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意义 (2)

(一)建设背景 (2)

1. 现实背景 (2)

2. 宜丰背景 (3)

(二)建设意义 (5)

二、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7)

(一)总体要求 (7)

(二)主要目标 (7)

三、主要任务 (8)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 (8)

1. 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方向 (8)

2.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底线 (11)

3. 耕地保护安全格局 (13)

4. 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格局 (14)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6)

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16)

2. 优化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18)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9)

1.加强节能减排 (19)

2.推行清洁生产 (19)

3.严格环保审批 (19)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20)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21)

1.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21)

2. 加强水土保持与防震减灾力度 (22)

3.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23)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23)

1. 建设认知生态文化体系 (23)

2. 融和传统文化,构建旅游生态文化体系 (24)

3. 推行低碳、绿色消费文化 (25)

(七)创新体制机制 (25)

1. 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AN 附属帐户体系”(简称: SEEA)

(25)

2.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与考核制度 (26)

3. 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 (31)

4.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权的相关制度 (31)

5.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绿色经济政策 (33)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33)

1. 统筹协调能力建设 (33)

1.1 成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33)

1.2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35)

2. 统计、监测能力建设 (35)

3. 执法能力建设 (35)

四、实施阶段、目标与任务 (35)

(一)建设初期阶段(2014年以前) (35)

(二)建设中期阶段(2015-2016年) (36)

(三)建设后期阶段(2017-2018年) (37)

五、保障措施 (37)

(一)强化组织保障 (37)

(二)加强舆论宣传 (38)

1. 加强宣传教育 (38)

2. 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38)

(三)整合多种资金 (38)

1. 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创新资金来源方式 (38)

2、强化资金监管力度,确保经费合理使用 (39)

(四)严格考核奖惩 (39)

附表 (40)

附表1. 宜丰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 (40)

附表2. 宜丰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阶段与指标、任务分解表 .. 40附图 ................................................................................................................ 40附图1. 宜丰县区位分析图 .. (40)

附图2. 宜丰县行政区划图 (40)

附图3. 宜丰县水源涵养安全格局图 (40)

附图4. 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格局图 (40)

附图5. 宜丰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图 (40)

附图6. 宜丰县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图 (40)

附图7. 宜丰县城镇空间格局图 (40)

前言

“渊明故里,禅竹宜丰”。拥有优越自然环境的宜丰,群山挺拔耸翠,生态得天独厚。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底蕴厚、实行易、特色足之特点,是孕育和传播南方山地丘陵绿色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开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代表区域。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临高安,南界上高,西接万载,西北连铜鼓。北与修水,奉新接壤,地跨北纬28°17′- 28°40′,东经114°30′-115°08′。县境东西长71 km,南北宽51 km,总面积1935 km2。现辖8镇4乡2个林场2个垦殖场210个行政村,人口29.15万,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县城所在地即新昌镇距省会南昌136公里,距宜春市94公里,离最近铁路道口13公里。宜丰人认清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坚决用生态、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地方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林改典型县、中国竹产业集群、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生态县、江西省森林生态保护十佳县、江西省“一大四小”造林先进县等,具备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根基、土壤,拟申报在全县所有辖区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当地社会、人民生活变化巨大,地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达11.87亿元,较改革开放初增加90倍之多。人们物质与精神文明取得长足进步,为发展生态文明,进行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宜丰县城驻地新昌镇距省会南昌136公里,距宜春市94公里,离最近铁路道口1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区位特殊。尤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誉称“中国竹子之乡”,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典范,并在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成效显著。因而,将其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其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特点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建设,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促进自身低碳、绿色、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宜丰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厚、易实施、特色足等特点,历经5年(2014-2018)的建设与努力,将显著推动其凝练出可代表南方山地丘陵农业生态发展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出辐射性影响与典型示范作用。

近些年,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已取得众多成绩,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稳定,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部分高海拔地带,仍覆盖有相当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低丘森林植被也逐渐恢复,森林覆盖率达71.1%;水土流失经多年治理后,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尤其,较早认识到生态环境优势,提出“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依托优越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项目,打出系列生态组合拳,结合县情实际,围绕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着力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入手,按照“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发展思路,着力做大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做活生态旅游业,生态经济已经初显魅力,生态文明建设已初见成效,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好了坚实基础,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当然,宜丰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传统思维惯性、对生态文明意识模糊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潜在的新的水土流失危险性,现有水土流失中度以上侵蚀面积较大;部分森林质量较低,生态恢复工程急待开展;地方总体经济量相对较低,发展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等等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环境仍承受较大压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将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缓和各种矛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增强其主体功能区地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社会、深层次保护和系统整治生态环境、增强主体功能区地位、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发展生态文化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有力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与发展。因而,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促使:县域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水、土、气、生物等自然环境因子及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自然资源被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循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渐成规模;绿色农业产业日益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加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基本和谐共处等。宜丰也因此向着“生态经济试验区、低碳生活示范区、绿色崛起模范区”前进。

总体上,以增强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保障鄱阳湖、长江的水安全及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为中心,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生态屏障建设、农业主产品与生态产品供给为重任,在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谋划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强化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力争在建设期间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执法不严等突出问题,以主体功能区的监管能力建设、水源涵养、水质保护、林地保护、耕地保护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各行各业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落实目标、任务,将宜丰建成主体功能区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活示范区,为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森林植被丰富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五位一体”协调、创新发展做出典范。

一、建设背景、意义

(一)建设背景

1. 现实背景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全部努力,体现出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是推动人类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却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例如,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为世界的1/5和1/8,

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在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且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诸如此类生态恶化现象,显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系,并将其建设视为体系的基础。

然而,在当前,各地孤立地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唯一标尺的现象仍然突出,它们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受到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外加不文明消费模式的影响,当地环境、资源正面临着巨大压力,显著说明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对生态破坏极大,且使得发展难以持续。因此,急需转变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在充分认识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充分考虑生态安全的必要性的前提下,深入思考怎样以最小的资源代价、生态代价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富具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地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层面,实现“富强中国”、“美丽中国”。而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就必须守住那些“青山绿水”;要实现“美丽中国”,就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 宜丰背景

2.1宜丰概况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临高安,南界上高,西接万载,西北连铜鼓。北与修水,奉新接壤,地跨北纬28°17′- 28°40′,东经114°30′-115°08′。县境东西长71 km,南北宽51 km,总面积1935 km2。现辖8镇4乡2个林场2个垦殖场210个行政村,人口29.15万,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县城所在地即新昌镇距省会南昌136 km,距宜春市94 km,离最近铁路道口13 km。

宜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地貌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 71.1%,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纯朴的生态县,誉称“中国竹乡”、“中国猕猴桃之乡”,生态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后劲足。拥有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洞山、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覆盖率达到 89.9%,拥有高等植物 2200多种,各种昆虫、鸟类、兽类、爬行类等珍贵动物 1570 种,含国家、世界级珍稀动物猕猴、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鹿、金猫等 10 多种。已经建成有绿色大米、绿色果酒饮料、蚕桑、生猪、蛋鸭、食用菌 6 大“绿色食品产业”,研发和申报了莼菜、豆腐乳、

猕猴桃、优质米、香菇、木耳等一系列有机绿色农产品,推出了水妹子、三露、猴圣、宾顺等 21 个绿色产品知名品牌。“泖塔粳米”、“山青青小竹笋”、“新娘子柚片”、“仪宝田螺辣酱”、“力明山茶油”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产品,通过“着靓装、冠美名、提品质、创品牌”,相继远销到上海、北京等地,有的产品还打入东南亚市场,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宜丰人坚决用生态、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地方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林改典型县、中国竹产业集群、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生态县、江西省森林生态保护十佳县、江西省“一大四小”造林先进县等,已具备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根基、土壤。

近些年,宜丰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88亿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达到11.87亿元,增长18.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4亿元,增长17.3%;工业园区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全县所有乡镇产值超过2千万元。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5.56亿元,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55.56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9100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增长13.9%。各项存款余额89.51亿元,增长17.24%;贷款余额47.05亿元,增长28.42%。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竞赛”先进县,三年总评为宜春市第二名。

2.2宜丰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

多年来,宜丰一直秉承绿色崛起理念,已走上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打基础、探思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南方代表性和区域示范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生产与生态并重”齐抓,建设山区生态经济走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将无公害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等“绿色项目”列为招商计划,编印“绿色招商”宣传资料,宣传宜丰特色农业、地方文化、生态旅游,引资创办农特产品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及生态旅游业。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坚持“增产不增污”,把好项目审批关,一票否决有毒有害或技术工艺落后、环境污染较重、高耗能、小规模、低效益项目。近年来,取缔关闭小煤窑、造纸厂、化工企业及高耗低效的竹木加工企业等。主要在以下方面探讨建设生态文明。

(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着力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入手,按照“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发展思路,着力做大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做活生态旅游业,生态经济已经初显魅力。以工业园区发展为重,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陶瓷生产、医药化工、木竹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倡导“绿色企业”,依靠科技提升林产品品质,做到深加工、低消耗,培育“四高”(高档次、高科技、高效益、高税收)木竹加工企业,通过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推

进生态工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围绕“做客竹乡,亲近自然”、生态旅游县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如渊明湖、南屏公园、洞山、黄檗山、官山等)改造升级等,构建生态旅游体系,快速发展生态服务业,聚积绿色GDP;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成绿色大米、绿色果酒饮料等6 大“绿色食品产业”,研发、申报并推出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2)主体功能分区清晰、产业布局合理。较早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各区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产业布局日渐合理、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将县城传统核心区定为优化开发区域。承担集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宾招餐饮等服务业。将天宝、潭山、黄岗山、黄岗、石花尖、车上、双峰、同安等乡镇(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禅宗文化旅游等产业;将宜丰河、长塍河、棠浦河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发展观光农业(适度发展),促进农业(林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等。

(3)强抓“四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实施“蓝天”工程,启动多种大气环境治理项目,紧盯主要污染物排放大户,严令其限期整改,实施农村能源改造等,保护宜丰“蓝天”;实施“碧水”工程,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取缔网箱养鱼、关闭危害饮用水安全的污染企业、排污口等,保护水域水质;实施“绿色”工程,确保绿色安全。过去几十年,引导、扶持林农封山育林,开荒造林,曾经的“便刀山”、“残次林”已改为如今的“绿色银行”,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与环境改良型等林业生态工程,按“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利用林地,使得山林植被质量提升、森林覆盖率上升、绿色生态屏障日渐稳固;实施“节俭”工程,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广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文明意识,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氛围。

(4)创建生态村镇、生态县,发展、传播生态文化。围绕生态县建设,确立“宜居宜业宜游”之“绿色宜丰”发展定位,以创建生态县城、村、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为抓手,在各个层面、领域树立生态品牌文化,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立县、生态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

(二)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高度重视与高度负责的态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宏伟目标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而通过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临高安,南界上高,西接万载,西北连铜鼓。北与修水,奉新接壤,地跨北纬28°17′- 28°40′,东经114°30′-115°08′。县境东西长71 km,南北宽51 km,总面积1935 km2(见附图1)。现辖8镇4乡2个林场2个垦殖场210个行政村,人口29.15万,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县城所在地即新昌镇距省会南昌136公里,距宜春市94公里,离最近铁路道口1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区位特殊。尤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誉称“中国竹子之乡”,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典范,并在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成效显著。因而,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其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特点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建设,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促进自身低碳、绿色、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宜丰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厚、易实施、特色足等特点,历经5年(2014-2018)的建设与努力,将显著推动其凝练出可代表南方山地丘陵农业生态发展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出辐射性影响与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根据《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发改环资[2013]2420号)文件精神,拟在江西省宜丰县所辖8镇4乡2个林场2个垦殖场210个行政村(总面积1935 km2)(见附图2),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同时总结经验、塑造典型,将宜丰打造成示范性强、富有特色与参照价值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山地丘陵模式”,带动周边广大山地丘陵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区域生态文明水平。

二、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宜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宜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宜丰作为江西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的定位特点与要求,推进宜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具有宜丰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使宜丰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2014-2018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宜丰作为江西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江西省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整个宜丰县域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富有宜丰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并可在南方广大山地丘陵区域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宜丰县。

1. 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方向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宜丰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宜丰县的主体功能,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13]4号),经综合评价,将江西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包括3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 3404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0.40%,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8 个县(市、区)。限制开发区域包括 6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32857平方公里,占全省79.60%,含列入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南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 9 个县(市)(见表1 ,表 2)。

1.1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13]4号),宜丰县处于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表2),是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江西省农产品主产区共 33个县(市),2010 年,面积72868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3.66%,人口 1820.1 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40.79 % (表3 )。

表 2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与分布县、市

表 1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划汇总表

江西省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表3)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

区,首要任务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保护好生态、适度发展非农

产业,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

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

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表 3 江西省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基本情况(2010年)

1.2区域发展方向

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宜丰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在发展方向主要应遵循以下10条原则:

(1)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灌区继续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措施。鼓励和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农村水环境整治。加强节水农业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

(3)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合理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4)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

(5)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发挥优势,发展棉花、油菜、油茶等作物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畜禽和水产品稳定增产。

(6)适度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在平原地区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在盆地和丘陵区域推进立体农业的开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实施“一村一品”政策,拓展农村就业和增收领域。

(9)以县城、重点镇和开发区为依托,推进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10)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实施建设。

2.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底线

山地丘陵与农田生态是宜丰生态环境的特点、优势。县境内西、西北部山脉展布呈北东、北东向,山峰高程多达千米以上,属中-低山地形,占国土面积的40%;中、东南部地势相对较缓,属丘陵地形,占国土面积的29%;东南角是萍乐拗陷带的边缘,地势较低,多为盆地,属岗埠地形,占国土面积的25%;局部为锦江河谷平原,占国土面积的6%。山地多、林地广,其在土地利用上以林地为主,占71.48%,其次为耕地,占14.1%。因此,“守山护林保耕地”成为当地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依据其主体功能区特点,在空间开发格局上主要本着“限制性”原则,依据地形、林地等的空间分布特点,科学划定生态红线,确保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2.1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

宜丰水源涵养安全格局(见附图3)主要基于水系位置、植被覆盖度高低、林地质量等,将重要水系及周边高覆盖度(>70%)、高质量林地区作为低安全水平水源涵养安全格局,主要位于西北部的黄岗、车上、双峰、潭山、天宝等地,总人口5.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15%,总面积6580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4.01%,平均人口密度为75.53人/km2;将区域内其他有林地区域作为中安全水平水域涵养安全格局,面积5224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而将农田、交通以外的非林地区域作为高安全水平水域涵养安全格局面积608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43%。

2.2 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当地地质灾害(如崩滑流等)防治安全格局(见附图4)主要基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布局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作为低安全水平地质灾害防治格局,面积935.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8.4%;将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域作为中安全水平地质灾害防治格局,面积555.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8.69%;将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作为高安全水平地质灾害防治格局,面积444.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2.96%。

低水平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格局主要包括县域西北部的黄檗-东槽崩滑流重点防治区、县域中部的香源-口溪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及县域南部的石市凌江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需严密加强监测预报,同时对一些规模大、稳定性差且工程治理难度较大或交通偏僻的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对其它一些灾害点应采取简易工程治理措施,科学规划当地村民建房切坡、公路切坡行为。矿山开采过程中应以矿山为单位,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对威胁矿山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在该区应进行大比例尺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易发区地质灾害详查与评价工作。

中水平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格局主要包括县域北部的找桥-龙岗崩滑流次重点防治区及县域中部的潭港-山口崩滑流次重点防治区。需在汛期加

强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根据人、地矛盾突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的特点,在该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危害民房、公路交通及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分期分批治理,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地质环境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

高水平地质灾害安全格局主要为县域南部的石陂-岭背一带,涉及芳溪的中南部、石市的全部及桥西、新昌、澄塘、棠浦、新庄的南部等区域,该区地貌上为低岗及平原,地势较平坦,切坡建房及傍山公路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弱,为地质灾害低-不易发区。

表4宜丰县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区域

在强度暴雨或不当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乱砍滥伐等)影响下,当地水土流失面积1956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1%,在全县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而主要集中在芳溪-宜丰-村前公路以南地区(见表4)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见附图5)主要基于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屏、五峰山等生态风景名胜区等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及当地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豹、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鸳鸯、白鹇等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对生境的需求特点,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的风景名胜区等生境敏感、脆弱区域作为低水平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面积3676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9.0%;将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80%)、可见野生动物出入的区域作为中水平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面积35217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将植被覆盖度低、少见野生动物出入的区域作为高水平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面积79992.9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24%。

2.4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以上几种生态安全格局,叠加成宜丰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见附图6),其低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70617.4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6.5%,是保障宜丰重点生态功能的基本区域,应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要保护和严格限制开发,确保生态产品的基本供给;中等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48948.5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3%,空间范围为在低安全水平基础上更大范围的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满意格局;高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60363.4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2%,是当地生态保护的理想格局。

3. 耕地保护安全格局

根据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宜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着力保护耕地,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

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质量等级与分类等,建立宜丰县耕地保护安全格局。将高质量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划入低水平耕地保护安全格局,面积2568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3%;将质量较低耕地、一般农田等划入中水平耕地保护安全格局,面积873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5%;将林地、已建设用地等划入高水平耕地保护安全格局,面积142846,占国土面积73.8%。

基于耕地保护安全格局,确保耕地保有量,通过保护指标分解、分配的方式,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见表5)。严格控制耕地减少,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布局新增建设用地;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得破坏耕作层,各类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同时,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表5宜丰县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表

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最新)

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X办发〔X〕X号),加快我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示范区,打造集聚现代农业资源的创新高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地、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高地。在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到X年,在X、X、X各布局1家省级示范区。到X年,全省建成省级示范区8—10家,新增国家级示范区1家。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X区引领作用。继续加X区建设力度,发挥X区典型示范作用。支持X区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立联合基金推动农业重点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实现突破,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供给。

通过支持X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X园区”建设,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X区进行产业化示范并在全省推广。(X区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配合) (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大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培养机制,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分层次全覆盖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民。(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配合) (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定位,围绕X、X、X特色优势产业布局,重点推动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以羊乳为主的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打造全省农业支柱产业。支持示范区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承担或联合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省农业厅牵头,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配合)(四)集聚优势科教资源。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示范区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平台面向示范区开展创新服务。吸引高校、科研机

示范党支部打造实施方案

原创材料仅供学习 根据文件要求,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实现全段党支部“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基础工作强、堡垒作用强”的工作目标,按照路公司党委工作部署安排,特制定本段示范党支部打造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创建示范党支部要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主线,贯彻“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对标《XX企业党支部建设纲要》《XXXXX党支部建设细则》具体要求,巩固和拓展党支部建设“三年基础工程”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统筹推进和分步实施,着力在抓规范、抓落实、抓亮点、抓融入上下功夫,激发党支部活力,发挥党支部作用,以示范党支部的引领带动效应,推动全段党支部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示范党支部打造领导小组 组长:党委书记、XX(行政第一负责人) 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 组员:党委办公室、各党总支支部负责人 2.成立示范党支部打造实施小组

组长:党委办公室负责人 组员:XX车间党总支、XX车间党总支、XX党总支、XX车间党支部负责人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全面从严。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示范党支部打造全过程,坚持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营造全面从严治党氛围,树起全面从严治党旗帜,立起全面从严治党标杆,确保上级党组织各项要求在示范党支部有回应、有部署、有体现,推动整体工作真正严起来、落下去。 2.坚持实事求是。创建示范党支部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实际实用实效,充分考虑系统特点、作业形式、职场环境、现场实际,确保工作部署紧贴实际、科学合理、方便落实,示范党支部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景观工程。 3.坚持统筹推进。创建示范党支部必须与推进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互促共进,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纲要》《细则》结合起来,与“XX”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各项资源优化整合、各项任务协调推进、工作效能整体提升,在2018年底完成示范党支部打造工作。 四、示范党支部打造对象 按照“每年打造一批、每年达标一批”的原则,党委对全段党支部进行了综合评比,挑选出XX车间XX党支部、

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模板格式.doc

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模板 格式 为贯彻落实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宁市武鸣区2018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推动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生态乡村”和产业富民的产业基础,广西荣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以高楼村为核心,创建广西镇级现代特色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为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科技推进、产业特色高效”的原则,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主线,以生态生猪为主导产业,以核心区公共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核心基地建设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为重点,围绕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物质装备建设、科技人才支撑、政策扶持引导,创新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建设广西乡、村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示范引领城区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建设目标。根据《南宁市武鸣区2017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南武政办〔2017〕123号)要求,争取1-3年时间,广西荣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楼村建立镇级武鸣区灵马镇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本获得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实现核心区单位面积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拓展区高20%、比辐射区高20%、比所在镇高25%。 (二)基本要求。一是基础设施完善。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地主干道路实现硬化,水利设施实现涝能排、旱能灌。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二是产业格局基本完善。基地基本形成以生态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以生态辣木种植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未来三年,辣木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将逐步规模化、规范化。目标辣木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建成配套百吨规模辣木鲜叶制茶加工厂(8条生产线);建成生态循环养殖辣木鸡规模化示范基地(百亩规模,包含种鸡、蛋鸡、肉鸡养殖);建成配套辣木饲料加工厂支持循环养殖;建成辣木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以种植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形成“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格局,集产后加工、科普教育、示范带动等多种功能。三是经营组织化程度高。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立良好的“公司+基地+农户”等运行机制,专业化统一服务、统一投入品、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收购,规模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占总规模的90%以上,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四是农产品

“三基”建设实施方案

海北分公司关于加强“三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公司基层、基础、基本功(以下简称“三基”)建设,切实打牢基层基础建设,提升队伍基本素质,夯实企业发展根基,激发员工工作活力,有效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基础管理,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为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础工作建设、加强基本能力建设,实现管理效能大提升、发展业绩大提升、员工素质大提升、行业作风社会满意的全面进步。 三、工作任务 (一)持续强化基层党组建设 1. 一是结合公司实际成立党委办公室,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党建工作常安排、常检查、见成效,加强对党员及公司员工的人事管理工作;二是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有效载体,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三基“建设的思想基础,截至目前,公司已开展了以“推进全

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移动互联网运用规律”为主题的党课,后期将继续安排以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党课教育,达到“以学习提升素质、以形象促进和谐、以实干促进发展”的目标。 2. 加强“倒三角”支撑能力,推进服务型企业建设。一是大力倡导员工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大对基层的人才支援力度,坚持领导班子现场办公制度,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和员工的意见,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制度、政策支持水平、工作指导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司司务会研究决定,为缓解基层人员紧张的矛盾、激发队伍活力,继第一期到门源分公司分公司支撑发展之后,将依次安排州分公司部室人员到基层支撑服务,更好地发挥公司本部对一线发展的倒三角支撑作用。 (二)持续强化基础工作,深入推进效能建设 1. 结合省公司关于开展“权力清单”清单下放的相关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相关要求,科学界定部门职责,完善职权目录,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梳理公司各职能部门“权力清单”并做好下放工作,深化政务、企务公开,简政放权,解放生产力。 2. 根据《关于征集海北分公司职能部门专项管理提升任务的通知》(中电信海北[2014]104号),启动公司职能部门专项管理提升工作活动,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

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

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 省海洋与渔业局: 我县黄湾岛位于县黄岐湾南侧,筱埕镇后澳海面,北纬26°。17′13〞、东经119°49′22〞,面积约0.068平方公里,岛形似香蕉,略呈三角形,呈南北走向,岸线长 1.38公里。周围水深6-15米,无人居住,海域滩涂面积为本岛的20倍。位居亚热带海洋季风区,四季气候温和,水温稳定适中,水质清澈无污染,浮游生物十分丰富,环岛沿边的虾、蟹、贝、藻种类不下100多种,其中珍贵物种龙虾、海参、鲍鱼常年生长在岛屿周边。长期以来,由于滥捕,疏于管理,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黄湾岛资源,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制定黄湾岛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岛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宗旨,通过对海洋无居民岛屿实施综合整治及周边海域的保护,达到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方特色物种的典型性、衡有性得到有效地保护,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整治时段及目标: 工程实施时间为三年。 通过区域范围的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建设、清除岸线和区域范围内的海漂垃圾、实施生态修复、开展海区生物增值放流、投入人工鱼

礁等措施,达到自然生态的优化,区域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整治范围: 黄湾岛及周边3海里范围海域。 四、工作原则: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按照科学规划、详细调查、生态修复、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五、整治的主要内容: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开展生物基础状况调查; 2、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 3、实施封岛栽培进行增殖放流; 4、投入人工鱼礁; 5、开展岸线及区域海域巡查; 生物基础状况调查项目:对海岛植被、土壤进行调查登记,对区域海域进行水体和潮间带生物基础调查,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调查,布设五个断面,五个站点,连续调查两年,对该海域生物基础状况及变化作出判断,并提供报告,为开展该区域生态修复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科学依据。 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 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海域进行常年生态监控。

高速服务区计划书

第七篇承包经营计划书 一、总体经营规划 设置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给人们提供了休息、餐饮、加油、修理等服务,是保证高整公路安全、畅通、方便、快捷的重要配套设施,作为高速公路的配套设施,直接向司乘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和工作方便,间接服务于整个社会。服务区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公路交通运输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省各条高速公路的投融资体制、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经营理念各有不同,服务区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需要的经营模式是每个高速公路承包经营者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因此,作一个总体经营规划对分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现状,发现服务区管理上的不足,对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整体经营质量,加快服务区品牌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服务区餐厅经营规划 众所周知,餐饮部是服务区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服务区的餐饮相对于酒店餐饮有一定的差异。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是服务区经营者要关注的问题。 服务区的餐饮生产是经前期的调查与研究,因时因季制定菜肴。在开餐之前制成成品,供客人自主选择享用。虽然菜品规格少,但批量生产同样给餐饮产品质量的稳定带来困难。这就不仅需要厨师有好的烹调技术,而且尽可能减少数

量,增加烹饪次数,并在烹制菜肴顺序上把绿色蔬菜或容易变色变形的菜放在最后,以免搁置时间长影响品质。 服务区的餐饮是预做、现点、现消费,且有一部分携带消费,这就要求备有充足的饮食产品、便携式食品,满足客人在短时间内及时消费。虽然客人对菜肴期望值相对低些,但也要把好口味关。 服务区客源取决于车流量多少。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只要不遇特殊情况(如大风、大雾、暴雪等恶劣天气)较能保障客源。这就对服务区餐饮生产提供一定的预测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临近营业结束时尽量选择可以重复烹制的菜,以免不必要的浪费。 所有的餐饮产品都容易变质腐烂。这就需要开申购单时仔细认真,在保证原料充足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库存,并坚持用料的先进先出原则,特别是叶类蔬菜最好是当天购买当天使用,保证新鲜。因服务区菜肴制作的选择权在于厨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菜肴。服务区餐饮预先生产较多,量又较大,这就给服务区菜肴生产提出更高标准,必须提高保存、监管的要求。(例如注意冰箱的调节,严格区分冷藏冷冻原料。对于容易变色的蔬菜及时用掉或泡在水中,也可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进行保存。)节约同时保证成品的质量,这也是服务区餐饮生产尤为重要的因素。 服务区的餐饮大部分是短时间的、即时的、便携式等诸多特点,桌椅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因服务区顾客消费同时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化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和特色培育,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眼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教育资源,突出系部特色,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有力载体,认真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努力创建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好影响力,能突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教育品牌。 二、指导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又要遵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坚持实际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特色示范基地要着眼于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形成

长效机制,杜绝大而不实,空洞乏力,切实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突出特色创建。此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要求做到项目选题新颖,价值突出,示范性好,抓特色,树品牌,立效应,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品牌进行推广宣传。 三、目标任务 (一)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努力建成校内特色示范基地6个,充分发挥特色示范基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把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力补充。 (二)有针对性选报申请省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各1项,继续加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形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四、组织机构 结合实际,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委员会”,具体名单如下: 主任:赵莉 副主任:杨建华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 长期以来,我省沿江、沿淮行蓄洪区为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其功能定位限制,行蓄洪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等突出问题,属典型的较深度贫困地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为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居民迁建 1.严格控制行蓄洪区人口规模。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控制区内总人口,鼓励人口外迁。科学制订行蓄洪区人口控制规划,对行蓄洪区内的居民实行渐进式搬迁,逐步将居住在行蓄洪区内设计洪水位以下以及行蓄洪区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搬迁至安全地区,确保区内居住人口逐年减少。 2.提高居民迁建安置标准。将安置区建设与农村道路畅通、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进行统筹整

合,统一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电、道路、绿化、公共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符合条件的安置区优先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提高行蓄洪区居民迁建中央投资省级配套补助标准,由每户1.32万元提高到每户2.32万元。 3.优化居民迁建安置点建设。根据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合理确定规模和布局,科学选择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点,相对集中安置,确保防洪安全。迁建居民可采取居民自建、联建、政府统建和进城购房等多种方式。迁建居民进城购房户除享受居民迁建补助外,同等享受其他退宅农民购房奖励政策,并可将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发放给进城购房户。统筹居民迁建后续发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行蓄洪区道路建设,整合资金,将撤退道路与农村公路统筹实施。优先安排行蓄洪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行蓄洪区公路的安全服务水平。 5.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保庄圩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行蓄洪区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不断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示范区建设实施方 案

“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天麻”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指出贵州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毕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贵州天麻产量高,质量好,而大方天麻又是贵州天麻中的佼佼者,是“上品特产中的上上品,地道药材中的真地道”。大方县种植天麻有悠久的历史,当前,大方有从事天麻种植、加工、营销的企业6家,全县天麻种植2万亩,种植农户6000余户,年产天麻干品800余吨,产值上亿元。天麻产品有礼品干天麻,天麻酒,天麻饮料、天麻颗粒、保鲜天麻系列产品等,市场前景均较好,供不应求。大方天麻品牌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大方县已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天麻之乡”称号。大方天麻地理标志产品已经过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发布公告。 为进一步贯彻国发[ ]文件的精神,落实3月29日,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同志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调研时提出的“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和“要在标准化的推广上要有新的突破”的总要求,为了不断加强我县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大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实际情况,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大方天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编写大方天麻种植规范,规范大方天麻品种、制种、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确保大方天麻品质,对全县天麻产业科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提出的“贵州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毕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大方天麻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行大方天麻质量安全全程标准化控制技术,带动天麻种植农户按照标准要求规范进行天麻种植、加工,进一步提高我县天麻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大方天麻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 二、示范区建设目标 全县建立大方天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示范种植规模亩(羊场坝穿岩村种植基地面积),示范种植农户200户(基地内农户数量),经过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平均增收**%(以当前效益估算)以上,同时,直接带动**万(全县天麻种植户数)天麻种植农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示范区建设内容 (一)由大方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大方县科技办公室、大方县中药产业局、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天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成立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结构合理,农业技术人员配备充分,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建立以标准编制、技术推广、投入品监管覆盖整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的工作组,满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需要。

服务区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完整篇.doc

服务区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1 沁阳服务区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行服务区精细化管理,更好地贯彻少新管理处对服务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为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打下坚硬基础。现制订沁阳服务区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如下: 成立服务区精细化管理督导小组: 组长:赵跃华 成员:任艳马振宇 第一步以少新管理处9月10日在获嘉服务区召开的服务区整改工作现场会指示精神为目标,以近期服务区暴露出来的各方面问题为警钟,全面启动精细化管理,整改提高。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 时间安排:10月1日至10月8日 主要任务:认真学习少新管理处所制定的《服务区综合管理精细化管理考核细则》。 一、细化工作流程,倡导“四到”管理,即心到(增强工作责任感,用心工作)、眼到(善于发现问题)、手到(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点滴做起,自觉干 好工作)、腿到(各级领导干部对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督

导、亲自检查,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自带保洁工具,督促工作落实。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到一线自带抹布、扫把,亲自擦洗。严格按照规范标准,从消灭苍蝇蚊子、抓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场等最基本的工作抓起,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 三、推行“节能降耗”管理,所领用物品做到以旧换新,降低经营成本。 四、创新经营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加大品牌引进力度,突出地方特色经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结合服务区自身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理清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为实现快速高效的管理做好充分准备。 二、搞好思想发动。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以服务区各部门为单位的服务区各岗位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使各个岗位上的每位员工进一步明确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大 意义、具体安排和要求,鼓舞干劲。 三、制定服务区自身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从日常巡查考核入手,细化考核标准和要求。 四、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组织服务区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到其它服务区学习,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良种培育中心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着力提升我公司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酉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良种培育和生产技术水平,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助推青花椒种植产业化建设,促进酉阳县域经济进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基础、提能力、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下简称标准化基地),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一线集聚,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功能定位 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围绕特色农作物、林业、畜禽、水产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繁育技术研究,建立新品种中试与示范基地,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突出新品种、新组合的应用,配套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标准化示范,促进农业产业生产技术的升级。(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粮食、甘蔗、桑蚕、木薯、香蕉、柑橘、葡萄、油茶、罗非鱼、奶水牛等农业产业,建立30家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和5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增强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良种培育中心:扶持一批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农业企业,建设良种培育中心,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示范带动性强的种、养以及加工标准化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加快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要加强在政府引导推动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协调和管理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扶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形成合力。 (二)坚持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既要根据产业的特点和科技需求进行统筹设计,统一规划,分期、分批组织良种培育中心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也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建设。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三基建设实施方案

五台县工商局关于 加强“三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县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三基”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以下简称“三基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层组织是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群团组织和自治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基础工作是指各个单位履行职能必须做好的最基本工作和内部基础性管理;基本能力是指各类人员胜任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加强“三基”建设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从严治党方针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强基固本的必然要求,对于打牢党的执政根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充分认识加强“三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该工作当做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首要任务之一来抓,要以改革精神、法治思维和创新办法,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提升水平结合起来,以落实领导责任、运用典型引路、加强督促检查为基

本手段,实现党组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全面进步、基本能力全面提升,努力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使“三基”建设扎实推进、大见成效。 二、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提出的“一年解决突出问题、初见成效,两年不断深化拓展、显著改革,三年实现整体提升、全面进步”的总体思路,经过持续努力,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氛围日益浓厚,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导向牢固确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三、主要任务 (一)建强基层组织 1、夯实基层组织。以加强党对基层支部的领导为主线,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运行机制。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带动,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着力破难题补短板,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创建政治强、作风好、服务优、威信高的党支部。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坚持政治属性,发挥服务功能,促使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选好配强基层班子。建强班子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第

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工作计划实施措施研究工作方案

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快示范区工业化进程,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特制定本政策。 一、重点企业发展目标 通过持续扶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拉动全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XX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7亿元、工业增加值11.5亿元,上缴税金0.98亿元,形成2个年产值过5亿元和8个过1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3-4家、100万元以上企业10-12家,新增3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到XX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形成1个产值过50亿元、5个过10亿元和20个过1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XX万元以上企业7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5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新增15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到2020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上缴税金50亿元,形成1个产值过100亿元、5个过50亿

元和30个过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1亿元以上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XX万元以上企业30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50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二、扶持政策及措施 (一)贯彻落实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具体问题 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由经贸发展局调研、梳理、归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政策和责任部门。一企一策经管委会研究印发执行,管委会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示范区管委会对纳入扶持目录的重点企业实行达标管理制度,由示范区经贸局代表管委会与各重点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目标任务考核。 (二)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制定完善示范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生物制药、食品、农资、农机及机械加工等特色工业园区,对条件成熟的园区设立园区管理办公室,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引导扶持水、电、气、热、管道、压力容器等专业服务公司为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不断建设和完善各园区餐饮、购物及城市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企业职工公寓、职工俱乐部及附属设施,为企业员工提供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帮助企业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概述 (3) 1.1编制简介 (3) 1.2编制依据 (4) 1.3设计年限 (5) 1.4研究的主要结论 (5) 2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 (8)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 3.1交通量预测 (15) 3.2服务区的功能 (16) 3.3服务区的间距 (17) 3.4建设的必要性 (18) 4建设规模需要 (22) 4.1设计生产能力确定 (22) 4.2建设规模需要 (23) 5建设条件 (29) 5.1项目的用地条件 (29) 5.2自然地理条件 (29) 6建设方案 (29) 6.1生产工艺流程 (29) 6.2建设容 (30) 6.3总平面布局 (30) 6.4配套工程 (33)

7建设规模 (36) 7.1确定建设规模的依据 (36) 7.2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 (37) 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9) 8.1投资估算 (39) 8.2资金筹措 (39) 9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41) 9.1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 9.2本项目对声环境影响分析 (41) 9.3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43) 9.4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45) 9.5项目对周围景观环境和服务区部环境影响分析 (45) 9.6结论和建议 (46) 10水土保持 (46) 10.1水土流失预测 (46) 10.2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47) 11卫生防疫 (48) 12节能措施 (48) 13项目进度安排管理 (49) 13.1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9) 13.2项目建设管理 (50) 14经济评价 (50) 14.1经济评价的依据、条件及参数 (50) 14.2财务评价 (51) 14.3财务评价小结 (56) 14.4国民经济评价 (57)

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模板格

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宁市武鸣区20**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推动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生态乡村”和产业富民的产业基础,广西荣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以高楼村为核心,创建广西镇级现代特色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为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科技推进、产业特色高效”的原则,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主线,以生态生猪为主导产业,以核心区公共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核心基地建设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为重点,围绕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物质装备建设、科技人才支撑、政策扶持引导,创新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建设广西乡、村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示范引领城区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建设目标。根据《南宁市武鸣区20**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南武政办〔20**〕123号)要求,争取1-3年时间,广西荣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楼村建立镇级武鸣区灵马镇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本获得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实现核心区单位面积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拓展区高20**比辐射区高20**比所在镇高25%。 (二)基本要求。一是基础设施完善。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地主干道路实现硬化,水利设施实现涝能排、旱能灌。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二是产业格局基本完善。基地基本形成以生态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以生态辣木种植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未来三年,辣木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将逐步规模化、规范化。目标辣木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建成配套百吨规模辣木鲜叶制茶加工厂(8条生产线);建成生态循环养殖辣木鸡规模化示范基地(百亩规模,包含种鸡、蛋鸡、肉鸡养殖);建成配套辣木饲料加工厂支持循环养殖;建成辣木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以种植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形成“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格局,集产后加工、科普教育、示范带动等多种功能。三是经营组织化程度高。辣木种植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立良好的 “公司+基地+农户”等运行机制,专业化统一服务、统一投入

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广河高速公路广州段JL01总监办 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复核 广州诚信公路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河高速公路广州段JL01总监办

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项目管理处穗路广河【2011】59号文件《转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的通知》精神,为促进本项目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全面提高本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结合本项目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情况,特制定本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公路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得总体要求,大力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促进告诉公路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建立科学系统的施工标准化体系,将标准化要求贯穿工程施工各个环节,促进规章制度更加完善,现场管理更加规范,人员技术更加精湛,材料加工、施工工艺更加精细,试验检测更加可靠,参建单位和参建人员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工程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参建人员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材料制备一流、施工工艺一流、作业环境一流、建设成果一流。 (二)具体目标:项目驻地建设、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100%达到标准化要求,工程实体关键指标全部达到规范要求。 三、活动内容

工地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专业内容涵盖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绿化及防护工程、交通工程。 (一)工地标准化 主要包括驻地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监理驻地和中心试验室,并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施工、项目驻地、试验室和施工便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施工管理效率。按照标准化建设各类拌和站、预制加工场、材料堆放场地。实现混合料(混凝土)集中拌制,钢筋、碎石集中加工,构件集中预制,充分发挥集约化施工的优势,规范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识及其他各类临时设施设置,消除隐患,文明施工。 (二)施工标准化。 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各省(区、市)实际情况,细化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绿化及防护、交通安全与机电等各项工程的施工标准化要求,优化施工工艺,严格工艺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实体工程质量。规范质量检验与控制,强化各类验证试验和标准试验,做到检测项目完整齐全、检测频率符合要求、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确保工程各项指标抽检合格率达到规范要求。 (三)管理标准化。 严格执行公路建设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在工程管理中查找薄弱环节,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把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

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工作方案详细版_1

文件编号:GD/FS-2260 (方案范本系列) 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工作 方案详细版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Plan For Daily Work Includes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ther Item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工作方案详细 版 提示语:本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规划,常见结构包含预期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为了进一步加快示范区工业化进程,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特制定本政策。 一、重点企业发展目标 通过持续扶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拉动全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xx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7亿元、工业增加值11.5亿元,上缴税金0.98亿元,形成2个年产值过5亿元和8个过1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3-4家、100万元以上企业10-12家,新增3个国家和省级

名牌产品。 到xx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形成1个产值过50亿元、5个过10亿元和20个过1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xx万元以上企业7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5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新增15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到2020年,确保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上缴税金50亿元,形成1个产值过100亿元、5个过5 0亿元和30个过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纳税1亿元以上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xx万元以上企业30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50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