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人工培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水产微生物课件)

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水产微生物课件)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人工培养细菌时应给予的条件 二、培养基 三、细菌的纯培养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人工培养细菌时应给予的条件 1. 供给足够营养 2. 有能被细菌利用的水 3. 提供适于细菌生长的pH值 4. 给予适宜于细菌生长的温度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二、培养基
由人工配制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物质叫营养基,科研生产中培养微生物都需要配制培养基。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三、细菌的纯培养 菌苔 菌落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2)按培养基的成分分类
① 合成培养基:营养物质的成分及其浓度完全清楚;组分精确;重复性强。但微生物生长缓慢,所用各种物 质成本昂贵,只在实验室里使用。
② 天然培养基:采用动植物组织、微生物浸出物等,如牛肉高蛋白质、玉米粉、麦芽汁、麸皮、马铃薯、酵 母膏,皮革厂、肉食品加工厂、淀粉厂的副产品配制成。不稳定、不精确。微生物生长良好,培养基易得, 成本低廉,适于大生产中配制培养基。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4)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
①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若加入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固体状态,称为固体培养基。包括琼脂固体培养基 (1.5%-2.5%的琼脂粉) 和明胶培养基。主要 用于分离,纯化和各种生物活性的测定。
② 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琼脂(0.3%-0.6%)制成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主要用穿刺接种法 观察细菌的动力及短期保存菌种等。
③ 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基础上加入某种已知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基础上加入某些天然有机成 分。这种培养基能更有效的满足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生生长良好,应用广泛。
任务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3)按培养的用途分类

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与免 疫学
细菌的培养
01


02
03
培养基的分类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一部分
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 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分类
1. 基础培养基 牛肉膏、牛肉汤+蛋白胨+氯化纳+磷酸盐+水
2. 营养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葡萄糖、血液等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菌落、菌苔
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 或干燥、边缘齐整与否、溶血情况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鞭鞭毛源自毛菌菌有无
鞭鞭
毛毛 菌菌
第三部分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学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生物制品的制备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的培养 小结
➢ 培养基的分类 ➢ 细菌的生长现象 ➢ 细菌的人工培养
3. 鉴别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指示剂
4.选择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抑制性化学物质
5. 厌氧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无氧环境
按照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5%琼脂 固体培养基
0.2-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第二部分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人工培养

大肠杆菌在不同培 养基上形成的菌落
畜禽疫病防治 第1章 疫病的病原 第一节 细菌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菌落(R型)
固体培养基中 菌落(S型)
菌苔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粘液型菌落
液体 培养基
斜面 培养基
纯培养 (pure culture)
菌落(colony)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畜禽疫病防治 第1章 疫病的病原 第一节 细菌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
采集原则
无菌采病料 适时采病料 病料中病原含量多 采集适量病料:至少 检测量的4倍 低温保存 尽快送检 做好记录
(二)细菌的形态检查
1.病料处理
将病料涂成薄而均匀的涂片→室温下自然干
燥→若为细菌培养物涂片火焰固定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法、美蓝染色 法、瑞氏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
OH二乙酰 + 含胍基 化合物
(—)
( +)
红色(+)
3、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葡萄糖
丙酮酸 (pH值>5.4) 甲酸、乙酸(红色)
(pH<4.5)
(—)
(+)
(五)动物接种试验
意义

为了证实所分离 菌是否有致病性 本动物
脑内接种

试验动物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2. 毒素
来源:细菌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 成分
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
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
种类:外毒素和内毒素
接种途径
畜禽疫病防治 第1章 疫病的病原 第一节 细菌
一、致病性与毒力

5.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五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5.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五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病原菌的人工培养一般采用35~37℃,培养时间多数为18-24小时。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 ,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
菌落
一般经过18~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 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二、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二、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通过分离培养,细菌可在固体培养 基上形成菌落。不同细菌大小、形 状、颜色、气味有助于鉴定细菌。 细菌的菌落一般分为:光滑性菌落、 粗糙性菌落和黏液性菌落。
纯培养
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可生长出来的大量的纯种 细菌,称为纯培养。多用于某些菌种的扩増。
二、培养基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 合营养物础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按其物理状态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培养细菌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培养 培养基要求:营养物质、pH、渗透压、温度、气体 培养基的分类:营养组成和用途、物理状态 细菌培养用途:医学、工农业、基因工程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学习 目标
掌握 培养基的要求,菌落的概念,培养基的分类 熟悉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了解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人工培养

任何培养基都应该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灭菌处理;
常规高压蒸汽灭菌: 1.05kg/cm2,121.3℃15-30分钟;0.56kg/cm2,112.6℃15-30分钟
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调配
培养基灭菌
★ 基础培养基:121℃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
溶化
矫正pH
★ 含糖培养基:113 ℃灭菌15分钟 过滤澄清 ★ 鸡蛋、血清培养基:间歇灭菌3天3次 分装 灭菌 检定 ★ 不耐高温的液体成分:滤过除菌
保存
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目的明确 营养协调 理化条件适宜
经济节约
1)目的明确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营养要求配制针对强的培养基。
培养化能自养型的氧化硫杆菌的培养基组成为: S 10g MgSO4.7H2O 0.5g NH4)2SO4 0.4g CaCl2 0.25g H2O 1000ml FeSO4 0.01g H2PO4 4g
液体培养基
不加任何凝固剂
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 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 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按 用 途 不 同 划 分 基础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 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 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 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 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 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的生长
4)经济节约
以粗代精
以氮代朊
以野代家
以废代好 以简代繁
以纤代糖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人工培养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 方法。使用同一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 剂,低浓度为防腐剂。
无菌 asepsis: 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 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29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焚烧: 废弃物品、动物尸体等。 烧灼:接种环、试管口。 干烤:玻璃器皿、瓷器、玻制注射器等。 红外线:医疗器械等。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菌膜、沉淀生长 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或扩散生长 固体培养基:菌落
20
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菌膜、沉淀生长
21
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或扩散生长
22
固体培养基:菌落
23
液体 培养基
斜面 培养基
纯培养 (pure culture)
菌落(colony) 24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 disinfection: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 定 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
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
胞 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
物。
28
清洁 cleaning:指去除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 生物数量的过程。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 如氧化剂、重金 属盐类(低浓度)
损伤菌细胞膜 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 性剂、脂溶剂等
42
四、消毒灭菌的应用
选用的消毒剂
病人排泄物、 分泌物
20%漂白粉,5%石炭酸,2%来苏,作用2h
皮肤
2.5%碘酊,70%乙醇
粘膜
1%硝酸银,0.1%新洁尔灭

食用菌栽培学PPT课件

食用菌栽培学PPT课件

根霉
发生情况:又叫黑根霉菌,是菌种生产和栽培中常见的一种杂菌,发生 普遍,危害严重。
症状特点:受其污染后,培养料(基)上无明显的菌丝生长,只有平贴 基物表面匍匐生长菌丝。污染后期,在基物表面0.1~0.2cm高处形成许多 圆球形的小颗粒体,初形成时灰白色和黄白色,成熟后转为淡黑色。因 此,其明显特征是黑色颗粒状霉层。
5 螨类(菌虱)
种类多,常见有粉螨与蒲螨
爬行慢,体小
特 分散时看不见
点 聚集时常呈白粉状
趋温暖潮湿环境及肉香味
6 跳虫(烟灰虫)
无翅低等小昆虫
能爬善跳,似跳蚤
特点 聚集时似烟灰
趋阴暗潮湿,不怕水



红缺
跳 虫

弹器

跳虫




7 线虫
有寄生性和腐生性两种 细长,两端尖
幼虫透明乳白色,似菌丝
眼菌蚊
幼虫
成虫 卵
2 瘿蚊类 又名菇蚋瘿蝇、小红蛛、菇蝇。
常见种类:嗜菇蝇蚊、施贝氏菇蝇蚊、异足蝇蚊、 嗜菇蝇蚊是本科内发生最普遍的种危害双孢蘑菇、 平菇、银耳、木耳、香菇等。
发生规律:幼虫在培养料内直接取食菌丝及培养料 的养分,使菌丝衰退。出菇后幼虫到子实体上取食 菌皮,造成明显的伤痕和斑块。菇柄和菌盖 的接 连处菇柄上常聚集大量幼虫。子实体因带虫及虫伤, 使品质下降。
菌丝萎缩
导致 子实体变色、畸形或腐烂
3.主要种类
培养料腐烂
⑴非丝状杂菌
细菌:致病子实体;使料变粘、臭、腐烂 酵母:使料发酵,变酸变质。
细菌
发生情况:其是一大类营养体,不具有丝状菌丝结构而 是单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菌 种分离培养、转管扩大培养及栽培过程中,也常受到 细菌污染而使菌种报废。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ppt课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ppt课件
1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临床意义:鉴别细菌 举例:IMVC试验是吲哚试验(I)、甲 基红试验(M)、VP试验(V)、枸橼 酸盐利用试验(C)的合称,常用于鉴 别肠道杆菌。
16 16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与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1. 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2. 侵袭性酶 3. 热原质
33
1、掌握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及意义。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
速度及规律,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 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和种类,细菌人 工培养的意义,细菌分解代谢的产物 及意义。
44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人类呢?)
营养物质 水
碳源(无机物 CO2、有机物 糖、淀 粉)
33 33
第3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疾病预防:利用毒力变异制备疫苗, 如卡介苗(可预防什么疾病???) 基因工程:利用细菌基因型变异原理, 制备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干扰素、 乙肝疫苗等)
34 34
课后要求
课后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课后目标检测:写在书上 检查时间和方式:下次课检查并提问
35 35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 F质粒(接合性质粒):传递质粒 R质粒(耐药性质粒) Col质粒(细菌素质粒) Vi质粒(毒力质粒)
29 29
三、转位因子:在DNA分子中移动 四、噬菌体
感染细菌、真菌等的病毒 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只能在活的微生物 细胞内复制。 抵抗力 :较强
30 30
噬菌体与宿主细菌关系
毒性 噬菌体
氮源(无机物N2 、有机物 蛋白质…) 无机盐(K、Na、Ca、Mg、S、P···)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于细菌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 等研究。
生物制品的制备
疫苗、抗毒素等的制备。
.
3
细菌人工培养基本步骤
制备培养基
接种
培养
.
4
培养基的种类
根据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 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
根据物理状态分为 液体、固体、半固体
.
5
普通平板
.
血平板
6
培养基的制备
调配成分
溶解
矫正pH
质量检 查和保存
灭菌
过滤澄清 分装
.
7
细菌培养方法
需氧培养法 二氧化碳培养法 厌氧培养法
.
8
细菌培养方法
电热恒温培养箱
二氧化碳培养箱
.
9
细菌培养方法
烛缸二氧化碳培养法 .
厌氧袋 10
操作内容*
操作内容
目的
平板分区划线
分离细菌
斜面纯培养
增菌及菌种保存
Hale Waihona Puke 半固体培养观察动力和菌种保存
.
11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
目的
1.掌握接种细菌用具、接种细菌的环境要求 和无菌操作要领。 2.掌握平板划线法、斜面和半固体培养基等 各种接种方法。 3.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原理、种类及其用途。 4.了解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
.
2
细菌人工培养目的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鉴定细菌,指导临床用药。
细菌学研究
一块普通平板/每人 一支斜面培养基/每人 一支半固体培养基/每人
.
15
实验流程
领取菌种 及培养基
分别进行平板、 斜面及半固体培 养基接种,然后 贴上标签。
37度恒温 箱培养 18~24小 时后观察 结果。
.
16
实验方法及结果
平板分区划线法
分区划线
.
结果
17
实验方法及结果
斜面纯培养
.
18
实验方法及结果
半固体培养
穿刺接种
.
结果
19
思考
如何配制巧克力平板? 平板分区划线法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分
离菌种的目的,第一区和最后一区划线是 否可以相接? 斜面纯培养为何先划一条直线? 为何在进行半固体培养时,接种针不可穿 刺到底部?
.
20

工具:接种环、接种针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培养基:
普通平板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
12


接种环、接种针
.
13


普通平板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2-3. %琼脂) (0.2-0.5%琼脂14 )
材料分配
分组 菌种
培养基
两人一组 一位取金葡菌,另一位取大肠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