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鉴赏

合集下载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钧瓷的特点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

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

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

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钧瓷造型上具体的直观的视觉要素

钧瓷造型上具体的直观的视觉要素

钧瓷造型上具体的直观的视觉要素
1. 瓷器的形状:钧瓷制品具有细致柔和、饱满丰满的造型,瓶颈细腰粗,器身自然流畅,线条优美,整体形态和谐美观。

2. 瓷器的色彩:钧瓷装饰色彩主要以浅绿、淡蓝、鹅黄、明黄、绛紫等为主,错综有致,色泽柔和淡雅。

3. 瓷器的纹饰:钧瓷的纹饰多样,有善于表现自然山水、人物故事、传统文化等主题的图案,也有造型简洁的抽象纹样和实用性较强的器物纹饰。

4. 瓷器的装饰技法:钧瓷的细部装饰技法包括刻画、彩绘、釉下绘、雕刻等,从而在整体造型、纹饰和色彩之间增添层次和细节。

5. 瓷器的质感:钧瓷的白色胎与釉面相协调,釉面光滑、细腻,增添了一种高雅的质感,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名贵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底足特征也是研究钧瓷的重要方面之一、以下将分别介绍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唐代钧瓷底足特征: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圆形底足、平鸟足和草鞋底足。

圆形底足是唐代钧瓷的主流底足,整体呈现出圆形鼓起的形状;平鸟足是指底足呈现出扁平而有弧度的形态,形如鸟脚;草鞋底足则是唐代钧瓷的一种特殊底足形式,类似于传统鞋子的鞋底的形状。

宋代钧瓷底足特征: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青釉底足和白釉底足。

青釉底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层以青瓷釉作为底色的釉彩,整体颜色呈现出青绿色;白釉底足则是指底足采用白色釉彩,整体呈现出洁白的色泽。

元代钧瓷底足特征: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带铁足和青铜足。

带铁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圈黑色物质的斑点,这是由于元代钧瓷使用的瓷土中含有一定的铁质所导致的;青铜足则是指底足采用青铜材质制成,整体呈现出铜色的色泽。

明代钧瓷底足特征: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小圈足和立足。

小圈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圈细小而规则的弧形凸起,整体形态较为柔和;立足则是指底足以支撑瓷器的主体部分,整体形态较为稳固。

清代钧瓷底足特征:清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鲤鱼足和低托底足。

鲤鱼足是指底足呈现出鱼鳞状的形态,整体呈现出灵动的风格;低托底足则是指底足高度相对较低,整体显得稳定。

综上所述,各个朝代的钧瓷在底足特征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些底足特征的不同反映了古代陶瓷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色,也为研究钧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每一种底足特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钧瓷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瑰宝。

钧瓷的鉴定技巧和方法

钧瓷的鉴定技巧和方法

钧瓷的鉴定技巧和方法
钧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瓷器之冠”。

钧瓷的鉴定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钧瓷的真伪和价值。

鉴定钧瓷的真伪需要从外观上入手。

钧瓷的釉面应该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釉面的颜色应该是淡蓝色或淡紫色,而不是过于鲜艳或暗淡。

此外,钧瓷的胎体应该坚硬而脆,没有明显的瑕疵和裂纹,而且质地应该均匀,没有明显的颗粒感。

鉴定钧瓷的真伪还需要从器型和纹饰上入手。

钧瓷的器型通常比较简洁,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而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和瑕疵。

钧瓷的纹饰通常是以“天青色”为主,纹饰的线条应该流畅自然,没有明显的断裂和错位,而且纹饰的色彩应该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

鉴定钧瓷的真伪还需要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入手。

钧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鉴定钧瓷的真伪需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制作工艺、器型、纹饰、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鉴定钧瓷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外观、器型、纹饰、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钧瓷的真伪和价值,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传统钧瓷造型寓意解析

传统钧瓷造型寓意解析

传统钧瓷造型寓意解析
钧瓷造型繁多,不同器型蕴含了不同的寓意,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观音瓶:因"观音"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阳开泰尊:阴阳学说中,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兴盛之象,故称三阳开泰。

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预示兴旺发达,诸事顺遂。

双系罐:意为"双喜临门"之意。

益寿瓶:器型端庄古朴,大气浑然,寓意延年益寿,造福后人。

石榴尊:石榴多子,有多子多福之意。

虎头瓶:以猛兽虎头做饰耳,有镇宅辟邪之意。

荷口瓶:瓶口莲花形,荷即"合",有合和平安之意。

象耳尊:象,瑞兽,厚重稳行,"太平有象",为吉祥、喜庆的祥瑞象征,陆游曾赋诗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

双鹤瓶:有长寿平安之意。

葫芦瓶:谐音"福禄",是富贵的象征,另外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又有子孙兴旺之意。

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钧瓷鼎有显赫、尊贵、权力之寓意。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

钧瓷的特点是采用多种彩料,经过多次烧制而成的釉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釉色,钧瓷的底足也是其它瓷器所不具备的特征之一。

不同朝代的钧瓷底足有着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唐代钧瓷的底足较为简单,常为圆形或方形,底部无釉,胎体粗糙,呈灰白色。

此外,唐代钧瓷的底部还常常见到“吸泥”痕迹,这是由于釉料渗入胎体,使得底部留下一些痕迹。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宋代钧瓷的底足相比唐代更为精致,呈现出一种“足丰胎轻”的特点。

底足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底部均有釉,釉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

此外,宋代钧瓷的底部还常常见到“三足兽耳”或“蟹爪足”的造型,这些造型既增加了瓷器的稳定性,也为瓷器增添了一份艺术美感。

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元代钧瓷的底足相比宋代更为粗犷,呈现出一种“足厚胎重”的特点。

底足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底部均有釉,釉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

此外,元代钧瓷的底部还常常见到“六足兽耳”或“鸟头足”的造型,这些造型既增加了瓷器的稳定性,也为瓷器增添了一份野性美感。

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明代钧瓷的底足相比元代更为精致,呈现出一种“足轻胎薄”的特点。

底足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底部均有釉,釉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

此外,明代钧瓷的底部还常常见到“四足兽耳”或“鱼头足”的造型,这些造型既增加了瓷器的稳定性,也为瓷器增添了一份灵动美感。

清代钧瓷的底足特征清代钧瓷的底足相比明代更为精致,呈现出一种“足薄胎轻”的特点。

底足通常为圆形或方形,底部均有釉,釉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

此外,清代钧瓷的底部还常常见到“八足兽耳”或“虾爪足”的造型,这些造型既增加了瓷器的稳定性,也为瓷器增添了一份华丽美感。

总结从唐代到清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逐渐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代的底足简单朴素,宋代的底足精致优美,元代的底足粗犷野性,明代的底足灵动俏丽,清代的底足华丽瑰丽。

鉴赏钧瓷,的确让人大饱眼福!

鉴赏钧瓷,的确让人大饱眼福!

鉴赏钧瓷,的确让人大饱眼福!钧瓷烧造时温度较高,所以不论宋钧、元钧,釉面船不吃土,玻璃感较强,有时有水蚀现象,但十蚀情况较少。

也就是说,假定咱们在市场上遇到一个土蚀严峻的钧瓷就必定H留神了。

而且钧瓷釉面莹润细滑,摸着手感较滑腻,假定你看到的钧瓷釉面很干涩的话,就要留神了。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

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宋钧瓷的“棕房”孔众说不一。

有的呼其为“针孔”、“针眼”,有的叫做“橘眼”,有的称其为“猪毛孔”。

宋钧瓷的釉表小孔虽然很少,但小孔的内部空间较大,不是直上直下的“针孔”、“针眼”或“猪毛孔”,将其称为“棕房”更为形象确切。

在50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其釉面小孔表明,孔内径向长度可达孔口直径的4—6倍,较大的“棕房”孔洞可以从洞口直接观察到胎体。

同时,在釉面小孔四周分布有疏松的褐色颗粒杂质。

釉层中气泡的数量和大小不同,单色乳光釉中气泡多,但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5—0.1毫米之间。

对釉层横断面的显微镜观察表明,绝大多数气泡似乎是在坯釉界面上产生的。

气泡形成的初期数量多而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2—0.06毫米之间,这些小气泡随后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气泡向表面移动,其中一部分从表面溢出,在釉面上留下约0.5—0.8毫米的‘针孔’。

“棕房”的形成是胎内气泡携带胎表“护胎釉”杂质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成较大的气泡,到达釉面后,因气泡内含有杂质使表面张力减小,在冷却过程中,气泡内压力大于烧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破裂,并将杂质颗粒带到破口四周,由于周围冷却的釉料不能及时补充,形成如前所述的“棕房”;没有破裂的在釉中距釉表较近的含“护胎釉”杂质的气泡,使釉色呈现浅褐色圆点。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推荐文章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热度:中国古代陶艺热度:中国古代的陶艺介绍热度:陶艺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热度:陶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态势热度:瓷器有许多分类,各有各的特色。

那么,你了解钧瓷吗?小编以钧瓷为例,带你看看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

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钧瓷?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瓷的鉴赏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钧瓷的鉴赏
钧瓷的外观:外六相
一般来说,对于钧瓷价格最具影响的是钧瓷的品相,它包括质量等级标准和对钧瓷艺术鉴赏。

人们鉴赏钧瓷,首先是从外相(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有形器物)开始的,“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六个方面。

现简述如下,作为钧瓷爱好者鉴赏和挑选钧瓷的参考。

而且钧瓷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内六品”来概括,“内六品”指的是钧瓷的内涵,即钧瓷的意境,这是引导人们欣赏钧瓷的另一种方式。

对钧瓷意境的理解需要人们用心去领会,这与个人对美的理解、对钧瓷的感悟的深浅密切相关。

外六相:
型:即钧瓷的造型。

型就是样式,是钧瓷“外六相”的第一相,也是钧瓷艺术品的基础相,钧瓷艺术品的所有品相都以型为载体进行表现,它就象人的身体一样,没有身体就没有生命。

所以,鉴赏钧瓷艺术第一就是鉴赏它的造型。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型准确、不变形;二是造型独特,有一定的寓意。

质:即钧瓷的体质。

钧瓷体质包括胎质和釉质,胎质分粗胎、细胎、泥胎、石胎、土胎、砂胎、白胎、黑胎、灰胎(深灰、浅灰)、红胎、油胎等。

釉质则有乳光釉、亮光釉、亚光釉、无光釉、厚釉、薄釉、玻璃釉、毛孔釉、蜡光釉、石光釉、纹片釉、开片釉、橘皮釉等。

音:即轻叩柔击钧瓷发出的声音和钧瓷开片的声音。

陶瓷的声音美古已有之,古代的陶甑、陶磬都是作为乐器使用的。

优质钧瓷由于胎质坚硬,轻叩柔击会发出悦耳之声。

再有钧瓷釉面的开片之声历来都作为钧瓷的审美因素之一。

色:即钧瓷的色泽。

钧瓷的色泽包括色彩和光泽,就是通常说的色泽。

钧瓷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赏玩效应,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钧瓷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与光泽。

钧瓷发展至今,其比较典型的釉色有青、蓝、紫、红、黄、绿、黑、白八色。

青有天青、豆青、梨青、粉青、靛青、玉翠青、葱翠青、梅子青;蓝有天蓝、湖蓝、粉蓝、宝石蓝、孔雀蓝;紫有玫瑰紫、葡萄紫、乳紫、丁香紫;红有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海棠红、柿叶红、石榴红、粉红、桃红、胭脂红、枣红、橘红、矾红;黄有铜黄、米黄、甘草黄、麦芽黄、鱼子黄、象牙黄、淡黄、茶叶末黄、褐黄;绿有鹦哥绿、瓜皮绿、果绿、铜绿、孔雀绿;黑有墨彩、黑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玉白等。

纹:即钧瓷的釉面所产生的纹理。

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

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
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境:即钧瓷的意境。

钧釉表面由于釉色的变化和各种奇美纹路的相交叠,釉面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

这种钧釉独特的天然釉画,是钧瓷珍品,绝品的必备条件之一。

钧瓷的内涵——内六品
钧瓷欣赏除欣赏其外观外,还要用心灵从六个方面感受它的文化内涵,此即钧瓷鉴赏家所说的“内六品”。

人们鉴赏钧瓷,首先是从外相(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有形器物)开始的,“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六个方面。

现简述如下,作为钧瓷爱好者鉴赏和挑选钧瓷的参考。

而且钧瓷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内六品”来概括,“内六品”指的是钧瓷的内涵,即钧瓷的意境,这是引导人们欣赏钧瓷的另一种方式。

对钧瓷意境的理解需要人们用心去领会,这与个人对美的理解、对钧瓷的感悟的深浅密切相关。

钧瓷“内六品”为:气、势、情、韵、灵、神。

气:汉王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古人认为宇宙间先有气后有石,有石才有土,有土才有木,有木才有火,火土相合才有钧瓷。

认为“钧瓷者,气之所凝、石之所炼、水土之所塑、工匠之所雕、火之所成、天地万象之所结也”。

因此,钧瓷中含有气,从其型、质、声、色、纹、境中可感觉到有某种流动着的东西,或者可感觉到有某种特点,特色在钧瓷上笼罩着。

因此在对钧瓷的审美中,要看这件钧瓷有没有气,如果有气的话,究竟是有什么气,成“气候”,即为有品。

这种气不一定为审美者所崇奉所钟爱,它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对于钧瓷来说,则是钧瓷工匠或钧瓷艺术家的意念与钧瓷窑变的天然表现),一个角色,一个审美对象,可让审美者审美而已。

例如佛禅气、仙道气、霸王气、皇家气、君子气、文人气、高士气、豪杰气、侠骨气、山林气、稚拙气、先哲气、贵妇气、美人气、清秀气等。

势:势有多种含义,如气势、风势、声势、火势、权势、形势、情势、姿势、手势、装腔作势,物理学上的势能、电势等。

在钧瓷鉴赏中的势,其含义为能量的积蓄,有势才能动,有势才有力。

势有起势、收势、发势、蓄势、开势、合势、行势、止势、进势、颓势、上势、下势、高势、矮势、立势、卧势、起合呼应之势等,这是从整件钧瓷的造型、色泽、纹路、意境图像去看。

有的钧瓷引而不发,有的钧瓷势如破竹。

鉴赏钧瓷时要明其势,摆钧瓷时也要会取势,要顺势,才能摆出效果,如果逆势而摆,好钧
瓷也出不了效果。

或高或低、或斜、或正、或俯、或伸、或屈、或坐、或卧,以势而行就取得了势,从中得到无限乐趣。

情:从钧瓷的色彩、质感、形状、动态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作品本身给人的情感。

如欢喜之情、愤怒之情、伤悲之情、怨恨之情、惊恐之情、忧愁之情、感慨之情、感激之情、绵爱之情、怀念之情、痛苦之情、壮志豪情、奋进之情、媚情、艳情、激情、亲情、柔情、快乐之情、哀愁之情等。

韵:单就是韵字来讲,它指美好的声音、高雅的气派风度、一切使人感官觉得美好的余味,是一种律动的美,是节奏、是旋律、是动感。

它是一切艺术鉴赏中高层次的感受,它要求欣赏者必须有相当的美学修养和相应的专业知识。

一件好的钧瓷艺术品一定会符合美的规律,其本身存在着很自然的韵律美。

钧瓷艺术品的韵致可从气韵、势韵、音韵及造型的韵致、色泽的韵致、纹路的韵致、意境的韵致、总体的韵致来体味。

灵:《管子·内业》中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钧瓷的“灵”能从钧瓷艺术品给人的“灵活、灵秀、空灵、灵气、睿智、乖巧、灵魂等感觉中去体味。

如鉴赏一件钧瓷,细看整件钧瓷笼罩着一缕游动的灵气,则是很好的钧瓷。

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常认为山有魂、水有魄,即山水也有魂魄。

对钧瓷亦然,钧瓷也好像有魂魄,把审视钧瓷与审视人联系起来,其实是托钧瓷言人。

神:指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神气,有神气即有生气,有生命力,无生命的钧瓷有时看上去却充满了生命力,这就是钧瓷的艺术,也是人对形式美、自然美的一种感受。

人从自然来,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对钧瓷艺术品不能没有反应,没有感觉。

如果人们感到是一件活钧瓷,有生命力的钧瓷,这钧瓷就是好钧瓷。

如果人们感到是一块哑钧瓷、死钧瓷,则这钧瓷就是缺乏艺术性的钧瓷。

当然这同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有关。

有人看上去是一件死钧瓷,另一些人看上去却是件活钧瓷。

但你说它是活钧瓷,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要让人们可以接受,即通过你的说明,可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己真实的感觉。

大家感到此钧瓷很有神者即为上品,感觉到此钧瓷无论怎么看都不能看出它有生命者则为下品。

以上六种要素为钧瓷的“内六品”,可作为我们鉴赏钧瓷评价钧瓷有没有品位,是否为上品的。

东方人、中国人对钧瓷(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常是与对人的审美、对人生的看法联系起来的,所以人有人格、人品,钧瓷就也有钧瓷格、钧瓷品了。

这是中国人的艺术感、艺术论之深刻处,也是其绝妙处。

品钧瓷如品人,爱钧瓷如爱人,所以玩钧瓷也不只是单纯的玩,还确实有陶冶情操之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