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_吕美颐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

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 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 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 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 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 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 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 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 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1949 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 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 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改革开 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国民族 服装代表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 彩袖曲襟低领长袖旗袍
20世纪30年代
彩绣大襟短袖旗袍
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
织 样式
谢谢观赏~~o(≧v≦)o~~
旗袍,这一被当代国际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 如今不仅受到我国广大汉族妇女的爱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欧 美妇女的青睐。其实,提起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 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 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 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 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 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 “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 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 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 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 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 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 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 帮助她们打扮哩。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 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 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 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 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 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 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 的,也不是必要的。 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 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 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 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 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 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 单旗袍等。

从民国报刊观旗袍之发展(1911-1929)

从民国报刊观旗袍之发展(1911-1929)

从民国报刊观旗袍之发展(1911-1929)作者:黄玉洁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观近代之中国,欧风美雨随着国门大开而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洋装”、“洋车”、“洋房”、“洋餐”,衣食住行,无一遗漏。

代表近代典型衣着服饰的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现代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现今旗袍受到诸多赞誉与追捧,但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旗袍并未受到过多的赞誉,且常与“满清”“复辟”等詞语挂钩,报刊上批判的文章并不少见。

直到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制服条例》,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旗袍的身份得到官方认可,逐渐走向全盛。

关键词:报刊;旗袍;民国;批判;流行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2-0051-031 对旗袍兴起之批判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同期满族妇女的服饰急剧衰落。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旧的东西死而不僵,新生的方兴未艾。

[1]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旧式的旗女长袍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新式旗袍一开始是在上海等较为开放城市兴起的,却并未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与接受。

1919年12月14日一位名为“天台山农”的作者在上海《大世界》发表了对喜着旗袍女子的感言,即《女子穿旗袍感言》,文中写道:“出现旗袍者满洲女子之服饰也,堂堂汉人而甘心效满人之装束,此予所大惑不解者,岂今之妓女之心,以为辫子尚存,将学辫师遗风亦存复辟之思想耶。

虑良家妇女炫异竞奇穿旗袍者接踵而起,联袂偕来以汉人而复变为满人”。

[2]以旗袍为界将满汉区分开来,汉人较之于满人似乎高人一等,带着一股优越感,将旗袍作为满清遗存与复辟思想的代表,旗袍成了作者眼中避之不及的事物。

1920年1月13日《大世界》报纸发行的报刊的第二版中刊登了采芹女士的《忠告着旗袍女子》一文,文中写道:“况且各位笃才是汉人,汉人自家有服饰,何苦要去学旗人装束,难道唔笃心里向野要想复辟呢”,“只要嫖客喜欢那怕扮满洲人”,[3]并且劝各位女同胞勿要再着旗袍免得人家笑,文中还指出着旗袍女子是为出风头,引来滑头招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 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陈永祥 罗素敏
!/,0-&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会, 扩大 !! 〔摘要〕 &1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了研究领域和范围, 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 发表、 出版了可观的论著, 从而促进了整个史 学 的 发 展 。 但 就 总 体 水 平 而 言, 高质量、 高水准的成果并不多见, 妇女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 , 主要是资料的不足、 分散, 限制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真正确立妇女史的学科地位, 尚需学术界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妇女史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233& * (+ 〔文献标识码〕 4 ! 〔文章编号〕 )11’.0’-’( &11- ) 1&.11&0.1’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大钊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 周作人为 代表的 “个体觉醒论” 两种妇女观进行了对比研 究。他认为, 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 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 两者在妇女理论上都具有开 创意义, 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但又都 存在某种偏颇和局限, 有待深入与突破 ( 《 “阶级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解放”和“个体的觉醒” —— 两种妇女观刍议》 , 《河北大学学报》 #$$$ 年 第 ! 期) 。 抗战时期妇女史研究 %& 毛泽东曾经说过: “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 女的觉醒, 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 这说明, 广大
究抗战时期妇女史的文章明显增多。畅引婷在 《妇 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山东师范大学 日本侵华一方 学报》 (**! 年第 % 期)一文中指出: 面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激起 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 双 重 觉醒, 从而使她们在抗战宣传、 后勤服务、 军事战 斗、 儿童保育以及生产建设等方面为抗战的全面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整体地位 的根本改变。一方面, 由于地位的不同和领导强弱 的差别, 妇女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另一方面, 妇女作 用的发挥主要由于外力的推动, 就妇女自身的素质 和觉醒程度而言, 除少数知识女性外, 广大工农妇 女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模式远远不能与时代的 发 展 相适应。 孙越研究了留日女学生这一群体的抗战活动, 认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前, 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 创办报 刊杂志、 宣传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 她们 愤然退学归国, 共赴国难, 在宣传募捐、 医疗卫生、 ・#+ ・

对近代中国身体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身体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l 总体性研究
身 体史 的研 究 ,在 当今 欧美乃 至 日本 学 界 已成 显 学 ,角度 新颖 ,视 野广 阔 ,成果 丰 硕 。在 海外 学 界 的影 响下 ,大 陆及 港 台学者 经过 共 同努 力 ,近 代
气味:人类排气的文化史》 《 、 疼痛 的历史》 《 、 搞
笑 :幽 默 的文 化 史 》 《 亡 文 化 史 :用 插 图诠 释 、 死 10年 以来死 亡文化 的历史 》 《 3 、 欧洲 洗浴 文 化史 》 、
” 突 到趋 同的进 步过程 ,同时也 是 中 国半 殖 民地化 不 是个人 和 社会 发 展 轨 迹 的一 份 真 实 记 录 。 张 德 安 在 《 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 中国发式变迁 中的 断 深化 的屈 辱过 程 。
赵颖在 《 从近代服饰 权力争斗》 一文 中,立足挖掘中国人发式 中的身 变迁透视社会风俗移易》 川 一文中认 为,近代服饰 体文化 内涵 ,以明末 至 民初 中国男人 发 式 的变 迁 为 例 ,考 察 了 近 世 中 国人 身 体 形 象 及 身 体 观 念 的 变 的 变迁 ,透 视 出人 们 开始摒 弃 等级 观念 ,平 等 意识 ( )服饰与社会风俗 3
中 图分 类 号 :K 9 0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4—53 ( 0 1 O 0 7 — 8 0 5 2 1 )5— 0 1 0
2 0世纪 8 O年代 以来 ,海峡两岸学者不约而同 1 1 译著方面 . 地 开始对 史学 研究 中各 自存 在 的 “ 条公 式 主义 的 教 海外 译 著 与 近 代 中 国 身 体 史 题 材 多 为 间 接 相
关 ,属于总体宏观方面。 对西方身体研究理论著作 的翻译工作在 2 世 1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作者:周丹肖乾琴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5期摘要: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近现代时期是中国服饰继承传统与发扬创新的重要时期,从清朝、民国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服饰的形质、色彩、面料、图案上能窥探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我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密切,我国的传统服饰也逐渐融合了他国服饰的特点,呈现出一番新的风尚。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女性服饰文化与历史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

衣冠服饰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交往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各种思想意识和习俗,都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

一、近代清朝女性服饰特点从近代的清朝开始,北方旗女的袍服和江南妇女的襦裙共同组成了清代的女装,并一直延续了很久。

直到晚清,这两种服饰才慢慢发生了相互渗透和融合,最显著的特点是袍服的袖部,不但袖端有挽袖,袖肘部还有着多条状的装饰。

(图1)在一些隆重场合所穿的礼服,还保留有游牧骑射的标志物箭袖,其造型也变得较宽大;而江南襦裙中的上襦,它的形制则逐渐向旗人的袍服所靠拢,日益变得长大,下摆逐渐移至膝,在生活中的名称也多用褂、袄、衫来代替;清朝裙子的式样是由前后内外裙门加侧裥再加腰头所构成的马面裙,由于裙腰是系于上衣之内的,腰头多用粗棉布等廉价而耐用的材料制成,所以裙的装饰多集中于下部的近裙摆处。

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甚多,服装式样受到很大影响,出现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髻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众所周知,清代汉族的女子多缠足,世人称之为“三寸金莲”,与此相适应的绣花鞋,它制作精美、形状娇小。

当时认为缠足的美在于女子着鞋后的造型——走路步履维艰,因此看起来身段婀娜,惹人怜爱。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刘玉琪;陈芳【摘要】本文以民国时期1927~1937年十年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海画报》《良友》《玲珑》刊载的1927~1937年的女子服饰图像为主要参考资料,将上衣下裙和旗袍两种主流女子服饰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在这十年间新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并最终确立知识女性,尤其是女学生是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服饰变革的主体,也是塑造近代新女性形象一独立、有知识、爱国的主力成员.【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36-43)【关键词】1927~1937年;女子服饰;上海;新女性形象【作者】刘玉琪;陈芳【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5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比较激烈,女权运动逐渐开展起来,女子教育得以普及。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在这一年也接近尾声。

接下来的1927~1937年期间,是国民党统治的黄金十年,民国进入短暂稳定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阜的通商口岸,经济文化与西方的相互交融,也使上海地区女子服饰在这十年间有了一个大发展,并作为一个风向标引领着全中国的女子服饰时尚。

这场时尚风波的源头首先要追溯至民国初期的服饰制度。

1、民国初年服饰制度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总有“易服色”一个仪制,以别于前朝①。

康有为在维新运动时,就提出“断发易服改元,以与民更始”②。

随着近代西方思想不断融入国人的生活,“学习西方、世界化、实用化、现代化、强国强种”等观念也逐渐深入大众群体生活。

随之而来的服饰变革自然也是时代更迭的重要符号。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草案》论述“服制理由”时就指出,“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并希望做到“各国的好处,样样取来效法自它国的不好处,件件设法改良。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同年10月民国政府和参议院即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服制》,颁布的这条法令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礼服,也称之为国服,内容如下③:男子礼服分为两种:大礼服和常礼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