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

合集下载

浅析宋朝夜市文化

浅析宋朝夜市文化

浅析宋朝夜市文化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地位。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市的出现与发展则是这种变化的直接表征之一。

古代夜市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商业的显著标志。

通过对夜市繁荣的背景和夜市形态构成,表现出宋朝的商业繁荣,对宋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签:宋朝;夜市;商业繁荣;坊市合一我国古代夜市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唐中晚期,盛行于两宋,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

夜市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小农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给人带来全新的生活感受。

夜市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能够在宋代得以繁荣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

一、宋朝夜市兴盛的背景1.城市经济发达,市场形制新变宋代日益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为商业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商业的空前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场的蓬勃发展。

宋代城市市场的发展呈现为时间与空间的扩展与延伸。

从唐代城市居民坊区与商市分离封闭的坊市制到宋初的坊墙倒塌后,经历的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再到侵街店肆最后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至北宋中期已完成商业区与居民区混杂合一。

它不仅标志着坊市合一这一新型城市格局和市场格局的形成,而且为商贸的活跃繁荣夜市的存活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两宋城市市场买卖无时不有,商品交易无处不在街头巷尾可以随处开设店铺,流动商贩可以任意沿街叫卖。

2.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诞生宋代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发展。

随之崛起的由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产所有者、仆役走卒、闲汉食客、倡优浪子以及落魄知识分子构成的市民阶层。

随之表现市民意识和反映市民生活的市民文学,满足市民娱乐的百伎艺术,经由勾栏瓦舍艺人的表演而商品化。

市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旺盛的娱乐休闲需求自然地成就了夜市的繁荣。

3.专业娱乐场所出现,节日庆典活动连绵以勾栏瓦舍为标志的专业性娱乐场所的出现,标志着商业娱乐市场的成熟,标志着文化娱乐与市井文化的发达,是我国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转折。

论宋代话语共同体与市民文化的形成(一)

论宋代话语共同体与市民文化的形成(一)

论宋代话语共同体与市民文化的形成(一)摘要:宋代市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历来被史学研究者特别是宋史研究者所忽视的“话语共同体”,是宋代市民文化形成的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

此对于了解宋代市民文化的形成及揭开宋代的社会生活画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代;教育下移;话语共同体;市民文化形成宋代话语共同体和市民文化的形成,讨论这一宋代社会文化史与城乡社会生活问题,我想从宋代一种历史现象开始。

此即是,宋代在其政治、经济全方位变革的前提下,文化教育已从阶级等级文化的低谷中走出来,其重心由上层贵族向下层平民社会转移,由此带来了宋代市民阶层思想、生活观念及其文化的内化。

一种新的文化运动在此前提下形成,这在宋代文化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应看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运动。

这一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在宋代形成,一经形成且以其强劲的文化势力,对宋代的城乡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对此历史事像,我提出一个话题,从一个视角来讨论这个历史现象问题,就是我提出的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概念“话语共同体”,依此概念,我希望把宋代市民文化的形成,扩展到一个较广阔的社会层面,即在传统文化史研究上没有给予较多关注的教育下移,市民知识分子阶层的实践活动,市民阶层的实践活动,宫廷坊市的瓦解,宫廷艺人走向下层社会,民间艺人步入城市走入宫廷演艺圈,帝王贵胄、王公大臣文化生活消费诸因素来考析宋代市民文化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认为,从人类创造文化的社会属性来看,首先出现的是文化民族性,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之后,文化的阶级性即刻分化出来,即出现雅与俗的分野。

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封建贵族对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支配与垄断,文化主流归附于上层贵族阶层而与社会的下层绝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世界各国封建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历史现象都存在。

当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进入宋代后,社会运行机制出现了一种变化的新气象。

贵族垄断社会文化特权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教育和科举权力下移,“州郡不置学者鲜矣”,且“负笈而来者相踵,诸番子弟皆愿入学”,由此而使新的平民学者崛起,更使文化大流益益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导致知识的重新分配,由此带来了宋代平民文化的内化。

俗文化兴起的背景与表现

俗文化兴起的背景与表现

中国古代史中提到,宋朝文化上,一个突出特点是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的转变,原因如下:1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废除了市坊制度,民居与商行商铺连成一片,更加便利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活跃,为市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歌馆酒楼茶肆、瓦子勾栏等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市俗文化的滋生之处。

宋代市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

而在瓦子勾栏娱乐场中,各类艺人许多还扮演着商人角色,花样翻新,风格变化,都潜在地以吸引观众、追逐赢利为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话本小说,其“尚奇”倾向,本身即是艺术表现需要,更有捕捉听众猎奇心理的商业目的在其中。

为了强化和维持与听者的这种直接联系,在尚奇的基础上,说书艺人便采取故事套故事、设置悬念的技术手段,故事发展到关键时刻会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经典成为小说的标志性语言,也显露了通俗文学商业运作的痕迹。

即是在宋代城市这些充满商业气息和竞争的场所里陶冶出了光彩夺目的服饰、茶酒饮食、民乐歌舞、戏剧、说唱曲艺等文化佳珍。

2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市俗文化有其稳定而庞大的文化消费者。

城市户口的增加,使市民开始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另立户籍,如法律规定,各县的税租账中,须开列“坊廓、乡村主户丁各若干,客户丁各若干”市民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另立户籍,表明市民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这个社会群体虽然地位还较为低下,但他们相对集中,还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一旦崛起、壮大,便要在精神上寻求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来调整自己因繁忙的商品交易活动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匮乏。

于是,那些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野俗而带有活力的文化娱乐便兴盛起来,成为市民阶层追逐的目标。

3科举制度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

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端,对选才用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不仅废除了唐时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时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广开寒门读书人的通道。

宋代风俗画中的市民文化现象研究

宋代风俗画中的市民文化现象研究

宋代风俗画中的市民文化现象研究作者:王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城镇市民阶层也随之不断扩大。

市民文化的崛起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与此同时,产生了一批表现市民文化的杰出画家。

如燕文贵、张择端、李嵩、李唐等,两宋时期的市民文化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此时,绘画已不仅仅是宫廷和达官贵族的附庸消遣品,它更趋近于表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穿插在市民生活周围的市民文化是不能遗弃的宝藏,在市民文化日渐淡化的今天,更应该用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市民文化。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市民文化;现象;研究一、宋风俗画中的市民文化(一)北宋市民文化题材的出现纵观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更替,各时期的社会思想、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各异,绘画的题材也各不相同。

宋代以前的画家所作的人物画大体上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帝王圣贤,佛道仙教,名人肖像,侍女形象,历史故事。

所画题材中,涉及城乡下层民众的并不多见。

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

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反映农村、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墓室壁画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题材,那就是“妇人启门”形象。

在妇人“启门”、“闭门”、“倚门”的艺术形象中,年轻较好的女性身不离“门”,被“门”限制约束,具有宣示女性活动于门墙之内的意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墓葬文化。

宋代人物画的另一特征是多数杰出的画家都注重现实社会风俗的描写。

正因为如此,傅抱石先生认为宋代绘画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成熟时期。

宋代除了描绘前代所擅长的圣贤、仕女外,还画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从而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风俗画。

(二)北宋时期市民题材的兴盛北宋人物画的取材转变为以世俗生活、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为主。

这种转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王树村先生认为,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生活恢复,经济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和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宋代城市的一些现象

宋代城市的一些现象

宋代城市的一些现象: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宋代城市中,以下现象比较常见:1.市民文化繁荣:随着城市的壮大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

在宋代城市中,各种形式的市民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如戏曲、杂技、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精神享受和娱乐。

2.商业贸易兴盛:宋代城市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街道两侧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商品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日用品、食品、工艺品等,而且还有各种集市和贸易中心,方便市民购买商品。

3.夜市繁荣:在宋代城市中,夜市也是非常繁荣的商业活动。

夜市上有很多小吃摊、杂货店、娱乐场所等,吸引了很多市民在夜晚出来购物和消费。

4.居住与商业混合:在宋代城市中,居住区和商业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商铺开设在居民区内,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相互交织。

5.城市规划有致:宋代城市规划非常有致,街道整齐划一,建筑物排列有序。

同时,城市中还有许多绿地和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宋代城市是一个繁荣、热闹、充满活力的地方,各种社会现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浅析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

浅析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

浅析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摘要: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其辉煌的文化成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尤其是其发达的市民文化更为令人关注。

众多学者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的,同时其兴起的表现有是多方面的。

作者通过对北宋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进行探究,同时简要介绍其表现,希望能对当前的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宋市民文化;兴起;原因;影响所谓市民文化,在当今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以我个人拙见:市民文化就是主要由市民阶层创造,能够反映当时市民阶层现实生活的一种代表性文化。

通俗一点讲,市民文化也可以说就是通俗文化,或者市井文化,比如兴盛于两宋的说唱艺术,元代的杂剧等,都可以划入市民文化的范畴。

北宋,作为一个半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大一统观念盛行的中国人眼中,其历史地位远不如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汉唐盛世,也不会太引人关注,然而事实上,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影响深远。

尤其是北宋作为中国科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其众多的科技文化成就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闪耀着耀眼的的光辉,而其中的市民文化则光芒四射,大放异彩,众多学者都把北宋作为中国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点。

历代学者对北宋文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记载和积极的评价,如北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对火药的记载,对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民文化繁荣的景象;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则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北宋都城各个阶层的生活以及不同节日的庆祝活动等,是北宋市民生活的真实记载……古代学者对北宋文化记载评价不胜枚举,当代学者也对北宋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做了许多系统的总结和积极的评价:如陈植锷先生的《北宋文化史述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北宋一朝文化的发展;张炫之的《宋代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从《清明上河图》入手,系统的介绍了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冯勤的《北宋市民文化的勃兴及其与士大夫审美趋向的转化》,则从市民文化与士大夫审美观念的转化入手,分析了北宋市民文化的勃兴;特别是国学大师,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老先生给了北宋文化极高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市民社会生活与酒文化

宋代市民社会生活与酒文化

步 清风楼 唐家酒店 高阳正店
相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6]词人吴之英作有《莺

南宋都城杭州的酒楼,据宋人耐得翁《都城纪 啼序·丰乐楼节斋新建》。节斋即京尹赵德渊。词有

一 胜》、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 云:“麟翁衮舄,领客登临,座有诵鱼美。翁笑起、

· 有:

离席而语,敢诧京兆,以役为功,落成奇事。明良庆
形:
库,各库有两监官,下有专吏酒匠掌管其役。但新、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 煮两界,系本府关给工本,下库酿造,所解利息,听
小儿子皆通得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 充本府赡军,激赏公支,则朝家无一毫取解耳……
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更 其诸库皆有官名角妓,就库设法卖酒。此郡风流才
武林园,向是三园楼康、沈家在此开沽。店门首彩
散酒店 庵酒店
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
在以上的酒楼中最有名而又见于较详记载者 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但此店入其
有:
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
樊楼。孟元老说:“白礬楼,后改为丰乐楼。宣 儿,稳便座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
四 期
大和楼 西 楼 和乐楼 春风楼 和丰楼 丰乐楼
会,赓歌熙载,隆都观国多闲暇,遣丹青雅饰繁华
太平楼 中和楼 春融楼 武林园 赏新楼 双凤楼 地”[7]。丰乐楼在杭州西湖南山路。
日新楼 熙春楼 三元楼 五闲楼 赏月楼 花月楼
武林园。宋人吴自牧记述:“(杭州)中瓦子前
银马杓 康沈店 包子酒店 宅子酒店 花园酒店
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 数十,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如神 相通,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 仙。”[8]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一、引言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

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1.《清明上河图》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摘要: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其辉煌的文化成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尤其是其发达的市民文化更为令人关注。

众多学者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的,同时其兴起的表现有是多方面的。

作者通过对北宋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进行探究,同时简要介绍其表现,希望能对当前的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宋市民文化;兴起;原因;影响所谓市民文化,在当今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以我个人拙见:市民文化就是主要由市民阶层创造,能够反映当时市民阶层现实生活的一种代表性文化。

通俗一点讲,市民文化也可以说就是通俗文化,或者市井文化,比如兴盛于两宋的说唱艺术,元代的杂剧等,都可以划入市民文化的范畴。

北宋,作为一个半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大一统观念盛行的中国人眼中,其历史地位远不如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汉唐盛世,也不会太引人关注,然而事实上,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影响深远。

尤其是北宋作为中国科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其众多的科技文化成就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闪耀着耀眼的的光辉,而其中的市民文化则光芒四射,大放异彩,众多学者都把北宋作为中国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点。

历代学者对北宋文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记载和积极的评价,如北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对火药的记载,对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民文化繁荣的景象;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则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北宋都城各个阶层的生活以及不同节日的庆祝活动等,是北宋市民生活的真实记载……古代学者对北宋文化记载评价不胜枚举,当代学者也对北宋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做了许多系统的总结和积极的评价:如陈植锷先生的《北宋文化史述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北宋一朝文化的发展;张炫之的《宋代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从《清明上河图》入手,系统的介绍了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冯勤的《北宋市民文化的勃兴及其与士大夫审美趋向的转化》,则从市民文化与士大夫审美观念的转化入手,分析了北宋市民文化的勃兴;特别是国学大师,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老先生给了北宋文化极高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1],将北宋文化的地位提至极高。

虽然众多学者对北宋文化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专门对北宋市民文化进行研究的著作还比较少,大多还是从对《清明上河图》研究的角度出发,稍微涉及一下北宋的市民文化。

本文就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做一简单的概述,并对其兴起原因做一简单探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和批评。

正如已故的法国宋史专家巴拉兹所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以前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2],日本的著名的中国史学者内藤湖南也将北宋作为中国近世的开始。

中国历史经历了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和后期的宦官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混战,到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实现局部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更加成熟,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勃兴,下面我就从北宋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和兴起表现,以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北宋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唐末五代内乱,文化下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成为士族和庶族两大阶层,自那时开始,士族一直掌握着政权,庶族受到严重的歧视,一直游离于政权之外,即便是能够掌握政权,也是低级官吏。

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

到了隋唐,开始科举取士,这一政策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庶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参与政权,但是在隋唐早期,关陇贵族仍掌握着核心权力,以至于武则天不得不重修《姓氏录》,用以提升武氏地位。

虽然武则天重修的《姓氏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的嚣张气焰,但是作用仍然有限,士族在政权中仍然居于有利地位。

唐穆宗在长庆元年(821)的诏书中指斥当时的科场之弊,以至于有“每岁册名无不先定”的浩叹[3]。

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及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内乱等一系列战乱,士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大批的士族被消灭,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小。

到了宋代,士族和庶族的界限已经不太明显了,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参与政权,市民阶层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参与的政权中。

底层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极大地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同时也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

同时,统治者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进一步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国学大师钱穆也曾说:“科举进士,唐代已有。

但绝大多数由白衣上进,则自宋代始”[4]与此同时,北宋统治者的另一项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庶族地主的参政热情,那就是扩大录取人数。

我们不妨看下表统计的数据:244页。

)虽然上表不是北宋科举取士的人数统计,但是这也和科举取士的人数大致相符的,因为唐代以后入仕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

我们不难看出,北宋科举取士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唐肃宗到唐僖宗一百多年才有672人,而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取士375人。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底层的知识分子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有人从《宋史》有传的1953人的材料中统计,两宋布衣入仕者占55.12%[5]。

北宋扩大录取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庶族地主能够参与到政权里面,不但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进一步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

而市民阶层的兴起,直接影响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二)外弱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在大一统观念盛行的儒家知识分子眼中,汉唐盛世无疑是他们眼中的典范,他们也想效仿先贤能够生逢其时,择一明主而报效之。

宋代初期的君主也都是有为君主,他们也都想能够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那样一统天下,青史留名,他们也做了一些奋发之举。

在完成消灭十国的任务后,宋太祖赵匡胤也希望能够兼并契丹,真正实现天下一统,但是屡屡受挫。

其后继位的太宗也想在对外战争中有所作为,但是经过幽州之战和高粱河战役两次失利后,宋朝被迫转向防御,对外不能够扬威于异邦,反而受到蛮夷之邦的侵略,这在儒家知识分子的眼中无疑是奇耻大辱,使得他们的进取心严重受挫。

加之后来西北的西夏崛起,也一次次侵略北宋,再次沉重打击了他们的进取心,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整个社会缺乏进取心,使他们缺乏唐代文人那种驰骋边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使他们意志消沉,整天沉浸在缠绵婉约的作词之中。

他们更多的和底层民众接触,和倡伎伶人接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有宋一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缺乏那种豪迈大气的进取精神,他们转向“低俗文化”的创作。

此外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和下层艺人交往颇深,如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他和许多艺妓相交,他的许多作品也都是和艺妓唱和而作。

(三)宗教传播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北宋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知识分子缺乏进取心,而宗教的进一步转播,使得知识分子通过沉迷于宗教,以发泄自身的苦闷。

在北宋,统治者重视宗教的发展,如宋真宗沉迷于道教,伪造“天书”,迷信祥瑞。

到了宋徽宗时候,道教进一步发展,宋徽宗迷信道教,宠信林灵素,自号“道君皇帝”。

由以上可知,北宋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

统治者尚且如此,下层民众竞相效仿,迷信宗教俨然成为社会风尚。

北宋的很多知识分子都对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这是唐代多数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这也可能是他们缺乏进取精神的一个原因。

二、市民文化兴起的表现(一) 市民文化兴起的条件——城市人口剧增,市民队伍的壮大由于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了北宋人口的猛增。

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

据记载“北宋时的汴京,宋真宗天禧五年开封府新旧城八厢总计九万七千七百五十户”[6],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封府达二十万”[7] 。

总之,都城汴京人口在入宋以后不久,即增至百万以上,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其余如当时的武昌、建康、扬州、成都、长沙等都是人口密集的万户以上乃至十万户的都市。

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城市行业的增加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据漆侠先生《宋代经济史》所载,城市行业“从隋唐时的一百十二行发展到南宋时的四百一十四行。

”据此可推知北宋的行业至少也是隋唐的二到三倍,或者更多一些。

不仅传统手工业进一步扩大,据漆侠先生研究的结果:“宋代官私手工业的匠户不下八十万户,甚至超过百万户,占宋神宗元丰初年的总户数一千六百万户的百分之五至七”[8]。

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手工业的迅速扩展。

与此同时,商铺的发展更是惊人,商业行会的形成就是最好的明证。

而服务性行业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它们分类细致,几乎无所不包,当然各种伎艺表演包括“说话”也属此类,无怪乎苏颂发出:“乃知京师浩瀚、何所不有,非外方耳目所及也”[9]的感叹。

此外,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市民阶层的壮大。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风俗画作品,它深刻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把北宋京城汴京面貌及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劳动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画卷从空寂无人的郊野农村, 进入到汴河沿岸, 跨过人烟稠密的虹桥, 顺着街道走进城门, 进城后是最热闹的街市, 经十字路口到卷尾。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

虹桥、城门气势宏壮, 富家及大酒店屋宇敞宏。

彩楼牌坊高耸、商标招牌高悬小酒馆、小饭馆窗明几净、桌椅整齐。

近景及中景饭馆桌上的杯盘碗盏室内的锅灶壶盆都刻划入微。

街上行驶的各种车柄、以及各色人群, 各种服饰、姿态、动作, 各种职业、年龄都作了精确的描绘, 在桥头、街边、河沿地摊上陈列的刀、钳、产、锤刻画细微,汴河中停泊或行驶的潜船十五支, 船上一块块船板、舵、桅、纹车、船仓内桌椅都清晰可辨。

大到城阁、屋舍、舟桥、小到无数细节的真实刻划、给我们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社会历史形象的档案资料。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北宋都城市民阶层的各色人物,他们的职业、服饰、动作各不相同,是北宋市民阶层兴起的真实反映。

由以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行业的不断扩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补充,我们不难发现,北宋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正是北宋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表现为主流文化的变化。

(二)主流文化的变化主流文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主流文化表达形式的变化。

具体一点是指在北宋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兴起,并取代了唐代诗歌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