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现状的研究
沁源春节民俗

沁源春节民俗篇一:沁源县文化馆简介沁源县文化馆简介沁源县文化馆为县编办核定的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本地区社会各阶层人群进行群众文化的艺术普及,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现有馆址占地面积2364.04平方米,其中用于各类活动、培训、排练等业务用房2121.14平方米。
文化馆核定人员编制总数为10人,实有在职人员6人,退休人员4人,公益性岗位2人,临时工4人。
馆内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群文组、馆办活动组、文学创作组、美工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财务组。
活动室有:综合活动室、培训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室、美术室、展览室、音乐室、器乐室、服装道具室、演出设备室,并办有文化馆演出队、沁源秧歌民间艺术团、盲人曲艺队、中老年舞蹈队等。
多年来,文化馆坚持“三推进、三坚持、三开展、三大系列活动不断线”的工作步骤,即: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三项工作同时推进;办班培训、基层辅导、团队活动三项工作常年坚持;文艺创作、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三大艺术活动协调开展;春节文化活动、“文化低保”下乡活动、消夏文化活动三大系列特色活动不断线。
在为社区、乡镇文化服务上,常年坚持基层辅导、办班培训、基层演出等,大力扶持基层文化队伍,培养和推出群众文化骨干。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沁源县人民文化馆二o一二年三月十五日篇二:山西民风民俗山西民风民俗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
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
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
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清徐背棍、铁棍图片集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信仰民俗>>山西土产>>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山西隰县小西天简介

山西隰县小西天简介小西天,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1 公里的凤凰山巅,仿若隐匿于尘世之外的佛国净土,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风华与璀璨艺术,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
此地得天独厚,三面环山,恰似天然的屏障将其温柔环抱;一面临河,潺潺流水为寺院增添灵动气韵。
寺院凭险而筑,山势突兀险峻,形胜佳妙,既得山川灵秀滋养,又在地势上独具威严之感,仿若隔绝凡间纷扰,自成一方清幽天地。
行至凤凰山脚下,如意湖率先映入眼帘,湖面碧波荡漾,澄澈如镜,倒映着周边的翠山绿树,微风拂过,泛起粼粼波光,宛如灵动的绸缎;毗邻的莲花广场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交织,奏响一曲世俗与佛境交融的前奏。
踏上趋善桥,脚步便开始丈量这片神圣之地,沿着蜿蜒石磴路拾级而上,第一道山门渐次清晰,古朴厚重之感扑面而来,似在轻声诉说往昔的悠悠岁月。
再顺着依山开凿的25 米幽洞徐徐前行,仿若穿越时空隧道,尽头处,砖砌仿木构建筑“重门”巍峨耸立,“道入西天”的门额题字,透着神秘庄严,昭示此处非凡,也正因这一题字,加之区别于隰州城南“大西天”,寺院得名“小西天”。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溯源至明崇祯二年(1629 年),由东明禅师始建,是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供奉佛像千尊而获此初名。
寺院规模不算宏大,全寺建筑面积仅有1100 多平方米,却布局精巧,由石磴路、幽洞、上院、中院、下院等构成有机整体。
寺院别具匠心,三分之二殿堂采用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空间利用极致巧妙,于小巧中彰显宏大格局,曲径通幽处尽显园林妙趣,既有传统寺院的规整格局,又融入园林灵动精巧,别具一格。
步入中院,宛如踏入静谧幽境,古树繁茂,枝叶婆娑,洒下斑驳光影,静谧肃穆氛围萦绕其间。
这里错落分布着无梁殿、经舍、韦陀殿、僧舍等建筑,僧舍两侧月圆小门别具诗意,一门额曰“疑无路”,一门额曰“别有天”,恰似人生境遇写照,蕴含禅意哲思,引人遐想。
下院则建有地藏殿、小洞天、摩云阁、钟楼、鼓楼等,各司其职,丰富寺院功能与景致,或庄严诵经、或暮鼓晨钟,声声入耳,皆是佛音。
宗教学导论`道教

道
(2)特点 第一,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动,使道 经研究蔚然成风,道教的理论大 为发展,著名道教学者和道土相 继出现,隋唐时的王远知、司马 承祯、成玄英、李荣、孙思邈、 吴筠、吕洞宾等;五代的杜光庭 和彭晓、谭峭,北宋时的陈抟、 张伯端、陈景元等,都对道教理 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 第二,修炼方术上,较长时间内较 重视外丹,热衷炼制长生不死仙 药,唐帝多有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者,但内丹理论也有教大发展。
教
吕 洞
宾
道
教
3.道教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南宋至明中叶 ①因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道教内部宗派纷起。此间因传 统道教日趋衰微,新教派崛起,其中,全真道为大定七年王重阳 所创,(真)大道教为金元之际刘德仁所创,金末萧抱珍创太一 教,后二者一度流行于北方旋衰,全真道因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 一时,被学界称之为“河北新道教”。天师道为和新起的全真道 争夺教权,而与上清(茅山)、灵宝各派逐渐合流,元时归于以 符箓为主的正一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新 教力主张三教融合;修炼方式上重内丹轻外丹,强调精气神修炼 ;要求教徒严守教戒。 ②统治者重视道教,元全真教士充斥京师,洪武元年封张正 常为正一嗣教真人,统率天下道教,食二品官俸。明世宗崇道尤 甚,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亲自斋醮,任命道土邵元节、陶 仲文等任要职,参与朝政。明宪宗所封“真人”高士充满都下。 ③重视整理道教经书。元初全真道士 宋德方 遵其师丘处机 遗命,在山西平阳(今临汾市)玄都观刻《玄都道藏》,有经 7800余卷。明正统十年第43代天师张宇初 编《大明正统道藏》 5305卷,万历三十五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编《续道藏》180卷, 今合称《正统道藏》保存传播了道教经典。 ④元末明初有宣扬道教法术的神魔小说,明盛行道教劝善书。
菩萨璎珞工艺考——以山西繁峙公主寺壁画中的菩萨璎珞为例

第28卷第2期2022年5月Vol.28No.2May 2022菩萨璎珞工艺考*——以山西繁峙公主寺壁画中的菩萨璎珞为例史宏蕾1,2,张雨晖2(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以山西繁峙县公主寺东、南、西三墙壁画中菩萨所佩戴的璎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主寺壁画中菩萨璎珞的形制、纹样,以短璎珞为主,繁复程度不同。
同时,在文化融合进程中,璎珞从菩萨的严身之物逐渐发展为具有象征意味的流行饰品,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宗教世俗化。
关键词:公主寺壁画;菩萨璎珞;分类研究中图分类号:K 87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22)02-0059-050引言“璎珞”,通常指菩萨严身饰物。
该词由梵文意译而来,在佛经中与之相对应的梵文通常有如下几词:“muktā⁃hāra ”意思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饰”;“Keyūra ”指首饰中戴在手臂上的手镯、臂钏等饰品;“Ratnāvali ”意为“一连串的宝石”;“Rūcaka ”是“华鬘形的首饰”;“Kusuma-mālā”有时也被译为“璎珞”,实际上是华鬘。
[1]由此可见,璎珞是装饰在菩萨像头部、颈部、胸部以及手脚等部位的华丽饰品,一般由宝石、珠玉等贵重材料穿组而成。
璎珞并非中国本土饰品,而是古代印度贵族日常佩戴的金属装饰物。
因佛教中的菩萨像以释迦牟尼尚未出家时的悉达多王子形象为蓝本进行创作,故菩萨像的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当时印度贵族的衣饰形制。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璎珞也作为佛教图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们所了解。
山西得益于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持续发展与独特的地缘优势,自魏晋以来便是佛教圣地。
山西省内现存已发掘的古代寺观数量相当多,保存相对完好的寺观壁画数量也十分可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山西的寺观壁画,而公主寺壁画作为山西明代寺观壁画的代表作,与其相关的主题研究更是丰富。
黄土高原文化(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文化)

黄土高原文化(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文化)从商代到周代这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陕北黄土高原一直处在动荡之中。
陕北族民们在战争的一次次冲击下,不断解体,又不断组合;不断减少成员,又不断增加新的成员。
如此经过多次大的反复,终于以较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来。
社会流动性强却又趋于封闭;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习惯及民情风俗;民间文艺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黄土高原文化从商代到周代这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陕北黄土高原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陕北族民们在战争的一次次冲击下,不断解体,又不断组合;不断减少成员,又不断增加新的成员。
如此经过多次大的反复,终于以较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来。
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政治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经济上以农业、游牧、游猎三业并举的方式出现;社会流动性强却又趋于封闭;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习惯及民情风俗;民间文艺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由此可知,时至周后期,黄土高原文化的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这是一种多元体文化结构,是牧、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后所产生的合成文化。
在这个融合中,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起着决定这种文化的性质的作用,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又源于多部族的融合。
这种合成文化,既区别于华夏的农耕文化,又区别于其他游牧游猎部族的牧猎文化,因而它有着自己多方面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全成熟,逐渐稳定下来,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特色文化威风锣鼓威风锣鼓在历史上人们把它仅作为激发斗志,奋勇杀敌的一种战斗号角,而后便作为民族艺术流传下来,成为我国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
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
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
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
地理环境与广告文化研究

1 . 5色彩偏 爱 综 复 杂 的地 理 环境 、 风 俗 习惯 同大 众 的 道 生 活中 , 不 少 人 对 某 种 色 彩 有 着特 别 德 理 念 、 消 费 心 理 有着 紧密 的 联 系 。 在 进 行 的喜 爱 , 各人 有 各 人 的 偏好 。 由于长 期受 某 个 地 理 环境 的 长 期 影 响 , 有一些民族, 甚 至
1 . 1民俗 习惯
一
群 体 观念 , 强调适中。 比 如 我 国 中老 年 服 装 俗 背 景 条 件 下 , 形 成 了 各 个 民 族 独 特 的 审 广告, 往 往 强 调端 庄 稳 重 , 这在 西 方 社 会 则 美 观 。 如 汤 加 人 以胖 为 美 , 非 洲 人以 纹 身 为
犯大错误 。
多数 以个 体 为 中心 , 强调 个 人 自由 , 并 以 此 精 神 恰 当地 展 示 在 广 告 画 面 中 , 与广 告 产 建立起相应 的法律制度 、 宗 教 精 神 和 自由 品 相 融合 , 突 出产 品的 文化 价 值 , 从 而 实 现
十多年前的南方黑芝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各民族庭家族团体政党民族国家为中心强糊和孔府家酒广告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积淀下了调群体利益并由此建立起以仁爱为核心目两则广告分别营造的思乡氛围和怀旧许多符号之外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地 理 环境 与广 告 文化 研 究 ①
柏沛 霖 张杏梅 ( 山西 师范大学 城市 与环境科 学学 院 山西 临汾
的
上的差异是最深 刻。 如 美 国 骆 驼 牌 香 烟 的 广告语“ 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 ” , 电视 画
制药 六 厂的 一 则 公益 广告 ——妈 妈 洗脚 , 从 播放 以 来 一 直 受 到 好 评 。 因为它很符合 中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因研究

关键 词: 西北民族;民族体育;体育文化 ; 因 成 中图分类号 : 82 7 G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8—87 {0 9 0 0 1 0 0 5 1 20 )2— 0 2— 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Jn 0 9 u e 0 2
西 北 民族 体 育 文 化 发 展 的 成 因研 究
王 彤
(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山西 临汾 0 10 ) 4 00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 、 田野调 查法、 综合 分析 法, 通过 文化 学的视 角, 从政 治经济、 生产 生活、 环境、
民族文化 、 宗教信 仰等八个 因素探寻西北民族体 育文化发展的成 因, 使人们能够从文化 的深度 了解 西北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更多地是 以生产 、 生活为模 本, 与生产 、 生活联 系密 切 。体 育成 为各 民族生 活 中
的重 要活 动 内容 , 步构 成人 们 闲暇生 活 的 重要 组 逐 成部 分 。如宁 夏 回族 民众 喜爱 的 “ 铆 球 ” 打 等项 目
就对场地 、 器材要求不高 , 很适合 于百姓操 练, 属于 日常生活的内容, 这也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落
西北 少数 民族 蒙 、 、 、 、 拉 、 乡 、 安 、 藏 回 土 撒 东 保
1 2 研究 方法 .
和教育程 度 等 方 面原 因 导致 区 域经 济 发 展 相 对 落 后; 加之工 、 、 农 手工业 三大产 业结构 不够 合理 , 民族 根据 研究 目的 , 合西 北少 数 结
一
传统体育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相应制约 , 特别是对于
发展 、 史背 景 等 , 历 为课 题 研究 提供 理论 支 撑 , 而 从 找寻 西北 民族 传统体 育文 化发展 的成 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现状的研究内容摘要人类的宗教观念产生由来已久。
现如今,宗教信仰已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宗教信仰的研究,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而且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目前,临汾地区有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民众宗教信仰状况多样,信教原因复杂,所以临汾宗教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但是宗教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紧密相关。
宗教研究依然很重要,信仰问题仍不可忽视。
重视宗教的发展,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有力的解决好宗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临汾宗教信仰现状The Research of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Linfen FolkReligious BeliefAbstractHuman’s religious belief has a long history. Nowadays,religious belief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spiritual li fe. On the study of religious belief, not only is the reflect of people-oriented, but also is the key of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Linfen has christian, buddhism, taoism and other religious,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public is in diversity, reasons about believing religious are complicated.So in the fast-growing process of Linfen religion,it also appears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modern society, religion has closely relate to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ligious studies are still very important,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belief can not be ignore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helping people set up the correct religious beliefs, and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ligion,guiding relion to adapt to socilist society is still signficant.【Key Words】Linfen Religious belief Current situation目录一、“宗教”与“宗教信仰” (1)二、临汾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 (2)㈠临汾信教人数及结构分析 (2)㈡临汾宗教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基督教的现状 (3)2.佛教的发展 (3)3.民间俗神的信仰 (3)4.其他宗教信仰 (4)三、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 (4)四、临汾民间宗教信仰中存在的问题 (6)五、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6)六、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临汾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现状的研究当今社会,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但是不管我们对它持何种态度,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之中,更应该认识到在人文方面关注的不足。
所以对于宗教信仰的关注就十分有必要了。
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与“宗教”又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宗教”与“宗教信仰”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对宗教并不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宗教”,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还真不容易。
宗教学方面的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用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种宗教的定义”①。
在中国“宗教”是一个外来词,中国古代的典籍里没有“宗教”,只有对单个字“宗”和“教”的解释。
“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②虽然我们无法为宗教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凡宗教都有一个信仰问题”③。
“宗教信仰”,就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及其教义在极大程度上的尊崇与信奉,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宗教”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二者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区别。
没有信仰就没有宗教,“信仰的确是宗教的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④。
从内在上看宗教信仰是构成宗教的基本因素之一。
但从外在而言,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研究宗教信仰的状况,也就是研究宗教的发展状况。
只不过在研究宗教信仰的状况时会更侧重于对人的研究。
研究民众的宗教信仰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如今,宗教信仰已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甚至还影响着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
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临汾民间宗教信仰的状况,特别是当前发展的现状。
①弗·麦·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972年印度重印版,第21页。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③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④段德智:《宗教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二、临汾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㈠临汾信教人数及结构分析临汾始称平阳,历史文化悠久深厚。
它东倚太岳,西临黄河,南接运城,北临晋中,汾水自北向南穿过,全市面积20589平方公里,人口413万,“临汾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
近20万信教群众分布在17个县(市、区)的455个活动场所周围”。
①据以上数据显示,临汾信教群众有二十万人,但是由于该数据已过时,而且又是来自官方,再加上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的难度性,我们认为它显然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它反映的应是信仰经过合法登记的五大宗教的人数,这构成了临汾宗教徒的主体,但是在这部分人之外,还有很多秘密信教者以及只在家里信教不到寺庙(宗教场所)的人,临汾真实的信教人数应远高于这一数字。
另外我们还对临汾市宗教信仰者的大致状况进行了了解。
从性别比例上看,在为数众多的信教人数当中,男女人数都比过去有一定的增长,而其中以女性信教者居多。
在专门对临汾基督教的相关调查中,有数据显示也可证明这一点。
在晋南A村“在册基督教徒72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40%),其中男性教徒约占35%,女性教徒约占65%”②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信教人数要多于城市。
从年龄状况上看,在调查的信教人数当中,45岁往上的居多,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退休老人,闲来无事,容易孤独与精神空虚,为了排忧解闷,接受宗教信仰。
当然老人信教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为了求医治病或者为子孙祈福。
宗教的教义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
但是也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当前不少宗教教徒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像临汾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把发展教徒的对象指向学生群体。
从文化水平上分析,信教者中文盲和小学、初中学历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当前信教群众也越来越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部分在校大学生和高学历的社会青年也热衷于参加宗教活动。
从信教人员的身份上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成分极其复杂。
这也说明宗教传播在临汾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另外,在对宗教局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中,他们还透露当前也存在共产党员的信教问题。
㈡临汾宗教发展的现状分析据调查,在临汾最受教徒欢迎的有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佛教。
在2011年暑期所作的问卷调查中,50%的人认为临汾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基督教,32%的人认为是佛教。
在对有宗教信仰的人进行调查访问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人也基本信仰的是这两种宗教。
①谢碧玲:《发挥人大作用,赢得信教群众》,《中国民族报》2005年1月25日(第三版)。
②程俊飞,刘宪俊:《基督教在晋南农村盛行的实证研究——以晋南A村为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6卷,第一期。
1.基督教的现状基督教在临汾传入时间较早,发展较快。
“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内地会牧师特纳和詹姆斯由南京来山西,在泽州府(今晋城)、平阳府(今临汾)等地活动,开基督教在临汾传教的先河。
”①之后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经历了曲折发展,直到最近二十年才迎来它发展的高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督教徒人数剧增,成为临汾历史上信徒最多的时期。
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督教的传播十分迅速。
基督教已经成为成为临汾的第一大宗教。
”②当前基督教的传教范围广,既有市区也有农村,教徒增长速度快,但成分复杂,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都有,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和高层知识分子。
另外,临汾基督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呈现一定的神秘色彩,很多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信教,在去教堂的访问中,很多教徒表现的很冷淡、不屑一顾,甚至拒绝排斥。
2.佛教的发展对佛教的信仰虽然不如基督教,但它也很受欢迎。
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临汾境内,“佛教初传临汾的时间当在永平七年(64年)以前”③。
深受临汾人民推崇,在历史上,临汾曾产生过许多佛教高僧,著名的如法显。
目前,在临汾境内还保存有好多佛教的建筑,这里以临汾市铁佛寺为例,据寺里提供的资料,在那里烧香的人很多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正月及每月的初一、十五。
而且就在我们访问时,就遇到了不少烧香拜佛的人,他们表情严肃,动作规矩,极其投入的做着佛事,口中还念念有词。
烧香人中多数是中年或老年男女,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另外在我们访问期间,不时有信佛者主动向我们宣传教义,并邀请我们参加相关的佛事活动,走时还主动免费赠送我们相关的佛教书籍。
佛教在临汾的受欢迎度与传教力度可见一斑。
3.民间俗神的信仰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临汾地区信奉民间俗神的人也非常多,这部分人占到信教总人数的13.6%。
民间宗教是我国传统信仰的组成部分,它由以祖先崇拜为主体的家庭祭祀和以村庙地方神为中心的地域信仰体系构成。
“在民间社会,虽然也有儒释道的边缘化形态和信仰体系的存在,但是主要却是以祖先崇拜为主体的家庭祭祀制度和以村庙地方神为中心的地域信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