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功能性电刺激
FES-CCFES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作用对象是具有完整周围神经支配 刺激特定肌肉,产生功能性活动 是一种肌肉再教育及诱发肌肉活动的治疗方法之一
FES的早期应用
u 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
u 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正式定名
[1] Janssen TW, Beltman JM, et al.Effects of electric stimulation-assisted cycling training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8;89(3):463–469. [2] Ferrante S, Pedrocchi A, et al. Cycling induced by function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improves the muscular strength and the motor control of individuals with post-acute stroke. 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8;44(2):159–167. [3] Nuyens GE, De Weerdt WJ, et al.Reduction of spastic hypertonia during repeated passive knee movements in stroke patients.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2; 83: 930–935.
改善局部血流,改善局部循环 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率增加 柠檬酸合成酶、氧化酶和葡萄糖酵解酶活动性增加[1] 长的训练持续时间对抗疲劳性的提高效果更好[2] 可能与肌纤维由IIX型转变为IIA型有关[3]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 后进行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5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FMA评分及BI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本痊愈率达28.6%,总有效率达85.7%,对照组基本痊愈率达2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且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急性脑梗死;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1]。
FES系统利用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疾病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而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大脑皮层的重组,最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运动疗法还可通过促进大脑皮层厚度增加、蛋白质合成增加及新血管生成等起到锻炼和加强大脑皮层活动能力的作用,明显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3]。
但目前临床关于二者联用的疗效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58.7±7.1)岁;经Brunnstrom肢体功能评定:Ⅰ级11 例,Ⅱ级12 例,Ⅲ级12 例。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
功能电刺激对截瘫患者步行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用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来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提供FES的器具或系统也可称为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在目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不可逆的情况下,功能性电刺激是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2】。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是人体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FES通过体表/体内放置的电极外加电刺激也能进行类似的信息传递。由于截瘫是由上位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引起的运动障碍,它仍保持着下位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果给这些神经肌肉一定的刺激就可以引起肌肉收缩,从而产生活动,恢复运动功能。而且由于可使用自然的骨骼肌,不需要大的装置和大的能量消耗。在电场力和罗仑兹力联合作用下可以作用于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影响离子通道开放和正常运输,通过信号级联放大机制产生生物效应,影响整个细胞功能。
总之,经过近40年的努力, FES在四肢瘫和截瘫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查找相关文献,对于一些技术问题还有待于研究,需要临床工作者和康复医学工程师携起手来发展这项技术,使之真正能够造福于瘫痪患者。
参考文献
[1]迟银鼎,邹任玲,3期.
功能电刺激对截瘫患者步行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 SCI)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因此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去替代或修复损伤脊髓是实现脊髓修复一个发展方向。同时脊髓损伤后,轴突的正确连接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轴突朝正确的方向生长和建立功能性连接需要结构性联系和重新学习获得建设信息通路,因此需要适当外部物理性刺激来模拟局部发育过程信息和微环境的状态。因而研究局部发育过程生理信息表达时空关系,并模拟之,成为当今康复医学工程研究的热点。1961年Liberson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正式更名为功能性电刺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针对下肢康复的临床治疗方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应用,又开发了许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开始飞速发展。【1】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重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年6月护理与康复脑卒中的致残率较高,约80%的脑卒中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使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由于上肢运动的精细化和复杂化,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相较于下肢功能障碍的恢复难度更大,因此通过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或恢复,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2]。
作业疗法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设计相应的康复训练,使患者减少生活依赖性,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康复疗法[3]。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是通过低频电流对患侧运动障碍的肢体进行刺激,以使肌肉产生或模拟肢体自主运动,达到对所丧失功能进行矫正的目的。
有研究发现,在作业疗法的基础上,对颅脑外伤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开展FES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4]。
本研究探讨FES 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重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54~77岁,平均(63.47±6.12)岁;上肢功能障碍:左侧24例,右侧13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2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0~76岁,平均(63.21±6.33)岁;上肢功能障碍:左侧21例,右侧16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1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病程<30d ;初次发病;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近期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标准:肩关节半脱位者;意识障碍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上肢外伤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18057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SF -036)。
功能性电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作用的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作用的研究王文娟;赵晓晨;王维【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功能损害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有残留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60例。
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FES组、对照组。
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FES组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FES治疗仪治疗,治疗频率35 Hz、0.28 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4周。
对照组在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
观察术后2组患者患肢拇趾背屈肌力、JOA评分的变化。
结果治疗2周后,FES组的肌力为15.10±5.03,与对照组(12.03±6.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FES组肌力为20.43±5.73,比对照组(14.57±7.17)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4周后,FES组的 JOA 评分为24.63±1.91,较对照组(19.87±2.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经过2~4周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FES组的拇趾背屈肌力明显改善;并且术后第4周的JOA评分FE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损害有确切的疗效,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之一。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on th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Informed consents were obtained from all the subjects beforethe study. totally 60 patients who had remnant nervous lesion after sur-gery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FES groupand Control group. FES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since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the parameters of therapeutic apparatus were as follows:35Hz,0.28 ms,1 time daily and 30 min each time. the intensity of thetreatment was the maximum tolerated that the patients can take. the course was 4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tudy did not receive any stimulation. the myodynamia of hallux dorsiflexion and JOA score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2 weeks treatment,the myodynamia of FES group was 15.10±5.0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 ol group at 12.03±6.30(P < 0.05). After 4 weeks treatment,the myody-namia of FES group was 20.43±5.7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14.57±7.17(P < 0.05).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the JOA score of FES group was24.63±1.9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19.87±2.33(P < 0.05). Conclu-sion After 2-4 weeks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myodynamia of hallux dorsiflexion in FE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at the 4th week after operation,JOA score wa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mnant nervous lesion after postoperativ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s exact curative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087-1089)【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损害;功能性电刺激【作者】王文娟;赵晓晨;王维【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辽宁锦州 121000;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辽宁锦州 121000;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辽宁锦州 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多见于青壮年。
功能性电刺激

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3)刺激平滑肌:提高张力
治疗作用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感觉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
①代替或矫正肢体或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上肢伸腕伸指不 能,脊柱侧弯等。 ②功能重建:FES在刺激肌肉的同时,也 刺激了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 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 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 已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效 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方 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它是通过皮肤将特 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以镇 痛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疗作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提高肌力 (2)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提高运动控
刺激参数 波升时间
波升时间:电流达到波峰的时间 — 越短,快速上升,引起神经
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出 现兴奋,锻炼肌肉
— 越长,神经细胞产生适应,
有利于肌肉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的特有参数
通断比:通电/断电 通电:刺激肌肉,断电:肌肉
放松
通电比长(1:1)刺激时间长
,休息时间短,肌肉容易疲劳
通断比短(1:2~5)肌肉不
容易疲劳
功能性电刺激临床应用
(一)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包括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 伤,脑瘫,多发硬化等。FES的治疗 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 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 随意控制的恢复。
临床应用 1.辅助站立和步行:用于纠正足下垂。
2,控制上肢运动
(二)呼吸功能障碍
为膈肌起搏,一对电极植入双侧 膈神经上,与胸壁上信号接收器 相连,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刺 激膈神经,用于高位脊髓损伤所 致呼吸麻痹患者。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作者:李光磊朱晓明李鑫马静冯浩商晓英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患侧下肢肌力均≥3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WS)評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BBS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定结果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strength of affected lower limbs≥3 level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xercise therapy,on this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 balance scale(BBS),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WS)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balance ability and walking speed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the FMA,BBS and walking speed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all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the parameter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such as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balance and walking speed significantly.【Key word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troke; Hemiplegia;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First-author’s address: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Harbin 150036,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1.035近年来,脑卒中的死亡率逐年下降,其中40%的患者留有严重功能障碍,以步行障碍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由于运动受限导致心血管功能减退,因此 心血管训练成为SCI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Gurney等报道FES踏车与手臂摇车训练12周 后,峰值吸氧量(VO2peak)显著增加。但停 训8周后VO2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 提示: SCI训练的外周肌肉适应和中枢适应必须 坚持训练才能保持,这与神经功能正常者的研 究结果一致。
定义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S)的范畴;
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 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 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 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
许多研究均证明: 脊髓损伤及脑卒中后功能性电刺激对步行能力 的逐步恢复有积累性增长的独立作用。
Wieler等进行多中心FES远期疗效的研究,发 现: 训练近期步行速度平均增加超过20%; 继续训练1年增加达到45%,步行速度最慢 (<0.3 m/sec)者获益最大。
5名完全性四肢瘫(C5-C7)患者进行电刺 激踏车运动训练8周(7次/周),结果发现 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能力提高 47%,磷酸 果糖激酶表达和肌纤维类型无显著改变。 146%,己糖磷酸激酶II增加20485%, 糖合成酶增加52613%,与离体肌肉胰岛 素刺激的糖转运增加2.1倍的研究报道一致。 股外侧肌葡萄糖运载蛋白4表达增加37833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SCI康复中发展最迅 速的高科技技术。
美国卫生部曾经评价:FES可以“改善SCI疾 病预防,促进健康,提高功能独立能力”;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建议:“将FES作为SCI预 防和缓解继发性残疾的技术”;
FES概述
采用FES以增加体力活动能力和健适的研究与 日俱增,比较公认的康复效果包括: 有效和安全地提高心脏功能; 刺激代谢; 心血管和肺适应以及骨骼肌训练适应。
使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 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其受控 制(即频率较高)的电流称被调波;控制电流(即 频率较低)则称调制波。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
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易为人体所适应;
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 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 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因此,这种电流兼有 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 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
主要内容
FES的定义及发展史 FES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 FES的临床应用 FES相关治疗设备的选择 总结
物理特性
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 异很大。
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 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 波宽:0.3~0.6ms;
频率:20~100Hz;(理论上FES的频率为1~100Hz )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目录
FES的定义及发展史 FES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 FES的临床应用 FES相关治疗设备的选择 总结
目录
FES的定义及发展史 FES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 FES的临床应用 FES相关治疗设备的选择 总结
FES工作原理: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
电刺激特点: ★刺激时间越短,达到阈值所需要的电流强度就越大; ★反之,所需电流强度越小。 ★电流强度不能低于一个最小值(基强度, rheobase)
募集特性:指电刺激强度与被激活的肌纤维的数目之间 的关系。反映电刺激肌肉响应的一个重要的量化关系。
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 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FES是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科电疗手段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
发展史
功能性电刺激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Liberson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
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 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 1962年正式定名为FES。
功能性电刺激踩车系统(台南大学)
两种募集特性比较
电刺激
自然运动
有髓神经纤维的激活 反比,R越大,阈 正比— 阈值与其直径关系 值越低,先激活 “大小原则”
各肌纤维的收缩
同步
异步
肌肉收缩最小单元 肌纤维本身
运动单位
治疗作用
1.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2.功能重建 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 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 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 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手臂与FES踏车联合运动比单独手臂运 动的VO2高25%,心率低13%,氧脉搏 高42%,通气量和呼吸商无显著差异
Phillips和Burkett研究8例SCI(C6-T12) 上身训练与腿FES对VO2的作用,FES有增 加VO2max的趋向,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Matsunaga等评估间断性20 Hz和100 Hz电刺激所导致的肌肉疲劳。电刺激为4 秒/次,在开始运动后第60秒,120秒和 240秒期间进行刺激。20 Hz电刺激时肌 肉疲劳明显于100 Hz电刺激,提示:
脉冲群宽度:0.8~1.8s; 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
下降时间0~1.0s可调
注:波升是指达到最大电流所需要的时间,波降是指从最大电流回落到断电时所需的时间。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Thomas等发现正常人FES和主动运动时心 率明显高于被动运动,SCI者心率无显著改 变,但FES运动时每搏量明显高于被动运动, 表明:
SCI患者FES运动时主要通过增加静脉 回流来增加心输出量而不是心率。
SCI患者腿部FES运动增加患者VO2max 的作用是研究热点之一。
Raymond等研究7例截瘫(T4-T12),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