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的的的的纯培养纯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1课时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活动2 明确消毒的原理和方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请观看疫情期间,护士在离开病区后进行自我清洁的视频,以及普通人对食物、快递的外包装和电梯的墙壁等外表面、空气进行消毒的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对食物、快递的外包装和电梯的墙壁等外表面、空气进行消毒分别用什么方法?
1.培养物、纯培养物与纯培养的概念
项目
概念
培养物
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
纯培养物
由⑫__________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
纯培养
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
2.过程制备培养基(配制培养基→⑬______→倒平板)→⑭______→分离→培养。
单一个体
灭菌
接种
3.酵母菌的纯培养
归纳总结
营养物质
定义
作用
主要来源
氮源
凡能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无机氮源: 、 、铵盐等;有机氮源:尿素、蛋白胨等
生长因子
生长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
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
续表
营养物质
定义
作用
主要来源
水
—
是良好的溶剂,参与化学反应
培养基、空气、代谢产物
纯培养的原理
由⑮__________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⑯__________的过程就是纯培养
纯培养方法
⑰____________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纯培养过程
制备培养基
⑱____________→灭菌→⑲________
接种和分离酵母菌
用⑳__________法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酵母菌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课件

纯培养技术可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 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依据。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2
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一的微 生物个体。
微生物的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稀释接种等方法,获 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即同一菌种或纯 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是由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等组成,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培 养基的成分和比例会有所不同。
培养基的制备
根据配方和操作步骤,将各种成分混 合在一起,经过灭菌处理后,制成适 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适宜的 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酶试验 、糖发酵试验等。
应用前景探讨
探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 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04Fra bibliotek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具有抗生素产生能力的菌株
,为医学领域提供大量抗生素。
疾病诊断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概述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实验操作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1
概述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定义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一定 的物理、化学手段,将自然界中 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出来,获 得纯种微生物的技术。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荧光显微镜
荧光:荧光素吸收紫外线会转放出可 见光,这就是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把标本用不同的荧光 素作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经 过紫外线照射,标本会在黑暗背 景下表现出有光亮的物体。使标 本更便于观察。
透射电子显微镜
用电子波代替光源,最短波长的可见光 λ=450nm;而电磁波的波长最短可以达到 λ=0.005nm。所以,电镜的分辨率远高于光 学显微镜。
通冰箱冷冻室保存。
干燥保藏——砂土管保存法和冷冻真空干燥
保藏法
纸片保藏法、薄脉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等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分辨率: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 能力 反差:指样品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小分辨距):
D=0.5λ/n sinθ
式中λ为光源波长; n为玻片到物镜介质的
折射率; θ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 的直径和工作距离。 n sniθ叫作数值孔径。不 同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为n=1.0 ;水n=1.33;香 柏油n=1.55。因此,油镜的分辨率高。
暗视野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利用特殊聚光器实现 给样品斜射照明,由样品反射或折射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一、细菌和古生菌
•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形态: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菌和 弧菌。 排列:单个、成对、链状、成簇 特殊形态的细菌 如柄细菌有柄、菌丝、附器等 球衣菌有衣鞘 支原体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故柔软形态多变 有些细菌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形态:如放线菌 形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细菌的形态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培养时间、培 养温度等均能引起形态的改变。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教学课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2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一 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第2课时)
一.微生物的纯培养
P11
1.相关概念 ①培养物:
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
培养基
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
含 特定种类微生物 的群体。
②纯培养物:由 单一个体繁殖 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
③纯培养:获得 纯培养物 的过程。 2.纯培养的步骤步骤: 配置培养基 → 灭菌 → 接种 → 分离和培养 。 3.菌落 (P11) ①概念: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 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②获得单菌落的方法: 2、方法: 平板划线法 和 稀释涂布平板法 。
避免周围环境中微 生物的污染
灼烧灭菌,防止瓶口 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防止皿盖上的冷凝 水珠落入培养基, 造成污染
随堂练习
2.下列关于倒平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倒平板
B.倒平板整个过程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完全打开培养皿皿盖,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 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应是用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
随堂练习
3.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实验中,划线接种(甲)、培养结果(乙)如图。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中a区域为划线的起始位置
甲图中划线顺序为d→c→b→a
B.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C.接种过程中至少需要对接种环灼烧5次
接种前、每次划线间隔及最后一次划线结束 均需要灼烧接种环 D.接种后将培养皿倒置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意味着培养液中02含量不同。 (2)从图中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其原因是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1.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中图版选修1)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2.灭菌和消毒 灭菌 消毒 强烈 用_____的理化 用相对____的理化方 温和 因素杀死环境 法杀死环境或物体上 概念 或物体内外 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 所有 ____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营养细胞 _____消毒法和 射线 常用 高温灭菌 __________法 ___________消毒法 化学药剂 方法 适用 所用器材、培 工作场所 对象 养基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解析】
(1)大肠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
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易培养、生活周期 短等优点,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 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2)灭菌是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
有的微生物,所以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要进行 灭菌;而消毒是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 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 的微生物,所以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
和消毒;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损伤
DNA的结构。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3)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 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 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应保 证样品稀释的比例合适。 (4)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
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1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学习导航 1.了解有关微生物及其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2.理解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方法、进行无菌技 术的操作。[重点] 3.理解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步骤,进行大肠杆菌 的分离和纯培养。 [重、难点]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几个基本概念: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复式显微镜)
机械装置: 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 光学系统: 物镜、目镜、聚光镜等
使用油镜时加镜油的目的: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 照射后可激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 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 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 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研究的工具之一
105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察
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原理:用一束电子作为它的能源,电子的波长很短,能够 检测极细微的物体,如病毒和分子。
应用:通过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如细 胞膜、细胞核等。(可放大几万倍)
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即利用电子“探针”,在 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由 探测器收集,并转变为光信号。
光学显微镜
光学理论依据
德国理学家Ernst Abbe,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的 在Abbe的公式中,两物体之间的最小可分辨距 离被称为最小距离(d)
最小距离=0.5/nsin= 0.5/NA
分辨率(R) ∝ 1/d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 n sinθ = λ∕2NA
波长与分辨率
高压蒸汽灭菌锅
2、接种操作
接种工具: 白金or镍铬合金接种针/环
微生物纯培养 方法

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微生物纯培养是一种将微生物从混合群体中分离出来并在无害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单一菌种的培养和研究的方法。
纯培养对于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代谢、遗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及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对微生物的纯培养非常重要。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需求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养分的肉汤、琼脂等。
另外,培养基的pH、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条件也需要注意调节。
2. 样品的采集和消毒样品的采集应注意卫生消毒,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用酒精或火焰对工具进行灭菌处理。
样品采集完毕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 稀释培养和平板分离将样品进行逐级稀释,然后通过平板分离的方法将微生物分离出来。
首先将样品加入适量的稀释液中,进行混合均匀。
然后取出一部分稀释液进行再次稀释,直到得到适宜的微生物数量。
接着,将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用细菌铲将液体均匀平铺开来。
待液体固化后,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单菌种的选择和分离通过观察,可以选择出与其他菌落不同的单个菌落,将其重新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取一根消过毒的铂丝球,沾取单个菌落然后在培养基上划线。
5. 温度调控和培养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生长条件,调整培养箱的温度和湿度。
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要求不同。
将培养好的微生物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6. 微生物纯种的筛选和保存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筛选出纯种菌株。
然后,将纯种菌株进行存储和保存。
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以及酒精保存等。
7. 纯种菌株的鉴定和性质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方法,对纯种菌株进行鉴定和性质研究。
这些研究可以揭示微生物的生态学行为、生产能力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纯培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并保持无菌操作。
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中图版选修一课件1.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ppt

-5-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一
二
三
四
五
三、无菌技术
1.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环境或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 物,常用的是高温灭菌法。 2.消毒一般是用相对温和的理化方法杀死环境或物体上的病原 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常用的是射线消毒法和化学药剂 消毒法。 3.在实验过程中,要对所用的器材、 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对工 作场所进行消毒。 自主思考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 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其他用途? 提示: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探究一
探究二
方法点拨用巴氏消毒法对牛奶进行消毒,可以杀死
牛奶中的微生物,而牛奶的营养成分不会被破坏;紫外线照射 30 min 可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在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或 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对于那些培养基中需要、 但加热会分解的化合物,如尿素、NaHCO3,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 法,只能将其配成溶液,使用特定的器材单独过滤灭菌。
-10-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培养(pure culture):单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 克隆:对于微生物,由于其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故纯培养即为克隆。 显微镜技术:栖居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是以肉眼难以分辩地杂居丛生着。在 显微镜问世之前,人们是无法目睹这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光学显微镜的诞 生,它将肉眼的分辨率提高到微米级水平,而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眼分辨达到 纳米水平。从此过去视而不见、触而不觉的微生物世界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 一台显微镜是由荷兰的杨森父子发明的。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用显微镜来观察和描 述微生物的。以后光学显微镜中相继出现了相差、暗视野和荧光等新附件,加上 良好的制片和染色技术等又大大推动着微生物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等研究。30 年代初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面的应用,使微生物 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逐渐向亚细菌和分子水平迈进。所以显微镜技术的问世和完 善,不仅为揭开微生物世界作出贡献,同是也为揭示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强有 力的工具。 无菌技术:要真正揭开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就得深入研究,也就是必须创造 一个无其他微生物干扰的无菌环境,即我们熟称的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在分离、 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现代无菌技术是由法国 人阿贝特(Appert)在食品保藏中偶然发现的。而对灭菌技术的原理等作出科学 解释的是巴斯德,他所进行的举世闻名的曲颈瓶实验,不仅彻底否定了当时十分 流行的“生命自然发生学说”,而且为微生物学中的无菌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奠定 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是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要揭 开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杂居混生状态的某一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是有益 还是有害,就必须采用在无菌技术基础上的纯种分离方法。早期对微生物群体进 行单个纯化分离者是李斯特。但真正取得突破的是柯赫发明的培养皿琼脂平板技 术。从此它为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直到现在它仍广泛地应 用于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鉴定、育种、计数及各种生物测定等工作中。 纯种培养技术: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有着极其重大 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若为微生物提供一个初级培养的实验方法并不复杂,但要使
干热灭菌:空气加热灭菌
高温灼烧:用火直接接触烧灭 四、菌种保藏
传代培养保藏 冷冻保藏 干燥保藏 五、二元培养物 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2、富集培养
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指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 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 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固体培养各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
二、纯培养的接种方法 根据菌的生长速度的快慢来选择 斜面接种、液体接种 。
综上所叙,微生物学中四项独特的基本研究技术无疑为微生物学的创始、奠 基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领域中日益广泛地应用,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必将日趋完善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一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扇形划线 方格划线
穿刺接种 (三)液体接种法
用接种针在液面边缘-----产生混浊------搅匀、振荡
注意事项: 1、小接种量、2、用无菌滴管或移液管、3、直接倒入、4、利用无菌空气 通过特殊装置压入、5、利用负压吸入液体基中。 三、无菌技术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物体的技术。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死亡:指不可逆地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除菌:应用机械的方法(过滤、离心分离、静电吸附)除去液体或气体中的 微生物。 灭菌操作:杀灭所有微生物 常用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一)斜面接种: 为保存菌种和获得大量菌种 (1)密涂布法(适用于各种 M,可获得大量菌体) (2)蛇形划线法(适用于易扩散的 M) (3)中央划线法(适用于生长快的 M) (4)点种法(适用于真菌短时间保存菌种)
斜面接种示意图 (二)穿刺接种法:
用于接种试管深层琼脂培养基,以观察细菌运动及鉴定细菌用。
中只存在一个细胞,由此繁殖得到的后代必是纯培养。
(三)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可用毛细管挑取单个个体;个体较小的微生物,需用显微操
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四).选择培养分离(通常做成固体的培养基) :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 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分段划线法 2、稀释倾注分离法:
可定性、定量。 方法:先取稀释液注入平皿,再注入 45℃左右的培养基,将稀释液冲开培 养基表面、中间均会出现菌落。 3、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表面出现菌落) 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二).液体分离法 适用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用液体培养基对菌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使试管
微生物在大规模生产中良好地生长或累积代谢产物,就得考虑一些最为合理的培 养装置和有效的工艺条件,并且还要在整个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严防其他微生物 的干扰,即防止杂菌污染。在整个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液 体深层通气搅拌发酵装置,即发酵罐的发明及大规模地普及使用,它为生物工程 学开辟了崭新的前景。同时微生物发酵工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