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其收敛性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各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内陆地区。

但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差距已经缩小到3.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6年的10.4个百分点。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一种内生的发展,由于地区间的交流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

这种趋势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密切相关,也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将随着中国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的过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现象正在逐渐显现,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地区GDP的收敛速度约为2.71%,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地区经济收敛产生了影响,比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地区经济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内陆地区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也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收敛。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Vo . No 3 1 8, .
Jn 2 0 u.06
转 型 时期 中 国经 济 增 长 的地 区差 异 与 收敛 性 分 析
彭支 伟 陈柳 钦
( . 开大学 经济学 院, 1南 天津 3 0 7 ;. 00 12 天津 社 会 科 学 院 , 津 3 09 ) 天 0 1 1
摘 要 : 过 对 17 20 通 9 8~ 04年 中 国地 区 经 济发 展 的 分 析认 为 ,O世 纪 9 2 O年 代 以 来 , 国省 际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有 扩 我 大 的趋 势 , 且 , 成 了以 东、 、 部 为 界 的 显 著 “ 敛 俱 乐部 ” 象 。 本 文 以 新 古 典 收 敛 模 型 为 框 架 , 转 并 形 中 西 收 现 对 型 时期 各 省 区 的 经济 发 展 进 行 计 量 分 析 , 出 了 条件 收敛 的 结 论 。 得 关 键 词 : 区 差 异 ; 敛 俱 乐部 ; 件 收 敛 地 收 条 中 图 分 类 号 :2 F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39 ( 06 0 0 1 0 10 6 9 2 0 ) 3— 0 4—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免 , 这种 差距 长期 存 在并持 续拉 大 , 但 可能 影 响到 整体经 济 的效率 , 不 利 于社 会 稳 定 和 社 会 整 体 也
福 利水 平 的持 续 提 高 。 因此 , 省 区间 发 展差 距 各 能 否缩 小 , 就是 在各 省 区间 是否存 在 收敛 , 也 以及 如何 才 能实 现收敛 , 为近 年研 究 的一个 热点 。 成 有关 经济 收敛 的理 论 , 早 可 以追 溯 到 12 最 98
K e o ds:e in ld s rt yw r r g o a ipa y;c n e g n e cub ; c n iin lc n e g n e i o v r e c l s o d t a o v r e c o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意味着研究者试图理解经济体系是否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即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状态。

通过探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体系的行为,并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在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

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投资、储蓄和技术进步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常见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Solow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Solow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假设一个经济系统只存在物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该模型基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率将趋于稳定的结论,即该模型具有收敛性。

二、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方法1. 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常常借助于数学工具,使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证明。

例如,在Solow模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和函数形式,利用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来分析模型的稳定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收敛性。

2. 经验分析方法除了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家还可以利用经验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

这种方法常常涉及到对实际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或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经济增长模型收敛性的结论。

三、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结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在不同模型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以Solow模型为例,许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和技能提升的滞后,增长速度往往较低,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接近收敛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增长理论,如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焦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为更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我们选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作为样本,根据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则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

这表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内陆地区则处于相对劣势。

然而,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逐步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

例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结论与对策建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仍然存在,但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继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中西部内陆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水平。

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建立跨地区合作园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互补。

收敛还是发散_——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

收敛还是发散_——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

一、 引

二、 中国地区差距的相关理论
有关地区差距的理 论学说 有许多种 ( Armstrong and Taylor, 2000) 。对于中国的研究自觉不自 觉地被这 些理 论思想 所引 导 , 它们 分 别 是 扩散 效 应 理 论 ( trick2 down approach) , 累 积 性 因 果 循 环 理 论 ( 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和 经 济增 长理 论 ( economic growth theory) 。在 这 三种理论学说中 , 前两种学说强调 需求因素 , 而后一 种 则强调经济的供给因素。 扩散效应理论 认为 , 资 金首 先应 大量 投放 在经 济 体的一个特定地区 , 一旦这些地区 发展起来 之后 , 它 们 对于其它地区 商品和 服务 的需求 会增 加 , 从而 产生 从 该地区到其它地区的技术 知识扩散 , 最终 , 其它地区 会 通过这种扩散效应或溢出 效应而受益 。一旦先进地 区 的生产成本上 升到其 它地 区能有 效与 其竞 争的 时候 , 地区差距将被矫 正 ( Golley, 2002) 。扩 散效 应理 论认 为 地区差距在短 期内 存在 , 但在 长期 将消 失。该 理论 支 持优先发展特定地区的发展战略。 扩散效应理论的一个不足 是地区间 存在回波效 应 的可能 , 即在优先发展地区的经济 发展之后 , 其它地 区 的资源还会源 源不断 地流 向该地 区 , 这正 是累 积因 果 模型的理论核心。该理论认识 到了溢出 效应和回波 效 应的同时存在 , 但强 调后 一效 应通常 比前 一种 效应 要 大。一 旦 一 个 地 区 具 有 了 竞 争 力 , 由 于 集 聚 经 济
刘夏明
( 英国萨里大学管理学院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汇报人: 2023-12-04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收敛性研究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研究背景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在中国表现突出。
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空间பைடு நூலகம்联性分析
利用空间关联性分析方法,探究各 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分析空间集聚和空间关联性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因 素,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结构、科 技创新等。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
05
发展空间收敛性研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
空间收敛性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的趋势。
加强财税支持
加大对数字经济的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 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
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与交流。
研究结论与展望
07
研究结论
总结词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 差异和集聚现象,各地区之间的收敛性 较弱。
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 字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1 2
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理论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是由于其资本-劳动比率(K/L)不同的结果。

假设储蓄率不变,一国或地区最初的K/L 越低,其K/L 增长就越快;其结果,穷国(地区)将比富国(地区)增长得更快。

如果地区间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资本的流向则恰好相反。

因此,区际要素流动将会有助于促进K/L 比值的提高,进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均等化。

换句话说,区际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地区收入增长收敛的速度。

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为:αα-=1L AK Y (1)其中A 代表技术水平,a 和1-a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 为小于1的正数。

函数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 ,就得到人均水平表示的生产函数:αAk y = (2)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存量。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上面生产函数的两侧取对数后求导,再经过整理,就能够得到索洛增长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k A y α (3)其经济含义就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决定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一个因素。

公式中A 和a 都为大于零的正数,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化的规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积累方程,描述资本是如何集聚的:k n k f s k •+-•=•)()(δ (4)式中s 表示储蓄率,f(k)表示生产函数,(n+δ)表示人均资本k 的有效折旧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定稳态对应于0=•k ,相应的k 值被表示为*k 。

这里*k 满足条件为:**•+=•k n k f s )()(δ (5)此时因为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因此人均资本水平将保持不变,即•k =0,k=*k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

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

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1.绝对β收敛绝对β收敛只是检验初始人均国民收入与其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方法也只是对回归方程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并没有考虑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研究绝对β收敛的线性回归方程①:(1/T)·log(yi,t/yi,t-T)=x*i+log(y*i/yi,t-T)·(1-e-βt)/T+ui,t (1)式中i代表某个区域或经济体;t表示时间;y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x*i表示稳态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劳动力的有效人均产出;y*i 表示稳态时的劳动力有效人均产出;T表示样本的时间跨度;系数β表示收敛的速度,即从yi,t到y*i的收敛速度;ui,t表示残差。

如果把中国经济区域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来划分,这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很明显。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穷的地方比富的地方有更快的增长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最终会趋于收敛。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会向趋同的态势发展。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似乎是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描述(宋学明,1996)。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最开始贫穷的区域经济增长率快于富裕地区,如果我们以GDP(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状况,那么最初GDP(或人均GDP)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率会高,这也恰好符合绝对β收敛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绝对β收敛的。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提出的检验绝对β收敛的回归方程也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方程中只涉及到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

因此,如果用次回归方程来检验改革开放以来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经济增长是符合绝对β收敛的(申海,1999)。

绝对β收敛检验的假设前提是各个经济体是封闭的,而且具有相同的经济特征,从而它们也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和相同的稳态水平,这一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相符。

因此,近年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绝对β收敛检验的研究文献已经不多了,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条件β收敛。

2.条件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绝对β收敛的基础上做了一大改进。

条件β收敛检验考虑初始经济增长率不仅与初始人均产出有关,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有关。

因此,在做条件β检验时,需要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条件β检验的回归方程中加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变量。

条件β收敛更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更符合现实。

检验条件β收敛的方法大同小异,但主要是还是以检验绝对β收敛的方法为基础,在回归方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

大部分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新古典收敛假说,所采用数据几乎都是GDP(或人均GDP)。

即便如此,但是研究范围和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魏后凯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研究范围,认为虽然自1978年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在整体上呈现收敛的态势,但是1985年至1995年间却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态势,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而蔡昉、都阳(2000)的研究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条件趋同,控制变量是开放程度、初始年份人力资本禀赋、投资率、就业率、投资效率。

但是刘强(2001)同样是在借鉴新古典经济收敛机制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结果与魏厚凯、蔡昉和都阳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而且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并没有在中国起作用,他认为主要是劳动力地区间大规模迁移等原因所致。

沈坤荣、马俊(2002)和林毅夫、刘明兴(2003)虽然所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期间一致,并得出相似结论,但是,他们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变量却不一样。

马俊和沈坤荣认为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而林毅夫他们认为城市化程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赵伟、马瑞永(2005)从微观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他们认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这三大微观机制对经济增长的收敛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收敛机制在起作用。

而郝寿义、金相郁(2006)用与其他学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与刘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

郝寿义和金相郁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呈现分段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倒U字型”,而改革开放后呈现“呈现倒S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是长期的收敛或发散,而是呈现收敛和发散的周期性变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汤学兵、陈秀山(2007)运用收敛假说以8大区域为研究范围,认为在控制经济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工业化水平、起初人力资本水平这些因素后,中国经济增长是存在条件β收敛的。

夏万军(2009)在修正的Dowrick 和Rogers模型的框架中,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既存在新古典收敛机制又存在新增长收敛机制,技术扩散、资本存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王建琼、刘晓伟(2010)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他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时空变点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在控制产业结构、投资效率、投资率、人力资本、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等条件时,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段内的条件β收敛比较明显。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方法是收敛假说;第二,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区域划分一样,但是因为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一致,得出的结论会存一定的差别;第三,所用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一致,但是所选取的控制变量是不一致的。

随着空间经济学兴起,学者也开始利用空间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条件β收敛(吴玉鸣,2006),以试图消除区域之间经济条件的空间异质性,但是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3.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的结论认为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会存在收敛。

检验俱乐部收敛的回归方程还是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检验经济增长收敛的模型为基础,方程具体形式如下:1/(T-t)·log(yi,T/yi,t)=β0+β1log(yi,t)+β2D+ui,t (2)式中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D是代表区域的虚拟变量。

在整个中国,很显然各地区间的经济结构是存在差异的,就东中西三大地区间来看,经济结构的差距非常明显。

对俱乐部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以收敛假说为基础,而且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但是具体实证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例如,刘强(2001),沈坤荣、马俊(2002),洪华喜、崔焕金(2003),王志刚(2004)和陈安平、李国平(2004),贾俊雪、郭庆旺(2007)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小差异。

刘强、沈坤荣和马俊、洪华喜和崔焕金认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出现经济增长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而陈安平和李国平认为东部和西部内部经济增长存在收敛,中部不存在收敛;贾俊雪和郭庆旺中部地区增长存在趋同、东部地区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趋同子俱乐部、西部地区存在以新疆为中心的子俱乐部趋同。

刘强、沈坤荣和马俊、洪华喜和崔焕金的实证模型还是局限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收敛模型;而陈安平和李国平借鉴了Bernard&Durlarf的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方法;王志刚运用的是Islam的分析框架,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贾俊雪、郭庆旺运用的是增长分布的分析方法。

另外,从以上的研究文献来看,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不在局限于以新古典收敛理论为基础的收敛方法上,开始多样化;第二,研究范围范围的划分不一致。

目前所用的研究方法得出来的只是区域内部的收敛(俱乐部收敛)的现象,但是这种收敛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索还需要用其他方法对具体的某一个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

4.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发散的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发散是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相反的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发散是指经济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不会成反比,富裕的地区会越富裕,穷的地区会越穷。

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划存在很大的区别。

例如,林毅夫等(1998)用基尼系数的研究方法研究东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陈光辉(2001)用Atkinson指标等方法研究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洪华喜、崔焕金(2003)以收敛假说为基础,研究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出现分异现象,即趋异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