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测技术论文

生化检测技术论文
生化检测技术论文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探求也在继续深入,对我们周围的事物鉴别和检测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保证了机体的健康和安全,对于各种进入人体内的物质,特别是各种药物,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生物检测。在本文中,我将总结生物检测技术的在食品中的应用。并对此技术的应用前景做出一定的阐述和猜想。

关键词:生物检测技术、机体安全、安全性实验、生物效价测定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视野不断的开阔,对进入我们人体的物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种药物,不仅要求其要发挥自身功效,而且还要求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最小化。因为化学检测技术无法鉴别和检测达不到目前人们的检测要求,所以人们发明了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bioassay)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被检测物质的特有反应而检测物质的质量和功效的技术。

用于生物检测用的生物体可以是各种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常用的是微生物和某些动物。

生物检测的范围主要包括安全性实验和生物效价测定。

1.安全性实验当外源物质进入人体时,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反应,危害机体的健康和安全。为了保证机体的健康和安全,对于各种进入人体内的物质,特别是各种药物,必须进行一系列安全性实验。药物的安全性试验应严格按照药典的规定进行。安全性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毒性试验、刺激性实验、溶血试验、热源实验、过敏试验等。

2.生物效价测定生物效价是指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生物反应是生物体对某一物质的特有反应。利用生物检测方法检测生物效价的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等生长抑制物质和维生素、氨基酸等生长刺激物质。

食物的成分:食物中一般包含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和糖分,对这些成分的检测和含量判定是食品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而特定物质的检测则是针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判断。例如鱼类食品中降解产生的一磷酸肌苷和次黄嘌呤,能够反映鱼肉的新鲜程度,可以利用黄嘌呤氧化酶制成生物传感器,对鲜度进行评价。

各种生物检测技术的简介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体中包含多种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抗原、细胞、激素等,将这些活性物质进行处理制成生物功能敏感元件,并以这种识别元件接触待测物质,其产生的光热信号或符合产品能够通过信号转换器来传播信息并放大输出,得到相应检测结果,这就形成了生物传感器。这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具有使用微量、操作简便、检测高效、灵敏度高等明显优势,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成分检测的多个领域获得了不小的突破,例如应用于沙门氏菌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一天之内;在日本,采用生物传感器对鱼类、肉类新鲜度的测试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商业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物传感器会在食品工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免疫技术:免疫技术是生物检测方法中最灵敏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蛋白质结构分析。基于蛋白质物化性质的雷同,免疫技术或标记探针技术常用于分辨性质类似的蛋白质,具体应用手段包括荧光抗体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反应法、沉淀反应法、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等。

核酸探针技术:核酸探针技术也叫基因探针技术,对不同的基因链之间具有高敏感的鉴别性。针对不同核酸链所含的互补碱基序列可以结合成分子杂交链的特性,可以在已知的基因片段上加入可识别指针,例如同位素或生物素,用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相同来源的序列。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进出口环节,用来对常见的致病菌和病原体进行检验。

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简称PCR 技术,能够在生物体体外快速扩增指定DNA 序列,早期应用于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后来延伸到食品检测领域。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致病菌具有较为明确的遗传性质,如果能够对其基因序列和遗传背景进行监测,那么食品是否受到这些污染也就一目了然。

PCR 技术正是利用微生物特异基因的扩增来准确判断病原存在,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采用。例如牛肉中的大肠杆菌监测、水产品以及肉制品奶制品中小肠耶尔森氏菌的感染等项目中, 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PCR反应体系。另外,人们逐渐发现将其与基因探针技术相结合,能够发挥更高的作用,获得更快速的成果。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发展前景:食品检验工业一直趋向于简便、快捷、灵敏和微量化,而生物检测手段正具有相契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大展身手。当前,各项检测技术方兴未艾,在其巨大发展空间的鼓舞下,必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需求,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在生物学家、分析化学家和食品工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生物检验方法必将走向成熟,在食品科技领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勇,崔堂兵,于平儒等.现代生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王林,王晶,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赵冬云. 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方法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7(16).

[4]赵人铮,陈景衡,杨俊.生物酶技术与酶免疫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

[5]陈家华,方晓明,朱坚,现代食品分析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唐春林,车阵明.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6(5).

微生物检测论文

微生物实训论文 张志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生物技术 20100005032) 实训题目游泳池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与评价 摘要由于学校的游泳池经常开放,学生也开了泳课,所以游泳池水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游泳者的身体安全。因此我们对游泳池中的水进行了采样,稀释,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培养,观察。看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关键词游泳池水质微生物 前言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源变质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引起接触者或饮用者患病。 水体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天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所以在各种水体中都有大量的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微生物生存。 游泳池水与人的皮肤、头部等直接接触,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泳者的健康。游泳池水质达不到标准会传播流行性角膜炎、中耳炎、痢疾、伤寒等疾病。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游泳池水质的管理与检测。 目前,世界各地对游泳池的水质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已制定颁发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和《游泳池给水排水设备规范》两个技术法规。 一实验方案 国标规定: 游泳池中细菌总数≤1000个/L,大肠杆菌≤18个/L 游泳池水质的检测选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进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通过制备培养基进行取样培养,测出水体中大肠杆菌及其他菌落总数,进而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 二试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器材

2.1.1.1 三角瓶。 2.1.1.2 量筒。 2.1.1.3 pH计或精密pH试纸. 2.1.1.4 高压消毒锅. 2.1.1.5 试管。 2.1.1.6 灭菌平皿:直径9 cm . 2.1.1.7 灭菌刻度吸管:10mL、2mL、1mL . 2.1.1.8 酒精灯。 2.1.1.9 恒沮培养箱。 2.1.1.10显微镜 2.1.2培养基和试剂 2.1.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见GB/T18204.1一2000 中第4章。 2.1.2.2 10 %(m/m)硫代硫酸钠溶液,121℃高 压灭菌20min . 2.2操作步骤 2.2.1 采样瓶的要求和预处理:用于微生物分析的采样瓶要无酸、无碱、无毒的玻璃容器。采样瓶在灭苗前加人足量的10%(m/m)硫代硫酸钠溶液。一般情况下125mL的采样瓶加0.1ml,加完后121℃高压灭菌20min。 2.2.2 用灭菌吸管吸取均匀水样1mL,注人到灭菌平皿内,另取1mL注人另一灭菌平皿内作平行接种.取lmL加到9mL无菌生理盐水中作1 : 10稀释,混匀后 取ZmL分别加到两个无菌平皿内,每皿1mL。 2.2.3 将溶化并冷却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倾注平皿内,每皿约15mL,另取一个不加样品的 平皿作空白对照。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和培养 基充分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6℃士 1℃恒温箱内培养48h。 2.3 菌落计数方法先用肉眼观察,点数菌落 数,然后再用放大5——10倍的放大镜检查,以 防遗漏.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若平皿中有连成片状的菌落或花点样苗落蔓延生长时,该平皿不宜计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茵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半个平皿菌落计数后乘以2,所得结果代表全皿菌落数。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一次做出的三个培养皿中均没出现菌落,我们 分析原因可能是取的水样是表层水和进水口的水。于 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采样,采取了深一些的水并避 开了放水口,按照标准实验步骤做完实验培养任然没 有菌落生成。 四实验结论

高级生化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高级生物化学 开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生化与分子专业 学号99999999999 姓名999999999 学位类别全日制 任课教师88888888 交稿日期2018年8 月8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 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第二个层面的免疫起始于细胞内部,主要依靠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子并且激发防卫反应,来抵抗那些能够利用效应子抑制第一层面免疫的病原微生物,这一过程被称为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这两个层面的免疫都是基于植物对“自我”及“非我”的识别,依靠MAPK级联等信号网络,将识别结果传递到细胞核内,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Immune System Abstract: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plants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One,named 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by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most pathogenic microbes.The other begins in cytoplasm and mainly relies on recognition of microbial effectors by plant resistance proteins in direct ways,which then initiates potent defense responses.This process,terme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is necessary for defense gainst pathogens that can secret effectors to suppress the first level of immunity.Activation of these two layers of immunity in plant is based on distinguishing and recognition of “self”and “non-self” signals.Recognition of “non-self” signals can ctivate signal cascades,such as MAPK cascades,which will then induce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and corresponding defense responses. Key words: plant;innate immunity;progress 1 植物的先天免疫机制 Jones and Dangl[1]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植物与病原体之间互作的模式图,被称为植物病理学中的“中心法则”。它将植物与病原体间的互作分为两层防御系统( 图1) 。第1层防御系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ngered immunity,PTI)它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生化项目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11、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GLO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文献综述 题目: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姓名: 木日西提江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 班级: 071班 学号: 074031156 指导教师: 王伟 2010年12 月7 日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摘要: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食物中毒作为最典型的一大类食源性疾病更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凡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引发机体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被称为毒物。毒物随食物或毒物被当作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被称为食物中毒。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为出发点,对常见食物中毒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三大类,叙述其中毒原理及常见症状,描述食物中毒的发病原理,发病症状,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字致病菌沙门氏菌检验快速检验 正文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其中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 (一)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二)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急救处理:催吐、洗胃和导泻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 摘要: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构成这种特殊运动形式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萜类,卜啉生物分子等。正是这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在此,化学与生物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地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但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数以万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控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化学Biochemie 生物大分子人类基因组酶促反应DNA 生物化学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脂化学、糖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

生化检测项目

生化检测项目 肝功能 #1.总胆汁酸TBA 检测方法:速率法 2.前白蛋白PA 检测方法:速率法 -----在生化仪上检测结果不好,正常是用特种蛋白仪检测 3.腺苷脱氨酶ADA 检测方法:速率法 -----在生化仪上检测结果不好,试剂非常贵,建议不做。 4.α-L-岩藻糖苷酶AFU 检测方法:速率法 -----在生化仪上检测结果不好,试剂非常贵,建议不做。 5.5′-核苷酸酶5′-NT 检测方法:速率法 -----在生化仪上检测结果不好,试剂非常贵,建议不做。 #6.总胆红素TBIL -----钒酸盐法试剂试剂稳定性好,但结果稳定性不好检测方法:终点法-----重氮法试剂试剂稳定性不好,但结果稳定性好检测方法:终点法#7,直接胆红素DBIL -----钒酸盐法试剂试剂稳定性好,但结果稳定性不好检测方法:终点法-----重氮法试剂试剂稳定性不好,但结果稳定性好检测方法:终点法#8。谷丙转氨酶ALT 检测方法:速率法 #9。谷草转氨酶AST 检测方法:速率法 #10。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检测方法:速率法 #11。碱性磷酸酶ALP 检测方法:速率法 #12。胆碱酯酶CHE 检测方法:速率法 #13。总蛋白TP 检测方法:终点法 #14。白蛋白ALB 检测方法:终点法 血糖 #1。葡萄糖GLU 检测方法:终点法 2。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要用专仪器做。生化仪做不准。 血脂 #1。甘油三酯TG 检测方法:终点法 #2。总胆固醇CHO 检测方法:终点法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检测方法:终点法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检测方法:终点法 #5。载脂蛋白A1 APoA1 检测方法:终点法 #6。载脂蛋白B APoB 检测方法:终点法 7.脂蛋白a LP(α)检测方法:终点法 -----在生化仪上检测结果不好,正常是用特种蛋白仪检测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专业主要涉及微生物制药,环境能源微生物,临床微生物,生物发酵等类别,研究方向不同,论文题目选择也有所不同。以下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参考。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

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化分析与技术

拟南芥psrp.3基因的PCR 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拟南芥psrp.3基因的PCR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 采用PCR法获得拟南芥叶绿体核糖体psrp.3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psrp.3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2对引物,通过RT-PCR获得预期大小的基因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拟南芥psrp.3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氨基酸组成、功能域、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功能及系统进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RT-PCR获得了一段753 bp的序列,psrp一3蛋白是等电点为9.27的亲水性稳定蛋白,包含一个结构域和一个区域,a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p折叠和伸展链散布其中,和菠菜、葡萄、蓖麻、大豆等的psrp.3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了解psrp.3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关键词]拟南芥;叶绿体;psrp一3基因 引言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和真核藻类的重要细胞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独立的遗传体系和蛋白质合成的全套机构,包括核糖体.叶绿体基因组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u剖.至2006年底,已经公布了包括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82组,这其中包括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J.研究发现,叶绿体70S核糖体含有58。62个核蛋白,其中约有2/3由核基因组编码,其余1/3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1.虽然组成叶绿体的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来自细胞质,但目前在各种植物的叶绿体中已确定了20个电子传递和光合固碳的基因:编码RuBP羧化酶的大亚基,Ps I的2个亚基,PsⅡ的8个亚基,A TP合成酶的6个亚基,细胞色素b/f复合物的3个亚基,这些都是叶绿体核糖体所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剖.因而,研究叶绿体核糖体的重要基因,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

生物化学论文

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工商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实验采取菌体自溶的方法来破碎细胞壁后经菌体分离提取蔗糖酶液,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热提取,醇提取的方法进行初步提纯。然后采用例子交换柱的对初提取液进行纯化,讨论该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有哪些优缺点,及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用DNS方法对每步提取后的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对比其活力大小。然后利用凯式定氮发及Folin-酚法对每步提取液的蛋白质量,比活力进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并确定最简单有效地蛋白质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标准曲线制定的关键方法。最后,采用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与其他测点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法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结合以上每步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提取纯化时的关键步骤及相关问题讨论。实验确定蔗糖酶的最适PH值等于5,最适温度为35度,(待修改) 关键词:蔗糖酶提取纯化酶活力蛋白质含量 1.文献综述 蔗糖酶蔗糖酶(Sucrose,EC 3.2,l_26) 又称转化酶(Invertase)。1828年Dumas等首先指出酵母菌发酵蔗糖时必须有这种酶的存在。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所以甜度增加。按水解蔗糖的方式,切开蔗糖的B—D一呋哺果还原力增加,又由于生成蔗糖酶可分为从果糖末端EC 3 2.1,2o3 和从葡萄糖末端切开蔗糖的—D一葡萄糖。苷酶( — uc呻 d丑se EC 3.2.1,20)。前者存在于酵母中,后者存在于霉菌中,工业上多从酵母中提取。 蔗糖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经过提取,提纯,酶活力测定,比活力,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分子量测定,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结果又较大的影响。 1.1 蔗糖酶的提取 现阶段主要存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提取方法的提纯环境的要求不同,且提纯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如下:表1 不同蔗糖酶提取方法比较 蔗糖酶提取方法提取液酶活性实验优点实验缺陷 甲苯自溶法偏低试剂简单、价格低 廉其耗时长、重复性差、酶活性低 冻融法一般,是甲苯自溶 的534倍。可以确定提取蔗 糖酶的最佳条件 耗时长,操作繁 杂。

微生物论文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根据 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根据各医院临床检验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在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我国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因此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方法 1.1采前管理 生长环境对果蔬在生长期间有着重要影响。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土地状况、有机肥使用、灌溉方式及水源等几个方面。 土地状况:来自几年内饲养过牲畜或曾经放过牧的土地中的灌溉水源极易引入病原细菌。某些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如Salmonella(沙门氏菌)和Listeria(李斯特氏菌)在用来农田灌溉的污水污泥中能存活数月(Robert,1999)。另外,洪水流经的区域会对良田和下游水域造成污染,应该对其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控制果蔬在生长期间受病源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使用近期圈养过或放牧过家畜和发过大洪水的土地。这对货架期短的速食果蔬产品更为重要。 有机肥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来自牲畜或人粪便中的致病细菌,应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另外,,腐熟的池塘污泥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并且含有重金属污染。 灌溉方式与水源:自然的地表水如峡谷、湖泊、池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用作灌溉水前需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存在是灌溉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地下水不易滋生病原体,但需要进行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另外,过度灌溉比滴灌和喷灌更容易扩大病原菌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果蔬的污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直接喷灌也易污染果蔬产品。用污水灌溉也易污染果蔬产品,在采前用污水灌溉比在果蔬生长早期灌溉更易污染。加工企业应提前了解拟加工果蔬产品的灌溉水源、水贮方式、是否放养过牲畜、灌溉方式以及是否进行食品安全测试等。 1.2采收 新鲜果蔬产品一般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收人员在使用辅助工具时,一方面要注意工具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要避免对果蔬产品产生机械损伤。有机械伤的果蔬易被病原菌污染,不耐贮运且影响其商品价值。人工采收可能也会因工人带有病原菌而造成污染,因此采收工人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且要随时监控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要在田间作业附近提供洗漱间与洗手用的消毒措施供工人使用,以减少原初产品的污染机会。果蔬采收时用的容器应具备以下条件:无毒,无病原菌,易操作且清洁,无外露材料如钉子、木材碎片等,以避免果蔬被污染与损伤。在美国,只有得到美国农业部或食品医药管理局许可的包装容器才能在

生化工程论文

啤酒发酵 摘要:根据工业啤酒发酵生产过程和方法,粗略的介绍其生产流程及影响因素,同时介绍啤酒种类及酒槽的利用。 关键词:啤酒发酵,,露天锥形发酵罐,啤酒种类,酒槽饲养。 啤酒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啤酒工业在中国有了飞速发展,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家。作为第一,我国更应该将这项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是这项技术得到发展。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是麦芽汁中的主要可发酵糖分,啤酒发酵过程是指啤酒酵母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麦汁中的可发酵性物质而进行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啤酒就是啤酒酵母在生命活动之中所产生的产物。由于酵母菌类型的不同,发酵的条件和产品要求、风味等的不同,造成发酵方式也不相同。根据酵母发酵类型不同可把啤酒分成上面发酵啤酒和下面发酵啤酒。一般可以把啤酒发酵技术分为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现代发酵主要有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连续发酵和高浓稀释发酵等方式,目前主要采用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 啤酒酿造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等。其生产大致可分为麦芽制造﹑啤酒酿造﹑啤酒灌装3个主要过程。

现在啤酒生产的方法主要有七种,分别是: (1)浓醪发酵﹕1967年开始应用于生产。是采用高浓度麦汁进行发酵﹐然後再稀释成规定浓度成品啤酒的方法。它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设备的条件下提高产量。原麦汁浓度一般为16°P左右。 (2)快速发酵﹕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量。快速发酵法工艺控制条件为﹕在发酵过程某阶段提高温度﹔增加酵母接种量﹔进行搅拌。 (3)连续发酵﹕1906年已有啤酒连续发酵的方案﹐但直到1967年才得到工业化的应用。主要应用国家有新西兰﹑英国等。由于菌种易变异和杂菌的污染以及啤酒的风味等问题﹐使啤酒连续发酵工艺的推广受到限制。 (4)圆柱圆锥露天发酵罐﹕目前最常用的啤酒生产方法,1966年起开始应用于生产。其主要优点为﹕可缩短发酵周期﹐节约投资﹐回收CO2和酵母简便﹐有利于实现自动控制。目前单罐容积在600Kl 的已很普遍﹐材质一般为不锈钢。 (5)纯生啤酒的开发﹕随著除菌过滤﹑无菌包装技术的成功﹐自70年代开始开发了不经巴氏杀菌而能长期保存的纯生啤酒。由于口味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有的国家纯生啤酒已占整个啤酒产量的50%。 (6)低醇﹑无醇啤酒的开发﹕为汽车司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饮用的一种清凉饮料。它的特点是酒精含量低。无醇啤酒酒精含量一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方法及检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临床检测中心 生物化学实验——是把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控的实验分支。 一个生化实验的最后测定结果应包括四大部分来完成。 一、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二、实验检测技术(手段)生化仪的分析技术。 三、质量控制程序(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仪器、试剂、人员五要素。 四、临床意义(目的)咨询服务、异常结果的解释。 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设计,首先要找出所检测的化学特性,如测定体液(首先是血液)中酶的含量血液中除少数酶(如凝血溶血酶、铜氧化酶及假性胆碱脂酶等)含量较多外,血液正常生理状况下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每毫升含微微克(Pg)水平,要直接测定如此微量物质是相当困难的。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全部酶蛋白分子含量(不论其有无活性)而用化学方法测定只能测定酶的催化活性,间接计算出酶的含量。目前利用酶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测定酶蛋白,同时还可以测定三大代谢的产物,如糖、脂类、蛋白质、这样也就建立起利用酶促反应的一级反应测定代谢物的方法。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只有当酶反应为一级反应时,才能准确测定底物含量,(如测定血糖、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从此在临床试剂盒的方法中出现了以酶为试剂测定各种代谢产物。 临床化学方法的分类 特别是自动生化仪方法的特点 以往临床化学实验都采用比色法进行各个项目的测定,这是因为比色法具有微量、迅速、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的生物体体液中各项物质测定。 在一般比色法中,手工使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各种反应溶液的吸光度,但由于很难控制测定时间和反应温度,很难准确记录反应过程中吸光度变化,因此,毫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呈色反应达到完全或者反应达到平衡时,吸光度达到稳定时才进行测定。即所谓平衡法或终点法。 但自从自动生化仪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情况。通过各项先进技术,人们可以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并可以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这样大大开阔了临床化学家对方法选择。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这样不仅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进行一些用常规比色方法不能进行的测定。如测定酶反应的初速 度(V o )等等。测酶初速度(V o )只能用分光光度法。 因此,用好自动生化仪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对自动生化仪可以提供的测试方法类型有所了解。 生化自动分析仪特点: 1 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 2 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3 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 分析方法的分类

常用生化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及参数设置

常用生化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及参数设置 一、常用生化检测项目分析方法举例 1 ?终点法检测常用的有总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法)、结合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 法)、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血清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总胆汁酸(酶法)、葡萄糖 (葡萄糖氧化酶法)、尿酸(尿酸酶法)、总胆固醇(胆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钙(偶氮砷川法)、磷(紫外法)镁(二甲苯胺蓝法)等。以上项目中,除钙、磷和镁基本上还使用单试剂方式分析因而采用一点终点法外,其它测定项目都可使用双试剂故能选用两点终点法,包括总蛋白、白蛋白测 定均已有双试剂可用。 2 ?固定时间法苦味酸法测定肌酐采用此法。 3 .连续监测法对于酶活性测定一般应选用连续监测法,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 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丫谷氨氨酰基转移酶、淀粉酶和肌酸激酶等。 一些代谢物酶法测定的项目如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脲酶偶联法测定尿素等,也可用连续 监测法。 4 ?透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可用于测定产生浊度反应的项目,多数属免疫比浊法, 载脂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抗"0"、类风湿因子,以及血清中的其他蛋白质如前白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等均可用此法。 二、分析参数设置 分析仪的一些通用操作步骤如取样、冲洗、吸光度检测、数据处理等,其程序均已经固化在 存储器里,用户不能修改。各种测定项目的分析参数(analysis paramete )大部分也已设 计好,存于磁盘中,供用户使用;目前大多数生化分析仪为开放式,用户可以更改这些参数。 生化分析仪一般另外留一些检测项目的空白通道,由用户自己设定分析参数。因此必须理解各参数的确切意义。 一、分析参数介绍 (一)必选分析参数 这类参数是分析仪检测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参数无法进行检测。 1 ?试验名称试验名称(test code )是指测定项目的标示符,常以项目的英文缩写来表示。 2 .方法类型(也称反应模式) 方法类型(assay )有终点法、两点法、连续监测法等,根据被检物质的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对于生物化学这一门科学,大家有什么了解呢?知道怎么样书写一份生物化学的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理论性密切联系的学科。为探索一套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又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分析生物化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完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组合等理论教学改革和增添实验设备购置、开展新项目、加强学生实验技能、改变考核方式、培养科研意识等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一、生物化学特点 1、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建立在分析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2、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要求强。近年来随着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

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因此,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理论教学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选择与确定多由教师掌握,而这种选择很难适合每个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惟师是从”专制型师生关系,构建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要求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切磋授课经验,集体备课,通过专业学习,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广搏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熟悉实验操作、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3、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

2020智慧树,知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临床生物化学是 选项: A: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B:一门独立学科 C:研究器官、组织、人体体液的生物化学过程 D: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主要基础 答案: 【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2、判断题: 临床生物化学主要以体液为检测对象。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判断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多选题: 目前临床检测标本包括: 选项: A:骨骼 B:脱落细胞 C:血液 D:尿液 答案: 【骨骼 ;脱落细胞 ;血液 ;尿液 】 5、多选题: 目前临床监测对象包括: 选项: A:妊娠期体内胎儿 B:出生后的病人 答案: 【妊娠期体内胎儿

;出生后的病人 】 6、多选题: 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 : 选项: A:急诊生化检验 B:普通生化检验 C:床旁生化检验 D:特殊生化检验 答案: 【急诊生化检验 ;普通生化检验 ;床旁生化检验 ;特殊生化检验 】 7、判断题: 根据不同的疾病,对检验项目进行合理的组合,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提高疗效和预后评估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急诊生化检验;开展临床紧急需求的、小规模的检验项目,能迅速地汇报检验结果.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9、判断题: 床旁生化检验:一些小型的生化分析仪放置在病人床旁或医疗现场 ,使得能快捷、方便地得到检验结果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10、多选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需要: 选项: A: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B:增强与临床的沟通及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咨询 C: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答案: 【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增强与临床的沟通及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咨询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