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式

血管新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式血管新生是于原来存在的血管结构上生长出新的血管的生物学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都会对新生血管形成造成刺激。
近年来,对于血管新生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血管新生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就血管新生的概念、基础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标签:血管新生;心血管病;治疗策略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为当前世界医学领域的新课题,对血管新生内在机制与血管新生的有效药物进行开发,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 概述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步,并广泛开展了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等相关介入研究,但是仅适用于直径为2mm以上的动脉,对于直径为2mm以下的动脉及部分冠状动脉弥漫性疾病、多次手术者等无法进行再血管化治疗。
缺血区血管新生为新型的治疗策略,该方法是通过对心肌缺血区的小血管生长及侧枝循环的形成进行刺激,来达到心肌缺血区自我搭桥的治疗目的。
2 血管新生的概念血管新生为近年来的研究新趋势,指的是在原有的缺血心肌血管床上,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发芽、长出新支,从而形成新的血管网[1]。
血管新生包括Angiogenesis、Arteriogenesis及Vasculogenesis。
Angiogenesis:指的是缺血床毛细血管的增殖,步骤如下:开始:血管的通透性提高;进展:产生蛋白水解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加强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开始细胞循环或者细胞凋亡,内皮细胞自基底膜分离,并迁移至血管周围的间隙,进行黏附、增殖、重建,并形成三维管腔;分化成新的血管;中介分子诱导间质细胞进血管壁促进血管的稳定及成熟。
该过程的关键致病因素为组织缺氧。
核转录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上调,是对血管生成造成刺激的重要分子事件。
脉络膜新生血管阶段

视物变形
患者可能会发现看到的 物体形状发生扭曲,如
直线变成弯曲的。
视野缺损
可能出现视野的缺失, 即某些方向或区域看不
到东西。
颜色感知改变
患者可能感觉看到的颜 色与实际不符,或者颜
色变得暗淡。
早期诊断方法
眼底镜检查
01
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和
位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通过向脉络膜注射光敏剂,然后用激 光照射,可以封闭新生血管。
03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中期阶段
中期症状和体征
01
02
03
视力下降
中期阶段,患者可能出现 视力下降的症状,表现为 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
视物色暗
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渗 漏和出血,患者可能出现 视物色暗的症状,表现为 视野中心有暗点。
眼痛、眼胀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 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激光治 疗、冷冻治疗或手术切除等。
04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晚期阶段
晚期症状和体征
01
02
03
04
视力下降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 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严重时
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视野缺损
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导致视网 膜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视野
激光治疗
对于较小、局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可采用激光光凝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广泛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联合治疗
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采用多种治疗 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患者自我管理建议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眼用抑制新生血管药

眼用抑制新生血管药眼部新生血管,特别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一种重要的眼部病变,可以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可以采用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但对于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不能采用这种治疗,因为对黄斑中心凹的激光凝治疗将会破坏中心视力。
采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中心凹下新生血管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玻璃体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我国尚未批准上市。
维替泊芬可以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伴有典型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病理性近视的黄斑中心凹下新生血管膜的光动力治疗。
静脉输注维替泊芬后,通过非热性的红色激光局部照射,激活维替泊芬,产生细胞毒性诱导剂,破坏新生血管膜。
只有有经验的专家才可以使用这种疗法。
维替泊芬Verteporfin【适应证】用于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或可疑眼组织胞浆菌病,以典型性为主型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
对于隐匿性中心凹下脉络新生血管为主的患者,尚无充分证据支持维替泊芬治疗。
【注意事项】(1)对严重肝功能损害、胆道阻塞者避免使用。
(2)避免在妊娠期使用。
(3)配制好的溶液应当无沉淀和变色,避光保存,且在4小时内使用。
(4)避免选用手背小静脉,注射时避免药液外渗。
一旦在输注过程中出现药液外渗,外渗的局部必须完全避光并局部冷敷,直至局部肿胀和变色完全消失,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局部灼伤。
(5)输注后5天内,应适当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将皮肤和眼睛直接暴露于阳光直射或强的室内光源,以免发生光敏反应。
【禁忌证】卟啉症患者及已知对本品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1)视力障碍(包括视力模糊,闪光,视野缺损)、恶心、背痛、无力、瘙痒、高胆固醇血症、发烧等。
(2)罕见流泪、视网膜下或玻璃体积血、过敏反应(包括胸痛、晕厥、出汗、血压和心率改变)。
(3)注药部位的反应包括疼痛、水肿、发炎、出血、变色等。
【用法和用量】静脉滴注。
癌症的末路——血管新生和抗血管新生疗法

动 物 阶 段 。 更 加 根 本 的 问 题 还 在 于 , 大 多数 情 况 下 ,当 癌 症 成 为 一 个 临 床 事 实 时 ,它 实 际上 已经突 破 了所 有抑 癌 机制 , 较 之正 常细 胞 ,癌细 胞在 基 因和细 胞结 构 上 有着 许 多迥 异之处 ,而 这些 变化 能成 为
维普资讯
癌 症 的 末 路
1 7 年 ,美 国总 统理 查 德 ・ 91 尼克松 满 怀 激情地 向公众宣布 ,美 国政 府将 “ 向癌症 开战 并预 期 1 年 内将可 找 到 “ , 0 完全治 愈
血管新 生和抗 血 管新 生 疗法
监视 异 常增 生细胞 的 责任 ,它们和 基 因水
筹 莫展 时 ,从 外 科 临 床研 究 方 面 却传 来
也 发展 出了包括 免疫治 疗 、 生物治 疗等 方法
在 内的一 些新治 疗学概 念 。然 而 ,终其 整个 7 0和 8 0年 代 ,癌症病 人的 整体治 疗效 果却 并 未有 实质性 的提高 。到 9 年 代初 , 国癌 o 美 症 病人 的 5 年存 活率也 只达 到 5 % ,即只 有 1
免 。可 以 说 ,2 0年 来癌 症 研 究 的绝 大 部 疗 癌 症 的 声音 也 因 此前 所 未 有 的高 涨 。 然
如何选择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式

如何选择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式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来源于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形成,因其多发生于黄斑区,常引起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甚至导致失明。
CNV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涉及到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它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管腔的形成,血管基底膜被复,以及周围纤维组织的增生。
其发病机制是不同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触发的不适当的血管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等,其中VEGF是CNV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始动因子[1]。
CNV的动态演变过程包括初起期、炎症活跃期和炎症退行期,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则主要针对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以及CNV 病变过程中的炎症过程,亦即抗新生血管和抗炎症治疗;对于已经产生的CNV,除手术治疗以外,可采用激光光凝、经瞳孔热疗(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等机械或物理封闭新生血管的方法;针对新生血管因子作用于效应细胞的环节,还有阻断生长因子的信号传递系统等方法。
此外,尚有数十种正在研究的针对其他非VEGF类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药物。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CNV非手术治疗方法,临床上该如何选择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赵明威一、激光治疗1. 光动力疗法(PDT)PDT治疗CNV的原理是通过静脉注入光敏药物,继而采用特定波长的非热能激光照射CNV病灶将光敏药物活化,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继而引起免疫反应和CNV内皮细胞破坏,最终发生CNV内血栓形成并阻塞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治疗CNV的目的。
近年来使用维速达尔(visudyne)作为光敏剂的PDT在全球范围内已完成数百万例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PDT对CNV病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血管新生ppt课件

VEGF受体
目前发现的有三种:
VEGF R-1,即Flt-1(fms-like tyrosine kinase-1,VEGFR-1) VEGF R-2, 即KDR(kinase domain region,VEGFR-2) VEGF R-3,即flt-4 三者均属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 R-2是早期成血管细胞发育所必需,取出该基因的胚胎不仅 成血管细胞缺失,造血肝细胞也缺失。 VEGF R-1的作用则稍后,使成血管细胞组织成血管。
Flt只在肿瘤细胞内皮细胞上表达,在肿瘤细胞中 表达不明显。 KDR不仅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而且在肿 瘤细胞中也表达。
去除2条染色体中的一条VEGF基因,则胚鼠会死 于宫内,2条VEGF基因都去除,则出现更早期的血 管发育障碍。 早期胚胎发育时,VEGF受体所受的刺激可能来 自母体的VEGF获VEGF类的其他因子。
1. 初期 许多体内外的刺激使得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在局部 积聚,诱导血管新生。能引起这一变化的刺激有血管损伤、创伤、 缺氧、肿瘤生长、局部炎症反应和某些细胞因子。 2. 增生侵入期 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松解内皮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粘附,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浸润。
影响VEGF产生的因素
活化的癌基因产物Src蛋白 NO
缺氧 (最明显),据报道,细胞在无氧条件下,VEGF的合成可增加 12倍。其机制: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HIF-1) VEGF基因转录
(HIF-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有人推测暖箱中早产儿氧中毒时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可能是 发生在出暖箱后(停止输氧),相对缺氧,VEGF分泌增多所促成的。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细胞。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至CD34+细胞,因其在体外可向内皮表型细胞分化,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并且参与血管形成,故将此命名为EPCs。
EPCs也叫成血管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不能形成管腔样结构。
EPCs起源于胚外中胚层卵黄囊血岛,由位于血岛外层的造血/成血管细胞(又称原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共同起源)分化发育而来。
目前,许多研究证明,EPCs在成人外周血,人脐带静脉血和骨髓中均有分布,且人外周血、脐带血的EPCs均来自于骨髓。
EPCS的来源还有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adultprogenitorcells,MAPCs)、骨骼肌〔2〕。
Lin等〔3〕发现骨髓来源的EPCs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成熟循环内皮细胞,两者体外扩增能力之比为50:1。
在骨髓内EPCs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可影响EPCs的发育、增殖、动员和迁移。
Murahara 等〔4〕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脐血中成功地分离出EPCs,这些细胞经培养可以摄取as-LDL,释放NO,表达VE-cadherin、CD31和vWF。
血管新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Z h e j i a n g J I T c wM( V o 1 . 2 3 N o . 6 2 0 1 3 )
・
综
述・
血管新生与动脉粥样 硬化 的研究进展
王丽慧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
威
杭州 3 1 0 0 5 3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是 一 个 内皮 功 能损 伤 、 内膜 下脂 激 了新 生血 管形成 n 。J e z i o r s k a 研究n 证 实 Ⅲ型 “ 脂
质沉积 、 粥样 坏死 物 质形 成 、 纤 维组 织增 生 及钙 质 沉 瘤 ” 斑 块 内脂 蛋 白 A — I 、 B聚集 在新 生 血管 周 围 , 提示
徐 晓 明 毛 关键 词 动脉 粥样硬 化 血 管新 生
浙 江省 中医 院
S 斑 块 中 的存 动 脉粥 样硬 化 (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 A S ) 是 冠心 病 、 脑 也从 病理 方 面证 明 了新 生血 管在 A
卒 中等 各 种 心 血 管 事件 的基 础 病 变 , 贯 穿 于 整个 疾 在 。Mo u l t o n等 研 究 表 明 当斑 块 厚 度 超 过 0 . 2 5 am r 病 的发 展 过程 , 也 决 定着 疾 病 的预 后 与转 归 。AS 的 时 , 血管新生为斑块生长所必需 , 新生血管检出率达 发生 机 制 复 杂 , 有 损 伤 炎症 学 说 、 脂 质浸 润 学 说 、 血 8 7 %。 当人 类 冠 脉 的 内膜 与 内 中膜 面 积 比值 超 过
二级 结构 , 一级V V平行 于 动脉 走行 , 二级 V V由一 级 血管 新生 促进 动 脉粥 样硬 化 的 发展 及其 并 发症 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及其作用
刺激因子 内皮细胞增殖 内皮细胞迁移 内皮细胞分化 在体部位
G-CSF
GM-CSF VEGF bFGF
+
+ + +
+
+ + +
+
+ + +
角膜
? 角膜,CAM,缺血肌肉 角膜,CAM
TGF- α
TGF-β PDGF PGE1 PGE2 NO TNF- α IL-1 IL-6 IL-8 PAF
VEGF在动物和成人正常组织中合成水平很低,但在胚 胎中和在有血管新生的组织中合成水平较高。 VEGF在血管新生中,被认为有促进毛细血管融 合、大血管生成的作用。
影响VEGF产生的因素
活化的癌基因产物Src蛋白 NO
缺氧 (最明显),据报道,细胞在无氧条件下,VEGF的合成可增加 12倍。其机制:
3. 成熟分化期 包括血管管腔形成,内皮细胞分化,血管结构的修 整、改建,毛细血管网可根据组织需要进一步增生变密或退化变疏, 成熟的血管最终形成。
(二)血管新生的方式
1. 芽生式 毛细血管在原有的基础上发芽(sprouting),分头呈 线性长出,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等促进 血管新生的因子常作为趋化剂指引出芽生长的方向。
VEGF R-3,即flt-4 三者均属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 R-2是早期成血管细胞发育所必需,取出该基因的胚胎不仅 成血管细胞缺失,造血肝细胞也缺失。 VEGF R-1的作用则稍后,使成血管细胞组织成血管。
Flt只在肿瘤细胞内皮细胞上表达,在肿瘤细胞 中表达不明显。 KDR不仅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而且在肿 瘤细胞中也表达。
血管新生与疾病
Angiogenesis and Diseases
肿瘤和缺血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血管的过程,当肿 瘤体积超过1mm3~2mm3时,维持其生长靠新生血管的生 成。因而以新生血管为靶点对肿瘤进行生物治疗成为近 年来的研究热点。 同时治疗性血管新生为缺血性疾病的攻克带来 了新的希望。
血管系统形成有2个主要过程
Vasculogenesis —血管形成或称血管发生
主要发生在胚胎早期,由成血管细胞成长,是血管从无到有的过程。 Angiogenesis—血管新生
在原有毛细血管与(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先 前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或称套叠)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是血 管从少到多的过程 文献所指的血管生成实际上主要是指血管新生
3)PF4可能与bFGF形成复合物,并抑制bFGF的二聚 体形成。
当然,血管新生的调控除了受上述诱导 剂、抑制剂的作用外,还有很多因素如细胞 微环境的改变(如缺氧、pH、NO)、癌基因 (c-ras)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p53) 均可通过影响VEGF的表达而调控血管新生。
四、血管新生与疾病的发生和防治
4.凝血敏感蛋白-1(TSP-1)
(血小板凝集素)
TSP-1存在于血小板α 颗粒中的糖蛋 白。是一种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能够 阻断血管生长因子诱导的毛细血管内皮细 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同时能加强 平滑肌细胞对PDGF所引起的增殖和迁移反 应。
5.血小板因子-4(PF-4)
PF-4来自血小板。实验证明,PF-4能与氨基葡萄 糖基结合,阻碍bFGF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管新 生。其可能途径为: 1)PF4直接与bFGF竞争硫酸肝素,而硫酸肝素维持 bFGF 的活性非常重要。 2)PF4直接与bFGF的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与bFGF 竞争。
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1983年首先由Senger等在豚鼠肿瘤腹腔渗液中以及多种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 现使豚鼠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因子,称之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nitreit factor,VPF)。 1989年,Gospodarwiz等从垂体滤泡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一种特异性的促进 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取名为VEGF。 现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以前发现的VPF是同一蛋白质,均由两条相对分子 量为24000碱性糖蛋白单链的同源二聚体。
1.血管新生抑制素(angiostatin)
1994年由O’Reilly M S 首先发现,是纤溶酶原的降解 片断,是纤溶酶原98~440氨基酸残基片断,也是纤溶酶原 N段片断。某些蛋白水解酶(如弹性蛋白水解酶)在体外 与纤溶酶原或纤溶酶作用即可产生血管新生抑制素。
血管新生抑制素能特异性的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可选 择性的调控E-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分类
VEGF121 VEGF165 VEGFA VEGFB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 有丝分裂,增加血 管内皮通透性
VEGF189
VEGF206
仅增加血管 内皮通透性
VEGF
VEGFC
VEGFD VEGFE
4种VEGF是由同一基因转录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同 VEGF mRNA拼接方式的产物,因此, 各种VEGF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VEGF抗体与各型VEGF均结合
三、血管新生的调控
Hanahan、Folkman和Peper等提出了血管新生的平衡学说,即 正常情况下血管新生的诱导和抑制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 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发芽长出新生血管 o O`Reilly提出血管新生受到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 生成因子调控,这两种因子的平衡使血管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 。
angiostatin
2.内皮细胞抑制素(endostatin)
endostatin是胶原XVIII 的C端片段,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是胶原XVIII在某些酶的作用下裂解生成,体内产生机 制不清。 内皮细胞抑制素可与细胞表面的硫酸类肝素硫酸盐蛋 白多糖结合,通过与bFGF的竞争,干扰有丝分裂的生长因子 信号,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作 用较专一,且较血管生成抑制素强。 此外,它能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主要内容
概念
血管新生的分期与方式
血管新生的调控
血管新生与疾病的发生和防治
一、概念
在个体发育和器官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必有微血管形成 ,这些微血管按器官组织的功能不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三 维结构,这就是器官组织的微血管血液注系统—微循环单位 (microcirculatory unit).
内皮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产生。 Ang有两个亚型,即Ang-1(促进血管生成)和Ang-2(抑制血管生成)。 Tie-2是Ang-1和Ang-2的共同受体。Ang-1 与Tie-2 结合后,趋化局部间质细胞, 诱导间质细胞分化为血管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刺激基质沉积而形成血管。 Ang-2是Ang-1的竞争性抑制物。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研究的最多,分子量为18000的碱性多肽 ,对内皮细胞有趋化性,直接
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基底膜降解酶,并刺激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形成新血管 。
bFGF
硫酸 肝素
bFGF与肝素结合,免受其被破坏
3.促血管生成素和血管生成素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一种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70000,由血管
二、血管新生的分期与方式 (一)分期
1. 初期 许多体内外的刺激使得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在局 部积聚,诱导血管新生。能引起这一变化的刺激有血管损伤、创伤、 缺氧、肿瘤生长、局部炎症反应和某些细胞因子。 2. 增生侵入期 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松解内皮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粘附,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浸 润。
去除2条染色体中的一条VEGF基因,则胚鼠会死 于宫内,2条VEGF基因都去除,则出现更早期的血管 发育障碍。 早期胚胎发育时,VEGF受体所受的刺激可能来 自母体的VEGF获VEGF类的其他因子。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
FGF家族目前具有22个成员,对成纤维细胞、内皮细 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发生作用,促进细胞生长、 增殖、迁移和分化。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HIF-1) VEGF基因转录
(HIF-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有人推测暖箱中早产儿氧中毒时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可能是 发生在出暖箱后(停止输氧),相对缺氧,VEGF分泌增多所促成的。
VEGF受体
目前发现的有三种:
VEGF R-1,即Flt-1(fms-like tyrosine kinase-1,VEGFR-1) VEGF R-2, 即KDR(kinase domain region,VEGFR-2)
(二)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成年机体的血管新生不如胚胎普遍,血管新生的速度在生理状态下也远比 病理状态下慢(如肿瘤时),这与体内存在血管新生抑制因子有关。
血管新生抑制素(angiostatin)、内皮细胞抑制素(endostatin)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 软骨源性抑制剂(cartilage derived inhibitor,CDI) 凝血敏感蛋白-1(thrombospodin-1,TSF-1) 血小板因子-4(platelete fact-4)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e inducible protein-10,IP-10) 迁移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 factor,MIG)
o
(一)血管新生诱导因子
分类 多肽类
诱导剂名称 VEGF/VPF, bFGF, PDGF, Angiogenin, Angiopoietin TGFα、β , G-CSF/GM-CSF, IL-1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