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合集下载

嵊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嵊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嵊州市民间信仰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与研究当地信仰调查时间:2012-2-1~2012-2-3调查地点:嵊州市一.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是指不属于正式宗教体系,但在特定社群或地区得以传承和实践的宗教观念和仪式。

它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崇拜与礼仪,同时也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

民间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在与自然力量的相遇与互动中形成了对其崇拜的宗教意识。

在古代文明中,由于宗教信仰的限制,民间信仰往往会以非正统的形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祭祀、崇拜、祈祷、巫术、法术等仪式和行为。

人们通过供奉、祭祀和祷告等方式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求庇护、保护和祝福。

同时,民间信仰也强调个体对命运和运气的控制,常常通过巫术、法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民间信仰中,神灵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地区和社群有着各具特色的神灵系统和信仰对象。

既包括宇宙神灵、守护神、神职人员,也包括一些已故的人类或动物等。

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将其视为超越自然界的存在,并通过祭祀仪式和祷告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此外,民间信仰还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较为复杂,有时候具有替代宗教或融合宗教信仰的特点。

在一些地区,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相互渗透,形成了寺庙融合民间信仰的现象。

同时,民间信仰还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的体现。

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和信仰支持,还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民间信仰活动,人们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信任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民间信仰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持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自然界的联系逐渐疏远,传统的民间信仰逐渐淡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信仰与神话传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信仰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承载着他们的敬畏与膜拜。

在今天,这些传统文化和信仰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对自然的崇拜古代中国人民信奉着众多的自然神明。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需要被尊敬和保护。

比如,人们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等。

同时,他们也相信一些传说中的神明,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这些神话中,古代人民试图用人类语言来解释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二、对阴阳五行的信仰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能被归纳为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且这些元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同时,还有阴阳二元论的观念,即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性质,相辅相成、相生相克。

这些概念不仅在哲学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文化信仰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龙的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人们视为吉祥物。

古代人们认为,龙是天上的神灵,能掌控风云雷电和雨水。

对于古代中华民族来说,龙的形象极为重要,不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也是表现国家的国祚和整个民族的兴旺。

因此,龙的形象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妖魔鬼怪的传说古代中国人民在面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时候,常常会把一些毛骨悚然的故事传承下来。

这些故事中,妖魔鬼怪居多。

比如长夜将至,人们便会传说起恶鬼屏息、封妖除魔、黄大仙与赤松子等。

虽然这些传说很多是虚构的,但却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与未知的恐惧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保卫自身安全的决心与勇气。

五、古代鬼神的供奉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供奉早已流传多年。

人们常常在房屋门口或祠堂处供奉着神像或鬼符,表示对这些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同时人们还会举办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例如盂兰盆节、清明节等。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氏。相 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 九日后,九个太阳坠落于峨眉山,变成为九鬼王。 八鬼行病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 炼得道。《封神演义》云: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 道,周武王兴兵伐纣。武王的姜子牙和纣王的闻太 师,各事其主。搬动了天兵天将,许多神仙也参与 了。出现一幕幕惊险激烈人仙混战的场面。在斗阵 斗法中,闻太师被姜子牙攻破,损兵折将。正无计 可施时,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赵公明,便亲自来 迎请赵公明出山相助。赵公明随同前往,也未挽回 局面,反受其害。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 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 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 银财宝。
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内外神灵之外还 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母娘娘,传说中的女神。原是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 神。善男信女中地位很高。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认为 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产生敬畏。后来发展成为 上天用雷声来惩罚人间,且民间恶报由雷神来执行。
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 最高的。民谚曰: “三祭灶,四扫 屋……”,即指每年 的腊月二十三(一说 二十四)祭祀灶神。
财神爷是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 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 信仰为天官天仙。 目前,我国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
七位,分别是: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端木赐 (子贡:儒商之祖)、范蠡(浙商)、管仲(徽商)、 白圭(晋商)、关公(关帝阁)、比干(文财神、冀 商之祖)、赵公明。
三 人神
中国民间不但信仰神,也信仰鬼。民间相信人死 后会变成鬼或神,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
秦汉以前,中国沒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人们对鬼 神的去向不十分明确,只是模糊地认为神住在天上, 鬼游荡在世间,或入黄泉。所以,中国民间不懂重 视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祭祀黄帝、炎帝,还要为 许多为百姓做事的地方官立祠祭祀,让他们死后灵 魂有个归宿。但这种祭祀还算不上俗神崇拜。

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适应与转化

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适应与转化

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适应与转化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崇拜信仰的天性,这种信仰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物质生命、神灵神仙等等不同的对象的崇拜。

这种信仰逐渐发展演化成为宗教文化。

而在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适应与转化。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是指人们通过信仰、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信仰和崇拜,这种信仰是源于人的内心的真实感受,不需要经过宗教的正式认证。

在中国,民间信仰可以分为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

祖先崇拜是指对家族、家庭祖先的崇拜,这种崇拜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

自然崇拜是指对自然界中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崇拜,比如台风、暴雨、雷电等等。

鬼神崇拜则是一种对被认为拥有神性力量的神灵之类的崇拜,如月老、土地神等等。

这些信仰都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概念宗教文化是指从一种宗教信仰系统中得出的文化形态。

它可以指一种特定的道德、伦理观念、社会组织形态等,都离不开宗教信仰。

在宗教文化中,除了具有神秘色彩的信仰外,在宗教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曲、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各方面,也都有所表现。

比如说,在佛教文化中,建筑物的飞檐翘角、宝塔形状等等都是展现了佛教的特点,在佛经、佛音、佛像等媒介中,也传达了佛教的信仰。

三、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适应与转化在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宗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不断的适应、转化与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比如说,民间信仰中的“天地会”就与基督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在18世纪,基督教传入福建和广东一带,这些地区多数居民是从事耕种的农民,而天地会就成为了这些农民发动起义和抗英斗争的组织形式。

天地会的组织形式和祭祀习惯都融合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再比如说,观音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和佛教文化较好的结合。

观音信仰源于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而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更是被吸纳至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成为了中国佛教中最为受欢迎的神祇之一。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

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

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中国古代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许多神祇、祖先、自然元素和抽象概念等。

这些信仰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

与此同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也对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古代民间信仰1.1 神祇崇拜神明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核心。

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神祇,每个神祇都有着独特的能力和职责。

最重要的神祇包括天神、土地神、水神、山神、祖宗、官家神等。

这些神祇既是信仰者的保护神,也是对人们行为的监督者。

出现意外事故时,人们往往会向这些神祇祈求庇佑和保护。

1.2 祖先崇拜中国人崇尚祖先,认为祖先是自己的源头。

每个家庭都会有祖先牌位,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未来都与祖先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传统的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1.3 自然元素崇拜中国自然元素崇拜主要指对山川、水流、河流流域等自然景观的崇拜。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常常在自然界中寻找生命力和灵感。

民间信仰往往将河流、山川、树木等自然元素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习惯在这些地方赞美、祈求或表达感激之情。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中心思想是追求长寿、财富、爱情和内在的和谐。

道教的信仰体系包括上帝、天道、地道、鬼神、仙人等。

相信道教的人认为,上帝掌管自然,鬼神管理人事,而仙人则代表了灵性和升华。

2.1 道教与民间信仰道教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有着很大的交叉,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教义深入人心,影响力难以估量。

许多中国故事中都有道士的身影,他们通过特殊的仪式、符咒和祷告等方式与鬼神交流。

同时,在人们寻求福祉和治病时,也习惯去请大师、拜堂、传灵等等。

2.2 道教的影响道教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宗教上的功能,还在于其文化上的价值。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1、简介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

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

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

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

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

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

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

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

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

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

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

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日本平凡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有如下阐述:“民间信仰是指没有宗教意义、宗教团体组织的,属于区域性社会自然人共同信奉的信仰;民间宗教、传承信仰、民众宗教、民俗宗教等都是指民间信仰”。

)这一定义是日本这一百多年来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总结。

从《大百科事典》这一定义的内容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区别于教团和宗教而产生的。


其核心的要素是:⑴没有教义、经典;⑵无教团组织;⑶地域性;⑷流行于百姓(“庶民”)中间1。

“民间信仰”概念后来传入中国,但至于具体何时传到中国、哪个最早使用,现在已无从考证了。

但在“文革”结束之后,民俗学者最先重新关注民间信仰现象2。

当时对“民间信仰”进行界定的持最具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是民俗学者乌丙安。

他将“民间信仰”定义为“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日常信仰事象,主要是对大自然的信仰和对人的灵魂的信仰等多种形态,包括大自然信仰(天香信仰、大地信仰、山石信仰、水火信仰)、动植物信仰(动物信仰、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祖灵信仰。

3”乌丙安还总结了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十大区别4,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民间信仰不能等同于传统宗教的观点。

除了民俗学者之外,其他诸多学科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给“民间信仰”下过定义。

例如宗教学者金泽认为“民间信仰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将继续长期存在的一种宗教现象,它在组织上具有不同于制度化宗教的特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是由民间信仰的组织结构上的松懈性决定的,(“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外壳是比较‘坚固’的,区别于民间信仰松懈性的组织结构,它以另一种宗教形式存在于民间。

如果把民间宗教归类于制度化宗教那么民间信仰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宗教”。

人类学者周大鸣所认为的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中对神鬼的敬畏对祖先、庙、家、墓的祭祀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象征意义的信奉等现象。

历史学者王健也认为民间信仰是“相比于宗教的
1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M].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出版,2009:46.
2穆烜.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M].江苏社会科学,1981. 2.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3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78—299.
4同上271-274.
制度性,民间信仰是没有系统的存在仪式、经典、组织性和领导性是以草根形态和内在体系于自身运作逻辑的信仰形式。

在戴康生于彭耀主编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提到民间信仰是“民间宗法性宗教信仰”,中国传统宗教现象中民间信仰、系统化宗教、上层宗法性宗教信仰基本诠释传统信仰。

民间信仰更多的保留了氏族宗教的影响,更具有层次低,功利性宗教和迷信相繁琐等特征。

)很显然,不同学者们都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民间信仰给予了自己的解释和界定。

因此对民间信仰的内涵包括得都比较狭窄。

笔者在本论文中采纳上述乌丙安先生所讲的对民间信仰的比较界定。

概括地说,笔者认为民间信仰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日常信仰事相,是非教徒民众的超自然信仰。

这种信仰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对象是超自然的各种神仙神灵,内容则是神灵崇拜相关的各种观念及活动。

(这种信仰中最组要的组成部分是庶民大众
对超自然现象中出现的仙、灵等崇拜与祭祀的理念和活动。


注:红色标注的需要修改的内容,用意思相近的语句替换就行了,实质内容不能改动的。

关于龙王庙的民间传说:
龙王的姥姥家
把什板申龙王的姥姥在讨合气村,故讨合气村常来请龙王圣钦。

一次当送龙王返把什板申村时,千人万马抬不动,老人们说,这是住姥姥家不想回去了,于是讨合气人按俗给龙王戴了一顶新帽子,系了一副新飘带,然后起轿,果然龙王身轻,顺利送回把什板申。

龙王不愿搬家
把什板申西北山上原来有一座供奉龙王的小庙,本村蒙、汉人众欲扩建在本村靠近有水处,木料业已备好,不料一场洪水将木料逆冲到西北坡上。

据此,村中老年人说,他老人家愿居高处,在低处怕被大水冲塌,于是村人六将龙王庙仍健盖在西北高圪梁上。

把什板申龙王偷水
把什板申龙王每年腊月三十夜,趁人们“接神”之际,总要手提瓦罐到山西五台山偷水,以致山西连年遭旱。

山西龙王查清原委后,在某年腊月三十,令民众潜伏于五台山附近,观察动静;到期时,把什板申龙王果真有提灌而至,被山西龙王拿住问罪。

把什板申龙王说,我取水已够用,请龙兄饶恕,以后不再取水就是,山西龙王无奈,只好作罢。

之后山西没再受旱灾。

土默特史料上记载着:“灶有灶神,亦称灶君。

神名据说叫祝融。

祝融传说是玉皇之一,主管火,亦为火神。

灶神并有灶马。

祭日,贴灶神于灶上,谓之灶马,供灶马于灶门。

入夜,全家老少致祭,由家主领之。

跪地、双手举箩或筛,中盛以草料、灶马、羊肉、枣果、糖点
等,祝之曰:‘霍来,忽赖,将石、蒙更,霍来。

忽赖,补音……。

(均为蒙古)意思是银钱、福禄带来吧,祭祀中,以灶糖(麦芽糖)黏于灶门,谓之封灶神之口,以酒洒入灶口,意其醉饮。

所有箩内所盛神马纸具及诸多祭物、草料均送入灶火焚之,谓之送灶君上天。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土默特民众有较浓厚的祭祀灶神的信仰。

土默特蒙古族及灶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祭祀之前,牵一只棉羊,在灶前洒洒于羊背表示祭祀之意。

然而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都有祭灶神的信仰,他们虽有请灶神像,贴对联的习俗,但是他们的祭祀仪式还有区别的,他们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

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日本平凡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有如下阐述:“民间信仰是指没有宗教意义、宗教团体组织的,属于区域性社会自然人共同信奉的信仰;民间宗教、传承信仰、民众宗教、民俗宗教等都是指民间信仰”。

这一定义是日本这一百多年来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总结。

从《大百科事典》这一定义的内容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区别于教团和宗教而产生的。

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是由民间信仰的组织结构上的松懈性决定的,“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外壳是比较‘坚固’的,区别于民间信仰松懈性的组织结构,它以另一种宗教形式存在于民间。

如果把民间宗教归类于制度化宗教那么民间信仰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宗教”。

人类学者周大鸣所认为的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中对神鬼的敬畏对祖先、庙、家、墓的祭祀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象征意义的信奉等现象。

历史学者王健也认为民间信仰是“相比于宗教的制度性,民间信仰是没有系统的存在仪式、经典、组织性和领导性是以草根形态和内在体系于自身运作逻辑的信仰形式。

在戴康生于彭耀主编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提到民间信仰是“民间宗法性宗教信仰”,中国传统宗教现象中民间信仰、系统化宗教、上层宗法性宗教信仰基本诠释传统信仰。

民间信仰更多的保留了氏族宗教
的影响,更具有层次低,功利性宗教和迷信相繁琐等特征。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