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主讲瞿华兵课件

合集下载

2019年大学语文文学泛讲作品第七讲 泛讲提示课件

2019年大学语文文学泛讲作品第七讲 泛讲提示课件

3、简析结尾“窥房”的情节在人物刻画和 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窥房”在结 构上是承接前文,把前文阴 森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极致;又是转折, 极致后必有转折,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原来窥房的是女主人公——二姑姑。“窥 房”的结尾 在艺术上出奇制胜,有画龙点 睛之妙。同时刻画出二姑姑内心深处对正 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深刻。
《箓竹山房 》
吴组缃(1908.4.5-1994.1.11),二十 世纪著名作家,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 徽泾县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 立八中、芜湖省立五 中和上海求学。在 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 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 刊发表诗文,代表作品《一千八百担》。
《石秀》Βιβλιοθήκη 从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选材来源来看,主要 有历史故事和现代背景下的男女矛盾两个方面。
先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加以解释和改编,这种扩充历史事件和人物形
象的手法,可以说是作者明智儿取巧的着眼点;
再者,作者善于刻画城乡两个世界中男女发生
的矛盾,而且对陌生而偶遇的男 女之间或真是
小说以军阀统治下的四川偏僻农村为背景,描写了 封 建势力重压下农民出卖人妻的悲剧。其主要部分只写 了一天一夜的事情,但对其中人生惨剧的描绘充分体 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情感。一对靠打草卖草为生 的山 区青年农民夫妇,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丈夫被 迫将妻子卖给了有钱人家。买她的人是一个惯在场口 上找人喝酒,谁提起都要吐唾沫的流氓。过门后妻子 受到新丈夫 的凌辱,又受到小叔子的调戏,她忍无可 忍,连夜出逃,又颇有四川妇女的辣味。等他跑回家 后,方知自己原来的丈夫因自己出逃而被抓走。小说 生动再现了封建礼 教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语文选修第7课《陆文学自传》课件

语文选修第7课《陆文学自传》课件

翻译
(3)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忠言逆 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 不好的事,像自己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从不回 避,因此俗人大多忌恨他。
墨 韵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一项是( C )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
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
情。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 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 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 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3分)


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李公齐物与陆羽交游,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文槐书套一枚。 B.第四自然段写陆羽交接名流的情形,从正面烘托出了少年才俊的
风采。 C.陆羽所著的《四悲诗》、《天下未明赋》都是有感于当时时局所
3. 翻译以下句子: (1)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
虎狼当道,而不愆也。(3分) (2)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
谈宴永日。(3分)

本文开头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 是”,有何用意?
作者这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陆羽扑朔迷离, 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 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 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 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 实为辛酸。

《大学语文绪论》课件

《大学语文绪论》课件

01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 要性
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传承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 习,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对世界各地文学作品的介绍和比 较,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 的能力。
优秀文学作品。
A 语言文字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首先注重语言文字基 础知识的传授,包括语音、词汇、
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B
C
D
实践活动与拓展
课程还安排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活动, 如写作、朗诵等,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 读、网络资源等方式拓展知识面。
文化背景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课程 还会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成绩评定与反馈
成绩评定
依据考核内容与形式,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
反馈机制
及时向学生反馈考核结果,指导学生进行有 针对性的改进和
大学语文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更深 入的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学生将更好 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
详细描述
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应积极思考文学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 异同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同时,学生还应勇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点, 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见解。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总结词
课堂讨论与互动是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 环节,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可 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 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教师的感谢与祝福

大学语文高职版教案——第四十八课 共通的门径

大学语文高职版教案——第四十八课 共通的门径
后来,《前线》编辑部邀请邓拓、吴晗、廖沫沙共同为《三家村札记》撰稿时,三个人合起来使用“吴南星”这个笔名。三个人各出一个字,吴晗出“吴”字,廖沫沙取其笔名“繁星”的“星”字,而邓拓取的则是“马南邨”的“南”字。在《三家村札记》这个杂文专栏里,邓拓共发表了《伟大的空语》等18篇杂文。
“文化大革命”前夕,邓拓还用过“向阳生”这个笔名……邓拓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无限忠于党和人民。正如他在临终前夜写给党组织的信中所说:“我的这一颗心,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取名“向阳生”,寄寓着共产党像太阳,作者一心向党之意。(张均《邓拓笔名考》,《福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南庄附近的马兰村,这是报社的据点。他在那里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群众很喜欢他,待他亲如家人。他后来取‘马南邨’的笔名,也是对老根据地群众的怀念。”
4.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一结集出版,即销30万册,“文革”后再版,行销百万册。《燕山夜话》之所以如此畅销,就在于其既重史识史论,又能贴近现实,且旁征博引,委婉含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作家老舍曾称赞说:“邓拓的《燕山夜话》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5.主要内容
《共通的门径》正是从“共通”这一普适化的立场出发,对不同学科领域的齐声讨伐的巨大压力。当五月十六日(指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戚本禹的批判文章,把“叛徒”的罪名加在他头上之后,他彻底地绝望了。
像他这样一个革命者,种种批判能够承受,但唯独这样的罪名他难以承受。最后一线希望被巨大的阴影笼罩了,他再也无法点燃起生命之火。

实用语文 5-2第五单元《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 教学课件PPT

实用语文 5-2第五单元《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 教学课件PPT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实用语文(第三版)第一册教辅课件
第第 二五 单单 元元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实用语文(第三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册教辅课件
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
池莉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实用语文(第三版)第一册教辅课件
学习目标
• 1、能力目标:能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2、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 3、素质目标:保护自然,从我做起。
《第七条猎狗》是作家沈石溪的成名作。 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他非同寻常的 讲故事的能力。故事讲述的是老猎人 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 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 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 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 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 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 宝刀的意思。老猎人把它看成自己的 儿子。但一次误会他要杀死赤利。赤 利逃到森林里。在猎人遇到危险时救 了他。主要表现了人与动物解不开的 情谊。
❖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上海人,生于 1952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 化。职称文学创作2级。1982年10月加入 省作协,1985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1969 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 会捉鱼会盖房会犁田会栽秧。当过水电站 民工、山村男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 官拜宣传股长。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 1992年调任成都军区创作室。擅长写动 物小说。是动物学界的大王 。代表作有 《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 《狼王梦》、《白象家族》、《斑羚飞 渡》、《最后一头战象》、《一只猎雕的 遭遇》。
空气质量恶化、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极端天 气、食品安全、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
人们又开始探讨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发展需求,才能保证 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安全运行。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精进的程序-PPT课件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精进的程序-PPT课件
此文深入浅出,谈学习写作精进的程序,劝青年学者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 序渐进地做下去。这是作者自己从初学以至成为学术上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者的经验之谈, 比目前常见的许多大言空论,切实得多,值得细读。(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
四十一、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艺术真谛的发掘与阐释
钱念孙 朱光潜先生是国内外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里对美学和文艺理 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曾细读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以及他翻 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拉奥孔》等著作,当时就有饕餮知识盛 宴的莫大快感。后来陆续读到他的早期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谈修养》等, 更是受到极大的震撼。这些写于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作品,文笔之洗炼优美,说理之 精辟入微,令我赞叹不已。直到今天,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当年许多满怀 兴味的书都失去了兴趣,但对朱先生著作的喜爱之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朱先生的书何以对我有如此魅力?五年前,我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朱光潜 与中西文化》时,曾在全书引言“面对大师的自省与自觉”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朱光潜与一般学者不同,其学问不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汇聚,同时也饱和着他对 人生世事的感悟和体验。他的许多著作,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 文学》等,既是在探讨严肃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术问题,又常常是在谈论人生哲理,时 时给人超出学术之外的人生启迪。他的早期作品,多半强烈地点染着他的人格色彩,兼得 儒家“温柔敦厚”之风和道家“超然飘逸”之气,又拌以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而喷吐出的芬 芳,具有一种意深而语淡,情切而气和的大家品格。
朱光潜先生1887年10月14日( 农历九月十九日) 出身在安徽省桐城县的书香门第。桐 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明清两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镇之一。激荡清朝文坛两 百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朱先生幼承 庭训,在父亲开设的私塾学馆里广泛阅读国学经典,对“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沉 潜把玩,多能熟读成诵。后入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因做得一手 好文章,致使先生们指望他接古文一线之传。青年时代,他跨洋过海,先后在香港大学、 美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博览西方学术 文化,于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朱先生的国学根基和西学素养,皆玉润珠 圆,晶莹剔透,两者彼此辉映,融合贯通,自是一代渊博大家。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教学课件10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教学课件10

单元能力训练
《网络写作的若干条戒律》 1.尊重网络,尊重网络即尊重它所代表的社会空间。 2.尊重他人——包括你的论敌,尊重他人,才会得到
他人的尊重。 3.尊重语言,尊重语言才会使你成为真正的写作者。
单元能力训练
单元综合训练题 1.电脑空间是如何虚拟现实,并作用于现实的? 2.计算机到底是弥补了现实还是抽空了现实?为什么? 3.试谈你对科技与文学关系的认识。 4.网络语言中的部分用语是因同音或相近音而借用的,如杯具、木有等,你认为它与古代
学习内容一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二新媒介写作的主要类型一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一认识媒介媒介就是致使同质或异类的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
网第 络十 时单 代元 的 新 媒 介 写 作
学习目标
1.认识新媒介写作。 2.理解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 3.掌握新媒介写作的主要类型。
汉语中的通假字是否反映出同样的文化心理? 5.现有的新媒介写作包括哪些类型?未来还可能出现哪些类型?它是否会对当前新媒介写
作造成根本改变或重大突破? 6.小组讨难点
1.重点在于掌握新媒介写作的主要类型。 2.难点在于掌握网络语言作为新媒介写作的基本
工具。
学习内容
一、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 二、新媒介写作的主要类型
一、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
(一)认识媒介 媒介就是致使同质或异类的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
文学媒介则是使文学和人发生关系的载体。它历经语音媒 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三个过程。其中,语音媒介和纸 质媒介属于传统媒介,电子媒介则为新媒介。
一、新媒介写作的科技基础与语言环境
(二)认识新媒介写作 新媒介写作指直接以网络为载体、用数字式语言为工

大学语文说课ppt课件

大学语文说课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重语语文能力力培培养养 重重人文精精神神建建树树 重职业素质引导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素 质 目 标
1、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 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和健康人格,提升文学品味 。
2、培养学生忠诚爱国、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廉洁 守信、自主探究、团结协作 等职业精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2、增加话题讨论和即兴演讲
• 3、评价的时候先肯定,再提出不 足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三)教学过程
11 第一环节: 呈现任务 22 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 33 第三环节: 交流评价 4 第四环节: 知识延伸
容大 学 语 文 说 课 内
一 课程定位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三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五 教学资源 六 教学效果与反思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 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 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 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 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
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
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
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
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
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 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 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 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 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 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 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 形象更加饱满。

3、以乐衬哀,今昔对照。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他圣在何方 ?
1、忠君爱国,矢志不移。
2、关注国事,洞察世事。 3、推己爱人,心忧天下。 4、关爱妻儿,不离不弃。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第十三章
碧血丹心——爱国
哀江头•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
《离家别》)。
解题: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
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 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 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 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 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 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 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 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 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 (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 气歌》等。
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
主题思想:

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
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 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 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 情。
赏析:
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
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 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 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 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 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 《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 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 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 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 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 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赏析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
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 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艺术构成:

1、“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2、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
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 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 的腐朽生活; 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 潮。
思考题:

1、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有人说岳飞、文天祥只是汉民族的英雄而不
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赏析:


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 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
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
艺术特色:

1、陆游创造性运用了《关山月》这种古乐府的
旧题,“关山月”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
士怀人思乡的内心感情。而陆游从和戎下诏的统治
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
,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
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
鬟霜鬓”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
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题解:

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
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 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 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 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赏析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 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 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 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 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 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 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 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 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解题: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 熙四年(1177),陆游5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 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 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 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 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 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 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 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 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 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
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
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
上元诵李易安《永 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艺术特色:
2、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
集团写到边塞戍楼的战士又写到中原忍死的遗民,
诗的内容丰富了,境界扩展了,思 想意义也更深
刻了。
艺术特色:

2、陆游还相当巧妙地紧扣着关、山、月三个字,
去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强的
抒情性。
艺术特色:

3、诗的语言也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
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 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量。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 Nhomakorabea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
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
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
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
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题解: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 时的感旧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 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 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 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 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