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 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1.4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

手段目的论和供求论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是引致科技进步的原因。例如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既是经济发展渴求提高劳动效率的结果,也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技进步的案例显示,科技进步起因于对提高生产力的渴望,但往往因为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科技进步。因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诱因的。

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生产必须与消费相协调。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但是这只是能够促进生产,对于提高消费方面,作用不大。当“仿佛从地狱中召唤出来一般”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出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的产品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带来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也可以认为是科技进步而带来的经济倒退。

[2]虽然在消费方面,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改进的各种技术能够减缓生产过剩带来的冲击,使各国面对生产过剩、资本过剩时更加从容,但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却不是科技进步所能解决的。

2、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

2.1促进经济增长[3]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具有一些重要的功能。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1、提高劳动者能力的功能。即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能力。2、创造工具的功能。即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愈发展,对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认识越深入,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改进和创新,从而生产力水平就得到迅速的提高。3、拓展领域的功能。即科学技术的力量还表现于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利用的性质,使人们扩大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得到扩充。

4、组合与管理的功能。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代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中,人们科学地利用电子计算机,针对确定的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因此,现代科学管理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得到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经济增长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式增长。国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遇到粗放型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质量、生态保护、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矛盾会带来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价格的上升、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致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无法继续下去。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相关的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总之,科技进步到一定水平经济才会由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

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5]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越来越大。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商代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封建经济取代了奴隶制经济,并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在古代,由于科技进步迟缓,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直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才日益明显起来。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由于科技进步,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倍左右。在刚刚进入现代科技发展阶段的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减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80年代达到60~80%。在发展中国家,80年代这一比重平均为35%,有些国家和地区可达50%。现在世界上有90%的财富是最近30年积累起来的,而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因于科技进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人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大发展,形成了三大新兴智能产业,建立起一个包括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宇宙航空、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群。它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到信息社会,逐步实现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为人类创造一个高效能与高节约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新技术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需要较高的投入。但是,因其凝结着密集的知识和技术因素,能带来更高的产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远离资金、人力和自然资源而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统计资料表明,在传统手工业中,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年产值不过数千元,在近代工业中则要高出十倍,达到数万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均产值则高达数十万元,呈指数量级的递增,由此可看出在未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巨大。

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科技进步

3.1古代的科技进步

在现代科学建立以前,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和提炼,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技术则是为了实用而创造出的方法或知识。在以实验室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创立之前,古代的技术多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提到古代的科技进步,不得不谈古代世界的辉煌帝国——中国。

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如上文所言,古代的科技进步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出自实际工作中的或偶然或有意的行为,其目的或作用是能够提高效率、获得利润、改善生活。中国古代之所以有灿烂的科技进步的案例,其与我国历来人口众多有密切的关系。所谓科技进步,即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改进成功是有一定的概率的。在现代改进行为出自实验室,对一项技术进行改进,反复做实验则能够成功。而在古代,在没

有系统的实验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产生于对实际工作的反复操作,操作的次数越多,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就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人口中的优秀分子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意味着优秀分子越多,则由优秀分子创造的科技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活字印刷书,是在雕版印刷流行了上百年后,由印刷匠人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发明。至于中医,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但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由实践而理论进而指导实践的一门技艺。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业科技,则完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产生的。

但是成也萧何,何败萧何。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进步虽然归功于人口众多,但近代中国的停滞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人口众多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低下,而低廉的用工成本不能刺激技术向节约劳动的方向发展。例如,晚清时期蒸汽纺织机械引入中国所遭到反对原因之一便是此物“与民争利,断民生路”。当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带来的经济繁荣、劳动力短缺并因此而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节约劳动的工业技术大量应用于西方经济发展时,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几百年前马可波罗所描述的情形别无二致。当技术的进步逐渐满足了劳动力极度丰富背景下的技术需求时,技术的进步就停滞了,进而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3.2现代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6]

自从现代科学建立以来,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由经济工作实践逐渐转向实验室,由实际工作中的反复工作变为实验室的反复操作。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反过来科技进步所要求的投入也越多。一般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以美国为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革命。为了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美国政府放弃了已失去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大力培植和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和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大学与工业界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技工业园,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予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美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加强。现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根据有关测算,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只占14%和4%。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转变。其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也正从钢铁、汽车、化工等到传统产业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一些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起了计算机工业、电视、通信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崛起;其次,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出现,促使原有的产业和部门发生了重组和分化。如个人计算机在广泛应用之后,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国计算机的CPU更新升级大约一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性能价格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促进了制造业向精度更高,更新更快发展。

2、高科技研发

在研发资金投入上,企业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2001年美国企业直接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支出额超过1600亿美元,比位居第二的日本高出34%。在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后,美国的科技成果正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众多的技术突破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特别在第三次科技革

命中,美国在基础研究、军事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生产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的兴起更把美国经济发展送入了快车道。政府为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设立专项投资税收信贷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外,高技术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据有关数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的28%来源于资本,19%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3%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此相比,亚洲的经济增长中技术的贡献率仅为10%。

3、教育投入

美国强大的技术水平背后是非常发达的教育。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从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均居世界前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支撑起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使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美国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多样化职业教育与高水平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各州普遍实行11年或12年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发达的。美国现有高校3800多所,在校学生1300多万,研究生180多万。美国在1958年就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长期投资的目标,使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最大的投资者。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完善美国的教育体制,奠定了美国当今教育的主要格局。在美国,职业培训成为企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清除技能与职业之间的差距的主要途径。政府相信高质量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美国企业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是专门向全国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它是利用卫星电视系统为在职人员提供硕士学位的远程大学,参加人数达到3万人。美国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美国85%的大公司都开办了教育课程,有计划地向本企业的职工讲授知识与技能,并十分注重教育的连续性,企业界每年用于培训在职职工的经费达到2100亿美元。由于信息产业的革命,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技术上的优势来源于人才优势。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各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同时,美国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使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有着高智商的外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弥补了美国国内许多方面的不足,确保了美国在基础学科、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3.3现代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7]

发达国家处于科技进步的最前沿,只能依靠大量的科技投入,不断摸索前进,因而科技进步速度较慢。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科技进步速度更快,经济增长也能较高。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下面本文以曾经的发展中国家——日本为例,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特点。

1、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由于二战的蹂躏,日本在战后社会经济形势与中国类似,“一穷二白”。“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其追赶的动力,从而使这种劣势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技术进步,可以使后进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走捷径,获得跳跃式发展,所以常常会使后进国家获得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50年代中期的日本,科技水平大约落后于美欧二三十年。而在五六十年代,世界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国竟相采取了全力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其中美国的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美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国出于“冷战”的考虑,使美国一是不担心日本自身实力会在短期内壮大到赶上美国的程度,二是需要使日本成为自己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伙伴,从而采取了对日本大力扶持的政策态度。日本在美国的“优抚”下,可以廉价甚至是无偿地获得来自于美国的先进技术,通过引

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使日本的经济、技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2、根据自身禀赋,改进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1973年底爆发了“石油危机”,每桶从2.48美元上涨到11.65美元,一举上涨了3.7倍,这使日本有如在美梦之中遭了重重一棒,在1973——1975年世界同期性经济危机中所受打击最深,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20.6%,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于是,痛定思痛,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开始通过科技进步节省能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加大节省能源的投资、采取厉行节约民用能源的措施,并投入巨资开发新能源。所以当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袭击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时,日本已经不仅能够轻松脱险,而且由于其产品的节能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打开了产品的国外市场,并在1983年后取得巨额贸易盈余。日本针对能源节约化进行的科技投资,使日本省能源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不仅对日本当时避免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功不可没,而且对于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80年代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中,日本汽车能够大举输入美国,主要就是由于日本产品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日本生产的小汽车比美国的节省汽油,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日本的产品。因此使得美国政府和汽车生产厂家虽想禁止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却是力不从心。

3、源头创新不足,增长放缓。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而美国由于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和侵越战争等使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日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不再有昔日的热情和大度,而是转向了“对等关系”的竞争。从60年代起,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时有发生;尤其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国将日本作为其在东亚的战争壁垒的需求大大削弱而且此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因此美国更是放弃了对日本的“宽容态度”,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以行政手段更加强烈地要求日本进行“输出自动限制”,以保护美国的就业和商品市场;同时,美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日本通过美国获得尖端技术的旧路就大大受阻,加大了日本引进技术的成本、延缓了日本科技进步的速度,导致经济的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1995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6%,1997、1998年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分别为-0.7%和-2.8%。而在此时,数字技术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lT产业带动整个美国走向“新经济繁荣”,留给日本的,却只有望洋兴叹。

4、总结

综合前文内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2、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取得较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国家。

3、科技创新必须结合本国自身禀赋情况,创造出各有特点的科技成果。

4、当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发优势发挥殆尽,引进转化科技进步的方法不再适用,则必须加强自身的源头创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正是我国发展的“后发优势”。因此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根据中国的自身情况,加强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和再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特点,研发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30年,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发优势不再明显。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加大。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进步思想需要转变。中国有必要把巨大的资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配套的

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引导源头创新、保护知识专利、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等。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亦非本文宏旨所在。有俟能者另具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张磊.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9):68-70.

[2] 阎维洁. 科技进步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物价, 2010(11):64-67.

[3] 李雅莉, 石锐. 试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1995(2):35-38.

[4] 孙明高, 吴育华. 科技进步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 科学管理研究,

2004(5):76-78.

[5] 闫峻. 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J]. 开封大学学报, 2000(3):45-47.

[6] 刘澄. 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 发展, 2002(4):65-66.

[7] 王丽民. 从“日本奇迹”到“日本问题”转化中的科技进步[J]. 日本问题研究, 2002(3):35-38.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 第六章 ●技术进步 ●与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6.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6.2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6.3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但技术进步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 系统地、经常地、逐步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 ●------罗斯托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类型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 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 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技术进步的类型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 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 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L也保持不变。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由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 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经济系统的一个 中心部分,技术的增长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增长成正比例,投资可以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则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举世瞩目,从而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以及能源要素的不断增加来实现的,因而增长方式明显以粗放型为主。随着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政府的着力点。集约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 定方式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的,有理论分析但主要还是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含义略有不同,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 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从技术进步的涵义我们可以得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含义在学术界是有很多争议的,目前经济学界的权威的定义是来自西蒙·库兹涅茨的:“国家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 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已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目前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最基本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到了,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结论。针对技术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在索洛模型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有将储蓄率内生化的理论,也有致力于使人口增长率内生化的模型,但以后者为主流,即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法,得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国应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技术进步。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从反面证明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因而我国应该注重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学者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总体上来看,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技术进步的来源分为内部自主创新来源和技术引进,一般认为技术引进来源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在内部自主创新方面,通常我们用研发投入的多少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聚集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聚集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于珍1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 摘要: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聚集效应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利用全国的时间序列资料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借助理论模型分析了在多产品生产阶段,差异化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有显着的滞后关系,聚集的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没有显着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聚集,溢出效应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Effects YU 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 CHINA )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s of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have different appearances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relationships it uses national time series data and econometric model .It also uses theory model to research the contraction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on different products in multi-process .The results 1于珍,女(1975-),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 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

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 手段目的论和供求论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是引致科技进步的原因。例如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既是经济发展渴求提高劳动效率的结果,也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技进步的案例显示,科技进步起因于对提高生产力的渴望,但往往因为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科技进步。因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诱因的。 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生产必须与消费相协调。科技发展能够促进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适合自身发展。文章阐述了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指出了技术创新中企业发展的定位。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促进定位途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它即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实力的较量。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性能、质量、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核心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也是目前有些处于困难的传统产业的振兴之路。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拼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客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2)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第二学期)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任课老师姓名:孟德峰 年级专业:2012级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号:201212401146 姓名:陈婷 课程分数: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新时期,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具有较高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内涵的界定 1. 科技进步内涵的界定 所谓技术进步,通常应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科技进步贡献率中的“科技进步”指的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是指一种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目的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括了狭义技术进步所指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管理技术、服务技术以及智力投资的变化。其中需重点强调一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方面价值的总和,它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生产增长、总产出的总量和人均量的完全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常用的是GDP 或GNP的增长率。 2. 技术进步的内涵 本文所界定的技术进步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途径,也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即科技进步表现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直接的技术进步。 二、技术进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产函数理论以来, 这种描述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 美国的经济学家索洛(Solow)对生产函数作出了重大改进,提出了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增长,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定量分离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由于这项研究成果, 索洛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于珍1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 摘要: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聚集效应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利用全国的时间序列资料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借助理论模型分析了在多产品生产阶段,差异化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滞后关系,聚集的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聚集,溢出效应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Effects YU 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 CHINA )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s of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have different appearances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relationships it uses national time series data and econometric model .It also uses theory model to research the contraction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on different products in multi-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novation has a lagged relationship with growth an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gglomeration, spillover 经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技术梯度的存在,在技术创新方面是自主开发还是技术引进,就有一定的取舍。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开发尖端技术,但是缺少常规技术的支持;而对常规技术的开发已经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因为国际上这些技术已经存在,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节省技术创新的时间,所以有些学者(Pack and Westphal 1986)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迅速扩大,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可以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是产品品种创新,也可能是产品的质量创新,这些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 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首先是索洛Solow(1957)采用的分解法,他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和技术共同的结果,经济增长归因于不同投资的贡献,无法归因的要素投入的剩余部分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称为“索洛剩余”,这是有关技术进步或者技术创新的最早观点。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Lach and Shankerman (1989)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是技术创新的RD投资带动了资本投资,而不是资本投资促进RD投资。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中也有显著的差异,在OECD国家中,电子机械、电器、办公器材、航空和化学制药的研究经费占行业总经费的3/4。Griliches (1973)用企业和行业的截面数据分析RD投资与企业收益的计量关系,估计RD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1966年为%。由于RD有溢出效应,其社会受益会大于企业的私人收益。Mansfield (1977)研究表明由于RD溢出效应的存在,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超过私人收益的两倍。中国的技术创新投资占GDP的比例比较低,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分析也很少,对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研究也很少,所以本文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于珍,女(1975-),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技术创新。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前人对该问题探讨的科研成果,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科技经济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

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字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动力源泉途径创新发展着力点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 ————————————————————————————————日期: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论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论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XX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