问》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发为大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到金元时期,“内风论”就取代了“外风论”占据了理论主导。

后来,出现如刘完素的“心火暴甚”学说、朱丹溪的“湿痰生热”学说以及李皋的“正气自虚”学说,清代王清任的“气虚血瘀”理论,其后叶天士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又有如“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的辨证思路,“内风”论成为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2 病因病机2.1 正虚邪中,中伤机体《内经》认为“气虚邪中”是中风病的根源。

《素问》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近代医家张山雷指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

中风病的治法来看,温散解表可以驱散在表风邪,扶助卫阳,恢复卫气“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在现代医学中作为增强免疫力的一部分。

《内经》论治中风

《内经》论治中风

《内经》论治中风丁自娟【摘要】中风一病,在<内经>中有诸多论述,对后世中风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医经典<内经>为对象,就中风的病名、先兆、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逐一探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中风;内经;辨证论治【作者】丁自娟【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中医医院,宁海,31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中风病病势急,病情多变,病死率高,后遗症重,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患病率冠诸病之首。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因而为历代医学所重视。

《内经》对本病的认识较为详尽,在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论述,为后世辨治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书中根据中风发病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有不同的记载,如卒中昏迷期有“仆击”、“煎厥”、“大厥”、“薄厥”之称;半身不遂期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之称。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灵枢·刺节真邪篇》谓“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所指“击仆偏枯”,即属本病。

《灵枢·热病篇》谓“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

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记述了中风病的症状,抽象的病理推测及预后的判断。

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

但《内经》中有关“薄厥”、“大厥”的记载半数并不属于“中风”的范围,“中风”病与其他疾病概念混淆。

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 第2卷 第20期-77-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of 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of Huangdi Neijing Huangdi Neijing-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ofStroke Stroke in TCM in TCM岳代锐1廖庆波2(1.四川省南江县中医院,四川巴中,636600; 2.四川省南江县下两中心卫生院,四川巴中,636600)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20-0077-02 证型:ADI【摘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

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内经;中风;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Abstract 】 Huangdi Neijing Huangdi Neijing is the oldest medicine, the most complete book basic theory of TC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uidance is the oldest medicine, the most complete book basic theory of TC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uidance has been of TCM clinically, particularly in th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has always been permeated, is worth being clinically applied. 【Keywords 】 Neijing; Stroke; TCM; 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Experience中风多起病急病急骤骤,见证多端,与六淫中风性“喜行而行而数数变”的特点相特点相似似,共同症状以同症状以突然突然突然昏朴昏朴昏朴、不、不、不省省人事,或,或口口眼喎斜眼喎斜、、语言语言不不利、半身不遂为特点特点,,故称“中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续)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第7期)
金栋河间市人民医院
(接上页)
4、饮食伤脾,痰湿阻络
《内经》认为嗜食膏粱厚味,可引起中风病之仆击、偏枯等症。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化热生风,导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中风病。

或痰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中风病。

此即“饮食--脾(痰湿阻络)--脑”轴。

5、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
《内经》认为房劳太过,可引起昏厥、喑痱等症。

如《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内夺,指房劳伤肾,内夺精气而言。

由于气机逆乱,邪气上冲于脑,引起猝暴眩仆、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或瘫软或瘫痪等症,便谓之厥,亦称昏(晕)厥。

如大厥、薄厥、
煎厥、尸厥、气厥、痰厥等。

《素问·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厥,逆也。

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猝不知人,此名为厥。

”[3]
肾虚可致厥,在《内经》别篇亦有论述,如《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

”《素问·调经论》:“志……不足则厥。

”等。

房劳太过,可耗伤肾之阴精,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上冲于脑,出现神昏晕厥、喑痱等症。

或肾精不足,上不能滋养脑髓(舌),外不能滋养肢体而致喑痱等中风症状。

《素问·厥论》:“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此即“劳欲—肾虚—脑”轴。

6、体质因素
《内经》认为形体肥胖,可致中风病。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刘完素云:“肥人多中风者……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

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

”[4]张介宾云:“肥人多有非风之证……然肥人多湿多痰,故气道多有不利。

”[5]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油脂油膏过盛导致。

此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

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粘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中风。

此即“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

7、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

此等病因病机实乃“病因—中介作用(病机)—脑(靶器官)”轴系
统。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4,131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2
[3]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92
[4]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8
[5]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4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