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提升城镇形象 加快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

造等诸多市政基础工程。目 城镇开发建设得 前,
到了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 , 赢得了各级领导 广 和 大群众 的肯定 和认可 , 了试验 区建设 的信 心 提振 和决心。
( 加快钧瓷文化产业发展 三)
推 进钧瓷艺术化 、 产业化、 市场化发展进程 ,
设置方案, 更换交通标识标牌, 确保环境整治效 果。深 八 开展忖 书魑 黼 活动, 定期督查
瓷文化刨意产业 园、孔家钧 瓷文化村等文化项
入神、 深水井配套等项目工程。加快南环路和镇 区道路复修工程建设,提升贺神路景观道路标 准, 做好禹神快速通道拆迁和舡 。继续完善文
化 路等基础酉羹 己 嘲施 建设 , 侈 广 山绿 加 渣 化治理 , 良好喊镇 。 营造
神 重镇作 为钧 瓷文化旅游 试验 区 的核 心
按照“ 整治脏乱差、 提升水路树” 的要求, 全 94 决策探索 l
一
开发详细规划》《 、钩瓷文化刨意产业园规划》 等
l2 1 1下 00
。 特别关注 本 目 办 位 河 省 地 备 心 栏 协 单 :南 征 储 中
提 升城镇 形 象 加快神厘镇钧 瓷文化旅游试 验 区建设
◎文/ 王景 宏
力提升城镇形象。累计投资—亿多元, 实施了南
环路、 西北环路、 镇区主干道、 电力改造、 讯线 通 路改造、 景观路灯设置、 河道清淤 、 文化景观路打
( 加 惜 唾 四)
建设
0 , 展
国钩瓷之都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国文 明 计和 土地收储工作 正积极开展。 、全 北朝 维 工 园 璃
尽快完成 钧瓷文化刨意 产业园滩
前期建设正加快推进, 大力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 开前 基 础工程建 设。 掂 动北 硫 工业园 尽
钧瓷知识概述课件

钧瓷的收藏与鉴赏
收藏价值
01 历史价值:钧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 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02 艺术价值:钧瓷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具 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03 工艺价值:钧瓷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 高,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04 投资价值:钧瓷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升 值空间,是投资收藏的理想选择。
装饰多样:刻花、 纹饰多样:山水、
划花、印花等多 人物、花鸟等多
种装饰手法
种纹饰
艺术价值
01
造型独特:钧瓷造型多样,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釉色丰富:钧瓷釉色丰富,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工艺精湛:钧瓷制作工艺精 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4
历史传承:钧瓷具有悠久的 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5
艺术价值:钧瓷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是陶瓷艺术的瑰
演讲人:_____________
01 钧 瓷 的 历 史 03 钧 瓷 的 特 点
02 钧 瓷 的 制 作 工 艺 04 钧 瓷 的 收 藏 与 鉴 赏
钧瓷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发展:元代开始衰落,明代复兴 地域:主要产于河南禹州 特点:釉色独特,有天青、月白、豆青等 工艺:采用手拉坯、注浆、印坯等工艺 艺术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05
出窑:冷却 后,进行筛 选和检验
钧瓷的特点
釉色独特
釉色丰富多样, 釉色自然形成, 釉色鲜艳明亮, 釉色具有较强
变化多端
具有独特的艺 具有较高的观 的层次感,立
术魅力
赏价值
体感强
釉色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不
易褪色
造型多样
钧瓷的文化意义与影响:审美的演变与传统工艺的传播

钧瓷的文化意义与影响:审美的演变与传统工艺的传播
李向垒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24(58)3
【摘要】钧瓷艺术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瑰宝。
本文首先介绍钧瓷艺术,着重对钧瓷传统工艺手工拉坯展开论述,第二部分研究钧瓷艺术从古至
今的审美演变,最后探究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通过研究钧瓷艺术的审
美演变与传统工艺的传承路径,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也为促进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李向垒
【作者单位】道玄钧工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中的审美生存及其意义
2.对电视传播中大众文化属性审美意义的思考
3.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
4.创作立场、传播方式与意义品格——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审美文化对比
5.创作立场、传播
方式与意义品格——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审美文化对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钧瓷造型设计理念

钧瓷造型设计理念钧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艺术之一,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绘画风格而闻名。
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首先,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以自然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钧瓷的设计师们常常取材于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如植物、花鸟等,使钧瓷的造型具有自然的流动和生机。
同时,钧瓷的纹饰和绘画也充满了自然的元素,如云雾、水波等,使整个作品更加具有生气和动感。
而通过锻造得到的钧纹纹饰则更加富有自然的姿态和变化。
其次,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在钧瓷的造型设计中,审美观念强调内外兼修,注重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注重容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形与神的一致性。
在形态上,钧瓷遵循身、口、底三件的构造,追求外形曲线优美、线条流畅。
而在内在结构上,钧瓷的设计注重稳定性和平衡感,以确保瓷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第三,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追求简约与典雅。
在钧瓷的造型设计中,注重简约、淡雅的审美观念,追求简洁的线条和纹饰,以及素雅的釉色。
钧瓷作品以色泽鲜明、层次丰富的釉色为特点,釉色的变化和渲染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淡雅的气氛。
而在纹饰的设计上,钧瓷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韵律感,追求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
最后,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钧瓷的设计中,往往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意境和哲学思考。
一些作品借鉴了古代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将文人情怀和瓷器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在纹饰和绘画中,钧瓷作品多以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为主题,如祥云、龙凤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祥瑞和吉祥寓意的追求。
总的来说,钧瓷的造型设计理念融入了自然之美、内外结合、简约典雅和传统文化精神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钧瓷风格。
通过对形态、线条和纹饰的设计,钧瓷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审美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钧瓷的造型艺术与时代特征

钧瓷的造型艺术与时代特征作者:李自伟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9期摘要:造型是体现钧瓷艺术价值和美观价值的重要元素,通过加强对钧瓷造型艺术和时代特征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内涵,将会对钧瓷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钧瓷;造型艺术;时代特征钧瓷诞生于唐朝,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其造型多样,在不同时代更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我国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钧瓷爱好者,他们对于钧瓷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增加其对钧瓷艺术的认识,使之明确钧瓷的艺术价值,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钧瓷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一、钧瓷的造型艺术钧瓷造型可谓多种多样,人们对于钧瓷的欣赏也是始于造型,从不同造型的钧瓷中人们可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感受到钧瓷的人文情怀,使得钧瓷艺术一直兴盛不衰。
从当前常见的钧瓷造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器皿类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器皿的旺盛需求使得器皿类造型的钧瓷应运而生,现如今钧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盛装物品的器具。
被用作器皿的钧瓷通常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使用者提供便利,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造型的钧瓷在生产时也越来越注重美观性,是钧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人物类有些钧瓷被制作成神仙或者名人造型广为流传,与其他瓷器不同的是,人物类钧瓷往往不是站立的,而是以不同姿态烧制的,可见钧瓷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人物的栩栩如生,这类造型的钧瓷也得到了不少爱好者的追捧。
(三)动物类一般来说,人们在看到动物类造型钧瓷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哪种动物,说明在进行动物雕塑时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用的线条是比较粗犷的,重点突出动物的力量之美;当然了,有些线条也比较细腻,可以让动物变得活灵活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享受。
(四)异形类这类造型的钧瓷诞生于20世纪,与传统钧瓷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再追求感官而是转变为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
艺术大师孙新要:柴烧钧瓷应传承发扬

艺术大师孙新要:柴烧钧瓷应传承发扬记者近日采访了艺术大师孙新要,有幸欣赏到了孙老师的钧瓷作品,此外还从孙老师那里了解了很多有关柴烧钧瓷的相关知识。
孙老师认为,柴烧钧瓷备受藏家喜爱,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钧瓷艺术大师孙新要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柴烧钧瓷是钧瓷艺术作品的一种。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而且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技艺,承载着民族的印记、河南禹州钧瓷人的智慧。
它用木材当燃料,釉色莹润、艳而不妖、丽而不俗,深受藏家青睐。
钧瓷艺术大师孙新要表示:“尽管柴烧钧瓷的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但以后也要坚持走柴烧钧瓷的道路。
因为柴烧钧瓷不仅仅只是烧制工艺的不同,她那温润的釉色,磅礴的气势,绝佳的整体表现力也令人如醉如痴。
作为一种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广大。
”柴烧钧瓷知识扩展阅读柴烧钧瓷是钧瓷艺术作品的一种。
它用木材当燃料,釉色莹润、艳而不妖、丽而不俗,深受藏家青睐。
柴烧钧瓷是一种传统的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钧瓷兴盛的宋代。
在禹州城内八卦洞附近的钧官窑遗址,宋代五大名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钧瓷古窑有两个火膛,分主火膛和副火膛。
在烧制时,先点燃主火膛,使主火膛的燃料得到充分燃烧。
窑温达到预定温度后,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炭化,并释放出大量一氧化碳。
这时,打开副火膛的火眼,膛内已经炭化的木柴开始燃烧,然后分别往两个火膛加柴,窑温达到1300℃。
该窑系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双乳状火膛窑”。
柴烧钧瓷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而且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技艺,承载着民族的印记、禹州钧瓷人的智慧。
钧瓷文化的三重境界

钧行天下·故事篇8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钧瓷文化无疑是河南乃至中国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
那么,钧瓷文化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可从三个方面做一浅析。
一、创新求变的进取精神钧瓷原是青瓷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能从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并形成一个独立的瓷种,靠的是勇于探索、创新求变的进取精神。
在宋之前,我国传统的色釉瓷基本以青釉为主。
天青、天蓝、月白原是钧瓷基本的容颜。
聪明的钧窑艺人从唐花瓷的变化中受到启发,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成窑变铜红釉。
这是中国瓷器艺人第一次有意识、成规模地以铜着色的创造。
钧瓷的创新被业界认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开了瓷器釉面五光十色之先河。
由釉色演绎出来的釉画,以独特深邃的意境、丰富多彩的纹饰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呈现出唯一的难以复制的特质。
铜红釉高温窑变工艺并非钧瓷所独有,只是钧瓷艺人创新求变的意识更强烈,勇于探索的步伐更持久,从而完成了钧瓷伟大的、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钧瓷艺人的创新之举,不仅使钧瓷跻身宋代五大名窑之列,还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历史绵长久远的钧瓷,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以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钧瓷无论从工艺到釉色,还是从造型到烧成,都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
钧瓷已成中国五大名瓷中恢复最好、发展最快、最具潜质的一个瓷种。
能够呈现这样的局面,当地党委、政府重视,钧瓷艺人努力自不可少,而优秀的基因则是助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
这个基因就是包容万色、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正是有了这样的气度和胸怀,才使得钧瓷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类艺术之长,并体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
瓷器的釉色基本分为单色釉和复色釉。
单色釉大致包括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系统、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系统和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系统。
复色釉又称花釉,釉面多种色彩交混,色彩绚丽,变化丰富。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名瓷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今仍备受珍视。
钧瓷的特点是采用青釉,并在釉面上呈现出独特的“云纹”效果,因此也被称为“钧云瓷”。
除了釉面的特殊效果,钧瓷的底足特征也是研究钧瓷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朝代的钧瓷底足特征入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宽足、内撇、外撇、矮圈、浅凹”。
这种底足的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唐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底部有一圈“烧痕”,这是由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三极烧制法”所致。
唐代钧瓷的底足设计精美,制作工艺高超,成为后世钧瓷底足设计的经典之一。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宋代是钧瓷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钧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细足、内撇、外撇、高圈、深凹”。
相比于唐代的钧瓷,宋代钧瓷的底足更加纤细,线条更为流畅,整体感觉更加优美。
此外,宋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底部的烧痕比唐代的钧瓷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宋代采用了更高的温度进行烧制所致。
宋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更加注重稳定性和实用性,为后世钧瓷的制作提供了借鉴。
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宽足、内撇、外撇、矮圈、浅凹”。
与唐代钧瓷类似,元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也比较简洁,但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稳定性。
元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倒圈”设计,即外撇的圈比内撇的圈更加宽大。
这种设计能够使钧瓷更加稳定,不易倾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细足、内撇、外撇、高圈、深凹”。
明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与宋代钧瓷类似,但是更加注重细节处理和装饰效果。
明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烧字”设计,即在底部刻上“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这是为了标明制作年代和制作人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孙慧菊 461000一、钧瓷文化的发源地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垕”字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禹州的千年古镇——神垕所独有。
《新华字典》这样解释:“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因窑火千年不衰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历史上,神垕曾因陶瓷而兴盛、钧瓷御用的同时,垕字也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
小故事:神垕四次受皇封唐玄宗时期,有次出游路过肖河南岸,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一座神庙,神像也被薰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薰到神前,侵犯神灵,为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于是地方官就将窑迁到了肖河北岸,自此就有了“神后(垕)”地名。
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宋徽宗时期,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夸“绝妙珍品”,当即提御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并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
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到了南宋高宗皇帝登基,又有钧瓷贡品进朝。
高宗皇帝看到“神后(上土下后)”两字,极为不悦,心说:“怎麽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
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
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
太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
”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
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
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
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神者,神灵也;垕者,后土也。
“神垕”即神灵佑护之地。
神垕是钧瓷的产地,钧瓷是神垕的符号。
钧瓷因神垕而神奇妙绝,神垕因钧瓷而享誉世界。
神垕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
生产实践证明,如果离开这些条件,钧瓷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真正烧制成功。
历史上,神垕就因钧陶瓷生产而兴盛了上千年。
明清时民谣曰:“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
”就是当时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二、钧瓷文化的发展史国之瑰宝——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因产于古之钧州(今禹州)而得名。
钧瓷是以典型的二液分相釉为基础,具有乳光效果的一类瓷器产品。
北宋中期,钧瓷产品从青瓷系当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在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的周围窑场中逐步成熟,北宋晚期已作为新瓷种迸发出惊世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宋钧瓷以小型器物为主,胎色灰白而胎质细腻,釉色淡雅匀净,玻璃质乳光感强,以天青、天蓝、月白、粉青为主。
另外,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钧瓷烧制中开始应用,并自然晕散,妙趣无穷,有了“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之说。
徽宗时,在古钧台附近八卦洞设立御用窑场烧纸宫廷用瓷,后称作钧台窑,其产品主要以陈设器,花器和生活器具为主,代表了钧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清末,随着收藏热兴起,钧瓷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就是指钧台窑的产品而言,也是史实。
南宋初期,钧瓷以雅静典致的风格在质量和造型上不断更新,主要生产日用器皿为主,影响不断扩大,此时铜红釉使用已成熟并广泛使用在钧瓷器物上,钧瓷开始呈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面效果。
同时,生产钧瓷的窑场范围也逐步扩大,到了元代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不仅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窑场生产,南方的湖南、四川、浙江等地也仿烧钧瓷。
清代末年钧瓷在中断数百年后开始复烧,特别是禹州知州曹广权主政时,创办公私合营的“钧兴公司”,为现代钧瓷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
建国后,神垕钧美一厂、钧美二厂、国营瓷厂等企业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钧瓷产品,同时培养了大批钧瓷人才。
宋金元钧瓷的主要差别:宋钧一般通体施满釉,胎体较薄,釉质细腻,精美异常。
金代钧瓷,施釉至足际,足底一般不施釉,釉较宋代略厚,棕眼较多,胎体比宋代稍厚。
元代钧瓷,施釉多至足际上几公分,釉厚而色胎体厚重。
(一)、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官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官窑,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今开封)建造,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定窑为民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二)、钧瓷工艺钧瓷是火的艺术,土的传奇。
钧瓷生产工序繁多,烧制不易,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
钧瓷胎骨釉药全部采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虎皮玉、阴阳土、玛瑙石、豆腐石等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冬霜寒冻,春风软化,然后再用源出嵩山的颍河水,练泥制釉,历经制泥、拉坯、造型、成型、修坯、晾晒、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故有“过手七十二、十窑九不成”之说。
(三)、钧瓷窑变钧瓷按照烧制燃料和窑炉的不同,主要有柴烧钧瓷、煤烧钧瓷、炭烧钧瓷、气烧钧瓷等类别。
不同燃料、不同窑炉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
简而言之,柴烧钧瓷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烧钧瓷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炭烧钧瓷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烧钧瓷釉层鲜亮,明丽浅艳。
(四)、钧瓷的“神奇妙绝”钧瓷之神在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作品,是巧夺天工的自然形成,恰如“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钧瓷之奇在开片:玉振金声,迸片行纹。
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透活欲滴,视如碎裂,好似“静卧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无鱼”。
钧瓷之妙在釉画:五彩渗化,浑然天成。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发现,灵动透活,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无二的窑变,使其自身特色更是奇妙,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钧瓷之绝在意境:境随意变,天人合一。
因浑然天成的窑变和端庄典雅的造型而形成艳丽绝伦的别致景观,赞曰“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佳句难描”。
(五)、钧瓷名家名品目前,禹州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杨志、杨国政),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晋晓瞳),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志、孔相卿、任星航、苗长强),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艺术大师。
(六)、钧瓷文化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瓷器能像钧瓷一样,能够如此完美承载、全面诠释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厚重与典雅、传统与现代、多元与主体,诸多难以兼容的特性在钧瓷身上不可思议的融为一体。
总结起来,钧瓷有诸多特有的象征意义:于器皿而言:钧无成对窑变无双珍藏首选礼品于个人而言:窑变人生大器天成励志首选礼品于文化而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鉴赏首选礼品于民族而言:和谐包容与时俱进国礼首选礼品近年来,钧瓷以古朴端庄的造型、神奇妙绝的窑变艺术被世人青睐,随着对钧瓷的宣传、研究和制作水平的提高,钧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艺品,已成为参与重要政治和社会活动、联谊交往的高端礼品。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钧瓷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各国首脑政要。
香港回归,钧瓷“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礼品赠给香港特区政府。
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天地人”系列作品——“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分别在2003—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连续三年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孔家钧窑“丰尊”、“海晏鼎”、“象天鼎”、“珠联璧合”、“共赢尊”、“坤元鼎”、“乾元鼎”分别在2006—201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连续七年作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谈到为何选择钧瓷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时说:“我们之所以选择钧瓷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不仅因为它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瓷,更重要的是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丰富的窑变神韵,从某种意义上传达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多极化国际环境中,古老的中国所坚持的那种厚重质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博鳌亚洲论坛所要向世界传达的信息不谋而合。
”三、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一)、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禹州以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积极实施钧瓷品牌塑造、神垕古镇开发、钧瓷产业提升、旅游资源整合四大工程,使神垕古镇面貌得到大改善,钧瓷产业得到大提升,钧瓷文化得到大弘扬,旅游产业得到大发展。
截止2012年底,全市钧瓷生产厂家达到186家,从业人员2.8万人,年产值达7.86亿元,年实现利税1.3亿元。
全市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艺术大师,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钧瓷品牌塑造工程近年来,禹州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弘扬钧瓷文化,极大地提高了钧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连续举办了七届钧瓷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钧瓷文化台湾行、香港行等一系列大型钧瓷文化宣传活动,录制了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禹州》,拍摄了由喜剧演员郭达主演的钧瓷题材电影《钧瓷蛤蟆砚》,排演了钧瓷题材戏剧《神器》,编纂完成了钧瓷类专业书籍期刊,将“地理标志产品•钧瓷”由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积极开展钧瓷烧制技艺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已通过文化部专家组评审,成功列入2013年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
钧瓷品牌战略的推进,使得钧瓷“名家、名窑、名品”的市场价值节节攀升。
在北京翰海2007秋季拍卖会上,大宋官窑创作的“天地人”系列钧瓷作品——“乾坤瓶”、“华夏瓶”、“祥瑞瓶”,拍出了35.3万元的高价;在北京纳高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已故钧瓷大师刘富安作品“大红袍钧瓷•梅瓶”和“大红袍钧瓷•益寿瓶”,均以134万的价格成交;在北京德隆宝2012春季拍卖会上,刘富安钧瓷作品“一统尊”和“益寿瓶”均以以230万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