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j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读f 0?)

2 ?词类活用

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3. 古今异义

⑴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至V、往。)

⑵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⑶期日中(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 一词多义

不:①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 o?)

②日中不至(没有。)

5. 重点词语

⑴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⑷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⑸相委而去(而:表示修饰。)

(6)下车引.之(引:拉。)

二、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

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三、人物形象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敏机智,有胆识,爱憎分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

懂得为人之道。

第2篇《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文体)常识

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之一。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 o uy(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后

人尊为“至圣” “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

3.古今异义

①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③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④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4.一词多义

⑴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当,做。)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②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

③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连词,表承接。)

⑤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承接。)

(4)其:①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

(5)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到的东西。)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长处。)

(6)于: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对。)

5.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习:复习,温习。)

(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3)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范。)

(7)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8) 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10)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1) 博学而笃志(博:广泛。)(笃:忠实,坚守。) (12) 逝者如斯.夫(斯:这,指河水。) (13)六十而耳顺.(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5) 不舍昼夜(舍:舍弃。)

(16) 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17)切问而近思(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 6. 成语积累

示例: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择善而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 ,必有我师;博

学笃志;饭疏饮水等。

三、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温故而知新”的人。 )

⑵人不知(之)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自己。) 2.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也”表判断) 四、 主要内容

1 .谈学习方法的: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谈学习态度的:①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谈修身做人的: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③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 逾矩。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谈珍惜时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 理解默写

1 . (2015 ,宿迁)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 重要讲话,讲话开篇引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对日本各界三千多位友好人士的到来表示欢迎。

2.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 ,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 度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范。)

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 (2015,海南)与人交往,应善于取舍别人的优缺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

时“正衣冠”。正如《论语》中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2015,烟台)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劝诫他 ,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5.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 孔子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3篇虽有嘉肴

一、文学(文体)常识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二、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兑命》曰(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 ?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②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3. 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4. 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⑵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xi a,教)

5. 重点词语

(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⑵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

(3)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⑸教然后知困.(困:不通,理解不了。)

⑹然后能自反.也(反:反省。)

(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

6. 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

三、主题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

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理解默写

1. 本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2. 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 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结论。

4. 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一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第4

篇河中石兽

一、文学(文体)常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旳(1724 —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

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和其他人编撰的《四

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二、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求之下流,固颠(通“癫”,疯狂。)

2.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3. 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3)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4)是非木柿(古义: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

(5)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去卩。)

(6)求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7)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8)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4. 一词多义

(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价词,被。)

②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③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