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
浅谈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浅谈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摘要:通过阐述建筑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论证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长效机制德才兼备什么是人才?人才指的是德才兼备,才能杰出者,即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
随着国家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需要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因此通过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业战略。
一、建筑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近几年,尽管采取各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优秀员工不断出现,但是人才资源现状同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企业人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低下,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人才结构不均衡,值得我们探讨。
一是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
党政群和工程技术专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现实是党政群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工程技术专业。
主要原因是的安排高素质人员从事党政群工作是一种传统习惯,因为党政群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向来严谨,长时间以来积累了相对较多的高层次政工人员。
以方大公司为例,政工高级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而工程、经济、会计、审计、统计、卫生之和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
建筑施工企业不仅需要政工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龙其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合理。
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下,受学历、专业的限制,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明显受到制约,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关键专业如矿建、土木建筑等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浅谈中国教育_初中作文

浅谈中国教育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浅谈中国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渐渐地我发现,很多时候人真的很愚蠢,尤其是某些中国人。
我知道,这有些侮辱中国人的形象,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被人认同的绝多是理论,而实践却经常被远远抛在脑后。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但如今中国的学校有几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我看过几篇留学生的文章,绝多数人都说,在外国上课很随便,而且又很重视实践,很少有人会去埋头于一堆文字之中。
而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呢?绝多的是评价我们中国学生太有埋头苦读的精神了,所谓的弘扬勤劳精神便是如此吧。
但这是怎样的一种距离呢?是中国人为什么至今仍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中国不是一直说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后培养到哪去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老临终前对中国教育制度提出的一个疑问。
我想很多人都明白,中国的大学生有很多但人才又很少的矛盾原因吧,因为那些大学生是理论人才,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就是如此被延续下来的吧。
其实中国的理论也不是很厉害,就拿去......奖?既不是非典。
也不是甲流,得了些病你就不要?我想中国没人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太挑剔了。
再说说咱中国的应试教育吧。
经常听说咱中国有某学校的某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坠楼身亡之类的消息,而外国却几乎没听过这样的事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咱中国注重理论,而人家外国更注重实践,这样多好啊,既能让学生有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有兴趣学。
而中国呢?把一大堆的文字往那小小的脑袋里存,最后只为那薄薄的试卷。
有许多所谓的心理专家说那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这算什么理由?你要是让中国学生享受美国般的教育,那中国哪会那么频繁地听到有学生因压力大而坠楼的消息呀?中国为何要以理论的考试来评价一个人的学习呢?这样只会培养出真正的书呆子。
因为每个人只为了考试而读书,很少有人会去为了读书而读书,就是因为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增加自己的压力。
农林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农林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农业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我们农业大学的应有职责。
我校于2011年开始探索,积极进行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文以“卓越计划”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为基础,以我校为例,浅谈农业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0-021999年的扩招带来的是告别精英走向大众的教育之路,但是人数的增加与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不成正比的矛盾却越来越突显。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迫切需要。
“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卓越计划”的含义与背景词典中“卓越”含义为杰出;超出一般。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确定的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了“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还包含“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二、农林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现实意义(一)实施“卓越计划”是解决我国农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受着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创新不够、技术不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需要农林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改革创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

浅谈科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石城初中张亚东科学技术早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 1987年小平同志提出,“打破常规培养杰出人才”起,创新一直没有离开人们关注的视野。
1994年江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创新型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首要的是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更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石城初中高度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思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提升科学素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此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理解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国明确提出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的概念,但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角度予以阐释,很少涉及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
而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创新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只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外延较窄概念,其实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型人才,大都是历史的概念。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当今社会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其次,创新型人才,必须是真正自由、个性独立的人,而不是工具化、模式化的人。
最后,创新型人才,其视野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而应该着眼全球,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二、明确怎样来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与科技素养培养的愿望。
浅谈如何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经济管理91浅谈如何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傅 博 南安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中心摘要:近年来南安市树立大人才观,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本文主要从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实现政策留人;培植现代产业载体,实现事业留人;建立科学分配机制,实现待遇留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实现感情留人;营造重才社会氛围,实现环境留人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这个问题。
关键词: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91-01一直以来,南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就我市在留才工作方面的做法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实现政策留人南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相继制订出台了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一系列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
主要有:《南安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安市公务员局、中共南安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南安市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人〔2013〕90号)、《中共南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南安市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南委人才〔2013〕1号)、《中共南安市委办公室、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安市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人才引进优惠措施〉的通知》(南委办〔2012〕106号)、《南安市外来务工人员廉租房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南政文〔2010〕428号)等。
与以往的人才政策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提高引进人才的生活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生活补贴)、科研经费、奖励资助、住房、配偶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86-1979),字树翁,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教育家、国学学者。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人格修养,强调以德育人,提倡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现代之路的开始。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喜爱学习,擅长诗文,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919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南洋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
她在南洋女子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了她的教育改革之路。
她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德智体群四育并重。
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应当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
陈鹤琴的教育事业并不仅限于南洋女子学校,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南京淪陷,她随学校迁至重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她来到台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和著作。
1979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首,倡导以德育人。
她认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道德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她提出“义理教育”的理念,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都能秉持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她看来,只有人格端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人格修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除了德育之外,陈鹤琴还提出了“智育、体育、群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倡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浅谈三年“拔尖计划”经历的收获与期望

146Univ. Chem. 2019, 34 (10), 146−150收稿:2019-05-20;录用:2019-06-20;网络发表:2019-06-14*通讯作者,Email: jiangjiux@基金资助: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究课题(20170303);2019年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育专题• doi: 10.3866/PKU.DXHX201905056 浅谈三年“拔尖计划”经历的收获与期望张鉴予1,2,王锐1,2,关文彦1,姜久兴1,*1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逸仙学院,广州 510275摘要:以中山大学“拔尖计划”化学专业学生的视角,从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个性化课程选择、专业化科研训练、对外交流与培养等方面讨论在三年“拔尖计划”培养中的收获与感受,同时结合自身感受就“拔尖计划”2.0方案提出了期望和思考。
关键词: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收获与期望中图分类号:G64;O6Three Years’ Achievements and Expectations of To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Basic SciencesZHANG Jianyu 1,2, WANG Rui 1,2, GUAN Wenyan 1, JIANG Jiuxing 1,*1 School of Chemistr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P. R. China.2 Yat-Sen Honor Schoo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P. R.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harvest and impression of To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terms of mechanism of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individualized course selection, special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foreign exchang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op talented student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expec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2.0 plan of To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Key Words: To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cultivation; Harvest and expectation;1 引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个背景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孕育而生,旨在培养能够引领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代帝王,为人才不惜虚席以待,更有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人才。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才培养更是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摸索出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而我国人才培养的重心自然是在教育上面,为了培养人才我国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不断改进教育制度,奖励创新型人才等。
但似乎还是收效甚微,这不禁令社会各界人士为之担忧。
著名学者钱学森更是问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成了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首先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规律去做事,无论环境也好教育也罢。
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只有按照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才能更好的使教育走进成功的殿堂。
而很多成人,尤其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常常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唯恐时间不够,唯恐孩子会的东西少,而过度教育和揠苗助长的这种做法,都已经严重地违背了自然教育规律。
西方国家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而中国学生信守的是“学而优则仕”,于是超时学习,追求高分,为了上好学校,为找好工作和入仕做准备。
这直接导致中国学生负担超重。
西方教育的理念是“成长”,而中国则是“塑造”,这是我国冒不出杰出人才的最重要的原因。
儿童在家庭要受家长的塑造,到了学校要接受教师的塑造。
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就是,学校没特色,学生没个性。
很多教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前的教育体制高度行政化,使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均被剥夺,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工匠,学生像产品,千校一面,千人一脑,怎恩么能出现拔尖人才?其次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不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是在官场。
中国学生读博,多数不是为了搞科研搞发明创造,而是捞个博士头衔去当官。
升官发财!中国的青少年多数不想当科学家,而是把当公务员当成第一志愿。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把报考公务员当成自己的首选,人人趋之若鹜,几千人争抢一个公务员指标。
深圳招聘一个处长,包括北大清华教师在内的上百名教授应聘争抢。
今年教师节前,教育部评选出100名高校教学名师,据统计,获奖名师中90%都是高校行政官员,如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研究所长等等之类的人,不带任何官职的第一线教师仅有10人。
教学名师官帽如云,大都是一些不教课的官员。
中学升学教育摧残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互相攀比,年年宣扬高考状元,素质教育只喊不做。
所谓示范性中学,就是示范升学教育,示范教育乱收费,从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致使中国尽出些高分低能,好高骛远书呆子。
还有中国落后混乱的社会环境也有一部分的原因。
鲁迅先生说:“在未有天才之前,先得有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
”但看看我们身边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几十个教授、博士后争抢一个处级职位;歌曲《两只蝴蝶》的原唱庞龙家喻户晓,可词曲作者牛朝阳却鲜有人知;小沈阳因春晚小品《不差钱》而大红大紫,可编剧徐正超还是默默无闻;呕心沥血写出百万字优秀作品《平凡的世界》的著名作家路遥死后还留下1万多元的债单,而歌星满文军涉毒曝光后出场费还高达22万元;你绞尽脑汁写了一篇佳作,转载时可能连你的名字都删了……再打开各大网站,明星逸事、贪官丑闻和各种噱头占据着大幅的版面。
芙蓉姐姐,木子美这些贩卖低级庸俗的“快餐”式人物成了网络红人。
青少年追星已走火入魔,媒体却还在推波助澜火上加油。
难怪韩国的二线女星张娜拉会说:“一没钱就到中国去演出”。
试想,在这样浮躁的“土壤”中,有几人会潜心去搞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难道只是“纯属巧合”?现在潜心搞科研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没享有其应有的金钱地位,倒是侯耀华之流利用虚名大做虚假广告撑破了腰包。
在金钱荣誉被张冠李戴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如果仅靠教育部门单线作战,只怕杰出人才永远难有诞生之日。
这些还只是诸多弊端的冰山一角,如要细细算来怕是几天也讲不完。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首先是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中国教育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统一要求,这种统一要求能保证大多数人的教育。
我国有比较规范的学校管理手段,尽管比较呆板,但这种管理手段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有长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部长到中国参观以后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是非常高的。
但不能用很简单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的教育质量,中国教育的长处和短处都很明显。
这种短处是与长处相对应的,比如说我们比较注重基础知识、书本知识和统一要求,但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较重视学校里的规范教育,但忽视校外实际生活的学习。
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们过分重视学历,把学历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学历作为教育价值取向之后就会产生异化,即学历带动教育,教育围着学历转。
学历本来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单纯把它作为培养目标,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强调知识的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是过分强调知识就会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上海人力资源高层论坛上有人提出:“工业社会是学历社会,知识社会是能力社会。
”这种提法不一定概括得很准确,但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更新快,单纯讲学历已经不能满足人的终身需求。
学历只反映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受教育的成果,并不能反映人终身学习的成果,所以能力是根本。
用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学历只是衡量一个阶段学习的标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主要标准。
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作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建设》的重要报告,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能力建设不仅要有理论思想,而且要有国家能力标准。
我国要建设一个与学历教育一样成型的能力制度,鼓励人们不仅重视学历,而且通过能力的培养来提教育水平。
制定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以能力建设的要求,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其次,按能力建设的要求,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再次,能力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按能力建设要求改革学校教育模式。
然后是从学科中心到学习者中心:教学过程应该强调学习者是主体,教是为了学。
以学生为中心,有其更深层的含义。
信息革命带来学习革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睦的变革。
国际上认为“教正在变为学”,这是21世纪教育理念最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教育重新作了定义:“教育是为能够引起学习、交流的活动。
”既然教育是学习,那么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由此产生的设计教学、订单教学、参与性学习、研究型学习等教学方式都以学习者为中心。
另外,在教学研究方面,也要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教育要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供学习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国过去讲因材施教,但更多的是讲求教学方法。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会埋没特殊的人才。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中国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在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学习体系的转变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加强实践环节,即企业培训、校企合作。
第二是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建立一种三重螺旋结构,延伸出新的组织形式。
第三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
不能把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惟一形式,否则就把教育资源的运用只局限于学校内部了。
最后教育制度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保证,它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人才选拔在美国,学生可以直接上大学,因为其录取制度非常灵活,入学不只局限于一种文化考试,不按一个标准。
我国的人才选拔有这样一个例子:在高考制度改革以后,南京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圆大学梦也参加了高考,但落榜了。
实际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怎么能与高中生用同样的考核和录取办法呢?所以,要建立多元选拔、灵活选择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学习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规定性与选择性、专业性与综(复)合性。
我们强调专业教育,但是专业教育下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强调综合教育?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专业太狭窄,学生将来很难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
而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学校评价,忽视社会评价。
当前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聘用者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多考虑学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关系问题。
同时,要严格选择和录用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还要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政府治理人才培养模式要变化,学校就应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这就涉及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政府自立自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在职能界定上要解决“缺位”和“越位”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治理方式上要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监管;在治理结构上,提倡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共同治理,强调把政府管理改成政府治理,不是从上而下的管理,而是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结合治理。
同时,重视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协会、学会、中介机构等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
因为社会在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在不断地变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也许与原有的培养目标有很好的符合程度,但不一定就符合已经变革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