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效学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识记《申报》《中国丛报》《新青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创办。

B级掌握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明确报刊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作用,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影视业发展的原因。

掌握互联网它是一把双刃剑。

C级能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理解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变化及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学习内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历程。

【难点问题预设】(1)了解报刊在各个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

(2)理解影视业在社会教化功能的体现及普及的原因。

(3)明确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利弊。

树立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的观点。

(4)归纳总结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效预习探究案】【预习思考选择题】1•阅读教材P72第一目分析中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报刊?他们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人民日报》现在为什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阅读教材P73第二目我国影视业发展的历程有哪些? 步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我国诞生了哪些进《风云儿女》为何影响至今?4. 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说说它们的社会教化功能?5•阅读教材P75第三目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互联网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重难点合作探究】1. 中国报刊业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影响?中国报刊业形成比西方晚,但报纸的故乡却在中国。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对社会影响深远,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报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人们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明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1)外国人办报:(19世纪中期前后)①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③《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红》、《新》、《解》(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和《红旗》成为我党主要舆论工具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发展概况:(1)19世纪末:传到中国(2)1905年:起步——《定军山》(3)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4)1931年:结束无声历史——《歌女红牡丹》(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事业发达(6)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文革: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普及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技术的进步C、国家的政策支持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兴起发展情况:2、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B、费用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作业布置:1、完成《红对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外国人办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5)新中国成立后:(6)文革: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1)发展概况:2、电视(1)诞生:(2)改革开放后: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发展情况:2、优势: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学习重点1.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2.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三、学习难点1.大众传媒变迁的原因2.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自主学习】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⑴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目的是将其作为侵华工具)⑵19世纪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⑴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⑶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

⑷20世纪前期: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②国民党:《》。

⑸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3.繁荣改革以后,报刊业发展迅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①1931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

②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1935年)。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1)诞生:1958年,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转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3.繁荣(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预习评价】1.(判断)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报刊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 2.(判断)20世纪前期,国共两党报刊在报道主题和内容上是一致的。

(×) 3.(思考)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这说明报纸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提示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

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导学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导学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欣赏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我国电影事业的几个问题:(10分)
《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歌女红牡丹》剧照
⑴电影何时传到中国?(1分)19世纪末
⑵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什么?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⑶中国有声电影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⑴传统的三大媒介具体包含哪些媒介?
报刊、广播、电视
⑵现在风靡全球的第四媒介是指什么媒介?
互联网
⑶第四媒介诞生于何时?中国正式接入于何时?
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
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哪种媒介发展最快?
互联网
⑸联系现实生活,指出第四媒介能给你带来哪些方便和帮助?
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发电子邮件、聊天、获取信息等。
1999年
2000年
第一媒介总印数(亿份)
248
211
263
318
329
第二媒介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第三媒介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3
585007
第四媒介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D)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右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据图判断,以下正确描述画面的选项是(B)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二、本课目标1.课标要求: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点1 报刊业走向繁荣1. 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2.最能表明孙中山先生政治主张的报刊是 A .《国闻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新华日报》3.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A .《解放日报》 B .《红色中华》 C .《中央日报》 D .《新华日报》 ★4.(2007海南卷,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知识点2 影视事业的发展5. 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这部电影是 A .《歌女红牡丹》 B .《渔光曲》 C .《风云儿女》 D .《定军山》6.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A .创办报刊B .上书皇帝C .放映电影D .演讲集会 7.1980年平均每百户中国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还不到一台,到2000年,国产彩色电视机 超过了4000万台。

出现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技的进步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中外交流发展D .市场体制建立 知识点3互联网的兴起8.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 .多媒体 B .三维动画 C .互联网 D .FLASH★9.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序号累计课时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法指导】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报刊业 2

1.表现:(1)19世纪中期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影视业 1.表现:(1)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联网 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发展状况

报刊 (1)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通俗性报刊受到民众的欢迎。(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定军山》(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第一步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4)改革开放后,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电视 (1)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3

1、传统的三大媒介是:①报纸 ②广播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世纪中前期,在中国出现的外国报刊有: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昭文新报》 D、《民报》 3、中国境内最早的报刊是: A、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民报》 B、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 C、1875年艾小梅创办的《民报》 D、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中国丛报》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与国民党创办的报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中国民党的报刊是: A、《解放日报》 B、《新华日报》 C、《人民日报》 D、《中央日报》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民报》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报刊 B、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与国民党创办的报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人民日报》 C、《人民日报》等党刊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理论工具 D、新中国成立后,各专业报刊也在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6、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7、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报纸继续发行 B、报纸的内容单调雷同 C、一些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D、报纸不可以刊发“号外” 8、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从图片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人拍摄的电影 B、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C、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D、插曲后来成为国歌的影片 9、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A、1905年《定军山》的首映成功 B、1906年《定军山》的首映成功 C、1905年《渔光曲》的首映成功 D、1907年《渔光曲》的首映成功 10、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渔光曲》,它的导演是: A、蔡楚生、王人美 B、蔡楚生、王美人

A B C D 4

C、蔡楚生、张石川 D、蔡楚雄、王人美 11、《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是哪部片子的插曲: A、《歌女红牡丹》 B、《定军山》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12、电视普及的重要原因是: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技术的进步 C、生产力的发展 D、新中国的成立 13、我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A、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 B、北京电视台试播 C、天津电视台试播 D、广州电视台试播 14、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虽然快捷迅速,但费用较之打电话要便宜得多了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四大媒介的产生顺序是: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网络、电视、报刊、广播 C、报刊、网络、电视、广播 D、网络、电视、广播、报刊、 16、下列关于互联网的兴起表述正确的是:①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使社会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使人们的工作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有关大众传媒的影响,正确的是:①大众传媒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复杂而矛盾 ②有新闻导向的作用 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④有利于社会化程度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18、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采取了很多措施。下列措施不直接具有这一目的的是: A、“安居工程” B、“菜篮子工程” C、“村村通工程” D、“载人航天工程”

二、非选择题: 19、解读下面表格,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关于中国大众传媒的几个问题: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类别 / 时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第一媒介总印数(亿份) 248 211 263 318 329 第二媒介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第三媒介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第四媒介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⑴传统的三大媒介具体包含哪些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