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
宋代婴戏图的图像情境寓意补证

085张廷波摘 要宋代流传至今的婴戏题材绘画数量较多,但学界在研究过程中却常将之笼统纳入风俗画研究范畴。
本文从比较学的角度考察发现,除部分记录时人生活风习的宋代婴戏图,其他多数宋代婴戏图并非传统意义上记录时人生活风习的风俗画,而更似现代年画,带有明显祝福寓意与象征意味。
本文结合社会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等领域知识,对宋代婴戏图与现代年画进行了置景造境与情境寓意层面上的比较性考证,试图从中探究宋代婴戏图图像背后更深层次文化特征。
关键词宋代婴戏图;现代年画;情境寓意;图像考证追溯婴戏图的演进历程,尽管隋唐之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有关婴戏题材画迹之文献记载,但在如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约公元前165年)[1]、山东两城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母子图》、陕西绥德贺家沟砖窑梁汉墓画像石《母子图》等作品中均有儿童形象。
顾恺之《女史箴图》中亦有儿童。
至隋唐,婴戏题材已相当成熟。
显然,婴戏图应是伴随人物画同步发展的。
画史载,唐代人物画家张萱、周昉均以精工仕女婴孩闻名于世。
如《宣和画谱》载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
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髫稚。
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
”传世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中均有年幼少女形象,造型生动,比例协调,已具有较高水准。
但唐代婴孩图并未发展成独立画科,常作为人物画,尤其仕女画的一部分存在。
发展至五代,婴孩图虽仍未独立,但相较隋唐已有很大进步。
这可以周文矩《宫中图》为证。
至北南二宋,黄宾虹在《虹庐画谈》中概括宋代绘画“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2]可见婴戏图进入宋代后创作之盛。
然而,考察两宋众多婴戏图,我们会发现宋代除为数不多的在画面中带有明显季节性因素,写实性、现实感,记录儿童生活成长性质的婴戏图,如苏汉臣《秋庭图1 宋代婴戏图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01 086婴戏图》、佚名《冬日戏婴图》、刘松年《傀儡婴戏图》等作品外,其他不具有明显季节性因素,且画中配景有着明显象征性与美好寓意,如画中置入枣树、石榴、荷叶、莲蓬、山羊、百子的婴戏图,不应归为风俗画范畴。
官窑瓷器“婴戏图”的秘密

官窑瓷器“婴戏图”的秘密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在我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又认为莲谐音“连”,故童子玩莲目口寓意“连生贵子”。
纹饰图案多以一个或几个顽皮可爱的男婴组成,或肩负荷叶交脚而行,或几个婴孩同戏一束荷花。
有坐、有立、有玩、有闹,将不同姿态的游戏和动作刻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瓷器上这种以儿童嬉戏、玩耍画面为纹饰的,叫婴戏图或婴戏纹。
那么,不同的婴戏图后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明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到了宋代,诸多窑口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
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清乾隆粉彩婴戏图壮罐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
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
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成为陶瓷常见的装饰图案。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
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且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
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
这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清乾隆粉彩婴戏天球瓶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
用婴戏图描绘了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
明正德青花婴戏纹碗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
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中华陶瓷网)清乾隆粉彩婴戏瓶。
古代以婴戏图鼓励生育?

古代以婴戏图鼓励生育?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12期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它的影响几乎波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为了鼓励生育,皇帝曾命宫廷画家创作了大量寓意多子多福的婴戏图,意在用可爱的婴孩形象唤起人们繁衍后代的情感和责任。
婴戏图也在延续了千年之久后遍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它又在新的人口观念中走向没落,但婴戏题材绘画在鼓励生育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
什么是婴戏图?婴戏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种专门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叉称“戏婴国”,画面多为儿童或玩耍,或嬉戏的情景,与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相结合,寓意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了这一题材的绘画,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有画家关注和表现这一题材。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顾景秀、江僧宝;唐代的张萱、周昉、韩滉;五代时期的宫廷画家周文矩、赵喦等;北宋的苏汉臣、刘松年;明清时期的陈洪绶、仇英、夏葵等,均画过此类题材的作品。
但真正使其流行的是宋代。
鼓励生育婴戏图宋代流行?在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几乎以一种突然迸发的速度迅速流行于当时的画坛,成为宋代画家,特别是宫廷画家们反复描绘的题材和对象。
为什么?《中国美术史》一书中曾指出:“婴戏图是南宋以后风俗画的另一重要题材,其流行同社会鼓励生育有关……北宋灭亡前夕(1124年),包括辽、西夏在内,全国人口总数接近一亿;到南宋初年(1141年),包括金、西夏在内,全国人口总数跌至七千万。
南宋早期画院画家苏汉臣以画婴戏图著称,可窥当时朝廷的人口政策。
”北宋末年,人口的急剧流失再加上未成丁的儿童也要交纳不菲的身丁钱,民间就渐渐流行起“不举子”,即生下子女不抚养,将其抛弃或扼杀。
同时,婴儿极高的夭亡率亦加剧了人口问题。
据《宋代人口浅谈》中统计皇帝子女的夭亡达45%以上,皇室尚且如此,更别提贫民百姓家。
针对生子不举之风和婴儿天亡率较高的盛行,宋政府对生育行为及贫下之家无力赡养新生儿的窘况采取了大量措施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殖。
浅析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

浅析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但在艺术上极具欣赏价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宋代时期社会稳定繁荣,人民生活富裕。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追求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情趣雅致,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也更多样化。
儿童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其活泼可爱的形象吸引了不少画家的目光。
而且,由于社会富裕,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希望他们在艺术修养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培养。
这一点也促使了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画家们希望通过画作展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以及家庭教育的成果。
宋代是一个文化艺术十分繁荣的时期,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艺术家对于表现生活和人文情感的追求也更加深入。
孩童是生活中最纯真天真的一部分,他们的举止言谈,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都能成为画家灵感的源泉。
这种对于生活情感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
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还得益于宋代儒学思想的影响。
在宋代,儒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而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和教育,强调孝道和仁爱。
而儿童作为家庭的一部分,也自然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画家们也更加愿意通过绘画作品来表现出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和家庭情感。
宋代的文人墨客也对儿童题材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重视。
他们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及儿童的形象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在绘画艺术中对于这一题材给予了很高的创作热情。
这种文人墨客的推崇与推动也为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们还需要意识到,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兴盛也与当时绘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密切关系。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绘画技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完善。
而儿童题材的表现,往往需要画家具备更高的技术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读画《婴戏图》里看宋代熊孩子们的秋冬消遣

读画《婴戏图》里看宋代熊孩子们的秋冬消遣又到一年秋,夏季的炎热被一阵又一阵的秋雨浇灭,气温逐渐下降,“早穿皮袄午穿纱”——人们的衣服也注定要向这变化多端的气候“低头”。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这时总会提醒自己注意添衣物,今天我们就趁机来聊聊关于古时小孩的话题吧!首先容小编向各位隆重介绍一位宋代的画家——苏汉臣,没有这位的努力,如今的我们也无法如此直观的了解到宋代儿童的嬉戏情景。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宣和年间他被徵入徽宗画院。
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宋苏汉臣婴戏图童年,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
儿时玩乐点滴,更是许多人依旧难忘的回忆。
“婴戏图”是以儿时玩乐情景为题材的中国绘画类型,为一项自宋代开始流行的重要画题。
小孩活泼好动,并不像官员侍女会在画师前“凹造型”,因此要捕捉他们玩耍的情态,并画诸纸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考验画家的综合能力。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与《冬日婴戏》二轴,正是此类绘画题材的佳作。
秋庭戏婴图| 北宋苏汉臣绢本设色197.5×10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于这幅《秋庭婴戏》的画面内容,今人陈葆真《古代画人谈略》一书有着精彩的描述:画面偏右湖石耸立,把画面分成左右两半。
右半面为芙蓉艳放,稚菊吐芳,暗示秋天。
下方圆漆櫈上摆满精巧的玩具,地上铙钹一俯一仰,似乎已经失去主人关心。
画面重点放在左下方的两个孩童身上。
只是稚童二人,一衣白,一着红,正头挨头,弯身倚在描画的圆形漆櫈上推枣磨为戏。
红衣男孩似乎占了上风,退去背上衣领的束缚,紧张又得意地正要下手。
白衣女孩张开小小的嘴,露出一排细细的乳齿,伸手若有所辩。
他们那样全神凝注,眼神交并,集中在桌面上那个小小的世界中,忘记了一切。
如文所云,憨态可掬的孩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推枣磨,对于现在人大概是遥远、陌生的玩意了。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或许白芙蓉花枝头上那几行乾隆御笔辰翰,能我们解勾勒出几笔潦草的轮廓: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
浅析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浅析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作者:李楠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5期摘要:宋代时期,经济迅速发展,阶级矛盾的复杂激化与文学上佛、道教思想受到理学观点的一定影响,使得宋朝人物画除在前代人物画绘制的基础上又逐步增添了肖像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婴戏画等绘画类别,同时也渐渐拥有了属于宋代人物画的民族本色。
北宋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建立,破格录招了高益、燕文贵、苏汉臣等一类具有高超绘画技术的民间画师,以描绘民间风俗及人物逐渐成为了主流,其中尤以婴戏题材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其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玩耍的情形,表现手法细腻,写实生动,赋色明快,极富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绘画的最高水平。
本文以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为例,简单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关键词:苏汉臣;风俗画;秋庭戏婴图;艺术特色;影响一、宋代人物画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由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所决定。
在两宋时期,人物画的空前发展虽与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脱不了联系,但更有决定意义的却是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
中国画一大画科的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总称,其出现的时间较山水画、花鸟画较早。
在新石器时间,人物多以纹样的形式出现在陶器以及生活用品上。
在阶级社会,社会日常分工日益明确,虽有许多专业画工的出现,但无论是周代明堂“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还是汉代的汉墓帛画都是为统治阶层以及贵族所服务。
虽已彰显出线描与平涂为绘画人物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表现手法欠缺精致的特点也显示出了人物画发展的趋势仍处于稚拙阶段。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宋代人物画除很好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的影响外更多的遵循了唐代强调对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的人物画标准。
宋代时期,画院的产生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例如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与王居正的《纺车图》等,而其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便是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浅析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

浅析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摘要】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其中儿童题材绘画兴盛。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在艺术作品中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
文人雅士对儿童主题的喜爱也促使了这一绘画风格的兴起。
传统文化中对儿童形象的重视也为儿童题材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儿童题材绘画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也成为推动这一风格流行的原因之一。
艺术家对儿童特质的观察和表现更是为这一绘画风格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文人雅士的喜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
这种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也有一定的影响,并持续影响着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原因、社会文化环境、文人雅士、传统文化、市场需求、艺术家观察表现、影响、持续影响。
1. 引言1.1 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背景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在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兴起并兴盛起来,这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宋代是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社会上的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这也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在这个时期,儿童题材的绘画开始受到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和创作,儿童形象被赋予更多的生动性和纯真性。
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为儿童题材的绘画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使得这一题材的作品更加精彩和多样化。
可以说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背景是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以及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为儿童题材的绘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2 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宋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宋代绘画在技法、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显著的进步和创新,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宋代,绘画艺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推动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绘画艺术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赞赏,艺术家们在此时展现出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激情。
保值堂鉴赏苏汉臣《婴戏图》

保值堂鉴赏苏汉臣《婴戏图》提起古代绘画,人们谈论更多的往往是高山流水,诗酒风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们很少以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关注家庭生活。
实际上,当画家们把审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解世事,活泼可爱的儿童时,其绘画作品中的人性光辉,则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正因其少,才弥显珍贵。
通过古代画家留下为数不多的儿童题材绘画作品,我们能更加透明地触摸画家们的心态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些彻底摆脱功利色彩的作品,也给格式化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抹上一笔鲜艳的亮色。
以儿童作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在古代画史中被称为“婴戏图”,婴戏图大多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因此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其内容包括各类的儿童游戏活动:玩鸟、戏猫、捉蝴蝶、斗蟋蟀、“过家家”、“骑马打仗”、唱歌跳舞……五花八门,举不胜举。
尽管如此,婴戏图却绝非纯为“儿戏”,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写实的照片未出现以前,我们只能靠文字去想象古人之面貌和活动。
然而文字的描写并不足以把古人的生活具体地表达出来,唯有绘成图画才能使当代人看到、感受到他们实质的形态。
婴戏图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物及各类艺术收藏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成为一种佐证,对比文字的记述,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时儿童的生活状况。
此外,虽然婴戏图的传世绘画作品不多,但以婴戏图为主题的图案却被广泛地应用于瓷器、铜器及古家具等文物中。
因此,对婴戏图的认识及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鉴赏其他文物艺术品时也能够触类旁通,得心应手。
“婴戏图”是以儿时玩乐情景为题材的中国绘画类型之一,为一项自宋代开始流行的重要画题。
孩童形象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工艺艺术,以绘画呈现的例子可追溯至六朝。
唐代时,以孩童玩耍情景题材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时有被发现。
宋元以后,“婴戏图”题材作品成果斐然。
北宋时红红火火的画院,随着“靖康之变”而分崩离析。
建都临安的南宋,像一只飘摇在风雨中一艘破船,时时都面临着倾覆的危险。
当年在汴梁城里风风光光的体面画家,在曲终人散后,还有人追随至南宋朝廷,到绍兴画院复职,苏汉成便是其中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玲
称“ 婴戏图”“ 、戏婴图”“ 、货郎图” 者。婴原指 受推崇目 二是工艺美术作品大量采用婴戏作 观察 , 。 中国人物画起源于战国, 秦汉时期得到
初生 的女 孩 , 泛指 初生 儿 、 后 幼儿 。 因此 , 为装饰纹样 , 婴戏 婴孩刻画质朴 自然 , 天真烂漫。 进一步发展; 到魏晋时期 , 出现 了顾恺之为代
书院的管理 f益规范 , 3 要求严格 , 奖罚分明。 户 , 生各有师 承 , 诸 学术不 必悉合 ” “ , 心术 院最 明显的办学特 点。 对于闭塞落后 、 民众 这对 书院组织 的正 常运作 ,生徒的公平竞 能正取古人之 长 , 略古人 之短 , 求其 是 , 皆 愚昧 的开封来说 , 起到了开启 民风 , 进城 促
大批文人学士 聚集 的地方 ,其创始人或主 讲 学时 , 两河之士 , “ 蠢然 归之 , 为所 成就 ” 而 且 严格 ; 书规 模宏 大 , 藏 利用 率 较 高 ; 学 教 讲人 大多是地方著名学 者 、仕途失意的归 隐者或学 问渊博致 力于教育事业 的退休官
㈣大启 示 。 上 因材施教 , 教研结合 , 学术 相对官学 比较
图就是描绘儿童嬉戏玩耍的一种人物画。
瓷器艺术 中, 宋代磁州窑、 耀州窑 、 定窑 、 介休 表的第一批人 物画大师 , 并形成 了“ 以形写 以儿 童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在我 国具有 窑 、 德 镇 窑 等均 发 现 大量 用 绘 画 、 画 、 景 刻 印 神, 形神兼备” 的艺术追求 , 从而奠定 了中国
题材有蹴鞠 、 钓鱼 、 风筝 、 放 持杖击球 、 竹 骑
代婴睢囤盛行的庶固螺侦
口
马、 池塘赶鸭 、 扑蝴蝶 、 逗鸟、 持扇、 持荷等, 充 分展现了乡村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1。 3 1 4 7 以儿童为题材的玉雕在宋代也大量出现 , 尤
虹(8 5 15 年 )虹庐 画谈 》 16—95 《 总括宋代画家 以持荷婴孩最为常见 , 其次为攀枝 、 抱盒 、 抱
选题 之风 尚为 “ 人 、 一 二婴 、 山 、 三 四花 、 兽 、 球等题材 。 五 另外 , 在织绣 、 铜镜 、 漆器中亦有婴 山 六 神佛 ”I 见 , 戏 图在 宋代 已 自成 一 派 , 戏题材装饰存世。 I l 。可 婴 由此可见, 宋代擅长描绘婴 东 并成为颇受欢迎的画种之一。宋代婴戏 图的 孩的艺人大量存在, 既有宫廷 画家, 亦有民间 一是 大 量 一 流 画 画匠, 可谓人才辈出, 成就斐然。 那么, 婴戏 图 术 盛 行 主要 表 现在 两 个方 面 : 学 家参 与婴戏题材绘画创作 , 婴孩刻画精细入 为何在宋代如此盛行呢? 具体说来 , 主要有 四
争、 积极投身学习提供 了制度上 的保障。
三、 清代开封书院的教学特点
属学文 。”I书院讲学亦不拘一格 , … 凡有志 市近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于学 者 , 可 来 院求 学 , 院 生 徒 少 则 几 十 均 在
综上所述 ,清代 的书院资金来源 多样
1 . 施教 , 因材 教研 结 合 。历 代 书 院均 是 人 , 则 几 百 上 千 。张 沐 、 介 在 大 梁 书 院 化 , 具 有强 制 性 , 费 比较 稳 定 ; 理 规 范 多 耿 且 经 管
天仍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两宋时期 , 婴戏 枕表面, 采用白地黑绘装饰技法 , 将民间儿童 和发扬魏晋传统 的基础上走向中国人物画的
题材 美术 创 作 出现 了极 为 兴 盛 的局 面 , 宾 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装饰于瓷枕表面 , 黄 常见 鼎盛 时期 , 生 了 阎立 本 、 道 子 、 萱 、 产 吴 张 周
2传播西学 , . 开启 民风。书院作 为开封 自由。 书院传播 了西学 , 开启 了民风 , 推动了
员 ,因此 在 教 学 和 办学 理念 与 官 学 有 着 明 的主要教育 基地 和传播思 想文化 中心 , 对 开 封 城市 文 化 的普 及 和 近 代化 。 当然 , 由于
显 的区别 。虽然 书院亦 尊崇传统儒家伦理 开封城 市的社 会风气 、教育文化具有重要 清代文化上的专制 ,开封社会经济的衰落, 道德 观念 , 教材仍 以四书五经 为主 , 但是书 影 响。同治以降 , 院藏 书开始变化 , 书 由传 对清代开封书院的作用不能过高的评价。 但 院更 讲究实用 , 因材施教 , 注重人 才培养 , 统 的 经史 百 家 之 书 为 主 ,变 为 传 统 经 典 与 书 院在 清 代 城 市 文 化 教 育 中 的作 用却 是 功 学术思想更 自由 ,允许 不同学派的人来 书 反映洋务 、 新学 、 时务 、 西学的书本并存。 大 不可没 , 书院的教学特色 , 作模 式对 我们 运
悠久 的发展 历 史 , 萌 芽 于 战 国 、 代 , 熟 花等 技法 表现 的 婴戏纹 。 中 , 以磁 州 窑彩 人物I的重要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 它 汉 成 其 尤 呵 i
于唐 , 盛行于宋 , 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 直到今 绘 婴戏 画 面最 为 生 动 ( 1 , 要 装 饰 于 瓷 和文化艺术的空前发达 ,唐代人物画在继承 图 )主
艺
院 微, 造型准确生动 , 更富真实感和世俗性。宋 个原 因 。
如北 宋 代擅 画婴 孩 的 画家 较 多 , 宋 时 期 的刘 宗 首先 , 绘画 艺术 自身发展的规律使婴戏 丙 道和杜孩儿曾因画婴戏而名噪一时, 皆 图在两宋时期盛行开来。人物画是以人物形 可惜
无作品传世。南宋时期擅画婴孩的画家大量 象 为主体 的绘 画形 式 ,是 中国 画的三 大 画科 在古代 , 以儿童为题材的绘 画通常在 画 增加 , 如陈 宗 训 、 松年 、 刘 王逸 民 、 藻等 , 之一 。从人 物 画 的题材 来看 ,主要有 历史人 王 最 史中被称为“ 婴戏”“ 、婴儿 ” “ 或 孩儿” , 等 也有 著名者当数苏汉臣、 李嵩, 其中尤 以苏汉臣最 物、 宗教人物和现实人物三种 。 据现有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