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道德观的演变_乌尼日

合集下载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Some Thoughts on Social Sexual Education at
College Classes
作者: 乌尼日;赵秀娥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主题词: 性别教育;社会;课堂;高校;“四自”精神;生存与发展;理论支点;特色课程;广西大学;
主体意识;女大学生;女性素质;和谐发展;男女平等;女性学;两性;学科;自尊;自立
摘要:女性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学科,它的理论支点在于,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生存?女性如何发展?广西大学首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特色课程--<女性学概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社会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课堂,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女性素质,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

第 32 卷 第 11 期2019 年 1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11Nov.2019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薛朝广(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对五四运动时期封建时代的糟粕思想和社会陋习,进行了思考和批判,从女性伦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探究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作用,并以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依据,挖掘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价值及时代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女性;伦理思想中图分类号:K261;D4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1-0152-02A Study on Women's Ethical Thought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XUE Chao-guang(Datong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al, Datong 037003, China)Absrtact: From the angle of Women ethical thought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 this paper analysed feadal thougt and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in critical way, and s t udie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to Chinses women in that age.Based on the improtant content of the Women’s ethical thoughts, this paper intent to dig the valuation and time sighificance of women’s ethical thought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Keywords: the May 4th Movement;Women;Ethical Thoughts0 引言五四时期所揭露出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社会现象中的陋习,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统女性观、摘要:中国社会的女性观从古至今有了彻底的变化

传统女性观、摘要:中国社会的女性观从古至今有了彻底的变化

传统女性观、摘要:中国社会的女性观从古至今有了彻底的变化摘要:中国社会的女性观从古至今有了彻底的变化,在大学生身上又有更新更先进的体现。

关键词:根源、传统、传统女性观、当代大学生的女性观一、中国古代的女性观儒家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观中占主导地位。

核心儒家文化中的“亲信别序义”中的“别”字,就道出了女性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女性观也是其理学的一个有机的组合部分。

朱熹对理学女性观的推行与传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利用国家刑法——快速强硬的手段,从制度上强制性地保证女性观的实行;二是利用家庭文化教育——稳固持久的手段,从思想上开启性地进行女性观的灌输;三是利用宗潜移默化的手段,从形式上渗透性地进行女性观的落实。

族民俗——宋明以后中国女子行为规范的指南被称为“三从四德”,其中,“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三从四德”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却是与一位著名才女有关,此女子就是文名赫赫的班昭。

班昭,东汉扶风人,字惠班,又名姬。

她是大文学家班彪的女儿,她的两个哥哥都在中国历史占据一席之地,一个写《汉书》的班固,一个是立功西域的班超。

由于父兄的熏陶,班昭的文学才能也是很惊人的,班固并没有编完《汉书》,由于受窦宪一案的牵涉,死于狱中,于是,汉和帝下诏令班昭补就八表和《天文志》,皇帝还让皇后和贵人拜班昭为师,立号为“大家”(这大概是大家的由来)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称制,班昭更是与闻政事,参预决策,曾在邓骘以丁母忧辞去大将军一职时对邓太后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关系得封为关内候,做了齐地的国相,她有一个重要的阁中弟子,便是汉代的儒学大师马融。

作为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班昭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却长袖善舞,活得风光体面,很难想象,她竟是“三从四德”主义的首倡者。

新女性与旧道德晚清女学与舆论纷争以私娼梁亚玲假冒女学生事件为视点

新女性与旧道德晚清女学与舆论纷争以私娼梁亚玲假冒女学生事件为视点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 参与者。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关于性别平等的问题和挑战。然而,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量。正如梁亚玲事件所揭示的那样,无论在哪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都是值 得和重视的问题
涵。本次演示将以晚清女报中的乐歌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呈现的内容和意义, 并从现代角度反思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晚清女报中,乐歌主要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 的认知。这些乐歌既有传统民间曲调,也有新颖的创作歌曲,表现出女性对自由、 平等和尊严的追求。例如,《女子吟》这首乐歌,以轻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 词表达了女性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立、自主、 自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女学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 到自己的价值,勇敢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使 女性在家庭和
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的进步。
对自身权利的渴望,以及追求独立自主的决心。此外,《女儿情》等歌曲则 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禁锢,呼吁女性勇敢面对现实,争取自身 权益。
乐歌在晚清女报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一方面,乐歌作为女性 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认同。这些 乐歌不仅传达出女性对社会的,也激发了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反思,促使更多女性 投入到社会变革
,增强性别意识。最后,乐歌这一艺术形式还可为当代女创作所借鉴,以 歌声传递正能量,抒发女性情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晚清女报中的乐歌是女性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当时女性的 心声和愿望,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文化现象。这些乐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女性 的思想解放和教育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应从这些乐歌中汲 取优秀传统,

我国重商主义的历史动因与当代发展研究

我国重商主义的历史动因与当代发展研究

2019年第2期【摘要】我国的重商主义思想在古代就有了萌芽,但是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我国的重商主义思想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分析我国重商主义的历史动因,并对当前的重商主义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我国重商主义的历史动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分析了当前重商主义存在的局限性,最后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商主义;历史动因;当代发展重商主义思想正式登上我国的历史舞台是在清朝后期,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在此之前我国早就出现了重商主义思想萌芽[1]。

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是一位重商主义者,他提出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商业思想和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经商的手段来聚集财富,使国家富足、军队强大[2];到了西汉时期,当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提出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思想,如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极大的增加了西汉的经济实力,同时,桑弘羊也将货币本身作为财富,并极为重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3];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赋税主张:第一,“重定天下之赋”,针对百姓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为宜;第二,认为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地里生产什么就征收什么税赋;第三,对土地按照优劣划分为五等,根据土地的优劣征收税赋;“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在我国不同的朝代都有一些重商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始终没有成为各个时期的思想主流,但是这也说明我国的重商主义思想早就出现,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进入1840年之后,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西方思潮也趁机涌入。

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下,当时有众多知识分子开始主动探索为了救亡图存之路,我国的重商主义思想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重商主义思想仍保留浓厚的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色彩。

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当前构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当前构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当前构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审美的定位与建立是以文化价值为标准的,社会与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同时,女性审美观也随之变化。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我国当代女性审美文化出现了明显的现代性多元化的特点,在审美标准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女性审美价值观,对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发展和繁荣女性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现代女性审美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近现代以来,中国女性审美价值观的演变主要有以下过程。

(一)从家庭附属品,到社会角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男性。

封建社会以血缘为基础、以长幼为顺序、以父权为轴心的家族制度,极大地了女性的发展,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下,妇女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被剥夺,女性的审美文化被淹没、被,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要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照男人的意志行事,女性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被压制、被扼杀。

封建礼教的下,女性经济上依靠男人,精神上也依赖男人,女性的审美价值观也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之上。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女性从自身开始摒弃封建思想的。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大批被禁锢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剪发、读书、参政等这些历史性的变革要求,体现了20世纪初女性对审美的觉醒,表明了中国女性审美价值观开始走上了理性之路。

(二)从同化的审美,到知性的审美追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大潮的鼓舞下,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较从前有明显增长。

知识女性纷纷投入及建设大潮,红色背景下,女性审美被忽视、淡忘,化的劳动与奉献几乎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以及性感美,在大潮下,被标准同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的迅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都促女性从思想观念到文化价值取向全面转型,外部审美特征被关注,内在修为也受到重视,知性美一度成为女性审美的主流。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易银珍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8)3
【摘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男女道德人格的基础,成为处理两性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带来封建女性伦理观念的形成.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 可便于了解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总页数】5页(P43-46,69)
【作者】易银珍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观的本体论诠释 [J], 王浩斌;王飞南
2."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观的本体论诠释 [J], 王浩斌;王飞南
3.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之价值取向 [J], 谢昌蓉
4.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J], 谢昌蓉
5.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历史性变革 [J], 张力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在这个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性别平等的传统观念、现状以及对女性权益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平等中国传统观念中,性别平等与对待男女的平等态度密切相关。

传统上,中国文化强调男子为家族延续的责任,而女性则负责家庭的照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没有地位或权益。

相反,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注重平衡与互补。

在家庭中,儿子负责继承祖业,媳妇则承担着传承家庭血脉的重要责任。

这种观念也促使着夫妻间完美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二、中国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有着广泛的参与度和表现空间。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教育还是社交领域,女性都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1. 政治参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女性逐渐崛起于政治舞台。

如今,女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积极参与国家决策和社会管理。

2. 经济独立:中国的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加。

许多女性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教育提升:中国女性的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学位,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度逐渐扩大。

这为女性进入各个领域,以及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三、中国女性权益保障的措施为了保障女性权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1. 法律保护: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女性权益,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均为女性提供了法律保障。

2. 意识形态的转变: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和宣传,不断加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意识形态建设。

这为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3. 社会支持:除了政府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女性权益的保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总第183期)学术论坛ACADEM IC FORUMNO.4,2006(Cumulatively NO.183)中国女性道德观的演变乌尼日,张 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中国女性道德观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漫长的历史演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图卷。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是建立在 男尊女卑 基础之上;近现代中国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踏上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解放道路,由 女子无才便是德 到兴办女学,从女主内到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女性道德观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其主旋律仍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倡导的 四自 精神。

[关键词]女性;道德观;多元化; 四自 精神;演变[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4-0021-04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道德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以及女性自身的道德观,在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尽相同的,有其发展脉络。

作为地球上能在体内产生卵细胞,孕育新生命的人类两性之一的女性因其文化的特殊背景构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导向和约束作用。

对道德的认识或看法即形成人们的道德观。

占人类半数女性的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对中国女性道德观演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以偏见和束缚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女性道德观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女性生活在备受 尊敬 的母系氏族制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男权代替了女权,妇女的地位由此而下降。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男权至上理念,用其伦理道德的锁链对女性进行了严酷的束缚。

从此,妇女便坠入森严的礼教罗网之中,饱受摧残和折磨。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晚期,歧视妇女的思想开始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述中反映出来。

孔子在 论语 中就明确讲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把妇女与小人等同起来,表明孔子对妇女的道德评价。

这一思想对后世女性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汉,董仲舒出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需要,正式提出 三纲五常 。

其中 夫为妻纲 ,即明确提出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

从此以后,妇女就被一系列道德伦理规范所严格束缚,精神被压抑、才智被埋没,使她们的人格受到屈辱。

在提出 三纲五常 之后,为了让妇女永远安于这种依附、服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为妇女规定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三从四德 。

三从四德 是中国古代加在妇女身上的一套重重的枷锁,以至于后来的妇女道德规范几乎都发源于此,因而,它也是传统妇女道德观的核心内涵。

古代中国妇女为遵守道德规范,一生要做到 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绝对服从男性,为男性社会奉献自己的一切。

魏晋南北朝和盛唐时期,妇女表面上好像享受过一段相对宽松的社会道德氛围。

儒学衰微,思想自由,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传统妇女道德观念对妇女的束缚也相应较宽松。

在政治上,北魏文明太后,唐代的女皇武则天、上官婉儿等杰出女性参与政治活动,进而取得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文学上,[收稿日期]2006-02-20[作者简介]乌尼日(1956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妇女运动史;张艳(1978 ),女,河北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1女诗人、女词人等相继出现,使文坛的性别比例有所改变。

但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女性再次被套上了紧箍咒。

宋明理学以 存天理,灭人欲 为核心,宣扬人的身心修养、日我省悟。

在妇道观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妇女节操问题上,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再嫁问题;一是贞操问题。

宋明理学所提出的守节、守贞观念,使 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 更具体化与生活化了。

夫死不许再嫁,这是所谓 夫死从子 之义的具体化,守贞观是所谓 出嫁从夫 这一纲常的具体化,对妇女生活的影响、妇女身心的摧残,至为严重。

至宋元时期,贞操观逐渐成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内容,程颢提出的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使女性坠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女子无才便是德 是宋明理学的妇道观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历史上曾经颇有影响的妇道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道德准则在我国封建社会初始已见端倪。

南宋以后,理学兴起,提倡禁锢人性、存天理灭人欲,礼教束缚愈加严重,然而也未形成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观念。

至明代才明确提出 女子无才便是德 。

认为女子的任务仅仅是嫁人生子、持家相夫,读书识字与女性无关,儒士们甚至认为 妇入识字多诲淫 。

妇女也逐步被这种 无才是德 的妇道观所驯服。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观念在清代更是变本加厉,就连身处上层社会的封建淑女、大家闺秀也全盘接受了。

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禁锢在无知、愚昧的状态之中。

女性只能遵循 男主外,女主内 、 女不言外 的要求,不得与社会交往,特别是不得参与政治生活。

这就使妇女与外界全然隔绝。

同时,男性还刻意用各种怪诞的审美标准要求妇女,如女子要懦弱纤细、轻声柔气、步履轻盈、举止舒缓、胆怯怕羞、不善言语、温柔驯服等。

在五代和宋朝出现的为了欣赏妇女小脚而让妇女缠足的风气,此时也愈演愈烈,形成了华夏民族一种独特的陋习。

缠足违背了人体自然发展规律,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给她们在沉重的精神枷锁上又加上了一道肉体的枷锁,使她们柔顺的性格变得更加怯懦,本来就狭小的生活天地变得更加狭小。

总之,中国传统的妇女道德观都是建立在男尊女卑观念基础之上,有着一整套严密规范。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封建社会的妇德妇教,作为统治者对妇女的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全能贯彻执行,尤其在下层社会的广大劳动妇女中间,她们自然地形成和保持了一些纯朴的道德,如尊老爱幼、勤俭朴实、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传统美德,这仍是今天女性应学习和发扬的。

二、觉醒与奋起的中国近现代女性道德观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中国女性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中,男女平等的意识已开始萌芽。

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封建社会的妇德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组织的 不缠足运动 和 兴女学运动 ,在全国范围反响强烈。

康有为在 大同书 中大声疾呼 男女同为人类,同构天生 ,压制女子是 损人权、轻天命、悖公理、失公益 ,提出女性应有的各种平等权利。

梁启超在争取女性教育权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 变法通义 和 倡设女学堂启 中阐发了兴办女学的意义,认为只有兴办女学,妇女才能成为知情知义的贤妻良母,社会才能达到富国富民的目标,即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与封建礼教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只不过是对封建礼教的轻微改良,但是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妇女们视为真理的封建妇道传统,使得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沉睡的中国女性有了最初的觉醒。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达到了高潮。

资产阶级从不同角度为妇女的解放呼喊。

孙中山认为,妇女是革命依靠力量的一部分,他鼓励妇女起来做国民之人,号召妇女起来参加民主革命斗争。

1912年同盟会通过了以男女平等权利、普及女子教育等为内容的十一条奋斗纲领。

这里面的许多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妇女的道德要求。

中上层知识妇女群体,在孙中山妇女观的影响下,摒弃了 男尊女卑 的封建伦理观念,把改善自身处境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加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斗争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同盟会的女知识分子约有200人,其中有姓名可查的有105人,她们或公开、或秘密、或个人、或团体,以各种形式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

以秋瑾为代表的妇女英杰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广大的中国女性。

吴玉章高度评价秋瑾的历史功绩,称之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妇女道德观与变法维新时,有了很大的不同。

康梁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女子22指引的归宿是相夫、教子、宜家、善种。

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妇女参加民族民主斗争,做完全的 国民 ,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妇女道德观念发展中的进步。

然而,资产阶级认识不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度,因而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妇女解放、道德觉醒的道路,最终只能使妇女已经觉醒的意识再度陷入迷茫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1919年 五四 运动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也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了新的女性道德意识的萌芽。

李大钊、陈独秀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妇女解放的最终归宿。

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摧毁私有制度,才能最终解决妇女问题。

这使中国女性伦理的发展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质变。

与此同时,李大钊还将唯物史观运用在对道德问题的分析上,以唯物史观取代了两千余年来在道德问题上的唯心史观。

他们提出,禁锢妇女灵魂的封建妇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妇女之所以受到 三从四德 、 从一而终 等封建道德观的束缚和残害,其根本原因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低下。

并且李大钊还由此做出了大胆的预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过去的所谓节烈贞操等观念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崩溃。

这些思想推动了处于迷茫之中的中国妇女的道德观念大解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特别是根据地建立后,妇女们一改千年的传统习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参军、拥军、劳动生产,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这个时期在广大妇女身上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团结奋斗、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是历史上任何时代妇女也无法比拟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对妇女解放、妇女道德等问题作了大量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妇女伦理思想理论宝库。

三、发展与多元 中国当代女性道德观中国女性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走过了西方女性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解放道路。

中国女性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新中国女性道德观的确立建国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带来女性道德观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道德的逐步形成、极大地丰富了女性道德观的内容。

宪法规定了女性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主义女性道德通过法律保障而确立起来。

党和人民政府不但从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而且还帮助妇女解开精神枷锁,号召广大妇女走出家门,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