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问题与挑战
中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眼科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眼科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摘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推动了其眼科适应证疾病治疗的革命性发展。
我国已具有十余年应用经验,并已列入医保目录。
目前广泛应用的适应证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保障患者的最大视力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其他类型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亦具有重要的治疗及联合治疗作用。
然而在抗VEGF药物重复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疗程、注重适应证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流程及避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等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眼科;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引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
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和PIGF,其中VEGF-A在正常眼脉管系统及新生血管组织中表达最丰富。
许多眼部血管增生性疾病均与VEGF的调节和表达密切相关。
抗VEGF异常表达引起新生血管异常增生,导致上述疾病的发生,因此抗VEGF药物应运而生,并因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1国内抗VEGF药物的应用现状1.1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①术前科学严谨、通俗易理解地向患者讲解该病种所造成的生理感受,尽可能详尽地讲解术前应做的准备、术中可能遇到的生理感受及术后为防止并发症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理耐受性。
②为使患者获得一个舒适的手术环境,提前将室内环境调节在室温23℃、室内相对湿度50%左右。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患者扼要说明手术流程及预计手术时间,并嘱患者术中不可有憋尿、咳嗽、头部摆动等动作,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及时、科学、规范地加以处置,以免造成眼内压升高引发眼内出血。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现状与展望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现状与展望陈彦霓(综述);陈子林(审校)【摘要】新生血管性眼病是目前临床关注度最高、研究最活跃的一类眼部疾病,如不及时加以干涉,将会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激光、手术等虽能缓解病程的进展,但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健康组织。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作为靶点,玻璃体腔内注射抗 VEGF药物使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进入了新纪元。
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研究,并造福了数以万计的患者,但作为一个新药仍需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One of the focuses in eye disease study is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which will lead to severe vision impairment without timely ser and surgery as traditional treatments to the disease can slow down the progression,but damage healthy tissue inevitably at the same time.Aiming 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 has ushered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 into a new era.Now theanti-VEGF drug is widely used and benefits many patient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 abou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need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4页(P1550-1553)【关键词】新生血管性眼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者】陈彦霓(综述);陈子林(审校)【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广东惠州5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其对眼部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当下仍缺乏针对此类疾病的早期治疗手段。
抗VEGF类药物注射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抗VEGF类药物注射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抗VEGF类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艾力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护理实践的意义。
方法: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而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视野、新生血管、并发症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眼压、新生血管、并发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眼压降至(17.5±2.8)mmHg,新生血管闭塞率达60%;不良反应主要为结膜充血和眼表干燥,在治疗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这些不良反应。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抗VEGF类药物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对于降低眼压和减少新生血管数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护士在抗VEGF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抗VEGF类药物注射引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糖尿病和视网膜血管阻塞等患者中。
其特点是在虹膜根部和角膜边缘处出现大量新生血管,导致眼压升高和视力损害。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一种新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本研究旨在评估抗VEGF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护理实践的意义。
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评估抗VEGF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符合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要求。
VEGF抑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l
眼部新生血管形成和VEGF
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包括正常的胚胎发生,也包括一些
主要原因,发病率很高¨1,其主要的机制是血管渗透性增加, 导致视网膜水肿,新生血管增殖易引起出血。目前肯定的治 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方法是激光光凝,能 有效地延迟疾病的进展,但缺少特异性,对视网膜也有一定 的破坏,使视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此外,尽管经过有效的治 疗。但视网膜病也会恶化。AMD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已 经提高到光动力疗法,包括激光消融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 管,是用光敏剂由静脉注射给药,然而光动力疗法常常需要 反复治疗,它是通过烧灼病理的新生血管治疗。而不能阻止 新生血管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对新生血管形成过程的认 识,科学家们正逐渐研发能有选择性地控制眼部新生血管的 药物。
Predominantly Classic Choroidal Neovasculrization in
AMD)临
与pegaptanib不同,Ranibizumab是所有
床研究中,持续每月注射一次ranibizumab。1年内有90%的 湿性AMD患者视力稳定或改善,2年内有40%的患者视力
特异性人类VEGF亚型单克隆抗体片段的重组体H J。 Ranibizumab对人类VEGF有高亲和力,通过产生中和效应 抑制VEGF和受体的相互作用。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通过 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减少 新生血管的发生率和血管渗透性。在另一份临床实验中,
3
病理过程,如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来供应肿瘤的营养。 眼部的许多疾病都涉及血管发生,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 新生血管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血管 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 破就会导致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如当眼球缺血、缺 氧,相对的组织细胞会释放一些与血管增生相关的物质。 VEGF被认为是血管发生的关键因素,人VEGF基因位
眼底病变的治疗新进展

眼底病变的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眼底病变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眼底病变是眼睛中的疾病或异常变化,包括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神经病变等。
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视力丧失甚至致盲。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眼底病变治疗的新进展。
一、药物治疗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注射在治疗黄斑病变、黄斑水肿等眼底病变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血管渗漏,减轻病变区域的水肿和充血,从而促进视力的恢复。
例如,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包括阿昔单抗(ranibizumab)和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通过眼部注射这些药物,可以减缓病变进展,并且一些患者甚至可以获得部分视力恢复的效果。
2. 类固醇激素治疗类固醇激素治疗在眼底病变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泼尼松龙是常用的类固醇激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视网膜炎、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类固醇激素的局部或全身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的视力。
二、手术治疗1.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治疗方法。
通过激光的热能作用,可以破坏异常血管,减轻渗漏,降低眼底病变的进展。
激光治疗适用于早期黄斑病变、陈旧性黄斑病变以及视网膜病变等情况。
然而,激光治疗有其局限性,例如无法治疗部分黄斑病变、视野受限以及术后恢复期较长等,因此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是否采取该治疗方式。
2. 玻璃体手术玻璃体手术也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治疗方式。
该手术通过切割眼内的玻璃体,清除其中的病变组织和血液,从而减轻病变的进展和患者的症状。
玻璃体手术适用于一些严重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出血等。
目前,内窥镜辅助玻璃体手术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三、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渐应用于眼底病变。
抗VEGF治疗眼新生血管性疾病

抗VEGF治疗眼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因子。
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出现给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就近年来抗VEGF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应用和副作用方面予以综述。
[Abstract] Angiogenesis is the main pathologic characters in many important ocular diseas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has been identified as playing a key role in ocular angiogenesis. In recent years, anti-VEGF therapies have shown unprecedented efficacy in treating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anti-VEGF for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side effects.[Key words]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VEGF;Treatment;Side effects眼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最常发生于角膜、虹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包括角膜新生血管、老年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isease, 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其伴随的渗出、水肿、增生以及瘢痕化可严重破坏眼部正常视功能结构和功能,造成视力损坏,甚至失明。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摘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抗VEGF药物已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对CNV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CNV呈现明显的血管增生和扩张,治疗后血管密度和面积均显著减少。
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预后。
结论指出抗VEGF药物治疗对CNV患者的影响显著,而OCT-A作为重要的评估工具和监测手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OCT-A在CNV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进展。
【关键词】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OCT-A, 抗VEGF药物治疗, 病情评估, 疾病监测, 复发诊断, 治疗效果,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CNV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改善。
CNV 患者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后的眼底变化及疾病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带来了挑战。
利用光准分辨全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OCT-A)来观察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后的眼底特征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OCT-A技术具有无创、高分辨率、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表现的特征,以及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特征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手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及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叶晓峰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年(卷),期】2015(15)4
【摘要】1病理性近视1.1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自然病程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异常,高度近视在亚洲近视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7%-33%,其中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
据报道,成年人中PM的发病率为1%-3%,PM中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比率为4%-11%[2],其中位于中心凹的占58%,位于旁中心的占32%[3]。
【总页数】5页(P240-243,250)
【作者】叶晓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继发于炎症及变性等疾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J], 张勇进;郭敬丽;刘卫;叶晓峰
2.抗VEGF药物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新进展 [J], 许星照;吴靖怡;吴志航;王秦令;张逸;刘瑶
3.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J], 常彩霞;王登廷;周小明;高战阳;杨彬
4.基于OCTA评价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J], 周海生;杨亚军;郭世烜
5.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J], 赵佳玮;许冰;秦海峰;赵娜;桂潇;沈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述评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问题与挑战陈有信㊀汤加中国医学科学院㊀北京协和医院眼科ꎬ北京100730通信作者:陈有信ꎬEmail:chenyouxinpumch@163.com㊀㊀ʌ摘要ɔ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是目前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方案ꎮ自该疗法用于临床以来ꎬ已有效地挽救或改善了许多患者的视力ꎮ然而ꎬVEGF是一种机体代偿性生成的保护性生长因子ꎬ在对疾病进行抗VEGF的治疗过程中ꎬVEGF的生理作用也会受到抑制ꎬ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关的问题ꎬ如视网膜萎缩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㊁系统性不良反应等ꎬ其中视网膜萎缩已成为相关眼部疾病治疗后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ꎮ视网膜萎缩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ꎬ临床医师应当对其给予足够重视ꎮ如何进一步改进治疗策略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ꎬ是今后抗VEGF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ꎮʌ关键词ɔ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ꎻ新生血管ꎻ雷珠单抗ꎻ贝伐单抗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ꎬ新生血管性ꎻ不良反应DOI:10.3760/cma.j.issn.2095 ̄0160.2019.01.001Problemsandchallengesof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therapyforocularneovescularizationdiseasesChenYouxinꎬTangJia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ꎬ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ꎬ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ꎬBeijing10073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YouxinꎬEmail:chenyouxinpumch@163.com[Abstract]㊀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therapyisamajorstrategyfortreatingocularneovasculardiseasesnowadays.Ithasrevolutionarilyimprovedthevisionofmanypatientssinceitsemergence.HoweverꎬVEGFisessentiallyaprotectivegrowthfactorthatiscompensatorilyproducedbyhumanbody.Intheanti ̄VEGFtreatmentofthediseasesꎬthephysiologicaleffectsofVEGFarealsoinhibitedꎬwhichmayresultinsomerelatedproblemsꎬsuchasretinalatrophyꎬ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tearsꎬsystemicadverseeffectsꎬandsoon.Retinalatrophyhasbecomeoneofthemajorcausesofvisuallossinthelatestageofthetreatment.Thespecificmechanismunderlyingthemisnotcompletelyknownꎬweshouldpayenoughattentiontothem.Howtoimprovetheanti ̄VEGFtreatmentstrategyinordertoreducetheincidenceoftheseproblemswillbeagreatchallenge.[Keywords]㊀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ꎻNeovascularizationꎻRanibizumabꎻBevacizumabꎻ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ꎬneovascularꎻAdverseeffectsDOI:10.3760/cma.j.issn.2095 ̄0160.2019.01.001㊀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ꎬVEGF)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ꎬ抗VEGF疗法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案ꎮ自2006年Lucentis上市以来ꎬ抗VEGF药物已改善了许多患者的视力ꎬ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ꎬ大大降低了法定盲的发生率[1]ꎮ然而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ꎬ抗VEGF药物也抑制了VEGF的正常生理作用ꎬ如神经保护作用等ꎮ因此ꎬ眼部疾病抗VEGF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关的问题ꎬ如视网膜萎缩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ꎬRPE)撕裂㊁系统性不良反应等ꎬ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ꎮ1㊀视网膜萎缩VEGF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ꎮ视网膜中存在大量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ꎬ它们在应激状态下的存活需要依赖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ꎮNishijima等[2]在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ꎬVEGF具有剂量依赖的抗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作用ꎬ用VEGF多克隆抗体非选择性抑制VEGF会诱导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ꎮSaint ̄Geniez等[3]用VEGF受体可溶性VEGF受体1中和小鼠体内的VEGFꎬ发现在视网膜血管系统尚未受到影响时ꎬ内核层和外核层就已经出现大量细胞的凋亡ꎮPark等[4]向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玻璃体腔注射VEGF抗体ꎬ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增加ꎬ同时还出现无长突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凋亡ꎮ一些临床研究也报道了类似的现象ꎮ在评估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ꎬnAMD)效果的Ⅲ期临床试验MARINA研究和ANCHOR研究中ꎬ分别有9%和10%的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视力较基线视力下降了15个字母以上ꎮ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患者视力的下降与RPE萎缩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有关ꎬ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ꎬOCT)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萎缩和光受体的丢失[5]ꎮSEVEN ̄UP研究对MARINA和ANCHOR研究及HORIZON延期研究中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7~8年后的长期效果进行评估ꎬ通过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发现98%的受试眼存在黄斑萎缩ꎬ且大多数累及黄斑中心凹ꎬ萎缩面积增大与视力下降程度显著相关[6]ꎮ在比较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治疗nAMD效果的CATT研究中ꎬ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atrophyꎬGA)的累积发生率在随访1年时为12%ꎬ2年时为17%ꎬ5年时为38%ꎮ此外ꎬ研究者们发现ꎬ每月注射抗VEGF药物与按需注射相比更易导致GAꎬ但在随访5年时ꎬ可能因为患者在后期治疗中无法做到每月注射ꎬ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ꎻ在研究前2年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患眼与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眼相比更易发生GAꎬ且GA的进展速度也更快ꎻ在随访2年时仅有16%的新发GA累及黄斑中心凹ꎬ随着GA的进展ꎬ这一比例在随访5年时增至39%ꎬ提示GA的进展在治疗后期对患者的视力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ꎬ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fluidꎬSRF)的存在可以降低GA的发生率ꎬ而视网膜内积液(intraretinalfluidꎬIRF)则会增加GA的发生率[7]ꎮArnold等[8]开展一项非劣效性研究(FLUID研究)ꎬ比较以 存在任何IRF或位于黄斑中心凹且高度超过200μm的SRF 为疾病活动度指标的治疗和延期(treatandextendꎬT&E)方案和以 存在任何IRF或SRF 为疾病活动度指标的T&E方案ꎬ以期在获得同样视力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注射次数ꎬ降低GA的发生率ꎮ在CATT研究之后的IVAN研究和HARBOR研究中ꎬ研究者们也观察到ꎬ注射次数的增加会使GA的发生率升高ꎮ不同的是ꎬIVAN研究发现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导致GA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0]ꎮLois等[11]随访了长期接受抗VEGF治疗的nAMD患者63例72眼ꎬ发现注射次数增多与RPE萎缩的进展程度显著相关ꎮSchütze等[12]随访了30例初次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nAMD患者30例31眼ꎬ发现在随访2年时61%的患眼出现GAꎬ其平均面积由随访1年时的0 77mm2增至2年时的1 10mm2ꎮXu等[13]对初次接受治疗的nAMD患者91例9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ꎬ发现GA的发生除与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相关外ꎬ还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 ̄zationꎬCNV)的类型相关ꎬ表现为1型CNV(隐匿性CNV)的nAMD患眼更不易发生GAꎮ有趣的是ꎬ1型CNV正是对抗VEGF治疗反应最差的类型ꎮGillies等[14]回顾分析了1212例长期接受抗VEGF治疗的nAMD眼ꎬ发现累及黄斑中心凹的GA是导致患眼视力下降超过10个字母的常见原因ꎬ占总数的37%ꎮ目前ꎬGillies等[14]正在开展RIVAL研究ꎬ以进一步比较T&E方案下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治疗nAMD时GA的发生情况及其对视力的影响ꎮ在长期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nAMD患者中ꎬ注射次数增多会导致GA发生率升高ꎮGA发生率在各项研究中的差异可能与使用的检测方法不同有关ꎮ当GA累及黄斑中心凹时可造成患眼的严重视力下降ꎬ成为治疗后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ꎮ虽然目前还缺乏直接证据证明抗VEGF治疗可导致GAꎬ但抑制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导致萎缩性病变的发生是毋庸置疑的ꎮVEGF的抗凋亡作用缺失导致视网膜中各类细胞的凋亡增加ꎮ然而ꎬ在接受抗VEGF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类似现象ꎬ说明VEGF受到抑制可能并非是导致视网膜萎缩的唯一原因ꎬ与AMD发病机制相关的多种因素均参与这一过程ꎮ因此ꎬ临床医师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nAMD时应对此类不良事件提高警惕ꎬ注意预防视网膜萎缩的发生和进展ꎮ同时我们应该探索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ꎬ尽可能降低注射频率ꎬ以减轻患者和医生的负担ꎬ也可以预防视网膜萎缩的发生ꎮ2㊀RPE撕裂与VEGF受到抑制相关的另一个可能的不良反应是RPE撕裂ꎮCunningham等[15]对MARINA㊁ANCHOR研究以及PIER研究(雷珠单抗治疗nAMD的Ⅲb期临床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ꎬ发现虽然在2年的治疗过程中抗VEGF治疗组和对照组RPE撕裂的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4%与1 6%)ꎬ但抗VEGF治疗组中76%的RPE撕裂发生在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内ꎬ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仅为42 9%ꎬ治疗后1年发生的RPE撕裂则有80%在对照组ꎮGutfleisch等[16]报道在接受抗VEGF治疗的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epitheliumdetachmentꎬPED)的nAMD患者中ꎬRPE撕裂的发生率为12%~15%ꎬ且平均在第1次注射后8周时确诊ꎮDoguizi等[17]进一步研究发现ꎬ抗VEGF治疗后RPE撕裂的发生与患眼是否存在血管性PED显著相关ꎬ伴有血管性PED的患眼RPE撕裂的发生率为19 7%ꎬ不伴有PED的患眼RPE撕裂的发生率仅为2 1%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ꎬ抗VEGF治疗伴有PED的nAMD患者可能会导致RPE撕裂ꎬ其机制可能是由于VEGF受到抑制而导致新生血管的快速收缩ꎬ继而导致RPE皱缩ꎬ最终发生RPE撕裂[18]ꎮ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ꎬInvernizzi等[19]以接受抗VEGF治疗后6个月为界将RPE撕裂分为早期撕裂组和晚期撕裂组ꎬ分别占69%和31%ꎬ早期RPE撕裂组的患眼基线视力明显差于晚期撕裂组明显变差ꎬ但是对治疗的反应性较好ꎮRPE撕裂后患者视力受损ꎬ但早期撕裂组患眼继续接受抗VEGF治疗后视力可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ꎮ晚期撕裂组患眼对治疗的反应则较差ꎬ且在RPE撕裂后视力持续变差ꎮ研究发现ꎬ早期撕裂组的RPE撕裂是由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的快速收缩引起ꎬ这正是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的表现ꎬ而晚期撕裂组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ꎬ推测其RPE撕裂可能是原有的CNV继续发展所致ꎮ抗VEGF药物的应用可以改善大多数RPE撕裂患者的视力[20]ꎬ一方面是因为RPE撕裂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较好ꎬ抗VEGF药物可以减少渗出ꎬ保护视力ꎻ另一方面是因为抗VEGF药物抑制VEGF介导的纤维组织增生ꎬ预防RPE撕裂后纤维瘢痕形成造成的视力下降[21]ꎮ3㊀系统性不良反应所有抗VEGF药物均通过血-视网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ꎬ导致血浆VEGF水平降低ꎮ由于各种药物在血浆中半衰期不同ꎬ造成VEGF水平降低的程度也不同ꎮ贝伐单抗半衰期最长ꎬ约为20dꎬ因此眼内注射后1个月仍能显著降低血浆VEGF水平ꎮ阿柏西普半衰期为4~6dꎬ但与VEGF的结合作用更强ꎬ故降低血浆VEGF水平的能力与贝伐单抗类似ꎮ雷珠单抗和哌加他尼钠的半衰期仅为数小时ꎬ因此对血浆VEGF水平的影响较小[22-23]ꎮVEGF在眼部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ꎬ但VEGF也可扩张血管ꎬ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ꎮ因此ꎬ抑制VEGF后可能会导致系统性不良事件ꎬ如高血压㊁血管栓塞(包括心肌梗死㊁脑卒中㊁动静脉血栓和血管性死亡等)㊁胃肠功能紊乱㊁蛋白尿等ꎮ虽然以上各种不良事件均有相关报道ꎬ但是很多临床研究表明ꎬ以上各种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ꎬ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很小ꎮThulliez等[24]研究发现ꎬ贝伐单抗与静脉血栓事件和胃肠事件发生率相关ꎬ老年患者中使用雷珠单抗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相关ꎮ与对照组比较ꎬ抗VEGF药物并未导致更多的系统性不良事件ꎮ由于很多临床研究并未纳入陈旧性心肌梗死等高风险患者ꎬ因此在评估系统性不良事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倚ꎮPenedones等[25]对哌加他尼钠㊁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进行了上市后安全性分析ꎬ发现死亡率为2 8%~4 0%ꎬ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为0 8%~5 0%ꎬ均高于临床研究的报道ꎮBiagi等[26]回顾了来源于WHO数据库的318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ꎬ并对贝伐单抗㊁雷珠单抗和哌加他尼钠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ꎬ发现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更高ꎮ综上所述ꎬ临床试验的结果可能低估了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ꎬ临床医师在使用抗VEGF药物时也应警惕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ꎬ尤其是对于高风险的老年患者ꎮ4㊀小结抗VEGF药物的出现是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里程碑ꎬ但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VEGF受到抑制后带来的其他问题ꎮ治疗nAMD时视网膜萎缩的发生率与抗VEGF药物的注射次数有关ꎬ且累及黄斑中心凹的GA是治疗后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ꎮ因此ꎬ如何合理地降低抗VEGF药物的注射频率ꎬ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是今后医生面临的挑战ꎮ对于PED患者应警惕抗VEGF治疗后RPE撕裂的发生ꎮPED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好ꎬ且在RPE撕裂后继续应用抗VEGF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救患眼视力ꎮ最后ꎬ临床医师还需警惕高风险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ꎮ参考文献[1]HodgsonNꎬWuFꎬZhuJꎬetal.Economicandqualityoflifebenefitsofanti ̄VEGFtherapy[J].MolePharmaceutꎬ2016ꎬ13(9)ʒ2877-2880.DOI:10.1021/acs.molpharmaceut.5b00775.[2]NishijimaKꎬNgYSꎬZhongLꎬetal.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Aisasurvivalfactorforretinalneuronsandacriticalneuroprotectantduringtheadaptiveresponsetoischemicinjury[J].AmJPatholꎬ2007ꎬ171(1)ʒ53-67.DOI:10.2353/ajpath.2007.061237. [3]Saint ̄GeniezMꎬMaharajASRꎬWalsheTEꎬetal.EndogenousVEGFisrequiredforvisualfunction:evidenceforasurvivalroleonMüllercellsandphotoreceptors[J/OL].PLoSOneꎬ2008ꎬ3(11)ʒe3554[2018-09-13].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03554.DOI:10.1371/journal.pone.0003554. [4]ParkHYꎬKimJHꎬParkCK.Neuronalcelldeathintheinnerretinaandtheinfluence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hibitioninadiabeticratmodel[J].AmJPatholꎬ2014ꎬ184(6)ʒ1752-1762.DOI:10.1016/j.ajpath.2014.02.016.[5]RosenfeldPJꎬShapiroHꎬTuomiLꎬet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losingvisionafter2yearsofmonthlydosinginthephaseⅢranibizumabclinicaltrials[J].Ophthalmologyꎬ2011ꎬ118(3)ʒ523-530.DOI:10.1016/j.ophtha.2010.07.011.[6]RofaghaSꎬBhisitkulRBꎬBoyerDSꎬetal.Seven ̄yearoutcomesinranibizumab ̄treatedpatientsinANCHORꎬMARINAꎬandHORIZON:amulticentercohortstudy(SEVEN ̄UP)[J].Ophthalmologyꎬ2013ꎬ120(11)ʒ2292-2299.DOI:10.1016/j.ophtha.2013.03.046. [7]GrunwaldJEꎬPistilliMꎬDanielEꎬetal.Incidenceandgrowthofgeographicatrophyduring5yearsofcomparisonof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treatmentstrials[J].Ophthalmologyꎬ2017ꎬ124(1)ʒ97-104.DOI:10.1016/j.ophtha.2016.09.012.[8]ArnoldJJꎬMarkeyCMꎬKurstjensNPꎬetal.Theroleofsub ̄retinalfluidindeterminingtreatmentoutcomesinpatientswith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phaseⅣrandomisedclinicaltrialwithranibizumab:theFLUIDstudy[J].BMCOphthalmolꎬ2016ꎬ16(1)ʒ31-36.DOI:10.1186/s12886 ̄016 ̄0207 ̄3.[9]ChakravarthyUꎬHardingSPꎬRogersCAꎬetal.AlternativetreatmentstoinhibitVEGFinage ̄relatedchoroidalneovascularisation:2 ̄yearfindingsoftheIVAN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Lancetꎬ2013ꎬ382(99)ʒ1258-1267.DOI:10.1016/s0140 ̄6736(13)61501 ̄9. [10]SaddaSRꎬTuomiLLꎬDingBꎬetal.MacularatrophyintheHARBORstudyfor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Ophthalmologyꎬ2018ꎬ125(6)ʒ878-886.DOI:10.1016/j.ophtha.2017.12.026.[11]LoisNꎬMcbainVꎬAbdelkaderEꎬetal.Retinalpigmentepithelialatrophyinpatientswithexudative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undergoing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therapy[J].RetinaJRetVitDisꎬ2013ꎬ33(1)ʒ13-22.DOI:10.1097/IAE.0b013e3182657fff. [12]SchützeCꎬWedlMꎬBaumannBꎬetal.Progressionofretinalpigmentepithelialatrophyinantiangiogenictherapyof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AmJOphthalmolꎬ2015ꎬ159(6)ʒ1100-1114.DOI:10.1016/j.ajo.2015.02.020.[13]XuLꎬMrejenSꎬJungJJꎬetal.Geographicatrophyinpatientsreceiving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for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RetinaJRetVitDisꎬ2015ꎬ35(2)ʒ176-186.DOI:10.1097/IAE.0000000000000374.[14]GilliesMCꎬCampainAꎬBarthelmesDꎬetal.Long ̄termoutcomesoftreatmentof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datafromanobservationalStudy[J].Ophthalmologyꎬ2015ꎬ122(9)ʒ1837-1845.DOI:10.1016/j.ophtha.2015.05.010.[15]CunninghamEꎬFeinerLꎬChungCꎬetal.Incidenceofretinalpigmentepithelialtearsafterintravitrealranibizumabinjectionfor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Ophthalmologyꎬ2011ꎬ118(12)ʒ2447-2452.DOI:10.1016/j.ophtha.2011.05.026.[16]GutfleischMꎬHeimesBꎬSchumacherMꎬetal.Long ̄termvisualoutcomeofpigmentepithelialtearsinassociationwithanti ̄VEGFtherapyof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inAMD[J].Eyeꎬ2011ꎬ25(9)ʒ1181-1186.DOI:10.1038/eye.2011.146.[17]DoguiziSꎬOzdekS.Pigmentepithelialtearsassociatedwithanti ̄VEGFtherapy:incidenceꎬlong ̄termvisualoutcomeꎬandrelationshipwith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in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RetinaJRetVitDisꎬ2014ꎬ34(6)ʒ1156-1162.DOI:10.1097/IAE.0000000000000056.[18]NagielAꎬFreundKBꎬSpaideRFꎬetal.Mechanismofretinalpigmentepitheliumtearformationfollowingintravitreal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therapyrevealedbyspectral ̄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J].AmJOphthalmolꎬ2013ꎬ156(5)ʒ981-988.DOI:10.1016/j.ajo.2013.06.024.[19]InvernizziAꎬNguyenVꎬArnoldJJꎬetal.Earlyandlateretinalpigmentepitheliumtearsafter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therapyforneovascular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J].Ophthalmologyꎬ2017ꎬ125(2)ʒ237-244.DOI:10.1016/j.ophtha.2017.08.039. [20]ErsozMGꎬKaracorluMꎬArfSꎬetal.Retinalpigmentepitheliumtears:classificationꎬpathogenesisꎬpredictorsꎬandmanagement[J].SurOphthalmolꎬ2017ꎬ62(4)ʒ493-505.DOI:10.1016/j.survophthal.2017.03.004.[21]LiZQꎬvanBergenTꎬvandeVeireSꎬetal.Inhibit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ducesscarformationafterglaucomafiltrationsurgery[J].In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09ꎬ50(11)ʒ5217-5225.DOI:10.1167/iovs.08 ̄2662.[22]ZehetnerCꎬKirchmairRꎬHuberSꎬetal.Plasmalevels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beforeandafterintravitrealinjectionofbevacizumabꎬranibizumabandpegaptanibinpatientswith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ꎬandinpatientswithdiabeticmacularoedema[J].BrJOphthalmolꎬ2013ꎬ97(4)ʒ454-459.DOI:10.1136/bjophthalmol ̄2012 ̄302451.[23]AveryRLꎬCastellarinAAꎬSteinleNCꎬetal.SystemicpharmacokineticsfollowingintravitrealinjectionsofranibizumabꎬbevacizumaborafliberceptinpatientswithneovascularAMD[J].BrJOphthalmolꎬ2014ꎬ98(12)ʒ1636-1641.DOI:10.1136/bjophthalmol ̄2014 ̄305252. [24]ThulliezMꎬAngoulvantDꎬPisellaPJꎬetal.OverviewofsystematicreviewsandMeta ̄analysesonsystemicadverseeventsassociatedwithintravitrealanti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medicationuse[J].JAMAOphthalmologyꎬ2018ꎬ136(5)ʒ557-566.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18.0002.[25]PenedonesAꎬMendesDꎬAlvesCꎬetal.Safetymonitoringofophthalmicbiologics:asystematicreviewofpre ̄andpostmarketingsafetydata[J].JOculPharmacolTherꎬ2014ꎬ30(9)ʒ729-751.DOI:10.1089/jop.2013.0206.[26]BiagiCꎬContiVꎬMontanaroNꎬetal.Comparativesafetyprofilesofintravitrealbevacizumabꎬranibizumabandpegaptanib:theanalysisoftheWHOdatabaseofadversedrugreactions[J].EurJClinPharmacolꎬ2014ꎬ70(12)ʒ1505-1512.DOI:10.1007/s00228 ̄014 ̄1755 ̄1.(收稿日期:2018-10-21㊀修回日期:2018-12-02)(本文编辑:杜娟)读者 作者 编者欢迎订阅«中华实验眼科杂志»㊀㊀«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中文核心期刊ꎬ月刊ꎬ80面ꎬ每月10日出版ꎬ每期定价16元ꎬ邮发代号:36 ̄13ꎬ国内外公开发行ꎬ欢迎到各地邮局或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ꎮ联系电话:0371 ̄87160872ꎮ(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