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黑天鹅》

合集下载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影评

有感于《黑天鹅》为什么看《黑天鹅》?说实话是因为娜塔莉波特曼,第一次看见她是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时的她虽然年纪很小,也是第一次参加演出,但是不可否认是她的表演确实很有灵性,将少女马蒂尔达演绎的丝丝入扣。

怀着对她的期待看了《黑天鹅》,看过之后惊叹于她演技的成熟以及这部电影本身的魅力。

《黑天鹅》不同于标准式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这部电影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它以细节显示着女主角心里的变化,首先,让人有第一感觉的是色彩的变化,影片的基调是以冷色调为主,妮娜和他妈妈所住的地方,黑黑的一条走廊,舞蹈室里清冷的灯光。

一开始女主角妮娜的主要色调为粉色,粉色是代表纯洁童真的颜色。

妮娜听从妈妈的话,对芭蕾舞抱有希望,心里充满阳光,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当她走进贝丝的化妆室偷偷拿走贝丝的口红时主色调变为了灰色,她看见了自己心中的欲望与贪念,后来当莉莉给了她那件黑色背心后,她逐渐变成了灰色,而这时莉莉却是黑暗的化身,莉莉的主色调以黑色为主,这显示了妮娜对她的定位---黑暗的化身,妖冶,充满诱惑力,妮娜开始抗拒妈妈的话,晚归,泡吧,醉酒,服兴奋剂,把门别上不让妈妈进来,这都说明妮娜的黑天鹅状态在一步一步的侵蚀着她,她享受着逆反的快感同时来自于舞蹈的压力也让她逐渐出现了幻象,直至影片最后,她杀了幻想中的莉莉成为了完美的黑天鹅也就是影片的高潮完成最后的蜕变。

其次,这部影片整体节奏是最为出色的,起承转合是做得非常好。

在这种非靠悬念解谜为主打的片中,这种惊悚悬疑的手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导演编剧精心安排的。

目地就是自始至终牵引着观众,经常在紧绷和松弛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既不如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始终偏于平淡,也不似恐怖片那样频繁越界。

而是逐渐吸收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越来越投入,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直到最后气氛上已经烘托到一个高点时,同时将故事带入高潮。

这时观众心理彻底被击穿,心里上在最投入的时候受到最强烈震撼,效果极佳。

《黑天鹅》影片观后心得体会

《黑天鹅》影片观后心得体会

《黑天鹅》影片观后心得体会《黑天鹅》讲的是一个芭蕾舞蹈演员尼娜从一只压抑脆弱的白天鹅,终于释放出自己,蜕变为一只超越自我的黑天鹅的故事。

从取得天鹅湖的主角资格到舞台上的华丽转变,尼娜背负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有来自苦苦请求导演给自己机会的压力,她的母亲的压力,有来自象征着黑天鹅的前天鹅湖女主角贝丝的和竞争对手莉莉的压力,还有对自己深深的苛近完美的压力。

尼娜善良、美丽、软弱、单纯,这是她本来的面目,象征着纯洁无暇的白天鹅。

而心中的黑天鹅蠢蠢欲动,是追求自己的释放、是邪恶、黑暗、叛逆、诱惑、惊艳,被尼娜抑制住控制住的最深处的一面。

她的母亲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可是因为生下了尼娜,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母亲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女儿热爱芭蕾,同时一直尽力做到母亲的要求,刻苦训练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尼娜和母亲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她爱她的母亲,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主角时第一个打给母亲,告诉她自己的激动喜悦。

她顺从她的母亲,对母亲的有深深愧疚,也深知母亲的恐怖。

比如在母亲为了给她庆祝,让她吃掉蛋糕,尼娜并不想吃,母亲转身就要丢进垃圾桶。

心中的叛逆是她一直压抑着的,耳边围绕着是母亲口口声声的宝贝甜心,墙上挂着是母亲年轻时的舞蹈的照片和画,尼娜再也不想听到母亲对自己寄托她没有完成的梦想,她要挣脱母亲的期盼和束缚,还有她对自己更苛刻几近完美的要求。

尼娜自虐,自己伤害自己时全然不知,已经造成了伤害了才后知后觉,万分悲痛。

母亲也知道女儿压力很大,而且还有自虐的倾向,总是要检查尼娜后背上的伤。

战争终于爆发了。

尼娜跟着莉莉去了夜店,喝了下了药了酒,释放出自己真实的压抑着的感情。

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幻觉。

第二天排演,尼娜迟到了。

当她发现莉莉要取代她的位置时,她体会到了天鹅湖前女主角贝丝被取代了的恐惧痛苦的滋味,也目睹了贝丝过激的自残、自暴自弃的行为。

尼娜内心深深的悲伤恐惧一直有增无减,心中的黑天鹅黑暗的一面挣扎着要撕裂白天鹅的面具,矛盾纠结的内心愈演愈烈。

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作者:伍佳欣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摘要: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复杂性格和自我觉醒。

关键词:《黑天鹅》;妮娜;精神分析;双重人格;神经症人格一、母亲管教之下妮娜的性格(一)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已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妮娜的母亲艾瑞卡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对自己女儿的管教令人窒息。

因为她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了舞蹈生涯,所以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并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在母亲的影响下,妮娜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在强势的单身母亲的管教下,妮娜形成了温婉、恭顺、谨慎的性格,同时渗透妮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舞蹈技巧有余而热情不够。

在妮娜向托马斯争取演天鹅皇后时,遭到强吻。

被压抑的欲望总是需要一个突破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妮娜把她的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在自我抚摸和对竞争者莉莉的性幻想中。

妮娜的复杂性格被折射在了她的复杂性欲上。

(二)妮娜的双重人格从妮娜母亲在生活上对妮娜无微不至的照顾,妮娜在芭蕾舞上要求自己必须完美更是可以窥视到妮娜母亲对其人格的影响。

妮娜之母,亦父亦母的双重形象,对产生妮娜父权和母权两方面的控制,这直接导致了妮娜自我意志的分裂,同时具有白天鹅的温顺、懦弱和黑天鹅的攻击性、叛逆性。

二、导演托马斯影响下妮娜的性格成长《天鹅湖》剧组导演——托马斯,他一袭灰色装束,对艺术精益求精,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给人以高雅、精致的印象。

(一)“潜规则”当妮娜想得到梦寐以求的角色饰演时,她等在托马斯的门外,首次拆散了发髻,涂上了口红,尽管她还不大习惯,她不得不利用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

面对托马斯的夸奖,妮娜脸上没有任何释然和欢喜,反而变得更焦虑、更慌乱。

当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了她时,如果是有心计的女人肯定会将计就计,而妮娜却咬了上司一口。

影评《黑天鹅》

影评《黑天鹅》

解封桎梏下的黑天鹅——《黑天鹅》影评XXX学院XXX班XXX2016********引言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震颤一下翅膀,洁白无暇的羽毛便随之浮出水面,托举着她轻盈的身体飞向天际——原来竟是一只象征圣洁与美好的白天鹅。

像凌空中纷纷扬扬浮动的白雪,闪烁着纯粹耀眼的光。

那画面旋转、旋转,白天鹅化作身着芭蕾舞裙的少女。

少女她旋转、旋转,在舞台的最中央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一、从情节窥探蜕变电影《黑天鹅》中的女主角Nina便是这样一只白天鹅。

她圣洁、纯粹,一尘不染。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她,作为一个芭蕾舞者,竟是不完美的。

她不够完美,因为她缺少了另一种东西,一种隐秘黑暗因素。

这种因素,是人内心的欲望、丑陋、虚妄,但却直戳人内心的真实,就如同一只黑色天鹅。

年轻的少女Nina从小受到芭蕾舞者母亲的管教。

平庸、保守的单身母亲时时束缚着她。

身为一个成年人,她已经习惯于退让,习惯于藏匿心中的欲望。

而只是这样,那种黑色因素的缺憾成为Nina获得天鹅皇后这个角色的阻碍。

尽管总监托马斯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她,但是替补天鹅皇后的出现却让Nina心中恐惧而又不安。

当Thomas问Nina,“You enjoy making love?”时,Nina整个人都懵了:“Excuse me?”“Come on,sex,do you like it?”Thomas继续问她,Nina的反应是一阵沉默,这些听起来令人羞耻的词汇使她深深地低下了头。

Thomas似乎明白了Nina之所以无法完美展现黑天鹅这个角色的原因。

黑天鹅,代表人心的负面,需要舞者展现出发自内心的情感,只需一抬头、一勾手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把所有人魅惑,而天真纯洁的友谊Nina却恰恰做不到这一点。

在对自我意识的不断探索过程中,Nina逐渐从懵懂中苏醒,也逐渐开始懂得了黑天鹅的真谛。

她经历了争夺角色的恐惧,学会了反抗。

白天鹅就这样逐渐成长为黑天鹅。

二、从音乐感受情愫电影《黑天鹅》的配乐是整部电影的一个亮点。

听,那些破茧成蝶的声音——电影《黑天鹅》影评

听,那些破茧成蝶的声音——电影《黑天鹅》影评
此入戏的电影了。
妮娜骨子里的叛逆 : 偷偷拿走贝丝的 口红 、 背 上的抓痕 、 夜
色 中迎面而来f 充满魅惑的 “ 自己”。
自从得 知 自己被选为 《 天鹅 湖 》 的主角之 后 , 为了达
到舞蹈 总监托马斯所 要求的 “ 黑天鹅 的境界 ”, 妮娜本性
《 黑天鹅 》 讲述了一个 舞者 去追求 自己梦想角色的过

她女主角位置的竞争者 。 从此她变得多疑、 学会猜忌 , 种种 不安与痛苦也 目渐笼罩着妮娜 ,直至她 出现 了各种幻觉 , 直至她终于 发狠撞碎 了镜 子 , 扎死 了对手 , 最终在现 实与 梦幻混淆的舞台上 , 羽化为黑天鹅 。
从深度 主观 心理分析 , 妮娜在 束缚下低头 、 抹煞 自身
本能需求的时候 就变成 了 “ 善”的白天鹅 , 无视束缚 、 为 自 身本能去杀 人的时候就变成 了 “ 恶 ”的黑天鹅 , 这种 人格 分裂简单而真实 。影片 中的 “ 善”是无力的 , 是懦弱的 , 而 “ 恶” 却是强大的 , 魅 惑的 。 有 人称 《 黑天鹅 》 是《 红菱艳 》 和《 彗星美人 》 精髓的 集大成者 , 一部描 写在 娱乐圈 “ 不疯癫 不成魔 ” 的励 志范 本, 也是一次让受众审视 自我 , 回归本我的心灵旅程 。
在讲现实中的故事 , 而是一位舞者 自我束缚 、 挣扎、 搏击并
练舞而展开 , 导演 将镜头紧贴女 主角的 日常生活 , 而 由此 所 映射 出的偏执于幽 闭的内心所表现 出的一系 列异常 行 动让观众不寒而栗。 潜伏在妮娜体内的 自我与本我之间的 争斗渐渐展 开……
女主角妮娜 原来是一个 在母亲 的管束下 的听话温顺
的女儿 , 粉色的房间 , 陈列着各种毛绒玩具 , 与母亲轻声细 语地对话 , 甚至服装与言行无不体现了妮娜这一角色 的小

电影《黑天鹅》解析:晚熟少女的蜕变之舞

电影《黑天鹅》解析:晚熟少女的蜕变之舞

电影《黑天鹅》解析:晚熟少女的蜕变之舞展开全文雏鸟长成亭亭玉立的天鹅,需要忍受浑身插满羽毛的痛苦;而一个人要想蜕变,须得突破现实的束缚。

生活在父母过分呵护和控制下的孩子,他或她的蜕变,必然会造成与父母的决裂,甚至血腥的暴力与自残也是不可或缺的成长方式。

而新来的芭蕾舞导师托马斯是个生性风流,很有魅力与眼光的成年男性,他想选拔出一名舞员担任剧院里《天鹅湖》的主演,条件是该舞员可以驾驭剧中分别象征“邪魅”与“纯洁”黑白二色的两只天鹅,而大家清楚,他所选出的女主角即将成为整个芭蕾舞圈的明日之星。

舞蹈剧《天鹅湖》讲述了一名女孩变成了善良的白天鹅,只有获得王子的真爱才可以打破魔咒变回人类;但邪恶的黑天鹅却魅惑了王子,失望的白天鹅跳下悬崖自我解脱。

自卑胆怯的妮娜身上具有白天鹅纯洁善良的品质,就连托马斯看到她面试时的物资时,也赞叹她是最适合白天鹅的演员。

可惜,作为完美主义者的妮娜,其规矩的舞蹈动作却无法体现出黑天鹅的放纵和邪魅,因而被托马斯宣判落选。

但怯弱的妮娜不肯就这么罢休,她涂抹着从贝斯那儿偷来的口红,来到托马斯的办公室,请求导师再给她一次机会。

抹口红是人物刻画的重点,一直不施粉黛的妮娜却悉心打扮了一番私下会面导师,说明她潜意识里“希望拿下这个角色,哪怕出卖色相也在所不惜”。

导师看出了妮娜的野心,便顺势在办公室中和她接吻。

而面对导师的调情,妮娜如受到惊吓的小手,咬伤了托马斯嘴唇,慌乱逃离了办公室。

原本托马斯已经定下了出演《天鹅湖》的女主,但刚刚妮娜的举动,让他看出了妮娜纯真如小女孩的气质下,藏匿着黑天鹅的秉性。

所以他最终定下由妮娜出演《天鹅湖》的黑天鹅与白天鹅。

得知自己入选的妮娜,在公共洗手间激动地向母亲宣布这一消息;等到她走出洗手间,才发现有人在外面的镜子上写下了“whore”这个表达荡妇羞辱的词汇。

妮娜的母亲年轻时也是名芭蕾舞演员,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得知,她在年轻的时候和男人偷食禁果而怀孕,在生下妮娜后因为美貌不再,名声事业被毁,不得不离开舞团。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影评《黑天鹅》影评影片从开头到快结尾之前几乎都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女主角Nina,尽管美丽优雅,身材却过于单薄,表情更是苦大仇深,幽怨委屈,有林黛玉的柔弱却没有林黛玉让人怜惜的感觉。

她保守懦弱,一举一动无不畏畏缩缩,没有半分举止大方可言,一点点小事就会惊慌惊恐,每一次跳舞,都恪守一板一眼,没有半点魅力可言。

生活中也充满压抑,练习芭蕾舞占据了她绝大部分时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娱乐。

除了妈妈以外没有亲密的朋友,连成年了出门见什么人还要经过妈妈的允许向妈妈报备。

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她的性格,后来影片表现出的她有精神分裂症我们甚至完全可以预料到。

究其过度压抑而导致的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她的妈妈对她的教育与束缚。

Nina的母亲怀上私生女Nina而不得不终止舞蹈生涯,无法原谅由于性冲动所带来的后果而成为了一个禁欲主义者,于是Nina便从此活在了暗无天日的性压抑的生活之中。

自我和超我严格地控制着她,一切有关“性”的蛛丝马迹都不能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于是我们能看到一个二十多的女孩房间中依旧保持着少女时期的模样,永远只穿粉红色和白色的外衣这些外在的表征,当男人直接地向她表达种种性暗示,Nina惊异、意外、羞怯、躲避、言辞闪烁、不知所措……俨然一副“呆板”的典型形象。

也难怪Nina会有精神分裂症,因为这样的生活过于脱离实际,过于压抑了。

无疑这样的生活是不健康的。

在电影中Lily是一个与Nina完全相反的人,她不压抑自己,无论是心情练习芭蕾舞还是生活,她是一个如此真真切切,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她懂得爱自己,也懂得关心他人,Nina一个人在练功房哭泣,她看见会过去安慰会主动地去关心她;她会为自己想要的去努力,也会别人获得成功而欣喜,Nina成功演绎出黑天鹅后Lily会去后台表达由衷的敬意与真心的祝贺;她不压抑自己,在看到看到Nina压力太大带她去酒吧尽情狂舞释放压力。

这样的人,是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她生命中所有快乐的动因不仅仅只有来自自身,还有来自于他人的互动之中。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影评
毕竟,一觉醒来,生活还得继续。
这就是一种平衡,好似玻璃瓶中的你和你在激烈的打斗与争吵中最后还是选择握手言和,你们知道不需要完全的消灭另一个自己,你们知道两个个体同样是可以共存在一个玻璃瓶中。
所以说,世间万物很难有一个绝对,因为除了非常极端的毁灭,你永远无法阻止现实的发展。
就像很多人在迷茫、困惑、愤怒、悲哀、绝望甚至窒息后,通过自我或者他人的调节来缓解自己的内在冲突。
我们都是装在瓶中的人,这个瓶子也许是你内心最纯净的境地。阻碍了外界残酷的现实以及坎坷艰辛的问题的入侵。然而,当太多的繁乱,太多的迷茫让这个原本透明的玻璃瓶变得浑浊不堪时,你的心也许就被压抑在了一个类似黑色盒子的狭隘空间里。似乎没有了光明,一切都变得暗淡。你在黑暗中慌乱与恐惧,想要呐喊却发不出声音。于是积蓄的不安促使了一种腐化的质变,从外到内,黑暗滋长了另一个自己,试图侵蚀萎缩在角落里胆小脆弱的自己,然后打破玻璃瓶,完全的释放出变质的存在。
对于人性的挣扎与抉择。我想,活在现世的你我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少的内心斗争与忐忑,我们总在一种不断的挣扎与抉择中生长开来。从柔软变得坚硬,从怯懦变得无畏。就像我说的,很多时候你是看的到不同的自己艰难的决斗的,但是,毕竟绝对极端而变化的人只是少数,毕竟电影还是一种艺术为首的放大。所以,大多数人在自我人性斗争后还是会回归一种平静的状态,继续生活,继续没有结束的事情。向着大流慢慢前进。
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正如表面看来过于善良温存的人往往却有非常倔强残忍的一面。你的心就是一个玻璃瓶,长久以来,在外界的约束与感染下,玻璃瓶里一直住着一个你保存所有你所知晓的规则与道义的自己。然而,在经历了越来越多的是非之后,你觉得压迫愤怒不安,无数让你难以承受的情绪不断堆积,于是,终有一天,回眸,你看见玻璃瓶里另一个微笑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黑天鹅》
【摘要】影片《黑天鹅》讲述芭蕾演员nina担纲《天鹅湖》主演,一人饰演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和魅惑贪婪的黑天鹅两个截然对立的角色。

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nina悲剧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声音;男权主导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是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

世界级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nina,和同样曾是芭蕾舞者的母亲住在一起。

她的全部生活几乎都被舞蹈所占据,但每当回到家中,母亲对她强烈的控制欲又让她感到窒息。

当舞团的艺术总监thomas宣布要在新的演出季中换下《天鹅湖》的首席女演员贝斯时,他要求首席舞者能够分饰两角,既要演出代表纯洁与优雅的白天鹅,又能诠释代表着邪恶与淫荡的黑天鹅。

nina对白天鹅的演绎堪称完美,而另一位演员lily则简直就是黑天鹅的化身。

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

关于影片的主题内涵,大多数影评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的,有论者以神经症、人格阴影理论来诠释nina,有论者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nina,也有论者认为nina 的悲剧是“本我与超我的自残”所导致的“自我人格分裂”。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影片进行剖析,因为一方面影片对女性
深层心理的深刻揭示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立场;但另一方面菲勒斯中心的男权主导意识弥漫,制造出具有迷惑力的假象,对观众产生误导作用。

一、强悍的女性声音
《黑天鹅》女性主义立场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nina 与母亲之间那种既相爱相依又充满了紧张、焦虑而彼此伤害的母女关系的展现;第二是对女性情欲与艺术创造力关系的探讨。

(一)残酷而真实的母女关系
影片相当完整地表现了nina从温顺的乖女儿到开始反感母亲的管束、从情感叛逆到行动反抗并最终完成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

nina母亲是一位失意的芭蕾舞者,年轻时因为与导演暧昧怀孕。

出于母性本能,她不忍放弃这个小生命,于是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芭蕾。

单身母亲倾注全部心血培育女儿长大,而且女儿成长得那么优秀,这给母亲带来欣慰与骄傲。

但在母亲的深层意识中,为女儿做出的牺牲是抹不去的阴影和隐痛,它们就像毒素一样日积月累地侵蚀着母亲的情感。

在母亲nina无微不至的关爱的背后是母亲专横的意志和控制欲,那是母爱的另一面。

她要女儿永远是自己的sweet girl,因为她在女儿的臣服中获得满足感;她渴盼女儿功成名就,因为那是她未竟的舞台梦想在女儿身上的延续;她对nina与舞团总监thomas之间的关系充满猜忌和焦虑,因为她曾经历相似的境遇并开启了不幸的人生之路;她对女儿叛逆行为的反应如此歇斯底里,因为那是她自我牺牲而生成的怨愤在多年积压后的总爆发。

实际上,母亲代替了男性的权威,凝视监管着其他女性,而她本人却正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现在的她,已经拿起了想象中的权杖,成为男权社会的卫道士,监管着她的女儿。

更进一步的说就是,在男权社会,男性的权力制度已经内化为女性的自我道德约束,这种内化的权力机制使母亲在追求自我意识的旅途中放弃了自我,回到男性的构建中。

(二)女性情欲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
nina饰演黑天鹅首先面对的是“性”与“情欲”的问题,所以thomas 给她布置回家的功课“touch yourself”,nina的自我成长就是从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开始的,身体的喜悦震颤伴随而来的是她性别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萌芽;在梦境里体验了与舞友lily 肌肤相亲的性高潮后,nina 饰演黑天鹅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而当她彻底摒弃依附型人格拥有了自我意志与力量之后,她才在舞台上真正完成了令所有人惊艳的黑天鹅形象。

对女性情欲的探索是影片表达女性声音的另一方面。

“黑天鹅”并非“邪恶”的代名词,而是代表着女性被压抑的原欲本能,它是情欲以及由情欲而生发出的力量。

nina 成为天鹅皇后,她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炼狱过程展现的就是女性被压抑的真实,是她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也是她对自己潜在的黑暗世界的探索过程。

相对于家喻户晓的传统《天鹅湖》故事中白天鹅美丽善良纯洁无暇,黑天鹅妖艳魅惑诡计多端,两者互为善恶两极的特点,影片告诉我们,这样两极对立的“仙女”与“恶魔”的女性形象完全是男
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女性的臆想,她们从来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来不是在这两个极端的,她们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但影片在张扬这样尖锐高亢的女性主义声音的同时,又伴随着与之不协调的甚至有冲突的男权文化中心的基调,两者相互混淆着纠缠着。

二、男权主导意识的弥漫
影片的第一男性角色thomas的身份是舞团总监,是绝对的权威者、领导者。

影片用烘托的手法表现thomas在片中的第一次出场:全景,宽敞的练功房,众演员们在舞团老师口令下跟随着音乐节拍练习基本功;thomas自楼梯而下,俯视着所有人;意识到thomas 的出现,人群中似有小小的骚乱,有人整顿衣衫,音乐重新响起,演员们表演出更饱满的姿态。

这几个连贯镜头非常成功地烘托出thomas的男性权威地位。

接下来,他慧眼识珠让nina担纲主演,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致命伤在于把每个动作都做到准确无误却从来不会释放自己。

thomas 比nina 自己更了解她,他对她的优越感毋庸置疑,在nina 找寻自我的过程中每一个关键处都有thomas 的引领。

托马斯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地位,利用妮娜对他的信任与崇拜,指示妮娜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他指导妮娜如何解放自己,如何更好地演绎黑天鹅;他亲吻她、触摸她,而这一系列举动,恰如穆尔维所分析的电影中的性别权力关系那样,男性获得了对“叙事空间中的女人的控制和占有”。

最终,是他成就了nina所谓“完美”的演出,但同样是他,
最终让nina精神崩溃并最终失去一切。

不仅仅是nina,其他舞团女演员也争相向他献爱献身。

正是nina 等众多女性作为“勤奋学生”表现出的“尽职尽责”的反应,才将thomas 的男性魅力诗意化、神圣化,矗立起他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

thomas 身为舞团总监的权力地位与他的男性性别身份可谓相得益彰,权力地位更突出了性别身份,反过来性别身份又加固了权力地位,这两者不可分离,也由此成就了其性别的优越感。

波伏娃强调,女性只有选择像“自为”一样生存,像超越性“主体”一样以创造性的设计构筑自己的未来,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解放或达到完善。

反观nina。

虽然她具有一定独立意识,但始终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无法忘记自己的“他者”地位,她的全部生活内容便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当她被需要呈现黑天鹅的特质时,这就变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被要求同时扮演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现实生活中,女性也被提出了同样的诉求,一人分饰多角。

片中的nina由一只纯真、执着的“白天鹅”,最后却幻化成为邪恶、魅惑的“黑天鹅”,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超越,但是遗憾的是,这一超越的设计者却是男导演托马斯,女性虽然想作为“自在”超越自己,成为“主体”,但却依然无法改变男性强迫她所接受的“他者”地位。

三、结语
影片《黑天鹅》一方面表达出非常强悍的女性声音,另一方面又
弥漫着深重的男权文化。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载体,它最丰富地承载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气息。

《黑天鹅》所表现出的这种性别意识矛盾混乱的状态也生动地反映着我们身处的性别文化处境。

我们置身在一个女性作为性别主体的社会地位急速提高、女性意识极为张扬的时代,但同时积重难返的男权文化传统又处处留下雷区或陷阱,身为女性,对这样的文化处境如何保持警醒的审察能力,《黑天鹅》留给我们意味深长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潘延.冲突的声音——电影《黑天鹅》的女性主义解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2):47-51.
[2]陈晓颖.看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电影《黑天鹅》[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12-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