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通过表演、唱腔、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表演中,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它们是表演技巧、形体表现和情感传达。

表演技巧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包括表情、眼神、音量、语调、姿势等方面的表现。

表演技巧全面展现了演员的功底和能力。

演员需要深入理解剧本和角色,为角色精心设计表演技巧,使观众能够真正地了解剧情发展,感知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在执行表演技巧时,演员需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如观众伸手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时,表演者需要适当的运用身体语言,如震惊、痛苦的表情、身体的颤抖和眼泪等等,来使观众更好的情感共鸣。

在戏曲艺术表演中,演员的形体表达技巧也非常重要。

演员的身体语言和相应的调整不仅影响角色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特色的突出,还直接影响到剧情节奏和观众的感官体验。

演员的形体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动作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戏曲中运动姿势的要求较高,需要充分表现角色的内在感情,体现形象特点,提高表演的艺术水平。

演员以掌握形体表现和表现技巧为基础,根据剧中角色的形象来设计动作和表情,充分展现出角色的特点,从而使观众对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艺术的效果。

情感传达是戏曲艺术表演的一个高度关键性要素。

情感传达是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情感可以是愤怒、怒火异常、悲伤、失落、欢乐等等。

演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剧中人物,了解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变化,来传递人物内在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表演中切实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从而让观众真正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只有娴熟的情感传达技巧,才能让观众在短短的时间内产生强烈的情感表达。

总之,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表演技巧、形体表现和情感传达。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在三个方面全面加强自身的技术和美学修养。

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角色形象等方面,都能产生深厚的感情共鸣,使观众更好地品味到戏曲艺术的内涵。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认识中国传统戏曲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认识中国传统戏曲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认识中国传统戏曲认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性、传统戏曲的特点以及讨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深入传统戏曲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性1.带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内部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元素,既能够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能让人们欣赏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因此,我们学习和认识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开拓我们的艺术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集声乐、舞蹈、表演、戏曲曲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学习和欣赏戏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让孩子们能够欣赏到高雅的音乐和艺术,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的素质。

3.丰富孩子们的思想和想象传统戏曲中的情感、思想及其象征性的意义,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和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人物,还可以充分体验到那些情感纠结、人物塑造和暗示意义等等。

这些内容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情世故的把握,同时能够丰富孩子们的思想和想象,使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传统戏曲的特点1.寓意深刻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蕴含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形式。

传统戏曲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等皆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性的意义,从而达到了深化人们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等的目的。

2.技巧丰富在音乐上,传统戏曲也是一种技巧丰富的艺术形式。

如京剧中的音乐旋律、唱法、腔调等等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人们生活和情感的丰富多彩。

3.相声、评书等曲艺类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中,除了京剧、黄梅戏、越剧、昆曲等主流的戏曲形式外,还有相声、评书等曲艺类艺术形式。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_1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熟悉与瞧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戏曲就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就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

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比较闻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向来就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行多得的珍贵财宝,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与传扬这笔文化。

大概您并不善于表演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观赏它﹑爱慕它。

大概您并不善于品尝它,但这并不阻碍您去熟悉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中国戏曲的特点就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共性。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与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亮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打算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举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与观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俗话说:“会瞧的瞧门道,不会瞧的瞧喧闹。

”这也说明白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

所谓“瞧喧闹”,也就就是瞧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重离奇的故事以及喧闹的打斗场面等。

所谓“瞧门道”,就就是注重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矛盾、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瞧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

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养与鉴赏的情激动力。

总而言之,不管就是瞧喧闹还就是瞧门道,都就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盛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就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时百姓之间。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中国戏曲是一种以诗、音乐、舞蹈和服装为主体的古老艺术,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拥有很多支持者,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戏曲一直以来,都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和特别是老人家和孩子们的青睐。

它包括了各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而每种形式下又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块口、百板、花朝双汉、滑稽趣、撒罐等等。

中国戏曲的演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把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学都汇聚到一块,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综合表现,向人们传达艺术和历史的真实内涵。

而且,中国戏曲并不仅仅完全靠表演,还需要诗词和乐曲支撑,表演者要掌握诗词的朗诵能力,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剧情,还要学会一定的身段动作,以还原剧中角色的栩栩如生。

它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歌唱,以其灵动的表演形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旋。

中国戏曲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传递知识和情感,通过诗词唱段以及舞蹈来帮助观众了解文学作品。

通过戏曲,观众可以重温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如诸葛亮斩断长江等,让观众直观自己融入历史,更容易对历史故事有深入的理解。

此外,中国戏曲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共鸣,通过表演一些普世或普遍的思想情感,它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气氛,获得共情和鼓励,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使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得以传播。

最后,虽然中国戏曲传统的基本形式和风格已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变得更具新颖性和创新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戏曲既能传承文化,又可以唤起人们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充分体现出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珍惜,把它好好发扬光大。

戏曲艺术在中国的基本认识

戏曲艺术在中国的基本认识

戏曲艺术在中国的基本认识引言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剧种、表演特点及文化价值进行详细探讨。

一、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以唱、做、念、打为表演手段,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戏曲艺术被称为“国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1. 起源: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表演,但成熟的戏曲形式出现在汉代。

2. 发展:唐代的戏曲开始有了明确的剧目和演出形式;宋元时期,南戏和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戏曲艺术的进一步成熟。

3. 繁荣: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众多剧种。

4.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既有传统剧目的复排,也有现代题材的新编。

三、主要剧种1. 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以典雅的唱腔和精美的舞台表演著称。

2. 京剧: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国剧”之称,以脸谱、唱腔、表演和武打为特色。

3.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以柔美的唱腔和抒情的故事情节著称。

4. 豫剧:起源于河南,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生动活泼的表演为特点。

四、表演特点1. 唱腔:戏曲的唱腔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如昆曲的典雅、京剧的豪放、越剧的婉约。

2. 表演:戏曲表演讲究手势、眼神、步伐等细节,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脸谱:戏曲中的脸谱是角色性格的象征,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刚直、白色代表阴险等。

4. 服饰:戏曲服饰精美华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五、文化价值1. 传承文化: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教育意义:戏曲艺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了正能量,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势。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艺术比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中国戏曲表演有其独到的特殊性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创造了丰富艺术表演手段。

而这些大量的、精美的艺术表演手段,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员是否掌握好了戏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需要先有“功”,然后才能有人物。

也就是说,一个戏曲演员要想在戏曲中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学习好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以及戏曲发音、戏曲舞蹈、戏曲节奏、戏曲锣鼓经等,为以后塑造人物做起码的技术准备,魏将来在舞台上娴熟运用歌舞化的行动展现戏曲冲突和矛盾打好基础,这一课是戏曲演员不可或缺的。

戏曲演员需要改变生活中的自然的道白、动作、语调,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程式,把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后,才能搬上舞台。

因此,戏曲演员首先需要具备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技能,一名戏曲演员如果连表演程式动作都完成不了,那就更谈不上去进行剧中人物的心理体验和舞台表现。

其次戏曲演员还需要赋予角色以生命。

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导演艺术家阿甲先生说:“戏曲演员不是简单地、直接地从自然界形态的生活去体验角色,而是要从戏曲的歌舞规律所转化的艺术性态的生活体验角色,这种体验,是审美意识和表演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戏曲歌舞生活的体验。

中国戏曲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只是演戏,而不是在真实地生活,既要有深厚娴熟的一整套程式化基本表演技能,又要吧情感凝聚在程式化技术的表现上,要体验的是戏曲化艺术感情,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生活化情感体验层面上。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以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方式为基本要素,包括唱腔、念白、动作、音乐以及舞蹈。

这五种表演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即唱、做、舞。

唱是戏曲艺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通过腔调的起承转合、音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唱的技巧包括腔调和音调的运用,以及句子的朗诵和歌唱的抒情表达。

腔调是戏曲的基本音乐元素,表现出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腔调。

音调则是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歌唱的形式来展现,如欢快的调子能表现出欢乐的情绪,悲伤的调子能表现出悲伤的情绪。

朗诵是指在表演中使用与普通话发音相似的发音方式,使观众能够听清台词的内容。

抒情表达则通过唱腔的技巧和表情动作的配合来达到情感的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戏曲艺术。

做是指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动作技巧。

戏曲中的动作分为外场动作和内场动作。

外场动作是指在舞台上进行的行走、站立、坐卧、行礼等动作,它是表演中的基本动作形态,用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形象。

内场动作则是指在表演中进行的细致动作,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它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动作技巧包括形体技巧和动作语言技巧,形体技巧是指戏曲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运用动作的韵律性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动作语言技巧则是指演员通过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通过翻身、倒地、绶脚等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喜怒哀乐。

舞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形式,也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舞蹈以动作的韵律性和舞蹈的美感为特点,通过舞蹈的动作形态和舞蹈的节奏感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态。

戏曲舞蹈分为个人舞蹈和群舞,个人舞蹈是指由一个人进行的舞蹈表演,表现出角色的个体特点和性格特点;群舞则是指由多人进行的舞蹈表演,通过多人的动作协同与配合来表现角色的群体特点和情感。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要想在戏曲表演中展现出真正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就必须注重三大要素的运用,即唱、念、做。

这三大要素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的重要性和特点。

首先要谈的是“唱”。

唱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戏曲表演中最核心和难度最大的部分。

唱法是戏曲表演中歌唱的一种技术形式。

它包含了音准、音色、力度和发声技巧等多方面的要素。

戏曲中的唱腔有很多种,主要有“南戏腔”、“京剧腔”、“评剧腔”、“黄梅腔”等,每种腔调都有其独特的表现特点和演唱技巧。

而演员在唱腔的演绎中要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境遇、遭遇。

唱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表演,更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戏中人物的一种情感表现。

要想在唱腔中表现出真正的魅力,演员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和磨砺技巧,才能达到高超的水平。

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戏曲表演的成败,所以说唱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表演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要谈的是“念”。

念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的朗诵部分,也是演员通过声音表达出人物内心感情的一种技巧。

念是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准确、清晰地念出来,同时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量变化、语调转折等手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心境和遭遇。

在戏曲表演中,念脱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演员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通过适当的声音技巧和表演手法,可以使台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曲的故事情节和戏中人物的心理世界。

念在戏曲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表演的基础,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

唱、念、做是戏曲表演中三大要素,它们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想在戏曲表演中取得成功和魅力,演员必须在唱、念、做方面下足功夫,不断磨练技巧,提高艺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戏曲艺术的认识
反复地斟酌这篇文章的题目,觉得既像是一篇职工入职前的考题,又像是以戏曲艺术为论述核心的学术论文。

但无论题意究竟是什么,在初识许昌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初识中心各位领导的今天,我谨以下面寥寥短文,以此来表达对中心及中心领导给予我面试机会的感激之情!
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随便找个搜索引擎就能很轻易的找到许多与戏曲艺术相关联的文章与材料。

但我完全摒弃互联网的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只是凭着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有限认知和理解,对“戏曲艺术”这个宏大的议题做一个简短、非专业甚至是幼稚的阐述,不足和偏颇之处请中心领导和老师及时给与指正。

一、戏曲的艺术性
戏曲作为一种以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舞台表现形式,以演唱和叙事为主要艺术表达载体,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艺术研究价值。

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多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现代戏曲以专业化的唱腔,脸谱化的角色,故事化的情节,影视化的表演,辅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俗配乐,将历史典故与现代风尚有机结合,兼顾高雅与通俗,使中国戏曲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整个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逐渐享有越来越高的盛誉,其中作为中国戏曲
代表之一的京剧成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

豫剧、曲剧、越调作为河南本土戏曲,自起源至今经过几百年的兴衰与发展,历经多代表演艺术家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如今,河南本土戏曲已逐渐从过去的草台班子演绎逐渐登上高雅、专业的艺术领域大雅之堂,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同时,这也标志着河南本土地方戏曲以过往民间通俗娱乐表演形式实现向专业学术领域及艺术鉴赏领域的有效过渡,通过多年的艺术积蓄与沉淀,最终体现出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度艺术价值与艺术专业性。

二、戏曲的群众性
纵观戏曲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其具备广大的群众性及参与门槛较低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戏曲在各地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流传广泛的经典戏目大多耳闻能详,具有较高的传唱度,戏曲爱好者甚至是非戏曲爱好者都能随时随地的唱上一段,哼上一曲。

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的河南本土戏曲在本省更是群众基础深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许昌人,打小就对河南戏有着特殊的情感。

儿时,跟着祖父逛戏园、看大戏,许昌剧院、春秋剧院、西湖公园的露天戏园子留下自己热闹、兴奋的足迹;少年时代,一部《倒霉大叔的婚事》令人难忘,任宏恩老师嘹亮的唱腔,滑稽的动作夹杂着浓浓山药蛋味儿的本土许昌话至今让人铭记于心。

毛爱莲、桑振君、张晓凤等许昌本土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字也在这时涌入我的记忆;青年时光,《梨园春》的热播
让河南戏红透大江南北,逐渐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父亲悠然的坐在沙发上清唱着一折又一折豫剧选段,略显半吊子的唱腔朦胧中让人仿如隔世。

戏曲伴着我成长,也伴着每一个许昌人、河南人甚至是中国人的成长,庞大的群众基础、较高自由度的准入门槛,使戏曲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

三、戏曲的学习性
戏曲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戏曲、传唱戏曲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可以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态度,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目的。

从没上过一节历史课的祖父说起包公铡美、秦香莲吊孝、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而我也曾经费心费力的去搜寻《下陈州》中的“陈州”如今到底位于何处。

因为戏曲,我爱上了历史;因为戏曲,我爱上了文学;也因为生活中有了戏曲,我对未来与理想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一折有意义的戏目,可以歌颂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可以去揭露、批判社会现实中的诸多不公与丑陋,也可以用一段段唱腔、一幕幕表演去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在戏曲中,人物是鲜活的,灵魂是真实的,我们从虚拟的戏目中看到真实的自我,学到做人的准则,明确奋斗的方向。

四、戏曲的发展与推广方向
1、追求艺术性
戏曲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戏曲的发展与推广离不开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度艺术性。

因此,现今戏曲要想保持可持续良性发展轨迹,应当继续着力追求其艺术性,从创作中和表演里寻找艺术特性和专业特点,构筑完美的戏曲表演气质。

2、加强宣传
现今,戏曲的群众基础深厚夯实,但依然面临受众群体年龄偏大化、戏曲表演者、欣赏群体接续无力的窘境。

在如今娱乐方式众多、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丰富的局面下,如何稳定发展戏曲道路,保证戏曲的有效传承,将成为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河南地方戏为例,我们应继续以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特点,加大戏曲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媒体宣传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主题推广活动,融合互联网+,全面引导年轻人逐渐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使其最终爱上戏曲,切实参与到戏曲的长效发展中去。

3、贴近生活
戏曲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

在戏曲的创作表演过程中切忌曲高和寡,过分的追求艺术性而忽略其群众性。

高参与度和低准入门槛促成了如今数量众多的“票友”,因此在戏曲的下一步发展和推进中,尤其是现代戏的发展,必将离不开现实生活。

戏曲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成就戏曲的稳定发展,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加强戏曲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人才。

我们应以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为纽带,联合诸多职业技术学校与民间戏曲教育机构,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帮扶人才,将戏曲艺术后续人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纳入长效工作机制,为戏曲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人才资源保障。

戏曲艺术是一个宏观的专业性、理论性命题,作为一名戏曲非专业人员,本文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与业内术语,只是凭借在日常接触戏曲艺术过程中的些许经验,去浅议一些肤浅的戏曲问题,不足和偏颇之处,还望中心领导和老师及时给与指正和帮助。

最后,再次感谢许昌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给予我这次宝贵的面试机会,并谨此祝愿中心在今后经营发展中披荆斩棘、展翅高翔!让豫剧、曲剧、越调三种经典剧种在中心领导的英明领导下,在古老的魏都大地继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相逢即是缘份,另祝中心领导及全体同仁工作顺利、事业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