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解表和固表都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的解表和固表都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的解表和固表都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的解表和固表都是什么意思?

是相反的概念,就像你出汗如果你风寒感冒就用解表的方法使你出汗,而如果你阴虚盗汗损伤津液的话呢就用固表不让他出汗。表就是人体的肌表,解表就是使毛孔开汗出,固表就是使毛孔闭汗止。当然根据不同病症所用药物不同!最通俗的比喻关水龙头过程称为固表,打开水龙头过程称为解表。

表就是卫表,一般表征,称为太阳病,或恶寒或不恶寒,颈项强痛,脉浮,但总有发热的症状,所以我们常说表证指发热;解表一般采用汗法,或用针灸或熏蒸沐浴或汤药等;固表——

指卫表不固,自汗畏寒,或营强卫弱,大约采用固表实卫,调和营卫等。

所以治疗不一定一定用止汗的办法,如:营卫不和,即采用汗法以使营卫调和,则营卫调和

表自固

简言之,解表就是发汗,如受寒了,鼻塞流涕,用生姜捣碎加红糖喝后睡觉取汗.就是解表.

固表就是说止汗.由于气虚,无力卫外,汗自出.用浮小麦或是麻黄根来止汗的方法.

供参考.

益气,是健脾气补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

“固表”简单点说,就是加强肌体防护功能,就跟打仗加固城墙是一个意思。这里防御的是风、寒、湿、火、暑等等能够使我们生病的病邪。表固了以后,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方法呢

可以加强营养,锻炼身体,还不行就需用些固表药,玉屏风散不错,中药黄芪泡水喝也行。

据说由百会穴开始,通过紫宫穴颤中穴往任脉行去,在通过涌泉,再回去督脉,又回百会穴。理论上只要真气源源不息,功就无法破。不过,只是“据说” 任督二脉

虚, 不能固表, 腠理疏松, 风邪乘虚而入而致病, 故预

防运动员赛前感冒当以补益肺气而固表为主。玉屏

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 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

典方, 有益气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方用黄芪益气

固表, 抵御风邪为君药, 白术补气健脾, 以资水谷之

源, 助黄芪固表益气, 为臣药。《金匮要略》云“四季

脾旺不受邪”, 以上二药合用, 则气旺表实, 邪不可

干, 更配以防风走表祛风御风, 兼引药达腠理, 使诸

药在腠理发挥作用, 故为佐使之药, 其中黄芪得防

风, 固表而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 祛邪而不伤正, 诸药

配伍, 相得益彰, 起到实表祛风, 预防感冒的作

用[ 1 ] 。在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中, 在比赛前这一关

键而敏感的时期, 为确保运动员能以最佳身体状态

参赛, 应积极采取未雨绸缪的方法, 在比赛出发前两

周或更早就开始服用玉屏风散, 对预防感冒可起到

显著效果, 且无毒副作用, 无兴奋剂之嫌, 适合在运

动队中推广应用。

固表止汗

中医固涩法之一。运用具有收涩止汗的药物,治疗虚证汗出的方法。又称敛汗法。本法适用于自汗、盗汗证,常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牡蛎等药物组成方剂。由于自汗和盗汗的病机不同,自汗多由阳虚不固所致,盗汗多由阴虚火旺所致故敛汗法常配合益气或养阴清热的药物,以治其本。如阳虚自汗,证见常自汗出,动则加重,易患感冒,体倦乏力,舌淡、脉虚细,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治疗;如证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固表止汗,方用当归六黄汤治疗。临床上表邪未解,热证汗出不宜使用本法。

解表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参考:

1.发汗解热作用。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数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2.增强体表血液循环。如桂枝、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表证特点之一是“恶寒”,

而这种恶寒与肌肉及小动脉痉挛有关(即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血管可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循环加强,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肤毛细血管。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使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3.抗菌、抗病毒作用。经过大量实验,已证明解表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对白喉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防风、白芷、细辛对枯草杆菌;桂枝对炭疽杆菌;柴胡对疟疾均有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药理作用外,该类药物尚有镇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

超好的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解表方之银翘散

银翘散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连翘9克,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列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或散剂服用。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解】:依据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方主症为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无汗或有汗,头痛,咳嗽为次要症状。表热证无汗或有汗不是绝对的。一般因热性升散、开泄,故有汗多见,有时风热邪盛,卫气壅滞,不得发越,也可见无汗。表热证无汗与伤寒表实证之寒闭无汗不同。 本方为辛凉评剂。方中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主药。辅药共分两组,一是薄荷、牛蒡子,增强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之力;二是荆芥穗、淡豆

豉,此二味均是辛温解表药,但其药性都比较平和,温而不燥,配和主药的目的在于透邪解表,而不是为了发汗,故有汗、无汗均可使用。竹叶、芦根甘寒生津,清热止渴,桔梗升提肺气,止渴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并可配桔梗利咽祛痰。 本方于桑菊饮在用药上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等,但本方增用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而桑菊饮用桑叶、菊花、杏仁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从而可知,桑菊饮在疏风解表剂清热解毒方面均不及本方,但偏重于宣肺止咳。本方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病。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初起有本方证表现者亦可使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期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生命危在旦夕 2.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 3.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 4.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或外感风热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7.光剥舌(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8.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9.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0.自汗:(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1.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 1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13.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14.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15.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6.寸口三部九候: 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九候 尺:浮、中、沉 二、问答题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1)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

中医诊断口诀

中医诊断口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2.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3.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4.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5.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6.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7.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8.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29.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30.阴阳: 1)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2)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3)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4)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5)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6)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首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 第一单元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桂麻相合名各半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 姜桂麻黄芍药甘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 紫菀百部同蒸用二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甘桔芦根凉解法 咳加杏贝渴花 粉 杏仁甘草四般施伤寒服此汗淋漓 芍药甘草姜枣同太阳如疟此为功 喘咳呕噦渴利慰细辛半夏兼五味 陈皮桔梗草荆添感冒咳嗽此方先 竹叶荆牛薄荷豉风温初感此方宜

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芦根为引轻清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 主治风热咳喘证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 薄荷少许姜三片 去参名为败毒散第二单元一寒下齐I」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救阴泻热功偏擅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肠痈初起腹按痛杏仁甘草薄荷饶热盛阳明入母膏 四药组合有擅长辛凉宣泄效力彰 枳桔柴前羌独苇四时感冒有奇功加入消风治也同泻下剂 枳实厚朴犬黄饶急下阳明有数条 桃仁瓜仁芒硝襄苔黄脉数服之康

二温下剂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攻下冷积温脾阳三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能润肠 肠胃燥热便秘证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双蓉 肾虚津亏肠中燥四逐水剂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 控涎丹用遂戟芥干姜当归人参草阳虚寒积证可疗 枳朴杏芍蜜犬黄仲景用治脾约方 泽泻升麻枳壳从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三单元强人伏饮效堪夸莓苗大枣也可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更用黄苓加姜枣半夏人参甘草从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煎加姜枣表兼里 柴胡芒硝义也尔蒿苓清胆汤 俞氏蒿苓清胆汤 赤苓枳壳兼碧玉二调和肝脾剂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散郁除蒸功最奇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补泻并用理肝脾三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用连苓 寒热互结心下痞枳实苓夏白芍将妙法内攻并外攘仍有桂枝大黄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湿热轻宣此法良 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八味丹梔着 防风白术煎丸酌若作食伤医便错 干姜草枣人参添和胃降逆病自痊 第四单兀清热剂清气分热剂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中医诊断学Z1--6答案

中医诊断学Z(2009新版) 第1次作业 A型题: * 1. 瘿瘤与下列哪项无关?[ 1分] D.累累如串珠状 * 2. 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1分] D.壮热面赤 * 3.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 1分] A.痫病 4. 小儿囟门突起,多属:[ 1分] B.温病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 5. 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 1分] C.寒湿困脾 * 6. 小儿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唇周显现:[ 1分] C.青色 7. 白?的出现,是由于:[ 1分] B.湿郁汗出不彻肌肤 * 8. 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是:[ 1分] C.《伤寒金镜录》 * 9. 阳气暴脱病人多见:[ 1分] C.面色苍白 * 10. 体瘦食少,多属:[ 1分] C.中气虚弱 * 11. 斑秃,多属:[ 1分] B.血虚受风 * 1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1分] B.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 13. 头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 1分] B.精血不足 * 14.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于下列哪项?[ 1分] C.血瘀日久 * 15. 血瘀证病人的唇色是:[ 1分] E.青黑 * 16.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抑郁不乐,哭笑无常,属于[ 1分] C.癫病 * 17.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 1分] C.痿证 * 18. 望神的重点是:[ 1分] D.目光 * 19. 病情危重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想吃东西,甚至吃的很多,此为[ 1分] D.假神* 20. 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1分] D.颧赤如妆 21. 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是:[ 1分] C.《脉经》 * 22. 小儿昏睡露睛多因:[ 1分] C.脾气虚弱 * 23. 病人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 1分] E.咳喘肺胀 * 24. 牙龈红肿而痛,多属:[ 1分] D.胃火上攻 * 25.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1分] C.《诸病源候论》 * 26. 痄腮,多为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外感温毒 * 27. 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 1分] D.精神不振 * 28. 咽部红肿灼痛,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C.肺胃热毒壅盛 * 29. 脾胃气虚病人多见:[ 1分] B.面色萎黄 * 30. 重病病人,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属:[ 1分] C.脏腑精气衰竭 * 31. 下列属于“体征”的是:[ 1分] C.舌苔黄 * 3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 1分] B.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 33.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1分] C.诊病 * 34.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35. 眼窝凹陷,多属:[ 1分] E.伤津液或气血不足 * 36. 口唇为樱桃红色,多见于:[ 1分] C.煤气中毒 * 37.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1分]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 38. 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者,多见于:([ 1分] A.瘿病 * 39. 形胖食少多为:([ 1分] C.脾虚有痰 * 40.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 1分] C.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

中医诊断

第五章诊法 中医学诊法(望诊、闻诊、脉诊重要) ?中医学诊法特点:辨证论治 望诊: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 闻诊:耳听声音的异常变化;鼻嗅气味的异常变化 问诊:口问病人(或陪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触按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诊法的基本原理(名解) 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候 见微知著(考到频率较高):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由于机体的局部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知常达变: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情况 一、望诊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注意各神的名解) 观察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形色形色如常,肌肉不削,面 色明润、含蓄,体态自然 面色少华,动作迟 缓,气短懒言 形羸、色散、大肉消削, 而色晦暗、暴露 突然颧赤如妆 眼神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 有神 反应迟钝 反应迟钝,目无精彩,目 光睛迷,瞳神呆滞 目光突然转亮 神智不乱,语言清晰,动作如 常,表情自然,灵敏 如常 神志不清,语言动作失 常,昏迷烦躁或循衣摸床 突然转清,言语 不休,欲吃欲喝 呼吸呼吸调匀少气气短或喘促呼吸异常饮食如常纳谷不香突然能食 意义五脏精气充足,病中则正 气未伤,病轻,预后良好 正气已伤,脏腑功 能不足,多虚证 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 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阴阳离绝的危 候,临终先兆 色与泽的意义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常反映人体不同的病证 “泽”:指荣润、鲜明而富有光泽,是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常色与病色 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精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异常变化,分善色、恶色 善色:色泽荣润鲜明而有光泽,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病变轻浅,疾病预后良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衰败,病变深重,疾病预后差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五色 青主寒痛肝瘀惊(肝经,属木) 赤热虚实当分清(心经,属火) 黄色主虚又主湿(脾经,属土) 白主虚寒气血病(肺经,属金) 黑主肾虚寒瘀饮(肾经,属水) 望舌(多选择填空):4种舌色,6种舌形,8种舌态,3种苔色,3种苔质,2种苔形

第八章解表方

第八章解表方 单选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麻黄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D 外感风寒,内有寒饮 E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2.麻黄汤的组成药物中无() A 麻黄 B芍药 C桂枝 D 杏仁 E 炙甘草 3.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是()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败毒散 D小青龙汤 E九味羌活汤 4.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 汗出 B 恶寒发热 C 头疼身痛 D 舌苔薄白 E 脉浮紧 5.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 桂枝汤 B 麻黄汤 C 射干麻黄汤 D 九味羌活汤 E 大青龙汤 6.麻黄汤的服法是() A 服后,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 B 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C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D 温服无时。 E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7.麻黄汤中桂枝的作用() A 透达营卫,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B 调和营卫,通经活络

C 发表散寒,活血通络 D 温化痰饮 E 温通心阳,活血化瘀 8.桂枝汤的功效是() A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 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9.桂枝汤药物组成中无() 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姜 E大枣 10.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1:2 B 2:1 C 1:1 D 3:1 E 4:1 11.桂枝汤的服法是() A服后,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 B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C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D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E温服一升,日三服。 13. 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效的方剂() 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桂枝汤 D 参苏饮 E败毒散 14. 柯琴在《伤寒附翼》中称哪首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小青龙汤 D 大青龙汤 E 九味羌活汤 15.外感风寒。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人参败毒散 E参苏饮 16.小青龙汤中运用五味子的作用是()

中医诊断表

中医诊断表 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为您服务请您认真填写下列选项,有不解之处请链接在线医师 姓名:年龄:性别:身高:cm 体重:kg QQ: 您的常驻地址省:市:县(区):乡镇:电话: 您平时色彩喜好红:黄:青:黑:白: 您的口味酸:苦:甘(甜):辛(辣):咸: 您的饮食偏荤偏素 其他治疗手术:扭伤:外伤: 他医诊断西医:中医:其他: 您的肤质偏油:偏干:混合: 您的肤色偏黑:偏黄:偏暗:偏红:无光泽: 毛发稀疏浓密刚硬柔软花白 指甲月牙有小无 注意表格所有内容都有诊断意义,比如您的地址可以反映当地气候对您身体的影响,您的饮食可以反映您营养情况,五色反映您的性格特点对您身体的影响,五味的喜好反映您脏气的盛衰 内科篇 不管您有什么需求内科篇为必填,因为身体有80%的疾病与内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您自己感觉的症状,在下面表格内分别用J,Z,O填写J代表经常有的症状,Z代表正在发生的症状,O代表偶而发生的症状,为了您的健康我们希望您认真填写。努力一时换幸福终身 头目耳 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全头疼眼花耳聋 前额疼目涨耳内发炎 头顶疼飞蚊耳内流水 后脑疼云翳耳内流脓 两侧疼眼红血丝重听 秃顶眼白有斑点外耳病变 斑秃眼干涩 头癣眼睑红 头皮屑眼睑肿 头疮见风流泪 头流汗黑眼圈 视物模糊 重影 鼻口舌 鼻塞口歪舌质红 流清涕口角流涎舌质白

流黄涕口角生疮舌质青紫 过敏喷嚏口唇生疮舌质斑点 经常流血口腔溃疡舌苔干或毛刺鼻腔干燥口苦舌苔裂纹 红鼻头口甜舌苔易脱落鼻根发青口酸苔白 其他异常口咸苔黄 口臭黑苔 口渴欲饮其他舌像 口渴不欲饮舌体易上火 咽喉胸部肺 咽喉肿痛胸闷咳嗽 有异物感胸痛有黄痰 有痰咯出左胸痛有白痰 咽喉痒右胸痛咳血或血痰咽喉干燥正中痛泡沫痰 咽喉沙哑痛引他处痰有异味 发音困难有气从腹冲胸痰易咳出 胸部喜按压难咳出 痰少 干咳 心喘胃 心区疼痛哮喘胃酸 自觉心跳喘不能卧胃涨 心慌喘时张口动肩胃痛 呼气困难食前胃不适 吸气困难食后胃不适 嗳气 欲呕吐 呕吐 吐食 吐水 吐泡沫 吐血 胃反酸 肋骨上腹部小腹 刺痛左上腹刺痛坠涨 胀痛左上腹胀痛刺痛 左侧痛左上腹抽动隐痛 右侧痛右上腹刺痛胀痛

任务1解表药与解表方习题.

任务1 解表药与解表方习题 一、选择题 1.治肝气郁结的要药是()。 A.升麻 B.柴胡 C.荆芥 D.紫苏 2.用于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常与柴胡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升麻 B.党参 C.荆芥 D.乌梅 3.柴胡与升麻共有下列哪些功能()。 ①发散风热;②发散风寒;③升举阳气;④疏肝理气。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由清热解毒药与解表药组成,是辛凉解表的主要方剂,常用于治疗各种家畜的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A.银翘散 B.荆防败毒散 C.麻黄汤 D.桂枝汤 二、填空题 1.根据解表药物的性能,一般将其分为和两类。 2. 可以轻清升散,退热作用较好,是和解少阳经之要药。 3.桂枝的功效有,,。 4.因表证有表寒与表热的不同,故解表方分为和两类。 5. 是扶正解表之剂,为治疗牛体虚风寒感冒的主方。 6.桂枝汤由,,,,五味中药构成。主治。 7.荆防败毒散主治。 三、名词解释题 1.解表药。 2.解表方。 四、简答题 1.简述解表药使用注意事项。

2.简述麻黄的功效和主治。 3.简述解表方使用注意事项。 4.简述麻黄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应用。 任务1 解表药与解表方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 A 二、填空题 1.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2.柴胡。 3.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4.辛温解表方和辛凉解表方。 5.发汗散. 6.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外感风寒表虚证. 7.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三、名词解释题 1.答: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答: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称解表方。 四、简答题 1.答:使用解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量不宜过大或使用太久,以免耗损津液,造成大汗亡阳。 (2)炎热季节,畜体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而寒冷季节,量可稍大。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赤色:热,戴阳证 1. 满面通红——外感发热,实热证 2. 两颧潮红——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 嫩红如妆——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白色: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1.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失血 2. 面色晄白——阳虚 3. 面色晄白虚浮——阳虚水泛 4. 面色苍白,阳气爆脱之亡阳,失血 黄色:虚,湿 1. 面色淡黄——萎黄,脾胃气虚 2. 面黄虚浮——黄胖,水湿内阻 3. 阳黄——湿热熏蒸;阴黄——寒湿瘀阻 青色:寒,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 面色淡青或青黑——寒,剧痛 2.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3. 久病面,口唇青——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4. 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5. 小儿青色——惊风 黑色:肾虚 寒证,水饮,淤血,痛剧 1. 面黑淡者——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黑色——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 2.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淤血 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疼痛——外感温毒所致 口僻: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偏,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鼓腮——风邪中络 中风:口眼歪斜兼半身不遂 目内、外眦——心,血轮 黑睛——肝,风轮 白睛——肺,气轮 瞳仁——肾,水轮 眼胞——脾,肉轮 睡后眼睑未闭——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口疮——心脾积热 口糜——湿热内蕴,上蒸于口 鹅口疮:口腔白屑——感受邪毒,心脾积热 口禁——口闭难开——实证中风,破伤风,惊风,痫病 口嘬——上下口唇紧闭不能张口——小儿脐风 口振——阳虚寒盛,邪正交加 口动——胃气虚弱口角扯动不止——热极生风 咽部深红,肿疼痛——肺胃热毒 咽部嫩红,肿痛不明显——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坐而喜仰,但坐不卧,卧而气逆——肺胀 坐而喜俯,坐则神疲——气血俱虚,夺气脱血 坐而少气懒言——体弱气虚 坐而包头,头不能仰——精神衰败 咳嗽气逆不能卧——肺气壅滞,水气凌心,心阳不足 站立不稳,伴眩晕——肝风内动 行走时身体震动——肝风内动 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痫病——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头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 小儿发穗——疳积病 发白伴耳鸣——肾虚,伴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突然片状脱发——斑秃,血虚受风 头发已脱,瘙痒——血热化燥 颜面浮肿,发病迅速——外感风邪 颜面浮肿,面色晄白——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颜面浮肿,口唇青紫,不能平卧——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眼胞浮肿——水肿 眼巢凹陷——气血不足,精血不足伤津液 眼球突出伴有颈前微肿,急躁易怒——瘿病——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瞳孔变小——川乌,草乌,吗啡,氯丙嗪 瞳孔变大——颅脑损伤,中风,青风内障,颠茄类

中医诊断

附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3套,每套l00分)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它的标号填入题目名的括号内) 1.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是( ) A.《难经》 B.《濒湖脉学》 C.《脉经》 D.《脉诀》 E.《三指禅》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 ) A.战汗 B汗 C.自汗 D.大汗 E.盗汗 3.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 ) A.半表半里证。 B.疟疾 C.外感表证 D.里证 E.表证人里 4.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 ) A.阴液亏损 B.阴寒内结 C.气阴两亏D.气血不足 E.血虚不润 5.察神,突出地表现于( ) A.面色 B.目光C言语D.表情 E.脉象 6.舌质淡胖而嫩,苔白而润:见于( ) A.气虚 B.血虚 C.气血两虚 D.阳虚 E.气阴两虚 7.望舌辨虚实,主要观察( ) A.舌色浅深 B.舌质老嫩 C.舌苔厚薄 D.舌苔润燥 E.舌体胖瘦 8.舌苔黄燥,主病为( ) A.表热证 B.实热证 C.湿热证 D.虚热证 E.假热证 9.小儿睡眠露睛,多由于( ) A.脾胃虚衰 B.津液不足 C.肝风内动 D.肝经风热 E.肾精耗竭 10.喘、哮的区别,关键在于喘是( ) A.以抬肩言 B,以气息言 C.以张口言 D.以鼻煽言 E.以痰鸣言 11.切脉时用较轻指力诊于寸口皮肤上称( ) A.举 B.按 C.寻 D.切 E.摸 12.脉象“有神”的形态是( ) A.从容和缓 B.节律一致 C.柔和有力 D.沉取应指 E.尺脉明显 13.四季平脉中秋季脉象常稍( ) A.洪 B.弦 C.沉 D.浮 E.缓 14.相兼脉中,弱脉属于( ) A.二合脉 B.三合脉 C.四合脉 D.五合脉 E.六合脉 15.判断病种,辨别证侯的依据是( ) A.症 B.病 C.证 D.证型 E.病案 16.中医诊断学中辨证的基本纲领是( ) A.八纲辨证 B.脏腑辨证 C.病因辨证 D.气血津液辩证 E.经络辨证 17.湿淫患者头重如裹,遗体不舒,四肢懈怠,属于( ) A.伤湿 B.冒湿 C.湿伤关节 D.湿申平里 E.湿肌肤 18.患者久泄不愈,腹部坠胀,少气倦怠,头晕眼乾,舌淡脉弱,证属( ) 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血两虚证 D.血虚证 E。气滞证 19.患者头痛,眩晕,甚至昏厥,证属( ) : A.胃气上逆 B.肺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肝胃不和 E.肝火上炎 20.经期错乱,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且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舌紫暗,属( ) A.血瘀证 B.气滞血瘀证 C.血寒证 D.气虚血瘀证 E.气滞证 21.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症状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