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化学

药物分析化学
药物分析化学

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高红艳,彭琰

(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伊宁835000)

摘要:研究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超声波辅助法,考察乙醇体积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得最佳提取工艺,即:乙醇体积浓度为66%、料液比为1:41、提取温度为61℃,在

此工艺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4.37mg/g。

关键字:白番红花;总黄酮;超声波;响应面法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otal flavonoids in

the corm of Crocus alatavicus (Yili normal university, chemistry and biology science department ,

Yining 835000)

Abstract: Ultrasonic assisted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corm of Crocus alatavicus. and the effects of ethonal concentration, solid-liquid ratio, extraction tim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on rate of total flavonoid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tests,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corm of Crocus alatavicus was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 ethonal concentration was 66%, solid-liquid ratio was 1:41,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as 61℃ .Under this conditions,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was 4.37 mg/g.

白番红花(Crocus alatavicus)与中药番红花[1](又名西红花[2]或藏红花[3])属于同纲不同目,同科同属不同种植物。两者同属单子叶植物纲,鸢尾科,番红花属,但白番红花属百合目,番红花属天门冬目。白番红花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

地区各县的山坡上(海拔1200米-3000米),资源丰富。白番红花球茎是白番红花的地下球茎,是哈萨克族民间常用药物,在哈萨克族民间主要是捣碎放入马奶子中服用,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跌打肿痛,腰脚无力等疾病[4-6]。从白番红花球茎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未见报道,天然产物的研究具有众多潜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法[7],微波法[8],酶解法[9],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0],双水相萃取分离法[11],超声波提取法[12-13]等。本实验选用超声波提取法,其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环保无污染,利于实验室操作。

响应面分析法[14]不仅能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并预测实验结果,还能模拟出实验因素水平对反应结构影响的函数,试验条件优化过程中可以连续地对试验因素的各个水平进行分析,本实验选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白番红花球茎(采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拔1500米的山坡上,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刘勇民鉴定为鸢尾科番红花属多年生植物白番红花的球茎);芦丁标准品(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硝酸铝、亚硝酸钠、乙醇(均为国产分析纯)。

KQ-25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XH-2008D 型电脑智能温控低温超声波合成萃取仪(北京祥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FA2104N 型分析天平、723PC 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HZ-111型循环水真空泵(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2 实验方法

1.2.1 芦丁标准溶液的配置

准确称取充分干燥的芦丁标准试剂0.0103g,置于50mL烧杯中,加入30%乙醇溶解,并完全转入50mL容量瓶中,用3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206mg/mL的芦丁标准液。

1.2.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准确移取芦丁标准液和样品溶液各3mL于10mL比色管中,用30%的乙醇依次定容至5mL,加入5%的亚硝酸钠0.3mL,摇匀,静置6min;加入10%的硝酸铝0.3mL,摇匀,静置6min;再加入1mol/L的氢氧化钠4mL,用3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5min后,以空白试剂(30%乙醇)做参比,在400~600nm 的波长范围内扫描谱图,如下图所示:

图1 芦丁标准液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图

图2 样品波长与吸光度的关系图

由图1和图2可知,芦丁标准液波长在508nm处有最大吸收峰,而样品溶液在4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原因可能是样品中含有杂质干扰黄酮类化合物出峰位置,因此本实验依据芦丁标准液最大波长进行测定。故选择508nm作为检测波长。

1.2.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移取0.0mL、1.0mL、2.0mL、3.0mL、4.0mL、5.0mL芦丁标准液置于10mL比色管中,用30%的乙醇依次定容至5mL,加入5%的亚硝酸钠0.3mL,摇匀,静置6min;加入10%的硝酸铝0.3mL,摇匀,静置6min;再加入1mol/L 的氢氧化钠4mL,用3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5min后,以不加芦丁为空白,在波长508nm下依次测定吸光度,以浓度C为纵坐标,芦丁标准液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见图3。实验数据拟合线性方程分别为:

y=11.350x+0.0122,R2 =0.9996。

0.00

0.020.040.060.080.10

0.0

0.2

0.4

0.6

0.8

1.0

吸光度

浓度/(mg/mL)

图3 芦丁标准曲线

1.2.4 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采用NaNO 2-Al(NO 3)3比色法 ,精确吸取3mL 样品溶液于10mL 比色管中,用30%的乙醇定容至5mL ,加入5%的亚硝酸钠0.3mL ,摇匀,静置6min ,再加入10%的硝酸铝0.3mL ,摇匀,静置6min 后,再加入1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4mL ,用30%的乙醇定容至10mL ,摇匀,静置15min 后,以空白试剂做参比,在508nm 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值。 根据芦丁标准曲线,按下式算样品中总黄酮的提取率:

m

ncv

)mg/g 总黄酮提取率( 式中,n 为提取液稀释的倍数;c 为从回归方程得芦丁的浓度(mg/mL );m 为白番红花球茎粉末的质量(g );v 为原提取液体积(mL )。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2.1.1 乙醇体积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0.5000g 经处理的白番红花球茎粉末5份置于锥形瓶中,依次加入30%、45%、60%、75%、90%体积浓度的乙醇溶液20mL 作为提取剂,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超声60min ,反应结束后抽滤,将滤液加乙醇溶液定容至25mL ,摇匀,待用。按1.2.4方法测定其总黄酮提取率,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检测提取率。即得不同乙醇体积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4 乙醇体积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4表明,乙醇体积浓度在30%-75%之间时,随着乙醇体积浓度的增加,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率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3.98mg/g 。但当乙醇体积浓度达到90%时,总黄酮提取率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乙醇体积浓度过高,使得白番红花球茎中脂溶性物质、糖类等物质逐渐渗出,进而影响了总黄酮的提取率。所以可以认定乙醇体积浓度为75%时,是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体积浓度,可将其选作为响应面实验的中心点 2.1.2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0.5000g 经处理的白番红花球茎粉末5份置于锥形瓶中,依次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5mL 、10mL 、15mL 、20mL 、25mL 作为提取剂,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超声60min ,反应结束后抽滤,将滤液加乙醇溶液定容至25mL ,摇匀,待用。按1.2.4方法测定其总黄酮提取率,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检测提取率。即得不同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5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0405060708090

3.2

3.4

3.6

3.8

4.0

4.2

提取率/(m g /g )

乙醇浓度/%

1:10

1:20

1:30

1:40

1:50

3.2

3.4

3.6

3.8

4.0

4.2

取率/(m g /g )料液比

图5表明,料液比在1:10-1:40时,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率呈上升趋势,当料液比为1:40时,提取率达到最大,为4.00mg/g 。但当料液比达到1:50时,总黄酮提取率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随着料液比的增加,白番红花球茎中黄酮类化合物已经全部溶出,再增大料液比,由于溶剂使用量过多,溶剂本身对超声波会有一定的吸收损耗。并且可能使其他物质渗出,使溶液黏度增加,进而影响了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所以可以认定料液比为1:40时,是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料液比,可选作为响应面实验的中心点。 2.1.3 超声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0.5000g 经处理的白番红花粉末5份置于锥形瓶中,分别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20mL 作为提取剂,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依次超声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反应结束后抽滤,将滤液加乙醇溶液定容至25mL ,摇匀,待用。按1.2.4方法测定其总黄酮提取率,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检测提取率。即得不同超声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10

20

30

40

50

3.2

3.4

3.6

3.8

4.0

4.2

提取率/(m g /g )

超声时间/min

图6 超声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6表明,超声时间在10min-40min 之间,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率逐渐增加,当超声时间为40min 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值,为4.05mg/g 。但当超声时间超过40min 后,总黄酮提取率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超声时间过长,使得白番红花球茎中黄酮类化合物被破坏,使总黄酮稳定性降低,可能一部分被超声波分解。所以,可以认定超声时间为40min 时,是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时间。 2.1.4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0.5000g 经处理的白番红花粉末5份置于锥形瓶中,分别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20mL 作为提取剂,放入超声清洗器中,分别在温度为

30℃、40℃、50℃、60℃、70℃的条件下超声40min ,反应结束后抽滤,将滤液加乙醇溶液定容至25mL ,摇匀,待用。按1.2.4方法测定其总黄酮提取率,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检测提取率。即得不同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0

40

50

60

70

3.2

3.4

3.6

3.8

4.0

4.2

提取率/(m g /g )

温度/℃

图7 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7表明,温度在30℃-60℃之间,随着温度的增加,加速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率逐渐增加,当温度为60℃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值,为4.08mg/g 。但当温度超过60℃后,总黄酮提取率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使得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并且加速了溶剂的挥发,进而影响了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效果。所以,可以认定温度为60℃时,是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温度,可选作为响应面实验的中心点。 2.2 响应面实验结果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3个对提取效果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乙醇体积浓度(A )、料液比(B )和温度(C )为考察对象,以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knhen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

表1 响应面分析法实验因素水平及编码

编码

A :乙醇体积浓度/%

B :温度/℃

C :料液比

-1 0 1

60 75 90

50 60 70 1:30 1:40 1:50

表2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表2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提取的回归方程为

Y=4.03-0.54A+7.500E-003B+0.017C-0.020AB-0.020AC+0.095BC-0.47A 2-0.23B 2-0.16C 2

对响应面多元二次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实验序号

A 乙醇体积浓度

B 温度

C 料液比

提取率(mg/g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3.90 3.93 3.96 3.86 2.75 2.95 2.84 2.77 3.47 3.80 3.64 3.69 3.94 3.98

4.11 4.05 4.08

表3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值显著性

模型

A乙醇体积浓度B温度

C料液比

AB

AC

BC

A2

B2

C2

残差

失拟性

纯误差

总变异

3.76

2.35

4.500E-004

2.450E-003

1.600E-003

1.600E-003

0.036

0.93

0.22

0.10

0.054

0.035

0.020

3.81

9

1

1

1

1

1

1

1

1

1

7

3

4

16

0.42

2.35

4.500E-004

2.450E-003

1.600E-003

1.600E-003

0.036

0.93

0.22

0.10

7.776E-003

0.012

4.970E-003

53.68

302.8

0.058

0.32

0.21

0.21

4.64

120.13

27.66

13.18

2.32

<0.0001

<0.0001

0.8168

0.5921

0.6638

0.6638

0.0681

<0.0001

0.0012

0.0084

0.2172

显著

不显著

从表3数据可知,本实验所选用的二次多项模型P=0.0001<0.01,说明该模型二次方程极显著,表明本实验方法是可靠的,该方程对模拟真实的三因素三水平的分析是可行的。且A乙醇体积浓度影响显著,B温度、C料液比影响小。交互项AB、AC、BC的P值都大于0.05,在水平内不显著,说明他们的交互作用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模型失拟项F=2.32、P=0.2172>0.05,模型失拟项不显著,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好,模型的选择合适,用此模型可以对白番红花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15]。

图8 乙醇体积浓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响应面分析

图9 乙醇体积浓度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响应面分析

图10 温度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响应面分析

由Design-Expert.8.05软件分析计算,得到白番红花球茎中总黄酮含量预测值最大时的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66.30%≈66%、温度60.67℃≈61℃、料液比1:41.13≈1:41,预测提取率为4.19mg/g 。对此优化提取条件进行验证实验,按

1.4.6方法重复进行三次。结果表明:白番红花总黄酮提取率达到4.37mg/g。

3 结论

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体积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4个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其中75%为最佳乙醇体积浓度,1:40为最佳料液比,40min为最佳提取时间,60℃为最佳提取温度。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为66%、料液比为1:41、提取温度为61℃,在此工艺下进行模拟验证实验,总黄酮的提取率平均值为4.37mg/g。

参考文献

[1] 赵成刚,刘雅莉.番红花花瓣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7:91-93+103.

[2] 赵成刚,瞿伟菁.西红花花瓣总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

发,2013,02:29-33.

[3] 张兰杰,辛广,谷昊,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藏红花中总黄酮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化学研究所,2005:1.

[4] 刘勇民主编,维吾尔药志下册[M].新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253.

[5] 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第六卷[M].新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563.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六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5:122.

[7] 卓莉,蒋全德,阮尚全,等.水溶剂法提取柠檬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化[J].贵州农业科

学,2013,09:143-145.

[8] 李娜,鲁晓翔.微波提取红花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07:105-109.

[9] 李小安,尹卫,杨国柱,等.超声辅助酶解法提取紫花苜蓿总皂苷工艺研究[J].北方园

艺,2015,07:116-118.

[10] 刘杰.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分析与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1] 董树国,赖红伟,陆钊.双水相萃取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J].广州化

工,2009,07:43-44.

[12] 汪美汐,胡佳文,马丽,等.超声波法从酱油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工艺条件研究[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233-236.

[13] Qi GAO. Ultrasonic Extraction Spectrophotometry Determination of Flavonoids from the

Climbing Fern[J]. Medicinal Plant,2013,03:45-46.

[14] 张泽志,韩春亮,李成未.响应面法在试验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1,04:34-37.

[15] 高丹丹,郭鹏辉,祁高展,等.响应面法优化薄荷全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食品工业科

技,2015,02:299-303+322.

分析化学进展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姓名: 《分析化学进展》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开始了解分析化学的光电气色四大研究领域。侯xd老师和吴p老师着重给我们介绍了光领域如原子光谱等;肖d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我们介绍了电化学方面;ly老师介绍了当今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李ml老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理论计算化学;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精彩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分析化学有了不同的认识,对我后面的学习和实验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主要是就吴p老师关于“磷光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再结合目前自己的研究工作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吴p老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磷光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 一磷光的普遍性 首先吴老师举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磷光现象的例子:夜明珠,鬼火,荧光棒等。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荧光方面,所以我就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吴鹏老师的讲解,比较荧光和磷光间的不同来学习。 荧光:当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后,即分子获得了能量,其价电子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从基态跃迁到激发单重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并很快以振动驰豫的方式放出小部分能量达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子跃迁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子称为荧光。 磷光:受激发分子的电子在激发态发生自旋反转,当它所处单重态的较低振动能级与激发三重态的较高能级重叠时,就会发生系间窜跃,到达激发激发三重态,经过振动驰豫达到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子跃迁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子称为磷光。 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通常具有和基态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 一、指出下列各物质的成分类别 1、纤维素多聚糖类 2、酶蛋白质类 3、淀粉多聚糖类 4、维生素C 酸类(抗坏血酸) 5、乳香萜类 6、五倍子酸类(没食子酸) 7、没药挥发油 8、肉桂油挥发油 9、苏藿香挥发油10、蓖麻油油脂11、阿拉伯胶植物多糖,树胶12、明胶植物多糖,树胶 13、西黄芪胶植物多糖,树胶14、棕榈蜡油脂15、芦荟醌类16、弹性橡胶植物多糖,树胶 17、松脂油脂18、花生油油脂19、安息香植物多糖,树脂20、柠檬酸酸类 21、阿魏酸苯丙酸类22、虫白蜡油脂23、叶绿素植物色素(脂溶性色素)24、天花粉蛋白蛋白质 二、解释下列概念 1、天然药物化学: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其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反相层析:根据流动相与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液相色谱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情况,称为反相色谱。 3、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无效成分即没有生物活性与不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双向展开:将试样点在方形的纸或薄层板的一角,熔剂沿纸或薄层板的一个方向展开,然后再沿垂直方向作第二次展开。两次展开可采用不同的溶剂系统,使复杂混合物得到较好的分离。 5、单体、有效部位: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与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物质。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6、R f值:R f value 写做R f值(比移值)。主要就是纸上层析法的用词。溶剂从原点渗透到距离a(一般在20—30厘米时测定)的时候,如果位于原点的物质从原点向前移动到b,那么b/a的值(0、0—1、0)就就是这种物质的Rf 、硅胶GF254 8、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中“相似”就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就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分析化学实验----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

分析化学实验----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同组人: 项目: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的测定课程: 药用化学学号: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读有关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胃舒平是一种中和胃酸的胃药,主要用于胃酸过多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它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三硅酸镁及少量颠茄流浸膏,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使药片成形,加了大量的糊精。 药片中铝和镁的含量可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先将药片用酸溶解,分离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然后取试液加入过量EDTA,调节pH=4左右,煮沸数分钟,使铝离子与EDTA充分络合,用返滴定法测定铝。另取试液,调节pH=8,9,将铝离子沉淀分离,在pH=10的条件下,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滤液中的镁离子。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托盘太平、研钵、托盘太平、研钵、量筒(5ml、50ml),铁架台、铁圈、滤纸、 玻璃棒、普通漏斗、漏斗架、250m1容量瓶、滴管、吸量管(5、10ml)、移液管(10、

25 ml)、电炉子、石棉网、锥形瓶、药勺、酸式滴定管、 -1-1试剂:胃舒平药片、0.02 mol?LEDTA,锌标准溶液 0.02 mol?L, 20,六次甲基四溶液水溶液,氨水1:1,盐酸1:1,乙醇胺溶液 1:2水溶液,氨—氯化铵缓冲溶液,0.2,二甲酚橙指示剂,甲基红指示剂:0.2,乙醇溶液, K-B指示剂,氯化铵固体。 四、内容及步骤 1(样品处理 称取胃舒平药片10片,研细后,称取药粉2g左右,加入1:1HCl20mL,加蒸镏水至100mL,煮沸。冷却后过滤,并以水洗涤沉淀(收集滤液及洗涤液于2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 2(铝的测定 准确吸取上述试液5.00mL,加水至25mL左右(滴加1:1NH水至刚出现浑浊,再加3-11:1 HCl至沉淀恰好溶解。准确加入0.02 mol?LEDTA溶液25.00mL左右,再加入20,六次甲基四铵溶液10 mL,煮沸1 min并冷却后,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以标准锌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转变为红色为终点,平行3次。根据EDTA 加入量与锌标准镕液滴定体积,计算每片药片中A1(OH)的含量。 3 3(镁的测定 吸取试液25.00mL,滴加1:1NH3水至刚出现沉淀,再加入l:lHCl至沉淀恰好溶解(加入固体NHC12g,滴加20,六次甲基四胺溶液至沉淀出现并过量15mL(加热至80?,4 维持l0,15min。冷却后过滤,以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数次。收集滤液与洗涤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三乙醇胺10mL,氨性缓冲溶液10 mL及甲基红指示剂l 滴,K,B指示剂少许。用EDTA溶液滴定至试液由暗红色转变为蓝绿色为终点,平行3次。计算每片药片中镁的含量(以MgO表示)。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计算

药物分析化学作业

药用分析化学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药用分析化学作业1(第1-3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标定NaOH的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中含有少量邻苯二甲酸,则NaOH溶液浓度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为( B )。 A.正值 B.负值 C.无影响 D.影响未知 2.相同浓度的Na 2S、NaHC0 3 、Na 2 HP0 4 的碱性强弱为( B )。 A. NazHP0 4>NazS>NaHC0 3 B.NazS>NazHPO 4 >NaHC0 3 C.Na 2S>NaHCO 3 >NazHP0 4 D.NaHC0 3 >Na 2 HP0 4 >Na 2 S (已知HzS的pK a1=7.04,pK a2 =11.96;H 2 C0 3 的pK a1 ,=6.37,pK a2 =10.25;H 3 P0 4 的pK a1 , =2.16, pKa2=7.21,pKa3=12.32) 3.用O.lmol﹒L-l HC1滴定O.lmol﹒L-l NaA(HA的pKa=9.30)对此滴定试用的指示剂为 (D )。 A.酚酞(pKim=9.1) B.酚红(pKim=8.0) C.中性红(pKim=7.4) D.甲基红(pKim=5.1) 4.Kcaγ=lO10.69,当pH=9.0时,lgα Y(H) =1.29,则Kcaγ’等于( D )。 A.lO129 B.0-9.40 C.1010.69 D.109.40 5.下列各组酸碱组分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D )。 A. HCN;CN- B.H 2P0 4 -;HP0 4 2- C. NH 3 ;NH 2 _ D.H 2 C0 3 ;C0 3 2- 6.下列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为四位的是( D )。 A. [H+]=0.0003mol/L B.pH=10.42 C.2.40x103 D.9.62 7.下列物质不能在非水的酸性溶剂中直接进行滴定的是( B )。 · A.NaAc B.苯酚 C.吡啶 D.邻苯二甲酸氢钾 : 8.用吸附指示剂法测定Cl-时,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B )。 : A.二甲基二碘荧光黄 B.荧光黄 C.甲基紫 D.曙红 9.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比是(A )。 A.1:1 B.2:1 C.1:3 D.1:2 10.重铬酸钾(K 2Cr 2 7 )在酸性溶液中被1mol的Fe z+还原为Cr3+时所需质量为其摩尔质量的 ( D )倍。 A.3 B.1/3 c.1/6 D.6

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大纲剖析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1123857 课程英文名: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课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学分:3 学分 总学时数:54学时 周学时数:3 适用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成分类别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途径,为开发研究新药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尤其是某些著名天然药物活性化合物,如紫杉醇、小檗碱、芦丁、青蒿素等的分离和鉴定工作。难点多集中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鉴定工作。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实验

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具体说明请参阅《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四、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 [1] 吴立军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7. [2]于荣敏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 广州:暨 南大学出版社印刷,2009. 2参考书: [1] R. H. THOMSON. The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Second edition). Glasgow: Bla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an imprint of Chapman & Hall, 1993. [2] Steven M. Colegate and Russell J. Molyneux.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Detection,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London: CRC Press, Inc., 1993. [3] 姚新生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1. [4] 陆蕴如主编. 中药化学.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5]《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波谱解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北 京(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于荣敏:主编) [6]《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物合成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广

电化学期刊

SCI收录的期刊——电化学学科 截至到2008年8月SCI收录电化学学科期刊24种,其中美国电化学期刊8种,德国、瑞士电化学期刊各4种,英国、荷兰电化学期刊各2种,印度、以色列、加拿大、日本电化学期刊各1种。 2005-2008年8月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电化学学科论文3853篇,其中2008年1040篇,2007年1210篇,2006年963篇,2005年640篇。 2005-2008年8月中国电化学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750篇,ELECTROCHIMICA ACTA 《电化学学报》632篇,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442篇,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B辑:化学传感器》400篇,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学会志》251篇,ELECTROANALYSIS 《电解分析》235篇,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233篇,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电解化学杂志》163篇,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固体电化学杂志》120篇。 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707篇,清华大学(TSING HUA UNIV)219篇,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198篇,复旦大学(FUDAN UNIV)155篇,武汉大学(WUHAN UNIV)148篇,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 TECHNOL)144篇。 2008年SCI收录电化学学科24种期刊如下: 1. BIOELECTROCHEMISTRY《生物电化学》瑞士 Quarterly ISSN: 1567-5394 ELSEVIER SCIENCE SA, PO BOX 564, LAUSANNE, SWITZERLAND, 1001 1.Science Citation Index 2.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英国 Monthly ISSN: 0956-5663 ELSEVIER ADVANCED TECHNOLOGY, OXFORD FULFILLMENT CENTRE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1.Science Citation Index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1) 一、指出下列各物质的成分类别(每题1分,共10分) 1、纤维素 2、酶 3、淀粉 4、桔霉素 5、咖啡酸 6、芦丁 7、紫杉醇 8、齐墩果酸 9、乌头碱 10、单糖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天然药物化学 2、异戊二烯法则 3、单体 4、有效成分 5、HR-MS 6、液滴逆流分配法 7、UV 8、盐析 9、透析 10、萃取法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X ” 每题1分,共10分) ( )1.13C-NMR 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 )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 )3.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 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型。 ( )4.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 )5.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 )6.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 )7.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 )8.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 或PC 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 )9.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 )10.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糖的端基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一般为( )。 A δppm<50 B δppm60~90 C δppm90~110 D δppm120~160 E δppm>160 2. 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 )。A 黄酮苷 B 酚性生物碱 C 萜类 D 7-羟基香豆素 3.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 )。 A 沉淀法 B 透析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离子交换树脂法 4.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是( )。 A 丙酮 B 乙醇 C 正丁醇 D 氯仿 5.黄酮类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黄酮。A 3-OH B 5-OH C 6-OH D 7-OH 6.植物体内形成萜类成分的真正前体是( ),它是由乙酸经甲戊二羟酸而生成的。 A.三磷酸腺苷 B.焦磷酸香叶酯 C.焦磷酸异戊烯酯 D.焦磷酸金合欢酯 7.将穿心莲内酯制备成衍生物,是为了提高疗效同时也解决了( )。 A.增加在油中的溶解度 B.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C.增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D.增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 8.在萜类化合物结构为饱和内酯环中,随着内酯环碳原子数的减少,环的张力增大,IR 光谱中吸收波长( )。A.向高波数移动 B.向低波数移动 C.不发生改变 D.增加吸收强度 9.挥发油的( )往往是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A.色泽 B.气味 C.比重 D.酸价和酯价 10.区别甾体皂苷元C25位构型,可根据IR 光谱中的( )作为依据。 A.A 带>B 带 B.B 带>C 带 C.C 带>D 带 D.D 带>A 带 五、指出下列化合物结构类型的一、二级分类:(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O O H H OMe OGlc OMe GlcO OMe MeO O O OH O OH O

药物分析化学复习题

《药物分析》总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35分) 1.我国药典名称的正确写法应该是D A.中国药典 B.中国药品标准(2000年版) 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E.药典 2.我国药典的英文缩写 D A.BP B.CP C.JP D.ChP E.NF 3.英国国家处方集的缩写是 C A.USP B.PDG C.BNF D.CA E.USN 4.药品的鉴别是证明 B A.未知药物的真伪 B.已知药物的真伪 C.已知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纯度 E.药物的稳定性 5.测定土霉素的效价时,需要 D A.化学试剂(CP) B.分析试剂(AR) C.对照品 D.标准物质 E.标准品 6.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2.0g药物时,系指称取 D A.2.0g B.2.1g C.1.9g D.1.95g~2.05g E.1.9g~2.1g 7.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0.1g药物时,系指称取 E A.0.15g B.0.095g C.0.11g D.0.095g~0.15g E.0.06g~0.14g 8.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C A.古蔡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9.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是指 E A.杂质是否存在 B.杂质的合适含量 C.杂质的最低量 D.杂质检查量 E.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D A.摩尔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11.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C A.古蔡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12.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是指 E A.杂质是否存在 B.杂质的合适含量 C.杂质的最低量 D.杂质检查量 E.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3.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D A.摩尔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14.药品的鉴别是证明 B A.未知药物的真伪 B.已知药物的真伪 C.已知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纯度 E.药物的稳定性 15.相对标准差表示的应是 C A.准确度 B.回收率 C.精密度 D.纯净度 E.限度 16.用移液管量取的25ml溶液,应记成 C A.25ml B.25.0ml C.25.00ml D.25.000ml E.25±1ml 17.以下三个数字0.5362、0.0014、0.25之和应为 A A.0.79 B.0.788 C.0.787 D.0.7876 E.0.8 18.表示两变量指标A与C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常用 A.相关规律 B.比例常数 C.相关常数 D.相关系数 E.精密度 19.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做空白试验 B.做对照实验 C.做回收试验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E.选用多种测定方法 20. 苯巴比妥中检查的特殊杂质是 D A. 巴比妥 B. 间氨基酚 C. 水杨酸 D. 中性或碱性物质 E. 氨基酚

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调查与分析

调查二: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本次调查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分为感兴趣、 不感兴趣、一般,统计图表见图表1。调查三:双语教学调查 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12项措 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 ̄10%的双语课程,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在高校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们努力探索、尝试的重要课题。本次调查中我们针对该内容从2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调查的目的是如何讲解才能使该课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 课堂教学手段上,我们给出了以下三个选项:A、 黑板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疆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 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药学专业成为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后,作为药学专业 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始终是教师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对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也促使我们不断完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课堂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小环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文化背景、 语言水平、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等。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又如何?为此,本文在前期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跟踪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在客观反映天然药物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择本校药学专业本科2008级在校学生,该班学生将于2012年上半年毕业,已在校学习时间为 三年。采用学生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由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负责制定,发放和回收。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3日,调查期间从2011年2月到6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为92%。调查结果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调查内容与结果,调查一:目前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状况由于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课程,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目前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状况,我们从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调查与分析 王新玲,热娜·卡斯木,王小青(新疆医科大学 药学院天药/生药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药学院2008级药学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前期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学习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78- 02 【专题研讨】 表1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总 论 一、选择题 (选择一个确切的答案 ) 1 、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效果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B ): A 、压力高 B 、吸附剂的颗粒小 C 、流速快 D 、有自动记录 2、下列溶剂中亲水性最小的是 (C): A 、 Me 2CO B 、 Et 2O C 、 CHCl 3 D 、 n-BuOH 3 、纸上分配色谱 , 固定相是 ( B ) A 、纤维素 B 、滤纸所含的水 C 、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剂 D 、醇羟基 4、 利用较少溶剂提取有效成分 ,提取的较为完全的方法是 ( A ) A 、连续回流法 B 、加热回流法 C 、透析法 D 、浸渍法 5、 某化合物用氯仿在缓冲纸色谱上展开 , 其 R f 值随 pH 增 大而减小这说 明它可能是 ( A ) A 、酸性化合物 B 、碱性化合物 C 、中性化合物 D 、酸碱两性化合物 6、离子交换色谱法 , 适用于下列 ( B )类化合物的分离 A 、 Me 2CO B 、 Et 2O C 、 CHCl 3 D 、 n-BuOH 9、由高分辨质谱测得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 38H 44O 6N 2,其 不饱和度为( C ) A. 16 B. 17 C. 18 D. 19 A 、萜类 B 、生物碱 7 、碱性氧化铝色谱通常用于 合 于分离 ( A ) A 、香豆素类化合物 C 、酸性化合物 8、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C 、淀粉 D 、甾体类 ( B ) 的分离 , 硅胶色谱一般不适 B 、生物碱类化合物 D 、酯类化合物 D ) A?

10、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的极性成分, 应采取的溶剂极性 顺序是(B ) A 、 水—EtOH - EtOAc - Et 2O —石油醚 B 、 石油醚—Et 2O - EtOAc - EtOH —水 C 、 石油醚—水—EtOH — Et 2O — EtOAc 二、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洗脱时大体有下述规律: ① 苷兀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参糖苷、双糖苷、单糖 苷、苷元。 ② 苷元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相应减慢 ③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异黄酮、 二氢黄酮、黄酮、黄酮醇 ④ 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则吸附能力较强,所以查耳酮 往往比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四、回答问题 1、将下列溶剂按亲水性的强弱顺序排列 : 乙醇、环己烷、丙酮、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环己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 (乙醚的极性小 于氯仿,但水溶性大于氯仿) 2 、将下列溶剂以沸点高低顺序排列 : 1.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述化合物 行洗 脱, ,以不同浓度的甲醇进 T (A) T (D ) T (B ) Rh C OH OH D

药物分析实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药物分析实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1.称量 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准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如称取“0.1g”系指称重量可为0.06~0.14; 称取“2g”,系指称量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量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超过规定量的±10%,如双氯芬酸钠含量测定中“取本品约0.5g,精密称定”,则取样的范围应为0.4501~0.5499g。 电子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读数时,一定要关闭天平两侧的门后再读数 ②称取药物时,防止药物洒在天平盘上,影响天平的测定精度。 2.清洗 带刻度的玻璃器皿如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清洗时不可用毛刷,必须用洗液清洗。 清洗方法:洗涤时装入少量洗液,将仪器(或容器)倾斜转动,使管壁全部被洗液湿润。转动一会儿后倒回原洗液瓶中,再用自来水把残留在仪器(或容器)中的洗液洗去,最后用少量的蒸馏水洗三次。如果用洗液浸泡仪器或把洗液加热,其效果会更好。 使用洗液清洗时的注意事项:①使用洗液前最好先用水或去污粉将容器洗一下。②使用洗液前尽量把仪器内的水倒掉,以免把洗液稀释。③洗液用完后应倒回原瓶内,可反复使用。④不要用洗液洗涤具有还原性的污物(如某些有机物),这些物质能把洗液中的重铬酸钾还原为硫酸铬(洗液的颜色有原来的深棕色变成绿色)。已变成绿色的洗液无氧化性,不能继续使用。⑤洗液具有强的腐蚀性,会灼伤皮肤,破坏衣物,如不慎把洗液洒在皮肤、衣物和桌面上,应立即用水冲洗。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 分类:一般性问题|制药化学工业|化学工业|工业技术 文献类型:pdf 和txt 出版时间:2001 作者:董钰明[1] 冯葳[2] 等关键词: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医 学院校 全文长度:3753个字 期刊名称:兰州医学院学 报.2001,27(4).-77-78 文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88734111.html, 第六图书馆机构:[1]兰州医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730000 [2]兰州医学院图书馆 查看次数:130 分类号:TQ460.7 R914.1 全文: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第六图书馆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医学院校兰州医学院学报董钰明冯葳等[1]兰州医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730000 [2]兰州医学院图书馆2001第六图书馆兰州医凹卷第4期JLtuMdCi.e20.2a ̄ceolDc01Ⅷ7r—,NM—7·7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董钰明冯葳段生玉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时学大约为20学时(中包括实验14学时)占药学4其4,专业本科总学时的1%左右,见分析化学是药学5可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药物分析也是药学专业的一析化学已经进人分析科学的阶段口J分析化学的飞跃发展使分析化学的定义、础、基原理、法、器及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方仪经典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定性分析系统、 重量法、量法、液反应、大平衡和化学热力学,容溶四而门必修专业课。这两门课程无论从课程性质、任务、内容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的内容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有机而与现代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化学计量学、传感器过程控制、自动化分析、家系统、物技术和专生生物过程以及分析化学微型化所要求的微电子学、显檄光学和微工程学等。的结合。现就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谈我们的认识。谈1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化学(acesy是研究物质化学hmir)t现代分析化学已经远远超出化学学科的领域,它正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算机科学、物学结计生合起来,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科学。第4发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十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鉴定物质版药学专业本科《析化学》材减少了化学定量分分教析的篇幅,增加了仪器分析的内容,是这一发展趋正势的需要。的化学组成(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或、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属于定性分析(Ilqa一iai、fenls)定量分析(uniteavaysqatavti的必修课程。s及结构分)3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从单纯的提供数据上升到解决实际问题析(tcrnliE]sutaaas)1。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rulys药物分析(hraeraay)我国药学专pamcucl 幽是i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整个药学科学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化学计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研究进展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研究进展 邵鸿飞 冀克俭 邓卫华 华 兰 李艳玲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济南 250031) 摘要 绿色分析化学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门前沿科学,它是把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方面。对绿色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绿色分析分离富集技术和绿色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绿色分析化学 样品前处理 分离富集 绿色化学是当代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绿色化学也受到很大的重视。绿色化学的任务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它与传统化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发展不产生污染的新化学反应和化学产品,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很少有人把绿色化学和分析化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绿色化学领域,分析化学及其相关活动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发现化学分析全过程也是化学物质排放源。传统的样品处理技术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产生,既危害环境又危害分析者的身体健康,这显然违背了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宗旨。因此近年来人们致力于进行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笔者就绿色分析化学的特点及方法的发展予以介绍,以供化学工作者参考。 1 绿色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 1.1 微波消解 20世纪70年代中期,Abu-Sa mara等开始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生物样品湿法消解,而常规的湿法消解消耗的酸碱等化学试剂较多,耗能大,污染和引入的干扰均比较严重,而微波消解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具有快速、节能、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省时、低能耗的现代制样技术,普遍用于原子光谱分析的样品处理,也用于电化学分析、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种微量和痕量元素及色谱法测定尿碘等。 在微波电磁场中,被消解样品的极性分子快速转向和定向排列,从而产生振动。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消解样品,可以激活化学物质,从而使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大大加强,使样品表层扰动、破裂,并不断产生新的与试剂接触的表面,加速了样品的消解,这样既节省了化学试剂,又缩短了样品消解的时间。韦厚朵[1]等用微波消解法测定磷矿石中酸不溶物含量,样品消解时间仅为15m in,测试结果精确度、准确度较高。李攻科[2]等用微波消解-气相色谱法测定鱼肉中的有机氯农药,样品的消解20m in内完成。黄河柳[3]用微波消解-AA-S法测定催化剂中铜、铁、镍含量,消解时间为10 m in。高歧[4]利用微波消解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C OD,4m in 内可以同时消解20个样品,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陈天裕[5]等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钛白粉中的铅,HNO 3 用量减少了1/2,HF用量减少了1/4,消解时间减少到8~15m in。陈明岩等[6]采用微波消解进行样品前处 理,以硫脲为预还原剂,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塑料原料,及其制品中的砷、汞。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6%~7.38%、2.94%~7.20%(n=6),回收率分别为92.0%~103.2%、92.0%~98.0%。 1.2 微波萃取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提高萃取效率的一种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热来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其吸收微波能的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热能及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能也不相同。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活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萃取剂中。萃取装置一般要求为带有控温附件的微波制样设备,制样杯一般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样品杯,萃取溶剂为极性溶剂。与传统的萃取法相比,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可同时处理批量样品、节省时间溶剂和污染小等优点。目前微波萃取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Onuska等[7]曾用微波萃取测定了水中的多氯联苯。Lopez-Avila[8]等用微波萃取测定了土壤中的微量有机农药等。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所具有的良好溶剂性能提取分离混合物的特定组分。超临界流体是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由于它密度接近液体,黏度与气体相似,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100倍,因而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良好的流动及传递性能,正是基于这些特性,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出以来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具有耗时短、污染小、选择性好、易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和可实现自动化分析等优 点。超临界流体萃取使用最普遍的溶剂是CO 2 ,设备包括: CO2钢瓶、泵、萃取容器、限压装置和收集系统。其操作方法是将样品置于萃取容器中,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减压后用少 收稿日期:2007211210

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2010年第7期广东化工 第37卷总第207期 https://www.360docs.net/doc/988734111.html, · 143 · 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江银枝,徐火英,高丽萍 (浙江理工大学化学系,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涉及到化学分析、传统仪器分析等内容,与社会需求基本相符;但未涉及到生化分析等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不匹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化学实验的课程建设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分析化学的生龙活虎、立体多维; 教学过程实现互助学习,体现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实现实验室开放和开放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能力、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865(2010)07-0143-02 Plan and Refor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Jiang Yinzhi, Xu Huoying, Gao Liping (Chemistry Department,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involves the chemical analysis and the instrumental analysi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ocial needs. The biochemical analysis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which not matching with the social needs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and reform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 which objectives is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ollege abilities. Key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course planning;teaching quality;abilities 徐光宪院士认为21世纪化学的核心任务已经演变为广义的分子合成化学和广义的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学科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已经触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各学科各行业。国际国内经济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分析检验,而人才市场对有分析化学背景的人才需求呈上升。社会越发展,分析化学就越受到重视,可以说一个国家分析测试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目前学校分析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化学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分析模块设计性实验等实验环节的教学工作,这些实验覆盖轻化工程、材料工程、应用化学、生科等多个专业的分析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是总体趋势,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典型代表。生物化学分析(简称生化分析)是科学家探索生命奥妙的手段,同时社会对生化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其列为化学系本科生的教学基本内容之一。为适应这一潮流,对学生进行生化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培养是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根据社会调查,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原子吸收、电位法、色谱法社会需求高,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符。但是酶、免疫、生物传感器等生化分析已经渗透到环境、防疫、商检等部门,教学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备,同时大型仪器由于台套数的限制开出实验率不高,导致学校在分析化学实验方面的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不匹配。所以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逐渐淘汰手段落后、内容陈旧的实验内容,引进手段先进、内容新颖的实验项目,带动所有实验上档次、上水平,将分析实验教学、科研工作推进一步,推动分析化学实验的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思路 进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应在实验教学环节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资源管理模式、实验教学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教材、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验开放和开放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弥补学时不足,体现个性化培养和专业培养,为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提供实验基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主体思路如下: 1.1 分析化学实验实验内容体系建设 进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进行实验内容建设。以科学发展观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教学体系,体现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实验项目的淘汰更新过程中,应建立实验的“四性”即层次性(验证、综合、设计等)、可选性(可开出的实验项目数应大于实验计划数)、相对性(实验项目选择按不同学科专业有相对性)、开放性(可开出的实验项目数应大于实验计划数;同时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成学生的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教学安排上拟采用“必做实验(80 %)+自选实验(20 %)”相结合的形式,体现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提供实验基础。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保留原有的代表性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纯化、分析”、“植物多糖的提取、纯化、分析及抗氧化性能实验”、“牛乳蛋白的提取、鉴定、等电点与相对分子量的测定”、“大环内酯类药物与DNA的结合性能实验”、“化妆品中微量Pb的分析(萃取分光)”、“牙膏用CaCO3的粒度分析与重金属含量分析”、“溶剂微量水分测定(卡尔费休测水)”、“苯乙胺的含量分析(无水滴定)”、“生物配基亲和色谱填料制备及胰蛋白酶纯化”、“金纳米粒子免疫反应探针的制备及其信号放大性能研究”、“1R,2R-环己二胺缩Salen醛手性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生物活性”、“二氯邻菲咯啉合铜合成及对DNA的氧化切割作用研究”、“钙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酸性红G的合成、性能分析、染色及废水处理”等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形成新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1.2 进行分析化学实验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主要进行4A教学平台建设,通过网络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建立多维的互动学习过程。 1.3 实验管理建设 优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现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开放。 1.4 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建立有效地绩效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2 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此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目标如下: (1)形成“一体化、三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新的实验教学实践和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开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开放式教学。开设“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纯化、 [收稿日期] 2010-04-19 [基金项目]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JPKC0902) [作者简介] 江银枝(1973-),女,湖北鄂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