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品国际化进程中英译问题对策论文
英语教育论文:探析陶瓷英译与接受美学

探析陶瓷英译与接受美学1 引言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
如何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and-white 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 和 white,其间加 and 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 greenporcelain,而是根据 17 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 celadon; 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 ware (惠宇,2003: 2152) ,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 purple-red-brown clay.这说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aesthetic value)判断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
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从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 association) ? 虽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 6-9) ,但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紧密相关的陶瓷领域,依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探讨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达到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 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 unfoldness)和阐释的不唯一性,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的”.所谓“期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如果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英语作文

如果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英语作文English: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world, Chinese ceramic art has been gaining more recogni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art world. The intricate craftsmanship,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ceramics have captivated art enthusiasts and collectors from around the globe.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ceramics can be seen in international art auctions, museum exhibi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ists. Additionally,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has made it easier for Chinese ceramic artists to showcase their works to a wider audience, further expanding their impact in the Western art scene.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s,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collaborative projects, Chinese ceramic art continu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stic traditions, foster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ancient art form.中文翻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的日益紧密联系,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艺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探讨

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首先分析了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以及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探讨了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提出了提高英译水平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英译中;归化;异化;策略1. 引言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其名称的英译对于推广和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等因素的影响,英译中存在着归化和异化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期为提高英译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景德镇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在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中,往往存在着归化和异化的现象。
归化是指将外来文化的名称或概念翻译成中文时,采用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习惯,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汉语表达方式相类似的翻译策略。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有所差异的翻译策略。
在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现象较为普遍,既有利于保留原文的特色,又有利于适应国内读者的习惯和认知。
4. 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在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
首先是词语的选择和搭配。
由于景德镇陶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名称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因此在英译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和搭配,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其次是文化的传达和表达。
景德镇陶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名称在英译中需要兼顾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国内读者的认知,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通俗性。
翻译是非遗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翻译是非遗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泛瑞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项目受到世界的关注,昆曲、京剧、书法、皮影、珠算等项目先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走到国外,展示非遗技艺,传播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非遗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而在中国非遗国际化的过程中,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而当下对于非遗的翻译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非遗的国际化发展。
一个项目多种译法:中国非遗项目在翻译的时候,常常出现一个项目多种译法的状况,如“缂丝”的英译就存在K’o-ssu、Kesi、Chinese silk tapestry、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等多种译法。
对于非遗的翻译,不同的翻译者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
非遗项目的翻译在大方向上,就存在音译、意译两条不同的翻译路径。
如果采用音译,考虑到非遗项目产生的地点,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按照方言来音译还是按照普通话来音译又是一大难题。
如果采用意译,那么对非遗项目本身的了解程度,又成为翻译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种种原因导致了一个非遗项目多种翻译方法这一现象的存在。
太极拳申遗折戟因翻译?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太极拳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早在2006年,太极拳就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太极拳开始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9月,联合国评委指出中国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十二个项目“定义上需要修改”,太极拳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折戟。
2014年3月31日,是“2015年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截止日,而太极拳的申报材料并未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太极拳第五次申遗的道路就此终止。
而下一次申遗,要等到2016年。
温县太极拳申遗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双军认为,目前太极拳申遗面临的最大困难,可以归结为申报文本的翻译问题。
非遗翻译困难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类民族特色鲜明的词语,以及诸多文化专有项,成为非遗翻译中的最大困难。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随着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博物馆展览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瓷器藏品被悉心保护和展示出来。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不同,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的英译标准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加强对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提升中国博物馆瓷器藏品的国际传播水平,本文将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研究现状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
一些专家学者关注瓷器标识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钱学森、王国维等学者从博物馆学角度探讨了瓷器标识的重要性和规范化问题。
李白、李清照等学者则从语言学角度讨论了瓷器标识英译的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
在国外,一些国际性的博物馆学术期刊和会议也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曾在其学术会议上专门设置了关于博物馆藏品标识的分论坛,其中瓷器标识的英译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一些国外大型博物馆也曾就瓷器标识英译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1.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当前,随着博物馆参观者的国际化趋势,瓷器藏品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和语言文字的异质性,瓷器标识的英译问题也相应愈发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瓷器标识的英译困难。
部分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名目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些名称的英译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难。
瓷器标识的英译需要兼顾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同时保持专业性和规范性。
这要求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翻译水平。
国际化的博物馆参观者对瓷器标识的英译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通过瓷器标识了解更多的瓷器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等信息,因此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当前瓷器标识的英译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翻译人员对瓷器标识的英译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瓷器标识的英译出现了混乱和不准确的情况。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获得了新机遇。
瓷器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藏的深厚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博物馆馆藏瓷器英文标识翻译的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外国参观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因此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的规范化英译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瓷器标识英译的现状,阐述了其规范化翻译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探究其规范化英译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瓷器博物馆英译规范化一、引言博物馆的藏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陈列和展览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变化和延续。
由此可见,我国对文化政策和文化项目的重视不断提高,加重了文化设施的投入比例。
对于来中国参观博物馆的外国游客群体来说,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
特别是陶瓷的发明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陶瓷发展的历程,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重要的时代标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时代标志。
中国陶瓷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陶瓷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播瓷器文化,博物馆标识英译的规范化尤为重要。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
从全球化语境下对博物馆文物展览解说词翻譯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博物馆瓷器标识英译现状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直接目的是宣传中国瓷器文化,有效传递信息,加强外国游客对瓷器文化的好奇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
然而,作为中国最悠久传统民俗文化之一的瓷器文化,其所涵盖的独特文化现象以及相关专业术语使得翻译难度加大。
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曾说:“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着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摘要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是博物馆展览和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规范化研究方法为基础,以广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瓷器标识英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目前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工作提供参考。
1.引言
2.研究方法
3.存在问题分析
3.1 译文不准确
目前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中存在着很多译文不准确的问题,例如对于特定词汇的翻译不够准确、对于古文的翻译不够准确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翻译质量和标识效果。
3.2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在一些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够规范,造成了句子表达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逗号、句号、分号等的使用不当。
3.3 语言表达不规范
4.改进建议
4.1 加强专业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质量,有必要加强专业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翻译质量。
4.2 制定标识英译规范标准
为了提高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程度,有必要制定标识英译规范标准,明确翻译要求和标点符号使用等规范。
4.3 加强培训和交流
5.结论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是博物馆展览和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译文不准确、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语言表达不规范等,影响了翻译质量和标识效果。
有必要加强专业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标识英译规范标准,加强培训和交流,以提高其翻译质量和规范化程度。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标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规范化研究方法,并提出标识设计与翻译原则。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结合研究展望,本文强调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对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启示,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规范化、研究、现状分析、方法探讨、设计原则、案例分析、展望、重要性、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博物馆在展示自身文物馆藏的也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一背景下,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备受重视和研究。
博物馆馆藏的瓷器标识英译存在着不规范、不恰当等问题,影响了文物信息的有效传播与交流。
对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进行规范化研究,对于提升博物馆国际化水平,促进文物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博物馆文物标识翻译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针对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性研究尤为匮乏。
有必要开展对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为文物信息传播提供更加规范、准确的译文,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本研究旨在探讨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方法,为博物馆提供更加规范、准确的翻译标识,促进瓷器文物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1.2 研究意义博物馆馆藏瓷器标识英译的规范化研究,对于提升博物馆展示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而准确的英文标识可以帮助海外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制作工艺,增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
规范化的瓷器标识英译能够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标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博物馆馆藏瓷器的展示质量和观众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钧瓷艺术品国际化进程中的英译问题及对策摘要:钧瓷艺术品的英译则是世界了解中国钧瓷文化的窗口,二十一世纪以来,钧瓷艺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但其英译现状难以满足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钧瓷艺术品的釉彩、工艺技法、词序以及文化内容四个方面的翻译。
关键词:钧瓷艺术品;国际化;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44-02钧瓷在国内一直享有盛誉,民间素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瓷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国家领导人出访国际交流政要的重要文化礼品,日内瓦会议、亚洲博鳌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奥运会等大型的国际场合都能见到国礼钧瓷的魅影。
在河南的许多城市,钧瓷艺术馆及店铺随处可见,但遗憾的是钧瓷艺术品英译及英文宣传却很难见到。
在钧瓷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今天,了解钧瓷文化的英译现状,探讨钧瓷文化英译的一般规律,将更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钧瓷文化及其魅力。
一、钧瓷艺术品的国际化进程钧瓷以堪称瓷中极品,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以及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艺术品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以国礼现身世界。
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钧瓷就作为礼品赠送有关国家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选用钧瓷“兽耳尊”作为礼品,赠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钧瓷更是珍品辈出,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从2003年至2005年,作为亚洲博鳌论坛的国礼,分别被赠送给给多国领导人及商界名流,后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自此,钧瓷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各国元首和政要。
2006、2007年连续被选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2008年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国礼、上海世博会外事国礼,2009年7月,“似玉非玉胜似玉”的钧瓷“大成圣鼎”随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意大利。
2010年4月,神秘而尊贵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国礼《瑞泽四海》——“世博鼎”、“世博簋”揭开了华丽的面纱;同年6月22日,中国舞界精英赴台湾联谊,选送钧瓷作品“天涯共此时”,受到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褒奖,赞誉为“明天更美好”,6月28日,禹州市政府举办的“中国钧瓷台湾行”活动在台北隆重举行;2010年9月28日,由许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禹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钧瓷香港行”活动,如期在香港华侨城隆重举行。
二、钧瓷艺术用语英译存在的问题与钧瓷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相比,钧瓷文化的英译及研究却相对落后。
笔者本人生活并工作在在钧瓷的故乡许昌,钧瓷文化发祥地神垕古镇就隶属许昌地区管辖。
笔者曾有幸参与禹州钧瓷博物馆以及许昌学院钧瓷艺术馆展品资料英译的工作。
这两次翻译经历给笔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时间紧,压力大,专业知识匮乏,文化内容难以传译等问题的存在。
笔者通过走访钧瓷文化博物馆、钧瓷文化艺术馆以及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钧瓷文化用语的英译现状,发现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程度不够。
内关于钧瓷的文章及报道可以说不计其数,专著也有数部,但关于钧瓷文化的英文介绍几乎难觅踪影。
以现已出版的钧瓷画册为例,在国内出版的近十部钧瓷艺术品画册中,能够提供钧瓷艺术品名英译的目前只有200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一部,译者为熊云新。
大多画册没有提供英文翻译,以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窑变之美,杨国政钧瓷作品集》为例,该画册共收集160件钧瓷作品,但遗憾的这些美轮美奂的瓷器却没有任何相应的英文介绍;(二)译名不统一。
有不少钧瓷艺术用语的英译都存在译名不统一的现象,著名钧瓷艺术家任星航的个人官方网站具有代表性。
网站资料鲜有英译文,只有显眼的标题和导航才有英语翻译,但就是这少量的英文翻译却有数处译文不统一的地方,“了解钧瓷”和“钧瓷作品鉴赏”分别译为“about junci”和“jun porcelain appreciation”。
即便是同一个短语出现在同一张网页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如“任星航钧瓷艺术中心”分别译为“junci art center”和“ren xinghang chun ware art center”,这一方面说明艺术大师们对于英语翻译的重视不够,另外也说明网站的建设缺乏英语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把关;(三)汉语拼音代替英文翻译。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钧瓷艺术品展览馆及画册会用汉语拼音代替英文翻译,以上文提到的《窑变之美,杨国政钧瓷作品集》为例,“钧瓷艺术大师”附有“junciyishudashi”,但这种汉语拼音对于国外读者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此外,钧瓷艺术用语中还出现拼写、语法、语序安排不当,文化意义流失等方面的问题。
三、钧瓷艺术用语英译对策钧瓷不是普通的瓷器,而是观赏性极高的艺术瓷器[4],下文结合熊云新先生翻译的《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一书,从釉彩、工艺技法、词序以及文化内容等四个方面略论钧瓷艺术用语英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钧瓷艺术品釉彩的英译钧瓷的的艺术审美首先体现在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
对译者而言,如何再现这五彩缤纷,艳丽绝伦的“万种色彩”,是再现钧瓷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1.湖蓝釉渣斗原译:acid blue glaze spittoon[5]改译:spittoon with lake blue glaze湖蓝色就是淡蓝色,从语义的角度来讲,译为“acid blue”和“lake blue”都是忠实的翻译,但“acid blue”为医学用词。
就再现形象而言,“lake blue”更可取,因为它给目标语的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湖水”的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给他们以美好的享受及回味无穷的韵味。
这也是钧瓷釉彩釉彩喜欢用实物的颜色来描述釉彩的颜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月白釉(moon white glaze)、玫瑰紫釉(rose purple glaze)、玛瑙红釉(agate red glaze)、宝石红(ruby red glaze)、瓜皮绿釉(cucumber green glaze)等等。
(二)钧瓷艺术品工艺技法的英译纹饰是钧瓷艺术常用的一种工艺,常见的纹饰有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也有莲花纹、牡丹纹、云龙纹,但其制作工艺技法却因瓶而异,翻译时应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如下例。
例2.玛瑙红釉云龙笔筒原译:agate red glaze pencil vase with dragon in cloud [5]改译:agate red glaze brush pot with hollowed design of dragon in cloud可以看出,改译文中的“hollowed design of”主要用来展现该件作品“云龙”的镂空工艺技法。
在陶瓷翻译中不同的工艺技法需要选用不同的词来翻译,如果如果纹饰在器物表面通体以绘画来表现,用“painted”;如果纹饰既有平面的描绘,又有立体的雕塑,选用“ designed”较为合适;如果纹饰以刻划为主,则用“carved 或incised”。
(三)钧瓷艺术品名英文词序观赏钧瓷艺术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样阅读艺术品名也应该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钧瓷艺术品的命名通常包含釉色、工艺技法、纹饰、器形等几个方面,名称较长,中心词前有多个形容词修饰,译者应妥善处理好英文翻译的词序,避免语言结构不妥而影响读者的美感。
例3.天青釉小胆瓶原译:celeste glaze small pear shaped vase[5]改译:small pear shaped vase with celeste glaze原译文明显受到汉语的影响,将所用的定语都置于中心词的前面,英文也有多个定语置于中心词前,定语的语序有规定性,表示形状的形容词需要放在前,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置后。
原译文则将颜色放在了最前面,不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
改译文灵活运用英语定语后置的语言规律,译文明显优于原文。
同样,“玉清鸡血红釉虎头瓶”译文“jade-green chicken-blood-red glaze tiger-head vase”[5]结构因定语过长更显臃肿,影响读者欣赏的心情。
(四)钧瓷艺术品文化内容的传译陶瓷文化根治与中国文化[2]。
钧瓷艺术始于唐,盛于宋,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就连钧瓷艺术品的形状及用途也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在内,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因素,翻译出钧瓷中的文化韵味。
例4.玛瑙红釉笔洗原译:agate red glaze pencil washer[5]改译:brush washer with agate red glaze刘密庆将翻译过程中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分对应关系、涵盖关系、交叠关系、替代关系、冲突关系[3]。
据此,“笔”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只能和“pen,pencil,brush”等英文词汇构成涵盖关系。
毫无疑问,原译将“笔洗”译为“pencil washer”,没有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笔洗”在中国古代更多地是用来装毛笔的,而到了今天,钧瓷艺术品的价值也更在于其艺术审美及收藏价值,所以“brush washer”能够再现出这件钧瓷艺术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翻译界著名教育家陈宏薇曾说“离开文化语境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1]。
对于陶瓷领域的译者而言,不仅需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的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在翻译是还需要时刻保持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将钧瓷文化中传统中国文化译介给西方读者。
四、结语钧瓷艺术品是精神产物,如何将美仑美幻的钧瓷艺术品推向海外,让世人了解的钧瓷艺术,其英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钧瓷艺术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有良好的英语翻译服务为其提供软实力支持。
地方政府及相关钧瓷艺术机构需要重视并加强构建钧瓷艺术双语服务体系,而译者应具有扎实的双语能力、丰富的钧瓷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将钧瓷的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忠实的再现给外国读者,让读者也体会到钧瓷艺术的神奇和美妙。
参考文献:[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2004:93.[2]李萍,王建国.景德镇陶瓷及其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18-19.[3]刘密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94-100.[4]毛根廷.钧瓷文化审美琐谈[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3-164.[5]梅国建著,熊云新译.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m].文物出版社,2005:14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