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历史及其发展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禹州钧瓷调研报告

禹州钧瓷调研报告

禹州钧瓷调研报告禹州市是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钧瓷而闻名于世。

为深入了解禹州钧瓷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实地走访、采访业内人士和参观钧瓷作品展览等方式,对禹州钧瓷进行了全面了解。

禹州钧瓷作为禹州地区的特色工艺品,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多个历史时期,禹州钧瓷都曾赢得了声誉,成为瓷器市场的热门产品。

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禹州钧瓷的发展逐渐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禹州钧瓷的工艺技术传承存在问题。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禹州地区的许多老手艺人纷纷退休,而年轻一代对钧瓷传统工艺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不够,导致工艺技术没有得到有效传承。

这对于禹州钧瓷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市场营销与推广力度不足。

在与业内人士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禹州钧瓷的宣传推广力度相对较小,许多人并不了解禹州钧瓷的魅力所在。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禹州钧瓷需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营销与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产品创新和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改变,传统的禹州钧瓷款式和设计已逐渐落后。

禹州钧瓷需要更加关注当代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设计,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尽管面临上述问题和困难,禹州钧瓷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禹州钧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这是禹州钧瓷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禹州钧瓷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独特价值,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购买。

其次,禹州钧瓷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渠道。

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和建立品牌形象,禹州钧瓷可以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和销售量。

此外,禹州钧瓷可以借鉴其他。

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

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

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中国钧瓷艺术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钧瓷以其绚丽多彩的釉色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以灰黑色为主,釉面厚重,釉色呈现出乌鸦翅膀般的光泽,被称为“乌石釉”。

这种釉色的出现,标志着钧瓷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唐代的钧瓷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主要以盖碗、盘、碟等日常用品为主,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较高的层次。

进入宋代,钧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宋代的钧瓷釉色丰富多样,有红、蓝、绿、紫等多种颜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青釉”,色泽鲜艳明亮,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宋代钧瓷的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逐渐从日常用品中脱离出来,开始制作器物、花瓶、香炉等艺术品。

元代是钧瓷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钧瓷表现力最为丰富的阶段。

元代的钧瓷釉色变化多端,有红、蓝、绿、紫、黄等多种颜色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五彩釉”。

元代钧瓷的造型更加独特创新,器物形态丰富多样,如花瓶、壶、碗、盘、罐等,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代时,钧瓷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的钧瓷釉色以蓝色为主,通常称为“青釉”。

明代钧瓷的釉色相对单一,而且工艺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有所退步,制作的作品质量较差,因此明代的钧瓷并没有达到前几个朝代的高度。

清代是中国钧瓷艺术的复兴时期。

清代的钧瓷釉色以黄色为主,被称为“黄釉”。

清代的钧瓷工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釉色变得更加鲜艳明亮,观赏性得到了提高。

此外,清代的钧瓷造型更加精致细腻,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中国钧瓷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现代钧瓷作品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从唐代的乌石釉到宋代的天青釉、元代的五彩釉,再到明代的青釉和清代的黄釉,钧瓷在釉色和造型上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钧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钧瓷文化遗产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生产技艺的衰退、材料的匮乏和商业化的盲目追求等原因,传统钧瓷生产已经面临着传承和延续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推动和文化的分化,钧瓷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因此,加强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项任务和责任。

本研究将从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入手,探讨其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和实践案例等方面,旨在为更好地实现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钧瓷文化遗产目前的保护状况是如何?存在的难题和问题是什么?2.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如何?政策保障和实践案例有哪些?3. 如何加强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目标是:1. 了解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及措施;2. 分析现行的保护制度和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3. 探讨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结合实践案例提供解决方案;4.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保护与传承钧瓷文化遗产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具体内容包括:1. 钧瓷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包括其制作技艺、材料发掘和传承等方面;2.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和实践案例研究,包括国际和国内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制度,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案例;3.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研究,包括利用现代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4. 钧瓷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提高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联合保护机构和专门保护基金等。

钧瓷历史及其发展的调研报告

钧瓷历史及其发展的调研报告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调研单位】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调研指导老师】:朱聪旭、于笑寒【调研参与人员】:胡尔康、贺钰博、张磊磊、李闪、宋焱、李凯阳、代亚威、卢强、豆保平、王朋飞、李秋兰、闫影影、周梦丹、甘家辉、刘闯、杨哲、罗美琴、陈军奇【调研主题】:调查研究禹州神垕镇钧瓷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一、调研背景:禹州神垕素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

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

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垕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

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由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

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

其次是它的“窑变无双,钧瓷无对”。

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

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

钧瓷市场分析

钧瓷市场分析

钧瓷市场分析一、市场背景钧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一种传统工艺品,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深受人们喜爱。

钧瓷的制作工艺复杂,具有独特的釉色和纹理,被誉为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文化艺术品的追捧,钧瓷市场也逐渐兴起。

二、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钧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额持续增长。

随着收藏投资、文化消费等趋势的兴起,钧瓷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市场竞争分析1. 主要竞争对手当前,钧瓷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生产实力的大型瓷器生产商之间,如景德镇瓷器厂、郑州国瓷厂等。

这些企业在产品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较大。

2. 竞争形势钧瓷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

各家企业在产品品质、价格、销售渠道等方面展开竞争,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低价竞争也屡见不鲜。

3. 发展趋势未来,钧瓷市场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消费者对于品质、文化内涵等要求将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加强产品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四、市场机会与挑战1. 市场机会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钧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有利于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

2. 市场挑战钧瓷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等问题。

企业需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抢占市场先机。

五、市场发展趋势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和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提升,钧瓷市场将逐渐向高端、个性化方向发展。

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拓展市场空间。

六、结语综上所述,钧瓷市场前景广阔,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愿中国传统钧瓷艺术得以传承发扬,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色斑斓数宝钧——论钧窑的发展与格局

釉色斑斓数宝钧——论钧窑的发展与格局

釉色斑斓数宝钧——论钧窑的发展与格局摘要:本文以钧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古代及当代发展概况,探究其形制特征与出现原由,而独树一帜的陶瓷格局便是其兴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钧窑;发展;釉色;格局一、钧窑瓷业发展概况钧瓷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期更是被定为御用珍品。

钧瓷有官钧和民钧之分,窑址遍及河南禹县及县内各地。

钧官瓷烧制时间很短,后因时局动荡,其烧制时盛时衰。

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宋元时期一类十分重要的瓷器产品,以古朴典雅、色彩斑斓、风格独特闻名遐迩。

1北宋末期,钧窑在极高的起点上创烧,产品与同时期的汝窑风格相近,以造型庄重典雅、制作精工细致、釉色典雅清丽的特点代表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雅器”。

金元时期生产的地点扩展到北方的广大地区,以多变的釉色和鲜明的红彩及瓷釉极强的遮盖性且经济美观的瓷器生产方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蒙元时期钧窑达到了生产高峰时期。

元代后期钓窑烧造量很大,在元大都出土瓷器中占第二位,但器类变得单调,主要是碗盘类器物,另有少量大个的香炉、梅瓶和连座瓶等。

特点是都带有较繁复的贴花,而且到了元代后期变得日益复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钧釉贴花龙纹香炉就是元代后期的典型代表。

宋人徐兢在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一“花壶”条便有记载:“花壶之制上锐下圆,略如垂胆,仍有方座。

四时贮水簪花,旧年不甚作,迩来颇能之,通高八寸,腹径三寸,量容一升。

”明代前期则成为向官方进贡瓷器的窑场,特别是其风格独特的花器成为宫廷用瓷。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钧瓷创作仍处在传统领域,七八十年代后期迎来当代钧瓷艺术的高峰,涌现出大师级的杰作。

他们复原了宋代窑炉,掌握了烧造技术,为恢复和发展钧瓷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钧窑作品在器形上有仿古力作,也有勇于创新、标新立异的创新佳作。

窑变釉色有的浅红淡紫交融,流光溢彩;有的莹白玉青相间,浓淡自然;亦有青蓝月白深浅合度,含蓄淡雅。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自然造化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图形,钧釉瓷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带有高温红彩装饰,是用氧化铜(CuO)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的色彩,在天青色的釉中宛若胭脂云霞。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汇报禹州钧瓷产业发展总结近年来,禹州钧瓷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总结这些成绩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特向各位进行汇报。

本次汇报将从禹州的钧瓷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成果与问题、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禹州钧瓷历史沿革禹州作为中国钧瓷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唐代,禹州就已经开始生产和流传钧瓷,而明代成就了钧瓷的巅峰。

然而,在清代末年,由于战乱等原因,禹州的钧瓷工艺逐渐衰落。

直到20世纪80年代,禹州人开始重视保护并振兴钧瓷传统工艺,才重新让禹州钧瓷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禹州钧瓷如今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禹州钧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成为人们追逐的艺术品。

目前,禹州的钧瓷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开采、工艺制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禹州钧瓷产业园区的建设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禹州钧瓷产业的成果与问题禹州钧瓷产业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

一方面,禹州的钧瓷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还远销到国外市场。

另一方面,禹州的钧瓷工艺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屡获殊荣。

然而,与此同时,禹州钧瓷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对原料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的稀缺和环境的恶化;其次,钧瓷加工技艺传承面临困难,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习周期长,人才培养的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后,产品设计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未来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推动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规划:一、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展矿产开采,确保资源持续可利用;二、加大对钧瓷工艺传承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钧瓷工艺师傅,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加强设计创新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禹州钧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人们的努力。

浅析钧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境遇

浅析钧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境遇

浅析钧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周晓亚【摘要】作为宋五大名窑的钧窑,有着丰厚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面对这样一份文化遗产.区分其形态构成的"显性"传统和"隐性"传统,也即传统的形式与精神,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关乎着经典重新光大、复兴的可能.传统不仅仅呈现在表层的"显性"结构上,而是更深层次的蕴涵在"隐性"的结构中.钧瓷在今日的发展目标和存在价值,应是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的现代意义造型形态.这是钧瓷发展的一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多元途径,也需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对待传统的正确认知态度.【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0(017)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钧瓷;审美特征;传统与现代【作者】周晓亚【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3我们所见到的陶瓷史都似乎是试图客观叙述按时间进程排列现象,并为此顺序、轻重而争论不休的历史,目前所能查阅到的钧瓷史更是如此。

我们固然需要这样的历史,且已有许多前辈为我们整理、撰写出许多颇有价值的宏篇大著,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历史,今人所述的历史,无不是现在人们眼中的历史。

因为,我们回顾历史、反思传统、阐释经典,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我们本身及所处的时代,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构筑和规划我们的未来。

过去、现在及未来应是一活的整体。

本文的论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整体之上来展开,而局部的、阶段的现象选择与阐释,是为了最终将其纳入这一整体之中。

所以,笔者在叙述钧瓷过去的同时,力图能更清晰地认识钧瓷发展的今天。

1 传统钧瓷的生成与兴衰中国陶瓷史作为中国精神和物质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陶瓷业的兴盛和衰落,一方面是一定时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时一地社会、文化、经济面貌的反映,并显示着一定时期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单位】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指导老师】:朱聪旭、于笑寒
【调研参与人员】:胡尔康、贺钰博、张磊磊、李闪、宋焱、李凯阳、代亚威、卢强、豆保平、王朋飞、李秋兰、闫影影、周梦丹、甘家辉、刘闯、杨哲、罗美琴、陈军奇
【调研主题】:调查研究禹州神垕镇钧瓷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一、调研背景:禹州神垕素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

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

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垕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

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由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

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

其次是它的“窑变无双,钧瓷无对”。

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

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

其四是它的烧制“十窑九不成”。

二、调研目的:
通过为期半月的社会实践调研,让团队及大众对钧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一些大众对何种颜色,类型的喜爱。

通过对钧瓷历史,颜色,器形的调研与分析,可以给一些钧瓷销售商家做出合理的建议报告以及对钧瓷文化的宣传。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队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调研能力,同时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践行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

三、调研内容:
在为期十三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前期由领队老师带队参观许昌学院中国钧瓷研究所,观看钧瓷的生产过程,让我们对钧瓷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跟老师交流,学习一些钧瓷的基础知识。

在许昌市对市民、钧瓷专卖店发放调查问卷,大致掌握大众对钧瓷的了解情况、
(团队成员在思故台对市民发放关于钧瓷的调查问卷)
(二)之后全部人员在一块儿去禹州钧瓷博物馆参观,让大家对钧瓷的历史有所了解。

博物馆的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些古代出土的钧瓷,并在参观过程中给我们讲解了钧瓷的历史及钧瓷在建国后政府对钧瓷文化的保护所做的努力。

(三)我们成员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块去大宋官窑厂区调研,去观看钧瓷的制作,调查钧瓷有哪些种类、器型、颜色,以及她们的销量情况。

之后我们也对禹州的民众,钧瓷专卖店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一下禹州的民众对钧瓷的了解。

(团队成员在大宋官窑车间认真的观看钧瓷的生产过程)
(四)从禹州回来后,我们团队的部分成员去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钧瓷实验室做一些有关纳米材料对陶瓷釉胎颜色影响的实验。

然后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钧瓷上色的依据原理以及我们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制作钧瓷之间的联系。

在社会实践的最后全体成员一起去魏都广场给大家讲解钧瓷在生活中的用途,钧瓷的深远历史,介绍钧瓷在许昌、禹州的长久发展以及钧瓷对我们许昌的深远意义。

(团队成员在魏都公园给市民宣传钧瓷)
四、调研结果:
(1)禹州生产陶瓷历史很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特别是苌庄
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2)通过对大众发放调查问卷之后的数据整理来看,普通的民众对钧瓷还不是很熟悉,有的民众甚至不知道还有这种瓷器。

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钧瓷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五、调研心得:
为期十三天的社会实践如白驹过隙,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却值得一生收藏与回味。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暑期社会调研队通过为期十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对钧瓷的制作流程,钧瓷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暑期社会调研队的整体工作分为五个部分:许昌学院中国钧瓷研究所学习钧瓷制作和数据统计,禹州大宋官窑厂区参观学习、参观禹州钧瓷博物馆了解钧瓷的历史,问卷调查及对钧瓷历史的宣传。

社会实践前期,我们团队综合民意、进厂学习调研、对厂区负责人认真咨询有关钧瓷的问题。

在社会实践后期,团队以调查问卷、在魏都公园市民讲解,宣传钧瓷的方式,让大家对钧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并且得到学院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知不觉中,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就这样快要到了尾声。

回想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调查问卷让我们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而从中我们也知道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我们的自身能力也有了提高。

而这些东西是我们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的。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会有更好的结果”这句话。

同时,问卷调查和钧瓷历史宣传的顺利完成,也使得我们大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为钧瓷文化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虽然这只是一次层次较浅的社会接触,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学校与社会的不同,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文化只适合来武装自己。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却收获了很多,我们也发现了自身不足,而这些认知无疑在我们今后成长路上良药,助我们登上人生的又一个新的高峰。

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社会调研中,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也为将来更激烈的竞争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经验,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2015年7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