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南宋酒文化的几个特点

合集下载

欢迎您体验-南宋御酒蓝桥风月酒文化之旅(1)

欢迎您体验-南宋御酒蓝桥风月酒文化之旅(1)

好米
好水
好曲
南宋御酒 . 蓝桥风月 . 古法原酿
红曲的历史
红曲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园地里绽放的一朵艳丽奇葩,是一种药、食 两用的传统中药。始用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受到 历代人们的青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对 红曲作了较全面的记载,认为其“破血、活血”。
红曲的功效
欢迎您体验
南宋御酒蓝桥风月酒文化之旅
南宋御酒 古法原酿
走进蓝桥风月
南宋御酒 . 蓝桥风月 . 古法原酿
溯 源
南宋御酒"蓝桥风月"是自南宋传承、发掘和创新而来,具有千年历史。
一直秉承着红曲古法原酿。采用中国传统酿酒工艺,根霉白药与红曲的完美结合,其精髓贯穿于浸 米、制曲、蒸饭、开耙、堆醅、压榨、 煎酒等整体工艺过程之中,长时间的存贮才能酿出香醇色美 的好酒。“蓝桥风月”酒,曾记载于《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南宋杭州
风俗志书中,为南宋一款具有花香的名酒,系宋高宗赵构的吴皇后娘家吴府所酿,“蓝桥风月出吴
府也”。
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之上。相传唐人裴航在此地遇见仙女云英。 后人据此写了一则很优美的神人相恋的故事。 由此,蓝桥便被赋予了特定的含意。南宋吴皇后被这个爱情故事深深 感动,所以吴府家酿被取名为蓝桥风月。
宋高宗也特别喜欢蓝桥风月酒。经常用此酒犒劳朝中有功重臣。
今天在杭州南宋太庙附近的望仙阁仍能一睹吴皇后遗风。
南宋御酒 . 蓝桥风月 . 古法原酿
毛照显:中国黄酒界泰斗,原中国黄酒学会会长
江 亮:中国红曲酒及南宋酒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中国食
品科技学会黄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酒基会常 务理事;中国浙江传忠国术研究院南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红粬酒(浙江)创新研发基地主任;毛照显嫡传弟子

宋朝饮食的特点

宋朝饮食的特点

宋朝饮食的特点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宋朝饮食注重平衡营养、选材讲究、烹饪精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及饮食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宋朝饮食的特点。

一、丰富多样的食材宋朝饮食注重选择优质的食材,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宋代人民有着广泛的食材选择,包括禽畜、鲜鱼、海鲜、蔬菜、水果等。

在禽畜方面,鸡、鸭、猪肉、牛羊肉都是主要的肉类食材;而鱼类则包括淡水鱼和海鱼,如鲈鱼、鲤鱼、鳗鱼、鲳鱼等,各种鱼类的烹调方式也各异。

此外,海鲜也是宋朝人饮食中的一大特色,比如虾、蟹、贝类等。

蔬菜方面,则以笋、豆腐、豆类、韭菜、蘑菇等为主要食材。

二、精细烹饪技艺宋代的烹饪技艺十分讲究,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

烹饪方式包括炒、煮、蒸、烧、炖、煎等,其中以炖、煮最为常见。

其中,炖和煮是主要的烹调方式,通过炖煮能够保持食材的营养,并将食物的鲜香味充分释放出来。

在火候掌握上,宋代的厨师们非常注重火候的掌握,追求食材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三、注重营养均衡宋朝饮食追求营养的均衡,主张谷物为主食,结合各种肉类、蔬菜进行搭配。

宋代民众主要以米、面、豆类为主食,尤以米饭为主,主要有糯米、细米、圆米等不同的种类。

此外,还有豆类食物,如红豆、绿豆、黄豆等。

宋朝人还大量食用各种蔬菜,其中以根茎类蔬菜和瓜果类蔬菜为主。

在肉类方面,宋代人民的食用肉种类很多,以猪肉最为常见。

四、甜食文化的兴盛宋朝是中国甜食文化的兴盛时期,蜜饯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

宋代人喜欢食用各种糖果、糕点、点心等,甜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宋朝的甜食多以水果、坚果和糯米为原料,经过糖煮等加工而成。

其中以酒酿圆子、清明果、蜜枣、糖葫芦等最为有名。

甜食文化的兴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五、饮食文化影响宋朝的饮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饮食文化对于造成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点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注重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理念、强调营养均衡的均衡饮食观念等。

请简述中国酒文化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请简述中国酒文化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请简述中国酒文化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酒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以下是各个阶段及其特点的简述。

1. 史前时期: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发酵技术制作酒,酒主要用于祭祀和娱乐。

2. 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酒被正式列为六艺之一,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酒主要用于宴请客人、祭祀、祈福等场合。

3.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酒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酒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酒也成为了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4. 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酒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酒品和酿酒技术。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酒文化盛行,酒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内涵。

同时,酒也成为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6.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酒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酒的种
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酒也逐渐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中国酒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受到历代人民的推崇和发扬光大。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宋代名酒

宋代名酒

宋代名酒中国儒释道养生文化网 2010-05-13 10:40:46 文字大小:[大][中][小]在唐代的基础上,宋代的酿酒业有了更大的发展,黄酒酿造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江浙一带已趋成熟,其中的名酒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宫廷酒宋代的宫廷酒也叫内中酒,宫廷酿法则称为内法,其酒匠,则称为内库匠。

实际上内中酒都是从各地名酒之乡调集酒匠精心酿制而成。

见之于文献的有:蒲中酒:《曲洧旧闻》载:"内中酒,盖用蒲中酒法也。

太祖微时喜饮之,即位后,令蒲中进其方,至今用而不改。

"蒲中大概指山西境内的蒲州。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蒲州酒在北周时就名扬天下,至隋唐尚经久不衰。

唐代皮日休在其诗《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中写道:"野老萧然访我家,霜残白菊两三花。

子山病起无余事,只望蒲台酒一车。

"苏合香酒:这是北宋宫廷内的御用药酒,甚为珍贵。

《墨客挥犀》载:"王文正太尉气赢多病,真宗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

文正饮之,大觉安健。

因对称谢。

上曰:'此苏合香酒也。

'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祛腹中诸疾。

每冒寒夙头则饮一杯。

因各出数楹,赐近臣。

自此臣庶之家皆效为之,苏合香丸盛行于时。

"苏合香丸本出于《广济方》,谓之白术丸,在《备急干金要方》、《外台秘要》中也有记载。

鹿头酒:一般在宴会将要结束之时才启封呈上。

据《东斋记事》载:"宴终,更大盏,取鹿头酒视封,遗内侍,满斟遍劝。

"蔷薇露和流香酒:这是南宋皇帝的御用酒。

《老学庵笔记》卷七载:"寿皇时,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赐大臣酒谓之流香酒。

"长春法酒:这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贾秋壑献给皇上的酿法。

共用三十多味名贵中药,采用冷浸法配制而成的药酒。

具有"除湿实脾,去痰饮,行滞气,滋血脉,壮筋骨,宽中快膈,进饮食"之功效。

酒文化知识大全

酒文化知识大全

酒文化知识大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酒是人类最早的饮品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据考古发现,中国早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酿造酒。

最初的酒是由水果、粮食和野生植物经过自然发酵而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酿造工艺。

随着酿造技术的发展,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不仅具有社交、礼仪、药用等功能,还成为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题材。

在中国历史上,酒文化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酒的种类与特点1.白酒:白酒是一种以高粱、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高温发酵和蒸馏而成的烈性酒。

白酒酒精度高,口感烈,风味独特,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酒类。

2.啤酒:啤酒是以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为原料,经过发酵、过滤和瓶装等工艺制成的饮品。

啤酒泡沫丰富,口感爽口,适合在热天饮用。

3.红酒:红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经过发酵和陈酿而成的酒类。

红酒色泽红润,口感醇厚,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4.黄酒:黄酒是以糯米、黍米等为原料,经过发酵、陈酿而成的传统酒类。

黄酒色泽黄亮,口感醇和,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

5.保健酒:保健酒是以中药材为原料,与酒类结合制成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酒品。

保健酒具有滋补保健作用,能够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等。

三、酿造与品鉴1.酿造:酿造是将粮食、水果等原料经过发酵、陈酿等工艺制成酒的过程。

酿造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如酵母菌、细菌等。

不同的原料和工艺会酿造出不同种类的酒。

2.品鉴:品鉴是对酒的外观、香气、口感和余味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欣赏的过程。

品鉴时要观察酒的颜色、光泽度,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和余味,以判断酒的品质和特点。

四、酒器与礼仪1.酒器:酒器是饮酒时使用的器具,包括酒杯、酒壶、醒酒器等。

不同的酒器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如红酒杯通常采用郁金香型设计,以保留酒的香气;白酒杯则采用小口设计,以保持酒的烈度和风味。

2.礼仪:饮酒礼仪是饮酒时应该遵循的规范和习俗。

酒文化知识大全

酒文化知识大全

酒文化知识大全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在我国民间也有杜康造酒的传说。

有一天,仙人指点他: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会碰到三个人。

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美酒即成。

结果,杜康第二天遇到三个人,分别是秀才、武士和疯子。

这就是饮酒三境界:第一阶段如同文人,温文尔雅、谦逊尚礼;第二阶段如疆场武士,酒过三巡后便称兄道弟、酣战淋漓;第三阶段超量饮酒后仪态全失,该倒的倒、该躺的躺、该疯的疯,不敢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做了。

二、酒文化的精髓:礼与情酒文化中的“礼”,多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

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

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有左酒右浆的规定。

现在的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

陶渊明的“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凸显了闲情。

杜甫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

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酒情1、无酒不宴开宴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古至今,酒宴都是重要社交场合,众人把酒言欢、借酒抒情、借诗言物。

古人喝起酒来,是很讲究的:往大里说讲究环境,喝的是情调;往小里说讲究器皿,饮的不只是酒,更是心情。

喝酒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最有趣的大抵是流觞曲水:一群人环坐活水流溪旁,酒杯置于水上;顺流而下,拿起可饮;搭配行酒令,更是别有风趣。

2、无酒不友将进酒,君莫停。

酒逢知己千杯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妄论这人生几番沉浮,彼情彼景;无限豪情思绪,方是真情界。

中国酒文化介绍 古代酒文化起源

中国酒文化介绍 古代酒文化起源

中国酒文化介绍古代酒文化起源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真正的酒文化是充满文化气息的,需要细细的去研究,而并非现代人曲解的酒桌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老优美的酒文化世界。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酒文化介绍,供大家参考。

酒文化简介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康永盛世文化传播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

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

一白酒又名烧酒酒的起源(1)酒的起源- - 猿猴造酒的传说。

《粤西偶记》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猿猴“造酒” 的说法: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

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2)酒的起源 - -仪狄、杜康作酒的传说。

《北山酒经》开头说“酒之作尚矣,仪狄做酒醪 l áo ,杜康做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柳贻始于此耶?(3)酒的起源- - 3000年说。

在河南安阳市的最新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人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

二分类中国白酒以黄酒演化而来,虽然中国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药酿酒,但在蒸馏器具出现以前还只能酿造酒度较低的黄酒。

蒸馏器具出现以后,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可以得到酒度较高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

1、按生产原料分:粮食白酒:以高粱、玉米、大米及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

出名及优良白酒中绝大多数为此类酒。

薯干白酒:以甘薯、马铃薯及木薯等为原料酿制而成。

薯类作物富含淀粉和糖分,易于蒸煮糊化,出酒率高于粮食白酒,但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多为普通白酒。

其它原料白酒:以富含淀粉和糖分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为原料酿制而成。

如大米糠、高粱糠、甘蔗、土茯苓及葛根等。

这类酒的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和薯干白酒。

2、按酿造用曲分:大曲法白酒:以大曲(麦曲)(一种粗制剂,由微生物自然繁殖而成)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

因其形状像大砖块而得名。

酒醅经蒸馏后成白酒。

具有曲香馥郁、口味醇厚、饮后回甜等特点。

多为名酒和优质酒。

但因耗费粮食,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

小曲法白酒:以小曲(米曲)(相对于大曲而言,又因添加了各种药材而又称为药曲或酒药)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

此酒适合气温较高的地区生产。

具有一种清雅的香气和醇甜的口感,但不如大曲酒香气馥郁。

麸fu 曲法白酒:以麸曲(用麸皮为原料,由人工培养而成。

因生产周期短,又称快曲)为糖化剂,酵母菌为发酵剂制成。

以出酒率高,节约粮食及生产周期短为特点,但酒质不如大曲白酒及小曲白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集整理】南宋酒文化的几个特点
陈颢
南宋地处江南富裕繁华之地,与北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不尽相同,在酒文化上与北方隋唐五代以来也不相同,有些还相差甚大,既有曲种选料、酿造工艺的不同,也有地理水质、饮用风俗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水是酒的灵魂,江南水甘甜酒味才纯正。

更重要的是北方豪饮习俗与南方慢斟酒俗有文化的差别。

一、南宋与隋唐相比,没有葡萄酒
隋唐时西域或北方出产的葡萄酒,是利用自然发酵酿成的果酒;因为南方一直不种植葡萄,所以不流行葡萄酒。

从史书记载来看,南宋既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也没有“胡人岁献葡萄酒”,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都未见过葡萄。

南宋主要依靠粮食酿造米酒而无果酒,加之南北政治军事的对立,隋唐到蒙元北方流行的葡萄酒很难到达南方。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他旅行中国途经杭州时,观察这座天堂城市未见有葡萄酒买卖,最后调查说杭州人不知有葡萄酒。

二、南宋与北方相比,没有蒸馏酒类的白酒烧酒
蒸馏酒从元代才从西方传来,勿思慧《饮膳正要》(1330)说“用好酒蒸熬成露成阿剌吉”。

许有仁《至正集》(1364)说“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烈而清,……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

阿剌吉是阿拉伯语araq的对音。

因为蒸馏酒属于酒精度高的烈酒,所以当时人们认为它是毒液,一般人不敢喝。

南宋没有像北方蒙元流行喝这种烈酒的习俗。

三、南宋与前代相比,瓷器酒具普遍代替了金银器皿
从商周开始的青铜酒具到战国秦汉的漆器酒具,有一个漫长替换过程,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江浙地区逐渐形成的青瓷酒具受到人们喜爱。

隋唐外来文明的传播,使得金银玛瑙酒具更成为人们追逐高贵典雅的身份标志,不过邢窑白瓷“如银似雪”和越窑青瓷“类玉类冰”,成为各个阶层都喜爱的酒具。

南宋银酒具虽然还陆续出现,但金酒具非常罕见,考古出土的酒具绝大多数都是瓷器制品,反映了南宋民间世俗化酒器制作的风气。

四、南宋与隋唐相比,酒器普遍变为小杯小盏
容器的量度延伸着饮酒的酒量,酒量大小与大杯小盏有关,也与酒的浓烈度数高低有关。

从考古出土的南宋酒具器形来看,总体上呈现出小口溜肩、修长俊秀、简约尚意的特点,没有隋唐时代那种外部浑厚、造型巨大、立体纹饰的酒器。

像唐代那种外来文化的兽首玛瑙“来通”、胡俗金银叵罗、八棱外国人物金杯、六曲或多曲长杯等在宋代都不见了。

1987年浙江杭州出土的南宋至元代的蓝釉金彩爵杯,才高4.8厘米。

由于我国古代长期都是饮嘬凉酒,从南北朝时开始有“温酒”记载,中唐以后将酒加温后再饮成为一种习俗,南宋开始成套地制作酒注、酒碗、酒盏、酒台、酒盘等等。

1983年江苏镇江出土的南宋烫酒器皿,证明南宋人用于温酒烫酒已是普遍风俗,也说明南宋人小酌与北方人豪饮可能有很大区别。

五、南宋与前代相比,搬运流行酒桶酒坛
酒的储存环境应有理想度,因为与酒的腐酸或溢香有关。

南宋没有北方草原民族用皮革制作运送酒醪的酒囊、酒袋,而是大量使用竹木制作的酒桶和陶质的酒坛,遗憾的是竹木酒桶往往不能保存过久,只有陶质酒坛才能流传下来。

唐代大明宫出土的酒坛就有浙江道进贡的,但是陶质粗糙、笨重易碎,尤其是保存酒的色香味较差,造成色泽浑浊、变色褪色。

南宋时期酒坛向酒瓶转化,不仅美观细致还有花纹文字,进一步发展了酒器的实用与艺术的结合。

当时南宋人饮酒讲究温酒加热,酒味偏好柔滑绵厚,劝酒喜用吴侬软语,酒会讲究温文尔雅,酒具喜用小杯小盏,酒俗讲究心平气和,酒令也是精细用词,……从而使南宋酒文化的精神滋养有别于其他朝代、其他地区和其他习俗,在艺术创作中既不狂放无拘,又不激
扬亢奋,而是婉转淡泊,温馨润泽,就连酒器审美也从狮子、鹦鹉、葡萄等装饰形象转入钓鱼赏花、水波烟云等描绘图案,唐代的浪漫与宋人的理性有隔膜之感,内含的体会需要慢慢品味。

(2012年12月19日5版)
作者:葛承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