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历史街区构成要素的类型学思考

一
图 3 与建筑设计协调 的空中连廊 图 4 丰富广场空闻的空中连廊
指示信息标识牌等 , 并设 置坡道 、 自动 扶梯和 升降机 等无 障碍设 [] 王彦 杰 , 德 毙. 1 仲 解读现 代建 筑 中的廊 空间[ ] 华 中建筑 , J. 施 。一些 内部空 间还种植花草来改 善和丰富空 间环境 ; ) 2 在与其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2 9期
2008年 10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 I TEC r _ URE
Vo. 4 No 2 13 . 9 Oc . 2 0 t 08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8 2 0 10 10 —8 5 2 0 )905 —2
4 结 语
由香港 特殊的城市环境所产 生的独立 的空 中连 廊空间 , 成为 香港的一个重要城市 空 间特 色 , 是不 可或 缺的城 市空 间要 素 , 也 其存在 给香港城市空 间的塑造 带来 很多积极 的意义 , 但是我们也
应 该 看 到 , 港 城 市 空 中连 廊 的 发 展 是 基 于 香 港 密 集 的 城 市 形 态 香
一
2 0 ( )4 —4 5 . 0 4 2 :24 ,1
他建筑衔接 时, 用与其 相 同或相 近的设计 风格 和饰 面材料 , 采 统 [ ] 张 毅 . 市空间的心理解读 [ ] 山西建 筑,0 6 3 (0 : 2 城 J. 2 0 ,2 1 ) 整体 的外部空 间环境 ( 图 3 ;) 见 )3 在局部地 区空 间塑造上 , 利用 37 3 . 8.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李和平,吴骞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
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
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本文通过对江阴市长泾镇“一河两岸”片区保护与更新项目分析研究,尝试通过城市形态类型学总结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思路与方法。
标签: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设计历史街区江阴市长泾镇Abstract:By the analysis approach of Changjing Town urban design, the thesis tries to sum up the method of historic district modification.Keywords:Urban typological morphology, Urban Design, historic district, Changjing1城市形态类型学简介1.1 城市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早期被广泛应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用形态学的方法来分析城市问题被称为“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学包括城市的物质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中的物质要素。
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尺度层面:“建筑与基地(buildings and plots)、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城市(town or city)、区域(region)”。
其中前两者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城市”属于中观尺度上的研究,“区域”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
其中街廓形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又可以细分为“建筑形态”和“景观形态”。
1.2 城市类型学“类型学”(typological)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體系。
在城市和建筑研究领域,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历史的内涵;二是抽象的特性。
其实际操作方法可以总结为“具体—抽象—具体”。
1.3 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形态类型学便结合了形态学和类型学两个理论的特点和长处,用来分析理解城市形态演变发展。
类型学视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史街 区 、 史建 筑保 护 与更 新 的方 法 中 , 历 有城 市 地 理 信 息 系统 G S在 历 史 街 区 控 制 性 详 规 中 的 应 I 用、 引人 民俗学 的城市 旧 区的改 造更 新 、 言 学 符 语
次 的终 端 形式 .这种 思 想导 致 了城 市建 筑 ( ra Ubn ac i c r) rht t e 的产 生。 eu 在城 市领域 , 型学 的问题是 类 理论 的焦 点 ,类 型学 的形式 分 析使 城 市争 论 从消 极保 护到综 合 的城 市更新 。
筑 及规 划领 域 内一种 分 类组 合 的方 法理论 ,具 有
深 刻 的 哲 学 基 础 和 丰 富 多 彩 的 方 法 体 系 .是 一 种
的过 程 ,需 要将 具 有相似 结 构特 征 的形式 还 原归 类 , 复 和再现 特定 的文化_ 恢 l 1 。
2 类 型 学理 论
类 型 学属 于现 代 主义之 后更 为 广泛 地对 建 筑 “ 意义 ” 的追求 的一 部分 。2 0世 纪 6 0年代 , 人们 已
・
市 和建筑 的构 成要素 及 其构 成原 则 ,分 别 于 17 99
3 8・ 20 08年 第 4期
维普资讯
堪 市 舰 捌 年 和 18 9 3年 出版 了《 市 空 间 》 《 筑 构 成 》 城 和 建 两 书 ,书 中试 图探索 城 市 和建 筑 中 的类 型学型 掌 视 野 中 的 历 史 街 区 保 护 与 更 新
赵 钧
( 阳 建 筑 大 学 建 筑 与 规 划 学 院 , 阳 10 6 ) 沈 沈 1 18
[ 摘
要】 针对 历 史 街 区保 护 与 更 新 的 问题 , 通过 对 类型 学 理 论 的 解 析 , 图探 索 在 类 型学 方 法 上 解 决 历 史街 区 中历 史 、 在 与 试 现
基于意象认知的历史街区街巷节点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镇江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对街巷节点空间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基于城市意象认知理论,阐述了街巷节点的概念、类型、特征,并运用多种调查与认知方法,挖掘了街巷节点整体意象的形成、微观意象元素的构成。
基于分析对街巷节点空间优化提出保护思路与更新设计手法。
有效带动传统街巷空间整体风貌的复兴。
关键词:街巷节点意象认知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142-04Abstract:Taking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f Da Long Wang Lane in Zhenjiang,Jiangsu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street and lane nod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ity image cognition,the concept,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e nodes are expounded,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imag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 image elements are excavated by using various investigation and cognitive methods.On the analysis,the reasonable preservation suggestions and renewal design method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ane node space have been put forwarded. Effectively driving the revival of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 and lane space.Keywords:Street and Lane Nodes Image Cognition Historical District of Da Long Wang Lan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霍珺李月朱喆引言如果说街巷是城市历史街区的骨架,那么街巷节点仿佛是骨架上的关节,起到交汇、转折、引导、过渡、分叉等作用,将各个街巷串连起来,形成线状与点状相结合的空间序列。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大连凤鸣街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现其最大化的经济价值为导向,或全盘拆除重建,或陷入僵化保护,难以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间的合理平衡。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品质的创升不仅有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城市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章以大连市西岗区凤鸣街历史街区为例,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研分析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基于对其现状的总结,提出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及建筑类型学1.1研究对象概述大连市凤鸣街,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是一个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居住型历史地段,见证了大连百余年的历史与城市化发展进程。
凤鸣街全长约1 200 m,宽约6 m,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见图1)。
街面两侧多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兴建的“和式洋风”类型的宅院,曾为日本驻连民众所居。
如今的凤鸣街及其周边街巷仍沿袭着当年规致严整的“网格式”空间布局形制。
作为该历史地段的中轴线,凤鸣街既同南侧的高尔基路、北侧的新华街相平行,又自西向东分别与拥警街、正仁街、东北路、民运街、对山街、大同街相交,将整片住区分割为九处小型地块。
凤鸣街所在住区始建于1930年,为彼时驻连日本人所建造的中产阶级居住区。
受二战期间国际建筑思潮的影响,整片街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式与欧式建筑的设计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式洋风”类型建筑传承至今,摘要 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章以大连市凤鸣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历史街区的现状,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对街区内既有建筑设施进行形式及功能上的解构与重组,使其在保留厚重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契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提升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地方性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更新策略;城市更新;历史街区;凤鸣街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11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historic block is a crucial cultural symb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is related to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takes Fengming historical block of Dali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o deconstruct and reorganize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facilities on the street in terms of form and function,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heavy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t improve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of local residents and foreign visitors,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typology; renewal strategy; urban renewal; historic block; Fengming block历史街区的更新及保护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延续的根本。
历史环境的人文解析与再生研究——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分析

国际上对 遗产 的保 护 研 究 从初 期 的 “ 体 标 志 物 、 单 静 态保 护 ” 渐发 展成为 “ 逐 整体 大环 境 、 态保 护 ”的整 动 体 保 护 阶 段 。继 《 界 遗 产 公 约 实 施 行 动 指 南 》 世 ( N S O 世 界 遗 产 委 员 会 ,9 7 提 出 保 护 遗 产 的 U EC 17 ) “ 完整性 ” 以来 , 整体保 护成 为世 界 文 化遗 产保 护 的 基 本 理念 和长期 趋势 。U E C N S O在 20 03年《 保护 非物 质
化 的活态类型 , 包括历史聚落 、 历史城镇 、 历史街 区等 多方 面的人 类生 活聚居 地 , 据 当地 的地域 环境 、 依 民族
风俗 同样形 成 了 自发生 长 、 态 万 千 的建 筑 模 式 。它 形 包 含 了 民族 、 地域 特征 以及 由这些 特征 所形 成 的文脉 、 信仰 、 心理 等精神 因素 , 通过 自然 而 漫 长 的过 程 , 成 形 了鲜 明的 、 结在 环境 中的地 域特 色文化 , 文化 可持 凝 是
一
、
问题 的提 出
随着我 国城 市化 与工 业 化 进 程 的加 速 , 市 和 建 城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历史 环境 保护与 再生是 目前 国际遗产 保护 的重要
筑物的标准化与商品化导致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
趋 同现 象 和地域 特色危 机 。从 城市 形态 演变 的角 度来
收 稿 日期 : 0 1 11 . 2 1- - 0 0
在对历史环境进行人文解析的基础上, 以富有可操作 性 的设 计方法 , 对其传 统风貌 、 间形 态做 深入具体 的探 讨, 空
从而平衡保 护与发展 的冲 突, 并最终形成 以建筑类型学为支撑理论 的历史环境整体保 护与再 生策略。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

值 以及其 实现所面 临的机遇 与挑 战,譬如产业价值 ;还有学
者认 为历史街 区应该根据 自己的传统特 色,结合特定 的产业 类型来 实现 自身价值 ,应该 从产 业集群 所带来 的集 聚经济
对 历 史 街 区价 值 进 行 提 升 、 扩 展 ( F o r d e,1 9 9 7; J o h n ,
定 影响的项 目或决策 ,如历史街 区的土地产权 归属 、地段功 能区置换 等 ,中央政府对历史街 区保护仍然发挥着 宏观调控 作 用 ,决定着街区 的发展 方向。 因此 ,不 少学 者认 为政府在 促使 历史街区保护 内容 的转变、立法程序 的确定 以及街 区的
复兴 中 的作 用 是 无 法 替 代 的。 二 、 历史 街 区 的价 值 评 估 研 究 确 定 了历 史 街 区是 遗 产 保 护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后 ,不 少 学
性 , 同 时也 说 明要 解 决 历 史 街 区价 值 评 价 问题 还 应 该 具 备 国 际视 角。 ( 二) 价 值 评 价 方法 研 究
在历 史街 区的价值体 系中 ,文化价值 占其 价值体 系中
方也要针对所在 区域 的情况 ,制定详 细的保 护区规划方案 ,
明确 保护区 内建筑 的利用 方式。例如 ,英 国的历史街 区保护 规 划 管理 主 要 是 由地 方政 府 的规 划 管 理 部 门 负 责 :美 国 各 个 州也都具有地 方对历史街 区规划 的控 制权 力。伴随着保护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祝莹提要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尝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设计类型学文章编号1000 - 3363 (2002) 06 - 0057 - 04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历史街区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深入。
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并在传统建筑群落与环境中充分表达出来,仅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地块划分、交通组织,以及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停留在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色彩、形式及绿地等指标控制上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设计的层次上,建立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对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空间形态做深入具体的探讨,从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要求,又能将“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具体化、可视化。
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条件约束下,每一代人仍有权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延续,即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的基本前提。
反映在建筑上人们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及体验, 而不是建筑物物质形体本身。
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百余年寿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连续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只要格局不变,风貌永存,就足够令人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意识了。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保存传统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转变内在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呢?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类型学策略,探索城市、街道、建筑类型抽象化与具体化的互动关系,发掘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与环境的个性以及其具备的地区性特征在居住人群中的心理积淀,对于达到上述平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通过类型学概念,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城市形态的延续。
维特考尔(L. Wittkower) 把建筑类型作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 Rossi) 则在发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罗西看来,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是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①。
在类型学中,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
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
通常居住在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
建筑的深层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只有通过对建筑类型的研究,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并进而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
同样,通过研究城市的深层结构———“集体记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构———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既能满足传统建筑现象存在的重要,同时也能考虑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产生,更注重了两者间的承袭。
当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正是为了激起人们对本地历史的生动记忆以及认同感、归属感。
历史街区中无论新建筑、新格局的产生,还是传统建筑、群落的更新,都应被视为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是老的街区生长繁殖的结果。
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也需要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才能够“去伪存真”,把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归结分类,恢复和再呈现特定的文化和传统形象。
“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研究和判断,不可能形成一种普遍的推广模式”②。
但如果运用类型学的策略建立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整体思想,将有利于保持传统街区的“记忆”,有利于传统风貌特色的传承, 有利于加强保护的深度,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这种对历史过程的保护意味着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而非消极的保护。
3 研究方法一般来说,使用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是发现类型,经过合理简化还原后提炼原型,再根据原型运用语言学或形态学进行设计。
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中运用类型学方法,同样要经过对传统城市形态的阅读与分析,对传统城市结构要素的造型与还原以及对传统空间环境的恢复与设计等过程。
这里,对类型分析与处理可以借鉴阿尔甘(G. C. Argan) 的观点,按照下列等级组织进行: ①城市的尺度和它的建筑组织, 具体可反映在建筑群、街道空间与城市形态等的研究上; ②建筑的尺度和它的大的组合元素,例如室外公共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类型等形式构成; ③细部比例、构造以及它的装饰部分,例如传统形式的屋顶、梁架、开间、进深、山墙、门、窗、栏杆等细部处理。
而与之对应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具体设计过程则包括:现状调查→分析研究→策略制定→设计操作→成果表现。
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分析的过程,研究城市的过程,也是去除变化、还原原型的过程;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则是创造的过程,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在原型的基础上研究可变性与过渡性,并在此过程中接纳并呈现特定的传统文化和人们脑海中固有的形象。
下文将以杭州市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过程加以阐明。
3. 1 研究城市的过程首先是对该街区结构模式的演变规律进行历史的研究, 希望能从城市传统的空间构成中,分析其基本关系和稳定因素。
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位于杭州市吴山地区,集中体现了自五代吴越以来的杭州历史,该街区的发展与吴山寺院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保护区还是杭州近代城市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近百年中西文化的融合。
20 世纪初,各种古典、折衷式样的西洋或中西混合的建筑形式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中山中路一带建造。
这些建筑为该地区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应地,20 世纪初相邻的中山路、河坊街等街道也陆续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改造,其中光复路部分由填河而成,从而形成了具有自然景观特色的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格局。
而在尔后一段时期内,该地区的区位条件日益重要,它将是城市商业中心与新的城市CBD 之间的连接点。
从城市空间方面理解,这里作为西湖- 凤凰山- 吴山风景区的东麓插入未来城市的核心地带,并形成以山林为中心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
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本身也将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多元化、多功能的集旅游、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而通过对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街区空间的形态的分析,表明该街区既不是中轴对称的棋盘式分布,也不似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布局,而是根据吴山的山形自由伸展,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多元化城市活动空间和极富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在利用街区现状图进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网络的图底分析中,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建筑实体、院落和道路、山体之间的关系。
(图1)3. 2 研究建筑的过程首先,通过对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类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活动的发展必须与文化活动互为补充,才能使两者保持经常的活力。
自大井巷登吴山,便可见伍公祠、东岳庙、药王庙、府城隍庙、文昌庙等十余座大小庙宇在山顶自东向西沿山势走向一字排开,形成规模相当的寺庙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包含的药文化、茶文化与民俗文化同大井巷、河坊街商业街区上下呼应,形成传统文化与商业互补之势。
其次,通过对建筑形态类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形态的建筑类型是与适当的商业规模与合理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的。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即使是相邻的街巷都有可能逐渐发展形成不同形态的组团。
例如,大井巷内设有胡庆余堂、朱养心膏药店、保大参号、张小泉剪刀大井记、王老娘木梳店等老字号商铺,除了胡庆余堂、朱养心膏药店等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大店号外,大多为临街一个开间,面阔较窄、进深较深的前店后宅式的小型店铺。
而相邻的河坊街沿街一般为民国时期开设的店铺,多为三至五开间的店面,上宅下店。
尤其是河坊街与后市街、太平巷、祠堂巷等小巷交叉口转角处, 店面呈扇形,颇有特色。
还有一些典型的多进院落在院落空间上则保留着“口”字型平面结构和“门”字型传统结构,被用于制茶或传统手工艺作坊,集商业、生产、居住功能为一体。
变化更明显的是中山中路、河坊街“四拐角”等外围地段,以近代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折衷式样的西洋或中西混合的建筑形式为多,其中兴业银行表现出最为地道的西洋古典形式,万隆火腿店及典当拍卖行等建筑为西洋折衷形式,而作为住宅的河坊街170 号则是中西混合式样。
图3 典型街巷———大井巷展开立面和剖面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就有可能在该街区内抽取出不同时期与一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并针对同一原型而进行不同类型转换的研究。
由于这种变换是在深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不同表现,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样化中的协调。
(图2)图2 典型建筑类型分析3. 3 研究建筑细部的过程至于详细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则可以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细部比例、构件以及装饰部分的分类,如从当地历史文献或现场调研中选择具有代表性传统形式的屋顶、梁架、开间、进深、山墙、门、窗、栏杆等实例,再利用电脑建模和表现的技术手法,就能够在保护、修复、重建及再利用等各种保护更新方式中较为简便地或保护并恢复较早的历史面貌或按现代生活需要创造出与传统风貌协调的新的建筑形式。
在对大井巷沿街建筑详细规划设计、河坊街沿街立面设计以及街区主要空间节点等的设计中,典型的建筑构件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该街区建筑艺术价值的代表———胡庆余堂、回春堂、朱养心膏药店等,也是杭州传统墙门式建筑的代表。
这种墙门式建筑的重点主要在于入口部位,其门面均采用高大青砖石库门和装饰丰富精细的门楼,是典型的皖式建筑。
建筑内部的主要装饰为由各种题材生动的图案组成的精致细腻的木雕,被雕镂在木结构的柱枋额檐,与门窗、隔扇相呼应,颇具特色。
其它传统居住建筑的外观多为硬山,粉墙黛瓦,沿街每隔若干间或主要院落之间都有封火墙,为墀口多叠、檐口斜撑。
而沿街店面类型的建筑则稍有不同,底层多采用排门式门面,其门面装饰较少,排门内即为柜台,顾客可邻街购物; 二层有装饰木栏杆,雕刻得十分细致,由几何纹,植物纹或动物纹组成,有的还有传统典故,多以红色漆木传统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