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比f较f文f学f的f研f究f对f象f、类型、方法与可比性
比较文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约瑟夫·T·肖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 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 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 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 的影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 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 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二、影响研究的深化
(一) 从“外部性”到“内部性” “文学关系史研究”→ 文本、美学价值研究
更好地解释各民族文学的现象,对文学 的基本问题乃至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作出理 论上的阐释,对总体文学及至世界文学做出 贡献。
三、平行研究的范畴与对象
1、不存在直接联系或无法证明其间存在因果联 系的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文学关系;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的文学关系
1、文学学科内部
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 艺术手法、艺术形式等——主题学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接受研究 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两种最基本的研究类型
影响研究 ↓
接受研究
平行研究 ↓
阐发研究
两种衍生的研究类型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一、比较文学中的“影响”
物质化的理解 通过材料证明的事实上的联系。
古添洪、陈慧桦( 1976年 )
我国文学,丰富含蓄;但对于研究文学的 方法,却缺乏系统性,缺乏既能深探本原又能 平实可辨的理论;故晚近受西方文学训练的中 国学者,回头研究中国古典或近代文学时,即 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 藏。由于这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即涉及西 方文学,而其援用也往往加以调整,即对原理 论与方法作一考验,作一修正,故此种文学研 究亦可目之为比较文学研究。我们不妨大胆地 宣言说,这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 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文 学中的中国学派。
临床循证研究的方法学(第四讲 临床研究中对照的设置原则)赤峰第二医院刘春玲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第二节 设立对照方法
• 一、按照对照的选择方法分类
• 1、随机对照:严格按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方法设立
的对照类型即位随机对照。 • 主要优点:由于随机化课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分组时的主观因素 影响,师德对照组除研究因素外其他非研究因素,包括已知、未知,可测量和不可 测量的所有因素,都与试验组达到一致,组间可比性非常好。
处理方法作为对照。 • 目的是比较试验措施是否优于活性对照所采用的有效措施,通常试验措施采用的 是前期已经证明有效或优于安慰剂的有效措施。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第二节 设立对照方法
• 三、按时间分类
• 1、同期对照:指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研究,并经历同样的研究过
• 五、其他分类:
•
对照的设立主要基于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的对照有所不同,可以 多种情况组合。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谢谢聆听!
• 2、非随机对照:是未按随机化方法选择的对照。
•
•
(1)优点:简单易行,常见的实施手术和保守治疗,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
(2)缺点:由于不同病情或并发症的患者其基本临床特征和主要预后因素可能与试 验组有较明显的差异,缺乏可比性,容易导致结果的不真实。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 2、交叉对照:将整个设计分为两个阶段,
• • • • 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试验和独照措施 第二阶段:两组的试验措施互换。 (1)优点:消除了个体差异,节约样本量和能满足每个研究对象都接受试验措施的 需求。具有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的优点。 (2)缺点:各阶段起点研究对象的病情和一般情况等基线情况很难达到完全相同,
第四讲 心理统计学-差异量数

15
三、四分位差
¾ 是百分位差的一种,表示符号为Q ¾ 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全距
的一半。在一组数据中,它的值等于P25到P75距 离的二分之一
16
四分位差的计算公式 Q = Q3 − Q1 2
¾第二节 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
40
(三)标准分数的优点
¾可比性 ¾可加性 ¾明确性 ¾稳定性
41
(四)标准分数的应用
¾ 1. 用于比较几个分属性质不同的观察值在各个 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相对位置: 表示某原始数据以平均数为中心,以标准差为单 位所处距离的远近和方向; 表示某原始数据在该组数据分布中的位置,即在 该数据以下或以上的数据各有多少。
1
2
3
4
5
B
3
3
3
3
3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个应聘者更合适?为什么?
4
平均数的代表性
AB 59 42 57 52 52 49 62 55 63 59
A、B两组成绩,孰好孰坏?
−
XA =5
−
XB =5
A
8 6 4 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B
5 4 3 2 1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s
2 T
=
Ni
s
2 i
+
Ni
d
2 i
Ni
∑ ∑ ∑ sT =
N
i
s
2 i
+
Ni
d
2 i
Ni
s2T 为 总 方 差 , sT 为 总 标 准差, si为各小组标准差 Ni为各小组数据个数 di= X T − X i XT 表示为总平均数,
最全 比较研究法

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即要发现 表面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或表面上似 乎有明显差别的事物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比较不可能十全十美。比较研究总是有选择地对某些事物 的某些方面或一个方面进行考察,而暂时有条件地撇开其 他方面。
比较研究法的意义
运用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 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 全面、更准确地提示教育教学的规律。 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发现、发明。历 史上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比 较法可以发现新结论。
同一性和差异是在各种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关 系,这种同一与差异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 动,比较哪一些现象以及比较对象的哪些方面都是根据 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决定的。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是同 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甚至是两个学校和班级,也可以是 教育实践……。总之,比较的对象涵盖教育的所有领域 。
比较研究法的意义
运用比较法能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本校、 本人的教育教学状况和特点。
(一)评价功能 (二)借鉴功能
比较研究法的分类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 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文献性比较、实验性比较和调查性比较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研究 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是按空间结构的横 断面展开的。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研究事物的异同。 纵向比较研究 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是按时间序 列的纵断面展开的。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教育发 展变化的规律。
《比》课件

《比》课件一、引言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教育领域,比较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以“比”为主题,探讨比较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比较法的原理比较法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比较法的核心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包括:1.相似性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层次的。
通过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差异性原理: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是数量上的,也可以是质量上的。
通过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对比原理:比较法的关键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三、比较法的方法比较法是一种复杂的方法,它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比较方式。
常见的比较法包括:1.对比法:对比法是比较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法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2.类比法:类比法是通过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未知性质。
类比法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知的事物。
3.比喻法:比喻法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和特点。
比喻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事物。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比较法的应用比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
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
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
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
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
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
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
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
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
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2.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
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
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
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
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
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
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
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
方差分析的f

方差分析的f
多元方差分析的f,又称多元方差分析的F比,是一种用于检验假设的统计技术。
F比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组在某些变量上的总体统计性能,通过比较可以确定是否某些组的性能在某些变量上有显著的不同。
F比主要用于多元方差分析,这是一种用于检验实验条件和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技术,它主要被用于检验不同条件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实验者不断测试不同数量的组件时。
在使用F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时,实验者首先需要根据条件来指定每个组的变量取值,然后将它们放在一个虚拟表格中,以便实验者可以计算出变量值的平均值。
在多元方差分析中,F比的计算就是将总平均值与各个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评估每个组的表现是否显著不同。
F比的值称为F 值,它表明比较的两个或多个组之间的总体统计性能的差异。
如果F 值较大,则表明两组变量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反之,如果F值较小,则表明两组变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此外,在多元方差分析中,F比还可以用于检验假设,即实验者假设不同组之间的性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如果实验者预测的F值大于观察到的F值,则被测试的假设可以被拒绝,反之,如果实验者预测的F值小于观察到的F值,则假设可以被接受。
因此,多元方差分析的F比是一种统计技术,能够帮助实验者检验假设,进而比较两个或多个组在某些变量上的总体统计性能。
F比
不仅能帮助实验者比较他们的分析结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检验假设,从而更好地确定不同条件下的统计变量的差异。
第六章 常用逻辑方法

(3)相关分析:
定义:利用事物的相关关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的分析预测方法,称为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分为伴随相关和因果相关等。
(4)典型分析:
定义:对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 其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
二、综合
1、综合的概念
综合是同分析相对立的一种方法,是指人们在
思维过程中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片面、分散、众多
从时间发展的延续性考察
从内容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全面研究
例子P138
4、综合的类型
简单综合:是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信息进行汇集 、归纳和整理。 系统综合: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与研究课 题有关的大量信息进行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 等方面的研究结合。
分析综合:是对所搜集到的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信 息,在进行对比、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以认识课题的本质、全貌和动向,获得新的知 识和结论。
求同法 场合 (1) (2) (3) ----------------结论:可以判定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 先行现象 A、B、C A、D、E A、F、G 被研究现象 a a a
作用:从错综复杂的不同场合里,排除不相干的
因素,找出相同的因素,确定与被考察现象的因
果联系。
注意事项:确保各场合中的共同情况是唯一的; 进行比较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越高;表 面上相同的因素不一定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我国的沙尘暴事件
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中国新 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 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能见度最 低时为零。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 264人受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 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此后几年, 沙尘暴就像看上这里了一样,不断地骚扰中国西北 部和内蒙一带。1994年4月,河西走廊上空发生强 沙尘暴;1995年3月甘肃敦煌市出现沙尘暴;1995 年5月16日,沙尘暴袭击了银川市;1995年5月30日 ,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敦煌、金昌等10多个县市; 1998年4月,沙尘暴席卷了新疆阿尔泰、塔城、昌 吉、吐鲁番、哈密等地,农作物损失惨重。此外, 2000年春,沙尘暴竟又12次袭击了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的界定基本上比较全面地总括了比较 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简言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是 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 系。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首先是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根据比 较文学的学科性质,这种文学现象和问题必须是跨越性 的,即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或文学与其学科。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实际的文学活动 中,又体现为三种关系: 1. 实际联系关系(也称为材料事实关系、亲缘关系、同源 关系); 2. 平行、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 3. 学科交叉关系(科际整合关系、交互关系)。
寻找恰当、有价值的比较研究切入点
《河、海、园——《红楼梦》、《莫比· 迪克》和《哈克贝 里· 芬》的比较研究》(周珏良,《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
1、河、海、园是三部小说发展的空间,也是人物性格形成发 展的环境。 2、河、海、园是对外界相对封闭的世界,外在世界侵入这个 封闭的世界就会发生冲突,造成戏剧性的场面。成为全书 结构的枢纽。——(潜藏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方平:《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 ‚美‛的个性和‚道德 化的平:《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的思 考‛》 Falstaff ,the most famous figure in the Henry Ⅳ and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将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相提并论,提出了对于‚美‛和 ‚善‛、艺术魅力和道德评价间的问题。 真、善、美 艺术的‚美‛并非必然依赖‚善‛而存在。——艺术法则与道 德法则 ‚爱而知其恶。‛
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 常美,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
罗丹:《老妓女》
罗立中:《父亲》
寻找恰当、有价值的比较研究切入点
《水浒》与《堂吉诃德》
切入点:结构上的审美特征 1.以陪衬人物作为总体布局和牵引情节的支撑点; 《水浒》——高俅、晁盖;《唐》——神父、理发师 2.以主要人物的传记部署长篇小说的纵向结构脉络 《水浒》——鲁智深、武松、林冲、宋江 《堂》——堂吉诃德、桑丘 3.从中西小说的发展及其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中找历史理论依据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主要研究那些不存在影响关系和联系的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学间在文学观念、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艺术 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类同现象,探讨这种类似现象 存在的差异,分析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学现象背后深 层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原因。
平行研究案例
《阿Q与唐吉诃德》 1、这两个形象都包含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灵魂(人类的共同经验和体 验); 2、‚精神胜利法‛是他们性格和气质的核心;受时代精神奴役; 3、悲剧性的喜剧性格和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荒谬、可笑的行为; 悲剧性:命运; 4、作者所处的病态、畸形的社会,新生力量刚刚滋生;人文主义的思想。 ‚愚者‛形象 《阿Q与傻瓜吉姆佩尔》 《许三观与傻瓜吉姆佩尔》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和研究 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掘性、富有学术意义和 文学理论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定的范围内‛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1984),建立一 个‚可比场‛(甘建民:《可比性与可比场》)。 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找到一个恰当的 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特定意义上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刺激‛。 ——大塚幸男:《“影响‛及诸问题》
影响研究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 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 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 作家的影响。‛(约瑟夫· 肖:《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 T· 究》)
寻找恰当、有价值的比较切入点
《促织》与《变形记》之比较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 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两篇小说的可比性‚存在于不同的历史 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人的‘异化’,这一需要特殊表现手法,在文学发展史上 出现 得比较晚的文学主题,前人隐约接触到了,后人借触目惊心 的怪诞,强烈地表现了出来。通过比较,那一现代作品有如 ‚提供了钥匙‛般,使我们豁然开朗,‘发现’了这一古典 作品 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方平:《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
肤浅比较之案例
《〈围城〉与〈小世界〉》 1.学者小说;2. 讽刺; 3. 主旨都是由一句话而生发 (《围城》——婚姻像围城;《小世界》——文本像脱衣舞——追求 本意,但本意是没有的。) 如果文章的立论和展开,完全建基在表面现象的相似点上,而 没有其他方面的发掘,则容易沦为肤浅的比较,缺乏深度和 学术价值。 《王熙凤与郝思嘉》 1.美丽的躯壳;2.男性的气质;3.泼皮的作风;4.金钱的女儿 《李贺与济慈》/《李贺与兰波》 1.均是早逝的英才 2.诗歌中奇特的意象
影响研究案例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
弗·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 特:《追忆逝水年华》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王蒙:《夜的眼》、《风筝飘带》、《春之声》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 韩少功:《爸爸爸》
可比性案例
关键是要找到了一个有学术价值的可比性的基点。 李贺与济慈/李贺与兰波的比较 切入点: 1.创作上:通感手法、想像瑰丽奇特 3.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创作手法(英年早逝,文学与 疾病) 4. 与本民族浪漫主义诗歌的承继关系 5. 对后代作家的影响(王蒙:古典诗歌与意识流)
可比性案例
《红与黑》与《人生》之比较(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 1.同处于新旧社会动荡时代(于连生活在封建王朝复辟的十九世 纪上半期的法国); 2. 个人魅力(才能、志向、外表) 3. 性格:A. 不安分(于连崇拜拿破仑,高加林—个人英雄主义) B. 自尊、自卑、高傲相交杂 3. 爱情功能(叙事手段)《红与黑》——政治化;《人生》—— 社会化,社会矛盾; 4.爱情悲剧的成因:于连——阶级对立,等级制度;高加林—— 传统观念、城乡差距、个人追求的矛盾。 5.引发对人物命运的深思——社会变动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出路。
平行研究要特别注意‚可比性‛问题
钱锺书: ‚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在另一 意义上,每一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
平行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可比性问题,关系到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 义。
优秀的平行研究个案,是要分析出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中所看 不出的问题,其研究结果,可以加深对中外文学特质的认识。 要避免肤浅的比较、牵强的比较、无学术价值意义的比较(为 比较而比较)。X+Y模式
缺乏比较研究学术价值的案例
表面现象相似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安娜· 卡列尼娜与繁漪》 1. 都有一个富裕、有地位的家庭; 2. 缺少爱情的婚姻; 3. 有冲破家庭、追求爱情的渴求; 4. 最终为情人所抛弃
为比较而比较,牵强寻找到一些共同点,但研究缺乏学 术价值。
杜甫与歌德 1.生平;2.诗与政治;3.诗与自然 吴敬梓与菲尔丁之比较 1.透刺性;2.光明性;3.独创性(人物对比手法)
寻找恰当、有价值的比较研究切入点
《红楼梦》与《飘》
从整体上看,没有明显的可比性。 以‚大家族的衰败‛来建立两者之间的可比性,价值不高。 若将王熙凤与赫思嘉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其价值则会大 些: 1.艺术形象上:美的外貌。狠毒、冷酷; 2.男性化性格: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 3.性格形成与各自生活环境的关系 4.两个人物对作品主题的建构意义
二、比较文学基本研究类型
1. 影响研究(包括接受研究)
2. 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研究)
3. 跨学科研究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或民族文 学间在文学观念、主题、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存 在的影响和联系,研究影响的发生、过程、传播途 径、媒介手段、接受方式以及文学影响效应等。 什么是“影响”?
第四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类型和方法
雷马克(Henry Remak):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country)范围之外的文学研 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 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 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 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 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 比较。
‚影响即误读‛ ——Harold Bloom (Anxiety of Influence) 当代比较文学认为,‚影响‛不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式 的 机械、被动的接受,而是内在包含了接受者一方的内在需 求和主动选择。影响研究应与接受研究相结合。
影响研究的要求
理想的影响研究,应不以坐实影响为目的, 而是要考察、研究为何会产生影响,受影响者 接受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创化。 (甚至还可以在此个案基础上探讨更具普遍意 义的文学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