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ICU)质量考核标准[详]

重症监护病房(ICU)质量考核标准[详]
重症监护病房(ICU)质量考核标准[详]

1.5重症监护病房(ICU)质量考核标准(250分)

一、指标评价

二、医疗质量

三、医疗制度

重症监护护理质量标准

重症监护护理质量标准 一、重症监护一般护理 (一)工作目标。 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及患者生活基础护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中心静脉压、意识、瞳孔等,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 师。疼痛患者见疼痛护理。 2.保持静脉通路通畅,24h输液维持者每日更换输液器。长期输液者,应预防静脉炎发生。 3.使用微泵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尤其血压的变化,及时通 知医师并遵医嘱调整输液的速度和药物浓度。 4.定时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尿糖、尿比重等,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5.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严格呼吸道管理,及时吸痰,保持呼道通畅。 6.按常规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保证各种导管通畅、固定、无菌、标识清晰,详细记录引流 量及色泽等情况。 7.病情允许时,给予半卧位或遵医嘱。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根据病情定时翻身、 拍背(一般Q2h),鼓励清醒患者深呼吸、咳痰,对患者进行四肢被动活动和功能锻炼。 8.对行胃肠外营养者,应严格无菌操作,并作好相应的观察护理。 9.遵医嘱使用约束带患者见约束护理。 10.有专科特殊治疗和护理的患者,按各专科护理常规要求。 11.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一旦污染,及时更换。 (2)若病情许可,每日床上沐浴或擦身1次,包括洗脚及会阴护理。 (3)口腔护理每日2~3次,洗脸和头发护理每日2次。 (4)协助进食、服药。 12.按时认真书写危重护理记录单,正确记录出入量,各种化验数据和用药情况,准确反映 病情的动态变化、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13.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的各种因素,给予心理,进行健康教育。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安全。 2.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3.基础护理落实到位。 4.护理操作规范、准确。 5.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多发伤 (一)工作目标。 完成各脏器功能监测,确保患者安全。 (二)工作规范要点。 【病情观察】 1.呼吸系统监护呼吸变化:应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方式及困难程度,以及其与体位、 病情的关系。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露脚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戴好帽子。 (5)手套: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接触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和急诊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7)人数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

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洁净ICU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比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天2~6小时一次。

ICU建设标准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ICU的人员配备】 (一) 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 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3 : 1以上。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项目标准内容与要求分值评分标准 布局与设备25 分室内布局合理,物品陈列有序,保持室内清洁、 整齐、安静、舒适 3 一项做不到扣1分 监护室内床与床之间应有屏布相隔。每床占有面 积不应少于9.5m2,便于观察及抢救工作的进行。 5 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避免交叉感染,室内分清洁区与非清洁区,标记 清楚,流程合理 4 区域不清扣2分,流程不合 理扣2分 有必要的抢救设备即:心电记录监护仪、有创与 物创血压监护仪、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等 6 抢救用物缺1项扣1分 监护室内有空调设备,保持室温有20~22℃,室 内光线柔和 3 达不到标准扣2分 每张床应配有可移动的强光源照明装置,床头上 方设放置监护仪的框板及轨道式输液吊钩 4 设施不全扣2分 人员素质20分护理人员的配置以保证病人24h内均能获得最佳 护理服务,病人与护士之比应按1:2.5---3 5 人员配置不合理扣2分,做 不到24h监护不得分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经 验、心电图知识,并熟悉掌握抢救复苏技术和抢 救药品的使用 10 抽考一人次不合格扣2分严密观察病情,做到监护正确,并能应急处理 5 观察病情不仔细扣2分 管理质量55 分监护室应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职责, 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仪 器使用、保管、维修制度,抢救程序与原则等 12 缺一项规章制度扣2分 组织分工严密,做到各级人员职责明确,有工作 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 10 一项做不到扣2分 抢救工作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护理技术熟练, 配合及时准确 8 抽查一人次护理技术不熟 练扣2分 监护仪器设专人保管,保持性能良好,抢救用物 及药品保证供应 8 一项做不到扣2分 各种护理记录书写及时、准确、完整、符合要求 5 抽查护理记录一项不合格 扣2分 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90% 8 达不到不得分 严格执行监护病房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 4 未执行制度扣2分

ICU病房建设标准要求

ICU病房建设标准要求: 一、ICU病房装饰标准:1.顶板、墙板:材料要求外表光洁、易擦洗,并具 有一定的吸音效果,选用的材料有洁净彩钢板、电解铝板、铝塑板,板与板的接缝处要涂刷对人体无害密封胶,顶板装修后可上人行走,与墙板连接处阴角及阳角要呈圆弧形,且圆滑,无死角;门窗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气密效果。 二、灯具要求标准:要使用防尘、防菌、防爆、采光度好的洁净灯具,灯具 表面要密封,易擦洗; 三、通风管道材料标准要求:要采用表面洁净,使用过程中无脱落的材料; 一般使用的材料为镀锌钢板,钢板厚度根据风道大小采用不同的厚度,一般为:长边不超过700mm的采用δ=0.75mm以下的钢板;长边不超过1000mm 的采用δ=1.00mm以下的钢板,长边超过1000mm的采用δ=1.20mm以上的钢板,这样,在送风系统运行的时间,才会使送风管道与机组之间产生不了共振现象,是房间的噪音达到使用标准要求; 四、送风系统的标准要求:送风系统到房间要经过三极过滤,机组内安装拦 阻级别G4初效过滤器及拦阻级别G8中效过滤器,送风末端安装H14(拦阻效率为99.999)高校过滤器,房间内回风口安装G3级别的初效过滤网。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房间或区域内同级别净化房间和区域的压差相同,不同净化级别的房间或区域压差不小于10Pa,每个医院的ICU病房至少有一到两间的负压差病房,负压差病房的压差为负数,压力与相邻房间或区域的压差不小于-8Pa;为了防止房间内的医护人员及病人在房间内滞留时间过长因为缺氧新而感觉头晕恶心,送风系统的新风和回风比例要适当,一般新风和回风的比例为4:6,并且在每个房间或不同区域设置一个排风口,每个排风

重症监护病房(完整版)

1世界ICU的发展简史 ICU始于对呼吸衰竭的集中治疗和护理。1952年夏,丹麦哥本哈根脊灰流行,造成延髓性呼吸麻痹,多死于呼吸衰竭。病人被集中,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治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50年代初,英国建立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美国1961年麻省总医院RICU一年就治疗400例病人。50年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为现代ICU的建立提供了客观需要。 2ICU的分类 综合性ICU (general ICU)、专科ICU: SICU外科ICU(surgical ICU); CCU,冠心病 ICU(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e unit); RCU,呼吸系统疾病ICU(respiratory disease care unit);ECU,急诊ICU(emergency care unit) ;PICU,儿科ICU(pediatric ICU) ;心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SICU);危重肾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UICU) ;婴幼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ICU)。 3ICU的设置及仪器设备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ICU床位占总床位的1%~2%,发达国家达5-10%;一个ICU8-12张床;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床位间隔大于1.5cm。床头留60cm 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置及围帐。温度24±1.5℃,相对湿度50%-60%。 4中心ICU病房 4.1ICU设备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左列显示功能参数,右列为治疗参数。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 5ICU人员结构及护士要求 5.1ICU主任;ICU主治医师1-2名;ICU住院医师2-4名;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ICU护士长1-2名;ICU护士与床位为3-4:1,ICU护士与病人为2-3:l。 5.2ICU护士要求: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及图像分析。

(ICU)基本标准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 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 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㈣ICU的噪音控制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一、概述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医疗水平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要求,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NICU )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 NICU 是危重病人进行集中治疗抢救的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病情重,昏迷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治疗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应用多种监护和抢救仪器设备,需要进行床旁的严密监护。 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 , 又称重症加强监护治疗病房,是集中救治急性危重患者的单位。它集中了一些具有抢救危重患者经验的专业团队,利用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与动态的监测与治疗,以力求及时地阻断和逆转危重患者的进展,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机会。 神经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是指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的床边病情观察,密切监测重要器官的功能,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为患者实施高技术的护理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残疾。 专科 ICU 应建立在本专科病房内,与其它相应的科室如:化验室、血库、手术室、急诊室、造影室、放射科、电梯等临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分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它既具有 ICU 的特点,又具有神经疾病的专业特点,隶属于神经内、外科。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有其特色 , 如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者,如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脑部引流或需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以及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均属于其收治范围。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在各大医院的配置有所不同。其合理实用的基本配置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条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包括硬件和人员设置两部分。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24-26℃,足月儿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 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 ①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 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氧浓度监护仪。 ③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 ④气管导管。 ⑤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转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 1)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 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 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 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 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 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 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 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2,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死亡不可避免(病情过重,加强治疗无意义),如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坏,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转移性肿瘤对化疗, 放疗无效(除非患者接受特别的方法治疗)等,病人拒绝加强治疗和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020年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课件)

2020年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课件)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感谢聆听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 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

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感谢聆听 ......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1.护理部应加强对ICU 护理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成立ICU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其组成由护理部和ICU 护士长等组成,在护理主管院长(或医疗主管院长)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主要职责与权限是:对ICU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予以咨询及评议,对本院的ICU 护理问题负责提出鉴定和处理意见。 2.1 职责: 2.1.1 研究全院ICU 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审定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2.1.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ICU 护理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遇 有紧急问题随时召集会议。 2.1.3 组织ICU 护理的会诊及病例讨论 2.1.4ICU 护理问题鉴定: a.对本院ICU 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鉴定,讨论分析问题性质,为医院做 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b.对于ICU 发生重大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鉴定,并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 会。 2.2 权限: 2.2.1 实施ICU 护理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以促 进全院ICU 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2 对各ICU 制订的护士培养计划进行审定,对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 考评。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1. ICU 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 1.1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 1.2 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1.3 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1.4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 2.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 2.1 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2.2 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2.3 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 2.4 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 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三)ICU 病房护理管理制度 1.ICU 护理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管病房医师给与协助。 2.ICU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ICU 护士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4.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5.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到位,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活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 触特殊病人如MRSA?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 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漪病人,应戴N95 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 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活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活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 行活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洒精擦手液(ABHR消蠹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活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 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8~1 : 1 和2.5~3 : 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蠹隔离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 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 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 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局30 o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 洗,每2?6小时一次。

icu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icu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ICU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检查时间: 年月日得分: 项目基本要求评分标准 1. 排班按要求,坚守岗位 2. 护士仪表、行为符合要求,护士态度热情,礼貌待人脱岗扣5分,一项不符合要 护士 3. 进入ICU的人员要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护士外出穿护士鞋、求扣1分,投诉经查实一次 管理白大衣扣3分 5分 4. 护士不打私人电话聊天 5. 有紧急状态下科室护士调配预案 6. 严格执行护士条例,无执照护士不能单独上岗 1( 各工作室(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放置有序,保持整洁,有标识,治疗室清 洁区、污染区划分合理 2( 推车、轮椅清洁、功能良好,定点放置环境 3( 有医院统一的各种护理标记(护理级别、饮食、药物过敏等) 管理 4( 病区安静,护理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5分 5( 健康教育资料册(有探视和陪护制度、患者作息制度、办理出入院 流程,分级护理内容,专科健康教育资料) 7(窗帘、隔帘悬挂整齐、清洁 1( 各类仪器妥善保管,及时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2( 药品(内服药、注射药、外用药、麻醉药等)分类定点放置,药物标签字迹物品清晰、醒目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管理 3( 药物定期清点,做到药品无混浊、无变质、无过期、有效期标志明显、药柜 5分整洁,高危药品有醒目标识,剧毒麻药及一类精神药专人、专柜加锁管理, 有使用记录,每班清点,帐物相符,签全名。 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 2. 做好交接班,危重患者的转科交接符合要求 3. 结合岗位做好三查七对 4. 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并记录,上、下午各查对一次,护士长每周总查一次 5. 输血有医护人员二人核对并签名及时间,输血一次一人一份,有输血登记本, 输血患者有记录一项不符扣1分 6. 输液有输液卡、项目填写齐全,瓶签有患者床号、姓名、并有配液及执行护 士的签名及时间,输液滴速符合要求 7. 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有标志 8. 专用药物过敏试验盒,盒内有肾上腺素1支、注射器1副、砂轮1个安全 9. 患者不在病房未能注射、发药有警示标志管理 10(根据患者需要放置安全防护工具(床栏、约束带等) 15分 11(危重患者转运及外出检查有医务人员护送,备相应急救用物 12. 根据专科病房环境特点设立警示标志 13(护士知晓“患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并有运用能力(如失火、停电、坠床、误吸、猝死等) 14(科室制定有患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15(有差错及时汇报,不隐瞒,有讨论,原因分析、定性和处理、改进措施。每 月有差错情况记录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建筑布局及管理要求: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治疗区、监护区、医护人员办公区等,保持清洁安静。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 (一)层流净化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层流净化,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层流净化系统开启30min 后使用,保洁工作须在净化系统运行中进行,不常使用的房间,使用前层流净化系统运行3小时后方可使用。 (二)普通ICU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或空气消毒机。 (三)每张病床面积≥15m2,床间距≥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18m2。 (四)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千手纸,每张病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五)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灰、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六)每季度对空气、医务人员手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 二、人员管理 (一)员工管理: 1.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知识、常见医院感染预防预控等基本知识培训。 3.保洁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知识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接受医院感染培训。 4.疑有或患有皮疹、腹泻、流感、患皮肤化脓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5.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监护室。 6.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应穿清洁的工作服,所有人员入室前洗手或手消毒。近距离接触患者时(1m内)根据需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和帽子等。 (二)患者管理 1.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并有醒目的隔离标识。 2.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病室。 3.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房。 4.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尽量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1. 1m,并拉上病床的围帘:也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三)探视人员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探视患者,访客进入病室前应戴次性帽子、口罩,穿隔离衣,

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1、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院感控制要求 (1)布局合理,手卫生设施齐全 (2)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培训,有监测记录。 (3)对发生院内感染者的护理消毒隔离措施到位,有监测记录 (4)有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规范与流 护理主要检查点: (1)床单位空间合理,有分割(隔帘),手卫生设施全 (2)查手卫生监测和培训记录 (3)询问或查看现病历,查院内感染者的管理情况 (4)医疗废弃物是否分类处置。 2、有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护理常规 (1)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交接班制度、转运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仪器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是否落实:询问一名护士 (2)各项技术规范是否有书面资料:实地考核一名护士的技术操作 (3)随机询问一名护士的岗位职责 (4)模拟考核危重患者入室流程或抢救流程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3、有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实施及考核记录 (1)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齐全:导管的安全管理、压疮管理、抢救仪器物品的管理、各类药品的管理、各类标本的正确采集送检…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4、对护士有培训及考核记录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5、重症患者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1)查看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患者体位、头发、指甲、皮肤、五官… (2)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各类导管固定科学合理、床边仪器运转正常… (3)心理护理贯穿治疗操作整个过程 (4)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解、护理问题准确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有效 实地查看,询问患者、护士 6、有护理专项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有记录,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有质量管理小组及成员职责,每月有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和改进措施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山东省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基本标准

山东省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试行)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 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㈣ICU的噪音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附5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