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

合集下载

血管重塑中的细胞外基质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管重塑中的细胞外基质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管重塑中的细胞外基质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管重塑是一种与生物体增长、发育和修复相关的重要生理过程。

细胞外基质(ECM)作为血管重塑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CM是由胶原蛋白、弹性纤维、黏多糖等成分组成的结构网络,它不仅提供了细胞化学环境和力学支撑,还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和调控细胞行为。

血管重塑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动力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血管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细胞外基质动力学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机制。

首先,我们将介绍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功能,详细解析其在血管重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将阐述血管重塑的机制,探讨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细胞外基质动力学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外基质动力学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管重塑的机制,并为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血管重塑中的细胞外基质动力学:第一部分:引言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介绍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以及血管重塑的机制。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细胞外基质动力学在血管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的功能。

我们将讨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胶原蛋白、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并探讨它们在细胞外基质中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功能关系。

第三部分:血管重塑的机制血管重塑是血管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通路的参与。

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管重塑的机制,包括血管的新生、血管的修复和血管的重构等过程。

我们会介绍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在血管重塑中的调控作用。

FoxM1在心血管疾病中作为转录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

FoxM1在心血管疾病中作为转录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

FoxM1在心血管疾病中作为转录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其中心血管疾病的起因往往是由血管本身的病变所导致。

因此,研究血管增殖和再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FoxM1被广泛认为是介导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血管新生和血管再生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的转录因子。

I. FoxM1的功能和特性FoxM1是福克斯超家族成员之一,它作为转录因子的特性是可以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周期穿越,以及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过程。

FoxM1是一个含有7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它包含了一个N末端区域的转录激活区(TAD),一个核定位序列(NLS),以及一个C末端的DNA结合结构域(DBD)。

II. FoxM1信号通路FoxM1的激活往往是通过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目前已知的激活FoxM1的信号通路有多种,其中包括pi-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Ras-Raf-MAPK以及Wnt/β-catenin等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可以在不同的组织和环境下起到不同的作用,从而调节FoxM1的表达。

III. FoxM1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发生疾病导致的,而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步骤。

FoxM1作为转录因子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细胞增殖等。

研究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表达的FoxM1可以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导致斑块的形成。

此外,FoxM1还可作为心肌细胞增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被认为是治疗心脏病和再生心肌的重要靶点。

IV. FoxM1调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FoxM1在调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FoxM1通过调控lamin A/C和ELANE等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动脉斑块形成。

此外,FoxM1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被认为是控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的关键因素。

V. FoxM1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由于FoxM1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它也成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靶点。

抗血管生成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血管生成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血管生成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概述抗血管生成作用是指一种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血管生成过程的抑制作用。

血管生成是机体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正常生长发育、组织修复以及病理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异常的血管生成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血管生成作用成为了生物药理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众多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作用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成为了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外,抗血管生成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其他与异常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将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对血管生成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将从定义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系统地解析抗血管生成作用。

最后,将总结抗血管生成作用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抗血管生成作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概览,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文中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部分:介绍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引发读者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兴趣。

2.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关于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定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作用机制、以及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发现。

3. 结论部分: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发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对抗血管生成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研究背景到具体的作用机制,再到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

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

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再生摘要关键词移植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至今其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但普遍认为血供不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原因,我们推测将bFGF应用于缺血皮瓣,可能有利于皮瓣下新生血管形成,减轻再灌注损伤,促进皮瓣成活bFGF广泛存在于细胞外间质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能调节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来源的多种细胞的分裂,其中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效应,是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ic factor)之一。

,但三种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9∪g bFGF是皮瓣滴注的最佳剂量。

—般来说,大鼠皮瓣移植后6天~7天,从受床基底重建的有效血供已能够维持整个皮瓣的成活。

术后7天,确定皮瓣坏死率以及SDH含量和氧耗量,反映皮瓣的功能状况较为合适bFGF对大鼠缺血皮瓣琥珀酸脱氢酶含量和氧耗量的影响[1]孙同柱* 傅小兵许明火·王亚平·杨银辉中国重建修复外科杂志1997年11卷5期264-265bFGF可逆转缺氧导致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通常情况下,由内皮细胞合成的bFGF由于缺少传统的分泌性信号肽,主要存储在细胞质和基质分隔腔,不能以传统的形式分泌。

缺氧时,bFGF可从损伤细胞中释放,途径可能是浆膜破坏释放或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bFGF从细胞胶质中释放。

这实质是细胞对缺氧的急性应答反应。

此外,缺氧时bFGF在细胞中的分布发生变化,以参与内皮细胞对缺氧的应答】。

常氧下bFGF散在、均匀地分布在胞质和基质分隔腔,缺氧后bFGF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核周环的出现和临近核细胞着色增强。

Miehiells 6 证实:外源性的bFGF(5 ng/m1)可刺激缺氧培养的内皮细胞生长,并表现对缺氧的修复能力。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杨俊楠包秀丽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11期【摘要】Wnt信号通路作为一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活动的信号通路,参与生物血管系统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血管发生和新生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

Wnt信号分子是血管形态发生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其信号成分的缺失或突变会导致多种新生血管性眼病,如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近年来,随着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率和致盲率逐年上升,新生血管性眼病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深入研究调控新生血管性眼病的Wnt信号通路,对研发新药物和新技术十分重要。

该文就Wnt信号通路在眼部病理性血管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Wnt信号通路;新生血管性眼病;Norrin;β-连环蛋白Research progress on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Yang Junnan, Bao Xiuli. College of Postgraduat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1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Bao Xiuli, E-mail:*********************【Abstract】As a signaling pathway that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Wnt signaling pathway participates in multipl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biological vascular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angiogene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Wnt signaling molecules are the key regulatory factors in vascular morphogenesis, of which the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may be involved in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such as corneal, retinal and choroidal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Recently, the incidence and blindness rates of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that regulates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function of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ocular pathological angiogenesis.【Key words】Wnt signaling pathway;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Norrin; β-catenin眼部血管的正常發育有赖于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当发生缺血缺氧、炎症等情况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眼部血管发育异常和新生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第三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一、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的始动需要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的始动需要血管生成因子。一系列 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和黏附分 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 子及其抑制物, 子及其抑制物,以及代谢性和机械性因子均参与 了血管生成过程。 了血管生成过程。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家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CD34和VEGFR2。
3.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瘤细胞和巨噬细胞→血管生成因子(VEGF) 瘤细胞和巨噬细胞→血管生成因子(VEGF) 等→小 血管或毛细血管伸展→ 血管或毛细血管伸展→内皮细胞迁移形成毛细血管 芽→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连通。 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连通。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常用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肿瘤微血管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第四节 抗血管生成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节 肿瘤血管生成常用研究方法
第二节 肿瘤微血管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血管生成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 血管生成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 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 过程。 过程。有别于胚胎时期由早期内皮细胞分化形 成新血管的过程即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 。 成新血管的过程即血管形成(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过程
内皮祖细胞( ③内皮祖细胞 endot 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 EPC 为 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胚胎的血管生成 也称 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参与胚胎的血管生成,也称 参与胚胎的血管生成 为成血管细胞。 主要来源于骨髓, 为成血管细胞。EPC 主要来源于骨髓 表达CD133 、

微血管状态调节中HIF-1信号通路的参与研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微血管状态调节中HIF-1信号通路的参与研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微血管状态调节中HIF-1信号通路的参与研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低氧导因子1(HIF-1)与微循环功能中的血管新生以及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HIF-1通过调控下游血红素加氧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血管生成。

另外一方面,HIF-1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趋化因子影响血管炎症状态。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及糖尿病中的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深入了解微循环障碍的分子靶点,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

HIF-1作为低氧状态下的适应性调节因子,通过影响血管新生、细胞凋亡、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环节参与微循环功能调节。

鉴于HIF-1在微循环障碍中的地位,以HIF-1为靶点的微循环障碍治疗越来越得到关注。

关键词:微循环障碍; 低氧导因子; 血管新生;Abstract: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is closely related to angi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HIF-1 affects angiogenesis by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heme oxygenas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ditionally,HIF-1 affects vascular inflammation by regulating chem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8. With the increasing evidences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duced b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abetes,the microvascluar dysfunction treatment is getting important.A deep insight of HIF-1 is crucial in therapy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Keyword: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Angiogenesis ;低氧通常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管稳态失衡,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

栀子苷抑制HSP70释放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栀子苷抑制HSP70释放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14:10:3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129.1112.038栀子苷抑制HSP70释放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舒 寅,甘 荣,王 言,卜妍红,吴 虹(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复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12)收稿日期:2023-09-26,修回日期:2023-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No82374117,81874360);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22AH050520)作者简介:舒 寅(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药物作用有效性与活性成分相关性,E mail:1611752868@qq.com;吴 虹(1967-),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作用有效性与活性成分相关性,通信作者,E mail:wuhongprof@aliyuncomdoi:10.12360/CPB2023091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2-0324-11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255 6;R284 1;R323 72;R364 3;R593 22摘要:目的 探讨栀子苷(geniposide,GE)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是否与调控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s70,HSP70)的释放有关。

方法 在大鼠背部和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Freund’sadjuvant,CFA)与鸡Ⅱ型胶原蛋白(chickentypeIIcollagen,CCII)等体积混合物,构建CIA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风湿热刺激,建立风湿热痹证CIA大鼠(CIAratswithmoistheatarthralgiaspasmsyndrome,CIA S)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
1.1病理性血管新生与治疗性血管新生
任何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都离不开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组织修复的中心。血管生成过程
包括血管新生、血管发生和原已存在的血管剪切重构形成的成熟毛细血管网。血管新生,
是指毛细血管从原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血管床的过程。通常存在于胚胎形成和产后组织
正常生长的过程中,成年女性生殖系统子宫内膜血管的周期性反复重建和组织受损后正常的
修复也有血管生成的参与。在这些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仅随刺激
信号的出现开启短暂时间,然后即被关闭。所以,体内血管的生长与抑制处于动态平衡,以
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这一状态一旦被打破,即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5]。在创伤、缺血、炎
症、伤口愈合、肿瘤生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许多病理条件下亦
可发生新的血管形成。血管新生包括以下几个过程[6]:①小血管(常常为毛细血管后静脉)基
底膜和基质的降解,参与这一过程的有胶原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②内皮细胞在
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发生迁移,bFGF、VEGF、IL-8等对这一过程均具有促进作用;③内皮细
胞增殖;④在内皮芽生的基础上形成管腔;⑤芽生的管腔相互融合成环状血管分支,形成三
维管状结构,允许血流通过;⑥血管周细胞进一步构建血管结构;⑦血管周围基膜的形成。
血管新生性疾病即指与微血管异常生长有关的疾病,表现为血管生成的过度与缺陷。自
1971年Folkman[7]提出:“三维生长的肿瘤2mm×2mm×2mm之后是绝对血管生成依赖性”的
观点后,血管生成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飞速进步。探讨血管生成发生机理和研
制逆转血管生成病变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抑制血管新生(抗
病理性血管新生)研究与肿瘤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对促进血管新生(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
究多围绕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治疗展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渐进型冠状动脉闭塞常能形成
侧枝循环以改善心肌血液供应,但极少能完全补偿因血管闭塞造成血流量的减少;
Carmeliet 等[8]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即通过某些干预,在缺血心肌上调促血管生
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能够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
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促进的心脏自身搭桥”。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观察抗肿瘤药物康莱特,考虑其抑制血管生成(抗病理性血管新生)从
而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有[9]:①抑制血管内皮分裂和迁移,细胞周期研究发现康莱特具有使细
胞周期阻滞于G2+M期,DNA合成期(S期)比例减少的作用;②抑制肿瘤细胞释放血管生成正
向调控因子;③以抗体的形式阻断血管生成正向调控因子或它的受体;④干扰内皮细胞分化
成为完整毛细血管、防止新生血管与宿主血管之间的吻合形成。
近年来,部分中药的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有了相关报道,白花蛇舌草等抗肿瘤药物在鸡
胚CAM上有减少局部血管生成的作用[10];在动脉环体外培养形成微血管样结构的测定中,证
实青蒿琥酯亦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11]。另一方面,中药对血
管生成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邱幸凡等[12]研究发现傅氏生化汤能促进大
鼠下肢缺血模型的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增加缺血区骨骼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从而证实
了祛瘀生新法可以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桃红四物汤通过提高骨折断端骨痂组织内VEGF
表达,并在其达到表达峰值后减缓下降趋势,使断端局部始终维持高表达环境,从而刺激骨
折早期骨痂新生微血管的增生形成,加速骨折后期骨痂内微血管改建完善,从而促进骨折愈
合过程[13]。以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血管的作用是双向调节,既有促进其新生的一面,又有
抑制其生成的一面。
1.2血管新生调控因子网络
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即“血管形成的
开关平衡假说” [14]。正常组织中由于缺少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或者血管生成刺激因子被高水
平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严格控制,血管生成的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当生长因子浓度上升,或者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下降,都会打破血管生成的调节平衡,使开关处于开放状态引起血管
生成过程。血管新生中涉及到较多细胞因子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类。
1.2.1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①VEGF
在肺损伤时,VEGF是参与内皮细胞修复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VEGF
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特异地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其受体只存在于内
皮细胞,属酪氨酸激酶受体,与血管生成有关的是VEGFR1和VEGFR2。VEGFR1主要促进血管内
皮的分化,而VEGFR2主要与新生血管塑型成熟有关。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纤维化肺中成纤
维细胞VEGF的染色增强,且血清VEGF水平与发生肺纤维化的几率成正相关。Kaner等
[15]
报告,在肺泡急性炎症期VEGF即呈高表达,提示VEGF的高表达与炎细胞溶出增多有关,而
且可能意味着VEGF参与急性炎症损伤肺组织的修复。Leung等[16]亦证实,VEGF不仅具有促
进内皮细胞修复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还具有明显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等
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显然VEGF激活多种细胞增殖作用是损伤的肺泡结构修复的重要基础之
一。
②Ang
Ang-1、Ang-2和其受体Tie1、Tie2对血管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7]。Ang1
通过受体Tie2促进外周细胞聚集于新生血管周围,影响内皮细胞和外周细胞的相互作用,
增加血管稳定性,防止渗漏。Ang-2/Tie2通路是Ang-1的拮抗剂,通过降低内皮细胞与其
支持细胞的紧密联系,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刺激不成熟的肿瘤血管(外周平滑肌细胞贫
乏)生长。Ang-2的促血管形成作用依赖于所处环境,它与VEGF协同作用可刺激血管的出芽
生长,形成新生血管,但是当VEGF缺乏时引起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退化[18]。
③TGF-β
大量研究指出,肺纤维化中TGF-β水平升高。除了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
沉积外,TGF-β还是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它可能不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是趋化激
活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促血管生成因子起作用[19]。TGF-β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协调与
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细胞增殖和ECM沉积,在肺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TGF-β可以趋化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从而促使IL-1、TNF-α、PDGF等细
胞因子合成增加[20]。我国学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内
TGF-β及其受体(TGF-βR)和PDGF及其受体(PDGF-R)表达的变化[21],结果提示PDGF的主要
来源是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的早、中期发挥重要作用,而TGF-β主要由间质细胞自身产
生,在肺纤维化的中、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促细胞外基质合成,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1.2.2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有IFN、IL-12、ELR-CXC趋化因子、TSP等[14]。IFN-α、β、γ都
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但主要是IFN-γ。其机制有:诱导ELR-CXC趋化因子的产生,间
接抑制血管生成;减少FGF在内皮细胞的结合;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抑制内皮基底
膜降解。
综上所述,血管新生细胞因子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种平衡的改
变都可能会引起远端靶点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这与中医学络脉生理分布的多层次性、广泛性、
网络性具有同一性。由于络病的发生是以络脉为载体,其功能结构与西医学微循环变化高度
相似。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并形成网络,参与机体免疫和炎症;如果细胞因子网
络调节平衡机制被打破,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受到损伤,这就启动了络脉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