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题记

合集下载

描写钧瓷的作文

描写钧瓷的作文

描写钧瓷的作文
《钧瓷之美》
嘿,咱今天来说说钧瓷呀!钧瓷那可是个宝贝哟。

我记得有一次去逛一个工艺品店,一进店门,我的眼睛就被那一排排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钧瓷给吸引住啦。

我走过去,就那么盯着一个花瓶形状的钧瓷看,哎呀呀,那上面的釉色,蓝里透着紫,紫里裹着白,就跟梦幻的晚霞似的,真的太神奇了!我忍不住伸手去轻轻摸了摸,那质感,光滑得哟,就像丝绸一样。

我心想,这是咋做出来的呀,太了不起啦!再凑近了仔细瞧,那釉面上还有细细的纹路呢,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特别漂亮。

我在那都看入迷了,感觉时间都停止了似的。

那钧瓷就像有魔力一样,让我无法把目光移开。

旁边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钧瓷,比如碗呀、盘呀的,每一个都那么独特。

看着这些钧瓷,真的觉得咱老祖宗太厉害了,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东西来。

它们不单单是瓷器,更是艺术品呀,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心血呢。

以后我要
是有机会,一定得多去欣赏欣赏钧瓷,感受感受它们的魅力。

钧瓷,真的是让我着迷不已的存在哟!。

我的家乡之钧瓷 作文

我的家乡之钧瓷 作文

我的家乡之钧瓷作文嘿,小伙伴们,今儿个我给你们聊聊我那美得跟画儿似的家乡,还有咱们那儿最宝贝的——钧瓷!一说到钧瓷啊,我的心就像被春天里的暖阳晒得暖洋洋的,别提多自豪了!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家乡,山青水秀,就像是大自然特意留下的秘密花园。

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藏着一种能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艺术瑰宝——钧瓷。

它呀,不光是瓷器那么简单,简直就是穿上了彩虹衣裳的精灵,每一道釉色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镇上的老窑厂玩。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那些泥土和火能变出啥魔法,只知道窑里热得跟蒸笼似的,可爷爷说,那正是钧瓷诞生的地方。

爷爷是位老手艺人,他轻轻抚摸着一件件未完成的钧瓷,眼里满是温柔和期待,就像是在跟老朋友对话。

他告诉我:“钧瓷啊,最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

进了窑,啥都可能发生,颜色、纹路,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一次,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奇迹。

当窑门缓缓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紧跟着,一件件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钧瓷映入眼帘。

有的像深邃的夜空,星星点点;有的像朝霞满天,绚烂无比。

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泥土和火能创造出来的奇迹!“看,这就是钧瓷的魅力!”爷爷笑着对我说,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件钧瓷背后,都藏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梦想。

最让我兴奋的,还是每年一度的钧瓷文化节。

那时候,整个镇子都热闹了起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来凑热闹。

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钧瓷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精致小巧,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外国朋友争论起哪件钧瓷最美,最后我俩相视一笑,发现其实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根本无法比较。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文化节上,还能看到老艺人们现场制作钧瓷。

他们或拉坯,或施釉,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我悄悄问爷爷:“爷爷,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做钧瓷啊?”爷爷笑了笑,说:“因为啊,钧瓷就像咱们家乡的孩子,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灵魂和故事。

看着它们一点点成形,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我的钧瓷情结作文怎么写

我的钧瓷情结作文怎么写

我的钧瓷情结作文怎么写《我的钧瓷情结》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我与钧瓷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去河南禹州,朋友带我参观了当地的钧瓷博物馆。

当我看到那些精美的钧瓷作品时,我被它们独特的釉色和纹理所吸引,被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所震撼。

从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钧瓷。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釉色。

钧瓷的釉色丰富多彩,有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颜色。

这些釉色不是人工绘制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釉质莹润,如美玉一般,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纹理。

钧瓷的纹理变化万千,有冰裂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多种纹理。

这些纹理不是人工刻画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纹理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器型。

钧瓷的器型多种多样,有瓶、尊、盘、碗、炉等多种器型。

这些器型不是人工设计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器型端庄大气,如古代青铜器一般,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

钧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

钧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钧瓷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钧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料、制坯、素烧、釉烧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钧瓷作品。

我喜欢钧瓷,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钧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钧瓷,欣赏钧瓷,保护钧瓷,让钧瓷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钧瓷的窑变作文素材

钧瓷的窑变作文素材

钧瓷的窑变作文素材
《钧瓷的窑变,神奇的艺术》
嘿,你们知道钧瓷不?那可是相当神奇的玩意儿!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钧瓷的烧制现场,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我走进那个烧制钧瓷的地方,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像进了一个大火炉似的。

然后就看到好多摆放整齐的瓷器坯子,那模样看着普普通通的。

师傅们正忙前忙后的,特别认真。

接着就到了烧制的时候,大火呼呼地烧着,那场面,可壮观啦!我就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着,心里特别期待这些普普通通的坯子会变成啥样。

等啊等啊,终于烧制结束了,要开窑啦!当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烧好的钧瓷拿出来的时候,哇塞!那变化简直太惊人了!有的上面出现了如梦如幻的色彩,有的有了独特的纹路,就好像它们在窑里经历了一场奇妙的魔法变身。

我看到一个钧瓷花瓶,上面的窑变色彩就像晚霞一样绚丽多彩,过渡得特别自然,真是漂亮极了。

我就在想啊,这得是多神奇的工艺才能造就如此独特的美呀!这钧瓷的窑变可不就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嘛!
从那之后,每次看到钧瓷,我都会想起那次在现场看到的神奇窑变过程,想起那些色彩和纹路是怎么一点点在高温中形成的。

钧瓷的窑变,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让我不得不感叹这古老艺术的魅力真的是无穷无尽啊!。

作文我的家乡禹州钧瓷

作文我的家乡禹州钧瓷

作文我的家乡禹州钧瓷提起我的家乡禹州,那可是个有说不完故事的好地方。

但要说到最让我感到自豪和着迷的,还得是禹州钧瓷。

钧瓷,那可是咱禹州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跟着家人去参观钧瓷厂,就被那神奇的场景给震撼到了。

刚走进厂门,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工匠们在劳作。

一间间宽敞的厂房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地上还堆着一摞摞的瓷坯。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还夹杂着一丝烟火的味道。

我好奇地凑到一位老师傅跟前,他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泥坯。

只见他双手沾满了泥巴,熟练地揉搓着,那泥坯就在他的手中慢慢地有了形状。

老师傅的眼神特别专注,仿佛手中的不是泥坯,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小朋友,别靠太近,小心溅到身上泥巴。

”老师傅笑着提醒我。

我赶紧往后退了几步,眼睛却还是紧紧盯着他的动作。

不一会儿,一个瓶子的形状就出来了。

老师傅拿起一把小刷子,轻轻地在瓶身上刷着水,边刷边跟我说道:“这钧瓷啊,从泥到瓷,每一步都得精心,容不得一点马虎。

”接下来就是上釉了。

那釉料五颜六色的,摆在那里就像画家的调色盘。

老师傅用一个小勺子舀起釉料,均匀地淋在瓶身上,那动作又稳又准。

上好釉的瓶子被送进了窑里,我就眼巴巴地等着,想看看烧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终于等到出窑的时候了,那场面真叫人激动。

师傅们戴着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瓷器取出来。

有的光彩夺目,有的色彩斑斓,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我拿起一件钧瓷花瓶,仔细地端详着。

瓶身上的釉色如梦幻般流淌,蓝色、紫色、红色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天边的晚霞。

用手轻轻一摸,光滑细腻,还有一种温润的感觉。

“这钧瓷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就算是同样的工艺,同样的釉料,烧出来的每一件都不一样,这就是钧瓷的魅力所在。

”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解释道。

从那以后,我对钧瓷就更加着迷了。

每次有外地的亲戚朋友来,我都会拉着他们去参观钧瓷厂,给他们介绍钧瓷的奇妙之处。

禹州的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钧瓷的身影。

有的店铺里摆满了精美的钧瓷作品,有的人家门口会摆上一两件当作装饰。

描写钧瓷的小学作文

描写钧瓷的小学作文

描写钧瓷的小学作文一说到我的家乡,我的心里就充满自豪感,因为我的家乡拥有璀璨的传统文化,其中钧瓷就是众多珍珠里最亮的一颗。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你们听说过“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吗?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还被定为宋徽宗时的御用产品,是难得的艺术品,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钧瓷以釉*美妙而著称,而它那堪称完美的造型更为钧瓷增添了光*。

钧瓷上的图案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如峡谷,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釉*,每一件钧瓷上的釉*都是独一无二的。

“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它不采用任何绘画、雕刻的表现手法,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没有人为的。

因而颇受青睐,并且身价不菲。

钧瓷始于唐代,兴于宋代。

禹州境内现存着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钧瓷还被我国作为国礼呢!是不是很珍贵呢?你知道它的种类有多少吗?有200余种,是不是感到很吃惊呢?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

关于钧瓷的由来,神垕镇还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呢!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

一天出窑时,他们发现了几件带红紫*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而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颜*。

兴奋之余,老妇人又连烧数窑,结果都未出现那种颜*,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妇人看到了地上的铜屑,就问儿子铜屑是从哪里来的。

儿子说:“应该是前几天一位铜匠留下的吧!”那位老妇人就把这种铜屑配入瓷品,又烧出了带红紫*斑的瓷品,这家人烧的瓷器在神垕镇迅速传开了。

于是,钧瓷诞生了。

钧瓷是我国的艺术珍品,这就是家乡的钧瓷!。

参观禹州市钧瓷博物馆作文

参观禹州市钧瓷博物馆作文

参观禹州市钧瓷博物馆作文《钧瓷之旅》一提到禹州市,大家可能就会想到那闻名遐迩的钧瓷。

我一直对这充满神秘色彩的钧瓷好奇不已,于是就找了个机会去禹州市钧瓷博物馆好好参观了一番。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被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吸引住了。

这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窑炉,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钧瓷的烧制历史。

走进博物馆,里面宽敞明亮,展厅的布局有条不紊。

我最先看到的是一些古代钧瓷的展品。

那些钧瓷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像花瓶一样细长的,也有像碗碟一样扁平的。

它们的颜色可真是神奇,有的是天青色的,就像雨过天晴后的天空,蓝得清澈、纯粹,让人看了心里那叫一个舒坦;有的是紫红色的,宛如傍晚天边的云霞,绚丽多彩得很。

我凑近一个钧瓷花瓶仔细瞧,表面的釉质非常光滑,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忍不住用手轻轻摸了一下,那触感就像摸到了上等的丝绸,凉凉的、滑滑的,还有一种细腻的磨砂感。

我正看得入神的时候,身边走过一位讲解员,我赶紧跟了上去听他讲解。

他指着一个钧瓷盘子说道,钧瓷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奇妙的颜色,那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有一个窑变的过程。

窑变就像一场意外的惊喜,是不可预测的。

他说以前有个老窑工,烧制钧瓷的时候,本想要个蓝色调的作品,结果出来的却是红里透着紫的颜色,那时候还觉得这是失败品,可没想到现在这种窑变后的颜色却成了钧瓷的一大特色。

听到这里,我觉得钧瓷的烧制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宝贝。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些现代钧瓷艺人创作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创意元素。

有一个钧瓷摆件,它把传统的钧瓷造型和现代的几何图案融合在一起,看起来既古老又时尚,非常有意思。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还有制作钧瓷的工具展示。

我在那里站了半天,看那些工具。

有个看起来特别像铲子的工具,我就在想,这么个简单的工具是怎么在大师们的手里把一团泥土变成精美的钧瓷的呢?真是太神奇了。

从博物馆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钧瓷的影子。

博物馆馆藏历代钧瓷精品赏析

博物馆馆藏历代钧瓷精品赏析

博物馆馆藏历代钧瓷精品赏析钧瓷是五大名瓷之一,向被认为源于唐花釉瓷,创烧于宋,而金元时民钧大盛,明清时期屡有仿烧,并在景德镇、宜兴、广东等地形成了仿钧瓷窑变的“仿钧”窑系及品类。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送一些历代代表性的钧窑系及相关作品,这此作品,都是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字介绍也来源于博物馆的相关出版物。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

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

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

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

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唐花瓷双系注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7.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5厘米。

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

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

另两面各置一圆系。

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

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

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

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

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钧瓷题记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大”、“奉华”、“圣符”、“省符”、“元祐七年(1029)高天顺制”、“绍圣二年(1095)五月□命望道□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等。

“一”到“十”的数字码题记分为后刻和先刻,后刻者多为清代。

大部分为1974年(今钧瓷研究所院)和2004年(原制药厂院)钧台窑范围内出土,从“一”至“十”代表着同类器物中器型的由大到小。

1974年出土的器物题记大多刻于器底,2004年出土的器物题记大都刻于足子内侧。

“大”字款题记为2004年出土(原制药厂院),刻于器物底部和足子内侧的都有。

“奉华”款题记,多为传闻,仅供参考。

相关钧瓷书籍中虽有记载,据考证为相互引用,均没有实物为证,需进一步商榷。

另据考证“奉华”是南宋时期宫廷堂名。

“圣符”款题记,在1964年政府组织的钧瓷史调查中确有其事,当时因“圣”字歪草,调查组成员和禹州古董商王梦兰共同商议推测为“祥符”之误。

“省符”款题记书载亦出自王梦兰之述,这些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笔者于2007年7月在钧台窑范围内的文家拐工地收集到肩部书有“省符”款的白釉梅瓶标本两块,似乎可以从中映证此说,但不能确定前者之存在。

目前“省符”款被考证为元代款记的材料相对较科学。

“元祐七年(1092)高天顺制”,为1962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后瓷厂建电厂时出土,后佚失。

“绍圣二年(1095)五月□命望道□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款记是1946年11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付振伦先生同李鸿庆游于北京古玩店所见,实为可靠。

但绍圣二年(1905)时禹州行政地名应为“阳翟”,“钧州”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称,这样似乎前后矛盾。

如果此款记和器物没有疑问的前提下,“钧州”应为当时阳翟的区域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或地方上习惯的俗称,只有这样推测更为合理。

另外与宋代钧瓷题记相关的文字款记有“宣和元宝”和“崇宁四年”钱范两例。

一为1974年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背面有“祟宁年制”字样;二为民国十五年禹州魏姓挖得,来于民间提供资料,上有“祟宁四年”字样。

另有来自王梦兰所述,为民国十一年所捡,亦没有记载钱范内容是什么?从古泉收藏研究“祟宁四年”决不为钱范内容,另需考证。

金代钧瓷题记根据目前资料可查有:模印“朱定记”菱口大碗一例、墨书“八十元”月白釉盘一例,相对来说较少。

另外在2004年钧台窑范围内(原制药厂院)发掘时,金代地层出大量钧瓷标本,同地层的青白瓷碗、白瓷碗上有墨书,“崔”、“郭”、“县”、“祁”、“正隆元年四月初□□到□□”、“……卖到祁宅……”、“正隆元年三月初五……”、“……正隆元年三月初五日”等题记,从侧面反映着金代钧瓷题记的一些内容与特点。

元代钧瓷题记根据目前资料显示元代的钧瓷题记有:“枕”、“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1270)”、“巳酉年(1309)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待”和墨书的“温”、“汤”、“汤康”、及巴思巴文字等。

特别是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钧瓷如意枕,用红釉点彩直接书写“枕”字做为题记,立意新颖,装饰和功用相结合,在陶瓷装饰上十分罕见、独具特色,体现了钧窑铜红釉点彩科技的熟练运用和钧窑人的聪明智慧。

明代钧瓷题记明代钧瓷题记更少,资料几乎无载,见到者有“天启年制”、“大明天启”的戳印底款和“天启六年”、“祁造”字样的陶范,器形多为盘、碗。

清代、民国钧瓷题记清代钧瓷题记较多,但大都为古代钧瓷清代做题,这些器物是宫廷所传,玉工后刻。

如:“嬴台·静憩轩用”、“嬴台·涵元殿用”、“嬴台·香辰殿用”、“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建福宫·凝辉堂用”、“建福宫·敬胜斋楼用”、“重华宫·金昭玉翠用”、“重华宫·芝蘭室用”、“重华宫·潄芳斋用”、“虚舟用”、“养心殿·明窗用”、“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养心殿·随安室用”、“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永安寺·悦生殿用”等等。

还有先刻题记的,如钧窑方流抱月扁壶“客至汲泉烹茶、甲寅秋七月造·云亭”双面刻款一气呵成,书法价值极高。

清末钧兴公司成立以后,有“钧兴郗造”的戳印题记,并延续至民国。

另外,清高宗曾御制咏瓷诗数十首,其中十首为钧窑而作,见二首刻于钧瓷上,如《元代钧天蓝紫斑如意枕》刻款为“汝州建青窑、珍当柴周式。

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是枕猶北宋,其形肖如意。

色具君子德,晬面盎于背。

髻貌虽不无,穆然以古贵。

今瓷设如兹,腳货在所弃。

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

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

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

色润玛瑙油,象泯烟火气。

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

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

并有“亁隆丙申秋御题”和“比德”、“朗润”双印。

另《题钧窑元天长方枕》,刻款为“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

大辂锥轮溯,青天明镜开。

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

望古兴遐想,有衣得好陪。

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

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并有“乾隆甲申春御题”和“乾”、“隆”双印。

建国以来钧瓷题记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题记有了极大的发展,由最初人民工厂的“豫兴窑业工厂出品”,到钧瓷行业里的第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刘富安制”,钧瓷题记的群体和规模日益壮大。

常见有:“千禧年富安作”、“刘富安作”、“刘富安大师创钧瓷砚先河辛己夏半江”、“大刘山人”、“刘山人”、“美林制陶”、“宋钧官窑”、“钧官窑制”、“郑召钧窑”、“孔家钧窑”、“苗家钧窑”、“荣昌钧窑”、“杨志钧窑”、“卢家世代”、“星航钧窑”、“金阳钧窑”、“神州钧窑”、“金堂钧窑”、“东升钧窑”、“华艺钧窑”、“华夏钧窑”、“王家钧窑”、“王府钧窑”、“御钧斋”、“钧丁钧窑”、“国政钧窑”、“星神钧窑”、“红正钧窑”、“尹家钧窑”、“隆鑫钧窑”、“建军钧窑”、“韩冬钧窑”、“陶一家”、“古钧台钧窑”、“周家钧窑”、“文公窑”、“三仁行陶艺”、“万宝钧窑”、“五一钧窑”、“任氏宝光”、“郑家钧窑”、“郑氏康隆”……。

其中大部分是以厂名戳印形式题记,但也有个别独具个性的作品以人名戳印形式为主,亦有少量直接手工刻划题记的。

另外,还有很多以生产仿古作品,仿大火蓝、仿炉钧、仿一、二厂作品的作坊仍沿袭旧制,不用题记,便于保持传统风格和高价出售。

这时的钧瓷题记,数量极大,占整个瓷区钧瓷产量的七成以上,且更持有上升趋势,真正把艺人“物勒功名”的宣传作用做到了突出体现,并为以后人们鉴定和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钧瓷作品提供了相关信息。

另需说明的是,还有一些用电脑和手工刻制于钧瓷主题釉面之上的题记,因为不管它是多么有名的大家书法,只要它破坏了钧瓷釉面的整体艺术美,都不足以倡,于是在这里没有录入。

综合历代钧瓷题记,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个时期的题记都是为钧瓷服务的,他们大都占据极小的空间,起辅助和美化的作用,真正是以“钧为主,题记为辅。

”甚至可以忽略不用,突出器物的艺术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艺创新层出不穷,新时期和谐发展观是艺术的一种创新理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这必将在将来的实践中得到深刻证明。

今天,有关钧窑题记的一种新形式―――钧窑篆刻艺术在历练中诞生了,它极大的综合、创新、发展了钧瓷题记的创作空间,使钧窑服务于题记。

以印为主,以钧为辅,至少可以说是“印”、“钧”平分秋色,体现了题记与钧瓷的和谐之美,在题记中独树一帜。

单从题记这一方面来说,它是把题记艺术达到了一种高度完美的极致,在以题记为内容的本文中不得不累墨重书。

钧瓷篆刻艺术钧瓷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雕塑、钧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云:“上古无瓷印,唐时采用,以为私印。

”从已出土有据可考的瓷印中,唐极少。

典型的如:1971年禹州市唐代瓷窑遗址群苌庄龙佛寺水库出土的一枚“龙佛寺印”,印面4厘米见方,撅钮、黑釉、印文书体为朱文楷书,线条粗细变化丰富,书感极强,制作风格为泥坯阴干后度用刀阳刻而成,刀法字口传神可见,堪称中华第一瓷印。

禹州是陶瓷之乡,百代画圣吴道子、书法家刘德升、钟繇的故里,自古以来书画艺术之风极盛。

受陶瓷和书法艺术的影响,禹州籍河南青年篆刻家傅振华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制作钧瓷印章的构想,因为没有先例可循,钧瓷之泥性、釉性的可控难度较大,多次试验,曾几度搁浅。

新千年伊始,钧瓷情愫难抑,在老一辈钧瓷史学家、书法家的鼓励和关注下,傅先生再度创作,通过无数次的选泥、做坯、造型、阴干、度文、篆刻、识款、素烧、择釉、烧制等试验,终得成功。

钧瓷印章大体上分为印面(印文)、印台(边款)、印钮三部分组成。

印文较为独立,不受器型限制,成文内容更加广泛,于传统金石篆刻艺术中的内容无所不容;印台四面都可谋篇布局,边款面积增大,可纪年、纪事,可抒情咏志,少者十字,多者数百字,囊括了钧瓷题记中款识类和诗文类的所有类别;印钮静物动物均多,可平面浮雕,可阴阳浅刻,可立体镂空,可圆器中空,可捏塑堆剔,可借玉器、竹、木、牙雕,可照搬石刻、青铜、陶瓷,无论古今雅致,在这里都找到了巨大的艺术创作空间。

钧瓷篆刻艺术一经出现,就得到了省内专家和中国书协领导的高度赞许,它是钧瓷题记艺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把钧瓷题记艺术进行了高度发展。

当然,我们是就钧瓷题记为主题而论,作为钧瓷的主题内容,造型艺术仍然是钧瓷艺术发展的主流,我们任何时间都不能否认。

在这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共同关注钧瓷篆刻艺术的成长,祝愿它走的越来越好。

总之,我们通过对历代钧瓷题记的概述,大致可以从题记的产生形式、内容、工艺演变看到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经济状况、地名建制、官府礼制、审美取向等等。

如:宋代满釉支烧、满釉刮足工艺流行,钧釉的特点是乳浊不透明,所以题记就较少;金、元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频繁,钧窑几度盛衰交替,但战争带来了人口的迁徙流动,钧窑得以传播,于是形成庞大的钧窑系,但受传统钧釉制作习惯和粗狂风格的影响,题记仍然很少;明、清时期,钧窑处于停顿状态,清末有所恢复,时断时续、摸摸索索,窑工自然更谈不上落款题记,唯有宫廷传世之钧,备受青睐,皇帝多次下谕旨,命玉工刻款,有标明存放地、有标明用途,有亲笔御诗;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文化作为产业已被提上新的日程,各种政策的扶持使钧窑厂家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钧瓷产品增多,题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宣传意义上,还是从纪事等特殊用途上,题记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经济艺术的发展,成了生产工艺中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是服务于钧瓷的一道亮丽风景。

更让人可喜的是,钧瓷篆刻艺术的出现,把钧瓷题记个性化,形成了以题记为主的一门独立艺术形式。

“艺苑新葩,百花争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