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
2.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4.“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5.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模型:N t =N 0λt。
3.各参数的含义⎩⎪⎨⎪⎧N 0:种群的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3.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例如为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而设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J”型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3)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4)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不再发生变化(×)(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下图中可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的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情况下的增长。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pdf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掌握建构增长模型的方法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2.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4.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Q1:如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1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10ml )
抽样检测 即估算法: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
25(中)X16(小)
当堂检测
1. 用血球计数析计数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某一时刻样液(稀 释10倍)计数的结果如下::
中方格的位置
左上
酵母菌的数量(个) 10
右上 9
左下 右下 中间 12 11 8
该酵母菌种群在该时刻的密度为: 2.5X107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Q1:如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1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10ml )
抽样检测 即估算法: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Q2:如何使估算值更接近实际值? Q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简单理想模型
细菌:
修正模型
Q:理想条件下(不考虑死亡),
N0个细菌繁殖 t 代后,产生细 菌的数量?
Nt = N0×2t
引入参数λ
复杂理想模型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 λ为增长倍数(定值)
Nt=N0 λt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 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定值)。
当出生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生态学家高斯研究大草履虫:
➢ 形成条件: ➢ K值:
环境容纳量
➢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 增长最快
增长率
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理想条件下和实际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情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同步训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原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________,无最大值。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是________,种群密度增大→________加剧,天敌增加→种群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最后达到平衡。
(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后,停止增长。
思考讨论:“J”型“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
答案:一、1.(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持续增长2.(1)有限的种内斗争降低增高(2)环境容纳量(即K值)思考讨论:“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升高;而“S”型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K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为K 时,增长速率为零。
二、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2.据媒体报道,“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生态系统,下面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3.下图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适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并将其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
图2中能够正确表示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1图25.如下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6.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优化课堂】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优化课堂】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4301c521e87101f69e31956e.png)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1.本节内容联系实际很多,如果选用的例子恰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种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对比讲解,比一个一个单独讲解效果好很多。
3.“S”型曲线K值、K/2要重点讲解,在生产上的应用也要多举例,高考曾经对这部分知识考查。
1.内容比较抽象,理解不是一步到位,要时间“消化”。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引题采用实例,需要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实例,筛选出最合适的实例。
2.引出种群“J”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4、“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最好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
投影板书内容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气候对种群数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食物的多少、天敌的多少还有就是像禽流感这样的传染病使很多鸟都死去,势必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动)。
2.像食物、天敌这样,就要涉及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将是什么水平研究的问题呢?(我们下节课在“群落”中再继续去探讨它们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
PPT展示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课堂
巩固
完成导学案《基础智能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PPT展示或投影
展示
讲评
1.展示题目答案,让学生修正。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解析 自然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环境阻力越大,d点环境阻力最大,A错 误;适当捕捞可以控制种群密度,保护种群生存环境,利于种群的生存,B正确; 为了持续获得较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D正确。
11.要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的获得较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 的“S”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题型■三S”型曲线分析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D
解析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通 常呈S”型,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 为0,B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 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C正确;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 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D错误。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6•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1〜8年期间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调查研究, 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对该鸟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年份
第1
第2
弟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B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速率
0, 66
1.24
2.91
3,67
2,84
】65
0,03
0
A•第1〜7年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C
解析1840年前种群数量类似J”形增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 关,A正确;该绵羊种群的种群数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但环境容纳 量不变,B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6: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题组一种群增长的曲线模型1.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A.EF段B.DE段C.CD段D.BC段[答案] A[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少,竞争者少,种群将呈“J”型增长。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趋于停止。
2.(2018·甘肃天水秦安一中高二期末)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环境容纳量(K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若为“J”型曲线,则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候,c点时增长速率为零,B错误;c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3.(2018·陕西榆林一中期中)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兔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所示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第4~6年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2~4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C.第6~8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D.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答案] D[解析]第4~6年λ=1,即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种群的增长率=0,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项正确;第2~4年λ<1,即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种群的增长率<0,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B项正确;第6~8年λ>1,即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种群的增长率>0,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C项正确;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由则由题图可知,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0×1.0×1.0×1.25×1.5≈0.35N0,即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④适用情形:实验室条件 下、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 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的最 初一段时间
14
练一练:在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统计数据 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约5.89%,若 保持此增长率不变,到2021年我国的人口数约 为?(2011年的人数13.4亿)
时间 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计算公式
Nn = 2n
N:代表细菌数量
曲线图与方程式比,有 哪些优缺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代表“繁殖代数”
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方程式:精确,但不够直观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
种群数量以什么样的规律在增长? 如: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 90
60
······ 30 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酵母菌在营养空间充裕条件下的增长趋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 N0表示起始数量, t表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 的数量,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Nt=13.4×(1+5.89%)2021-2011
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0.6 2.0 4.1 4.7 10.3 11.6 分析以上人口增长,若画成曲线,是否符合“J” 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④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充足。
K/2 之后,由于种群数量的上升,资源和空间相对不足,种内和种间斗争加剧,使生物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最多,还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②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而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最有效措施③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只代表两种典型情况,自然种群的数量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有的是不规则波动,有的是周期性波动,不利条件下还会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亡。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间接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例如: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②生物因素a.种内关系: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
b.种间关系:如天敌等。
c.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等。
d.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影响越来越大。
知识点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探究步骤(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上的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记录结果最好用记录表。
表格如下:,(4)(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真实记录,不能主观臆造。
5.表达和交流(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 【例1】如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10粒可育种子,当年亲本死亡,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五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个体?,答案105个,解析根据公式N t=N0λt和数学知识,求得该题λ=N1/N0=100/10=10,t=4(第五年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就是第四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故第五年该种群将有:N4=N0λ4=10×104=105个。
【例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答案 D解析 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单位个体的占有量会逐渐减小、环境阻力会变大,使曲线最终呈“S ”型。
对于环境容纳量K 值而言,每增加1个个体,则环境会增加1/K 的负担,所以“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会逐渐减小,最后变为零。
“S ”型曲线是密度制约型曲线,而“J ”则不受密度的影响。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呈“倒钟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
1.“S ”型曲线的增长率曲线图如下:,2.“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下:,规律总结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即K2),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S ”型曲线与其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例3】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
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间内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该点在S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2.“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
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 C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 B,解析 “S ”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种群的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而种群增长速率是逐渐下降的,各阶段都不相同。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观察研究对象→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假设,答案 C,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经过72 h 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量是( ) A.272 B .2216 C .262 D .232答案 B,解析 根据N t =N 0·λt ,λ=2,t 为繁殖的次数,每20 min 繁殖一代,72 h 共繁殖72×6020=2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