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分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分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分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下面是14个知识领域(area)及其中的知识单元(llnits)和知识点(topiCS)的描述:1离散结构(DS)

1.1函数、关系和集合(核心)DS1

1.1.1函数DS11

1.1.1.1满射

1.1.1.2到内的映射

1.1.1.3逆函数

1.1.1.4复合函数

1.1.2关系

1.1.

2.1自反

1.1.

2.2对称

1.1.

2.3传递

1.1.

2.4等价关系

1.1.3集合

1.1.3.1文氏图

1.1.3.2补集

1.1.3.3笛卡儿集

1.1.3.4幂集

1.1.4鸽笼原理

1.1.5基数性和可数性

1.2基本逻辑(核心)

1.2.1命题逻辑

1.2.2逻辑连接词

1.2.3真值表

1.2.4范式

1.2.4.1合取式

1.2.4.2析取式

1.2.5永真性

1.2.6谓词逻辑

1.2.7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1.2.8假言推理、否定式推理

1.2.9谓词逻辑的局限性

1.3证明技巧(核心)

1.3.1蕴涵、逆、逆反、置换、非、永假等概念

1.3.2形式证明结构

1.3.3直接证明

1.3.4反例证法

1.3.5逆反式证明法

1.3.6反证法

1.3.7数学归纳法

1.3.8强归纳法

1.3.9递归数学定义

1.3.10良序

1.4计数基础(核心)

1.4.1计数变元

1.4.2求和与相乘的规则

1.4.3包含排斥

1.4.4算术和几何级数

1.4.5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

1.4.6排列组合

1.4.7基本定义

1.4.8恒等式

1.4.9二项式定理

1.4.10递归关系

1.4.11实例

1.4.12 Master原理

1.5图与树(核心)

1.5.1树

1.5.2无向图

1.5.3有向图

1.5.4生成树

1.5.5遍历策略

1.6离散概率

1.6.1有限概率空间、概率度量、事件1.6.2条件概率、独立性、贝叶斯规则1.6.3 整型随机变量、期望

2程序设计基础(PF)

2.1程序设计基本结构(核心)

2.1.1变量、类型、表达式和语句

2.1.2高级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

2.1.3输人和输出基础

2.1.4顺序、条件和循环控制结构

2.1.5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2.1.6程序结构分解基础

2.2算法与问题求解(核心)

2.2.1问题求解策略

2.2.2问题求解算法

2.2.3算法实现策略

2.2.4调试策略

2.2.5算法的概念和特性

2.3基本数据结构(核心)

2.3.1基本类型

2.3.2数组

2.3.3记录

2.3.4字符串和字符串处理

2.3.5数据在存储器中的表示

2.3.6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2.3.7运行时的存储器管理

2.3.8指针和引用

2.3.9链式结构

2.3.10栈、队列和哈希表的实现策略2.3.11树和图的实现策略

2.3.12数据结构的应用和选择策略

2.4递归(核心)

2.4.1递归的概念

2.4.2递归数学函数

2.4.3递归过程

2.4.4分治法

2.4.5回溯法

2.4.6递归的实现

2.5事件驱动程序设计(核心)

2.5.1事件处理方法

2.5.2事件传播

2.5.3异常处理

3算法与复杂性(AL)

3.1算法分析基础(核心)

3.1.1复杂性上界和平均复杂性的渐近分析3.1.2最佳、最差和平均情况下的复杂性差异3.1.3大O,小o,Ω和θ符号

3.1.4标准复杂性类

3.1.5性能的经验度量

3.1.6算法时间、空间复杂性的权衡

3.1.7用递归关系分析递归算法

3.2算法策略(核心)

3.2.1穷举算法

3.2.2贪心算法

3.2.3分治算法

3.2.4回溯法

3.2.5分支界限法

3.2.6试探法

3.2.7模式匹配和字符串/文本匹配算法

3.2.8数值逼近算法

3.3基本算法(核心)

3.3.1简单数值算法

3.3.2顺序查找算法和折半查找算法

3.3.3二次排序算法

3.3.3.1选择排序

3.3.3.2插人排序

3.3.4复杂度为O(N log N)排序算法

3.3.

4.1快速排序

3.3.

4.2堆排序

3.3.

4.3归并排序

3.3.5哈希(Hash)表,包括冲突消解策略3.3.6二叉查找树

3.3.7图的表示

3.3.7.1邻接表

3.3.7.2邻接矩阵

3.3.8深度优先遍历

3.3.9广度优先遍历

3.3.10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和Floyd算法〕3.3.11传递闭包(FIoyd算法)

3.3.12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3.3.13拓扑排序

3.4分布式算法(核心)

3.4.1一致性和选择

3.4.2终止探测

3.4.3容错

3.4.4稳定性

3.5可计算性理论基础(核心)

3.5.1有限状态自动机

3.5.2上下文无关文法

3.5.3易解问题和难解问题

3.5.4不可计算函数

3.5.5停机问题

3.5.6不可计算性的含义

3.6复杂性类:P类和NP类(选修)

3.6.1 P类和NP类的定义

3.6.2 NP完全性

3.6.3基本的NP完全问题

3.6.4归约技术

3.7自动机理论(选修)

3.7.1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

3.7.2非确定的有限自动机(NFA)

3.7.3 DFA和NFA的等价性

3.7.4正则表达式

3.7.5正则表达式的泵引理

3.7.6下推自动机(PDA)

3.7.7 PDA和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关系

3.7.8上下文无关文法的特性

3.7.9图灵机

3.7.10非确定的图灵机

3.7.11集合和语言

3.7.12 Chomsky文法分类

3.7.13 Church-Turing论题

3.8高级算法分析(选修)

3.8.1退火算法分析

3.8.2联机算法和脱机算法

3.8.3随机算法

3.8.4动态程序设计

3.8.5组合优化

3.9加密算法(选修)

3.9.1密码学史回顾

3.9.2私钥密码和密钥交换问题

3.9.3公钥密码

3.9.4数字签名

3.9.5安全协议

3.9.6应用(零知识证明,认证系统等等)

3.10几何算法(选修)

3.10.1线段的性质和线段相交性

3.10.2求凸包算法

3.11并行算法(选修)

3.11.1 PRAM模型

3.11.2互斥读写与并发读写

3.11.3指针跳转

3.11.4 Brent定理和工作效率

4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AR)

4.1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核心)

4.1.1计算机发展历史回顾

4.1.2基本的组成元件(逻辑门,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PLA)

4.1.3逻辑表达式,最小化,寄存器传输的表示,物理特性(门延迟,扇入,扇出)4.1.4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结构,软件的概念,计算机语言及其编译

4.1.5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概念,性能评价

4.2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核心)

4.2.1数值表示和数制

4.2.2定点数和浮点数系统

4.2.3有符号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方法

4.2.4非数值数据的表示(如字符代码和图象数据)

4.2.5系统可靠性与纠错码

4.2.6数据运算器的结构

4.3汇编级机器组织(核心)

4.3.1指令格式

4.3.2数据的存储方式与寻址方式

4.3.3指令集及其分类(数据操作,控制,输入输出)

4.3.4子程序调用和返回机制

4.3.5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编程基础

4.4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核心)

4.4.1存储器件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4.4.2主存储器的组织和操作

4.4.3存储器的延迟,工作周期,带宽提高和交叉存储技术

4.4.4层次化存储系统

4.4.5高速缓冲存储器(地址映射,块大小,替换和更新机制)

4.4.6虚拟存储器(页表,TLB快表)

4.5接口和通信(核心)

4.5.1输人输出基本原理,信号交换,缓冲存储

4.5.2程序控制I/O,中断驱动I/O,DMA

4.5.3中断结构,向量化和优先级化,中断识别

4.5.4外部存储器的物理组织及驱动

4.5.5总线和总线协议,仲裁机构和直接存储器存取(DMA)

4.5.6多媒体支持

4.5.7 RAID系统结构

4.6功能组织(核心)

4.6.1简单的数据通路实现

4.6.2控制单元,硬连线实现和微程序实现

4.6.3指令读取、解码和执行

4.6.4异常与中断

4.6.5指令流水技术,指令级并行(ILP)技术与循环级并行技术

4.7多处理和其他系统结构(核心)

4.7.1 SIMD,MIMD,VLIW和EPIC

4.7.2网络互联(超立方体,混洗交换,网格结构,交叉开关结构)

4.7.3共享存储系统

4.7.4 cache一致性

4.7.5存储模型和存储一致性

4.8性能提高技术(选修)

4.8.1超标量体系结构

4.8.2分支预测

4.8.3指令预取

4.8.4推测执行

4.8.5多线程

4.9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结构(选修)

4.9.1 LAN与W AN

4.9.2网络的分层协议

4.9.3分布式算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4.9.4网络计算

4.9.5分布式多媒体

5操作系统(OS)

5.1操作系统概述(核心)

5.1.1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目的

5.1.2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5.1.3操作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5.1.4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型和手提设备的机制

5.1.5有关有效性、健壮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安全性、兼容性的设计问题5.1.6安全性、网络化、多媒体、视窗所带来的影响

5.2操作系统原理(核心)

5.2.1结构化方法(整体的、分层的、模块化的、微内核模型)

5.2.2抽象、进程、资源

5.2.3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基本概念

5.2.4应用的需求以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5.2.5设备的组织

5.2.6中断的方法和实现

5.2.7用户系统状态及其保护,以及用户/系统状态转换到核心态的原理

5.3并发性(核心)

5.3.1状态和状态图

5.3.2就绪队列、进程控制块等的结构

5.3.3调度和状态转换

5.3.4中断的作用

5.3.5并发执行的优点和缺点

5.3.6互斥问题和一些解决的方法

5.3.7死锁的产生、条件及其预防措施

5.3.8信号量、监控、条件变量、聚集的模型和机制

5.3.9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和同步

5.3.10多处理器自旋锁定和重入的问题

5.4调度与分派(核心)

5.4.1抢占和非抢占调度

5.4.2调度和策略

5.4.3进程和线程

5.4.4里程碑和实时问题

5.5内存管理(核心)

5.5.1物理内存和内存管理硬件的回顾

5.5.2覆盖、交换、分区

5.5.3内存分页和分段

5.5.4分配和淘汰策略

5.5.5工作集和系统颠簸

5.5.6高速缓存

5.6设备管理(核心)

5.6.1串行和并行设备的特点

5.6.2设备的分类

5.6.3缓冲策略

5.6.4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5.6.5故障恢复

5.7安全与保护(核心)

5.7.1系统安全概论

5.7.2策略/机制分离

5.7.3安全方法和设备

5.7.4保护、访问、身份验证

5.7.5保护模型

5.7.6内存保护

5.7.7加密技术

5.7.8恢复管理

5.8文件系统(核心)

5.8.1文件中的数据和元数据,文件的操作、组织及缓冲,顺序文件和非顺序文件5.8.2目录的内容和结构

5.8.3文件系统(磁盘分区、文件的安装/卸载、虚拟文件系统)

5.8.4标准的实现技术

5.8.5内存映像文件

5.8.6特定用途的文件系统

5.8.7文件的命名、搜索、访问、备份

5.9实时和嵌入式系统(选修)

5.9.1进程和任务调度

5.9.2实时环境中内存/硬盘管理所需要的条件

5.9.3故障、风险、恢复

5.9.4实时系统中需考虑的特殊问题

5.10容错(选修)

5.10.1基本概念(可靠性和可用性系统)

5.10.2空间和时间冗余

5.10.3实现容错的方法

5.10.4可靠系统的实例

5.11系统性能评价(选修)

5.11.1系统性能评价的意义

5.11.2评价的内容

5.11.3高速缓存、内存分页、调度安排、内存管理、安全等策略

5.11.4确定型的、分析型的、仿真型的、具体实现型的评估模型

5.11.5收集评估数据的方法(剖析和追踪机制)

5.12脚本(选修)

5.12.1脚本和脚本语言的作用

5.12.2基本系统命令

5.12.3建立脚本、传递参数

5.12.4执行一个脚本

5.12.5脚本对编程的影响

6网络及其计算(NC )

6.1网络及其计算介绍(核心)

6.1.1网络和因特网发展的历史和背景

6.1.2网络体系结构

6.1.3网络及其计算的主要内容

6.1.4网络和协议

6.1.5网络多媒体系统

6.1.6分布式计算

6.1.7移动和无线计算

6.2通信与网络(核心)

6.2.1网络标准与相关标准化组织

6.2.2 ISO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6.2.3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6.2.4流和数据报

6.2.5网络物理层概念:理论基础、传输媒体、标准以及接口

6.2.6数据链路层概念:组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协议

6.2.7互联和路由:路由算法、拥塞控制以及网络互联

6.2.8传输层服务:连接的建立与释放、性能问题、传输层的基本元素6.3网络安全(核心)

6.3.1密码学基础

6.3.2密钥算法

6.3.3公钥算法

6.3.4认证协议

6.3.5数字签名

6.3.6举例

6.4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核心)

6.4.1 Web技术

6.4.2服务器端程序

6.4.3公共网关接口(CGI)程序

6.4.4客户端脚本

6.4.5 Applet概念

6.4.6 Web服务器特征

6.4.7处理许可

6.4.8文件管理

6.4.9常用服务器体系的性能

6.4.10客户计算机的角色

6.4.11客户服务器联系的性质

6.4.12 Web协议

6.4.13 Web站点创建和Web管理的支持工具

6.4.14开发因特网信息服务器

6.4.15客户端程序开发

6.5构建Web应用(核心)

6.5.1应用层协议

6.5.2 Web工程原理

6.5.3数据库驱动的Web站点

6.5.4远程过程调用(RPC)

6.5.5轻量分布式对象

6.5.6中间件的角色

6.5.7支持工具

6.5.8分布式对象系统的安全问题

6.5.9基于Web的企业级应用

6.6网络管理(核心)

6.6.1网络管理问题概述

6.6.2口令和访问控制技术的使用

6.6.3域名和名字服务

6.6.4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问题

6.6.5安全问题和防火墙

6.6.6服务质量问题:性能、故障恢复

6.7压缩与解压缩(选修)

6.7.1模拟和数字表示法

6.7.2编码和解码算法

6.7.3有损和无损压缩

6.7.3数据压缩:Huffman编码、Ziv-Lempel算法

6.7.4视频压缩和解压缩

6.7.5图像压缩和解压缩

6.7.6音频压缩和解压缩

6.7.7定时、压缩因子以及实时应用的适宜性

6.8多媒体数据技术(选修)

6.8.1声音和音频、图像和图形、动画和视频

6.8.2多媒体标准(音频、音乐、图形、图像、电话、视频以及TV)6.8.3容量计划和性能问题

6.8.4输入输出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触摸屏、语音识别)

6.8.5 MIDI键盘、合成

6.8.6存储标准(CD-ROM、DVD)

6.8.7多媒体服务器和文件系统

6.8.8支持多媒体开发的工具

6.9无线和移动计算(选修)

6.9.1概述历史、发展以及无线标准的兼容性

6.9.2无线和移动计算的特殊问题

6.9.3无线局域网和基于卫星的网络

6.9.4无线本地回路

6.9.5移动因特网协议

6.9.6扩展客户/服务器模型,以适应移动的特征

6.9.7移动数据访问:服务器数据分发和客户缓冲管理

6.9.8支持移动和无线计算的软件包

6.9.9中间件和支持工具的角色

6.9.10性能问题

6.9.11新技术

7程序设计语言(PL)

7.1程序设计语言概论(核心)

7.1.1程序设计语言的历史

7.1.2程序设计语言范型概述

7.1.2.1过程式语言

7.1.2.2面向对象语言

7.1.2.3函数语言

7.1.2.4说明性,非算法式语言

7.1.2.5脚本式语言

7.1.3程序设计方法学的规模效应

7.2虚拟机(核心)

7.2.1虚拟机的概念

7.2.2虚拟机层次结构

7.2.3中间语言

7.2.4不同机器上运行代码的安全性问题

7.3语言翻译简介(核心)

7.3.1解释器和编译器的比较

7.3.2语言翻译步骤(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代码生成,优化)7.3.3机器相关翻译,机器无关翻译

7.4声明和类型(核心)

7.4.1类型的值集和操作集的概念

7.4.2声明模式(绑定、可见性、作用域与生存期)

7.4.3类型检查概论

7.4.4垃圾回收

7.5抽象机制(核心)

7.5.1过程和函数等抽象机制

7.5.2参数化机制(引用调用和值调用)

7.5.3活动记录和内存管理

7.5.4类型参数和参数化类型

7.5.5程序设计语言模型

7.6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核心)

7.6.1面向对象设计

7.6.2封装与信息隐藏

7.6.3行为与实现的分离

7.6.4类与子类

7.6.5继承(支配,动态派生)

7.6.6多态性(子类型多态和继承)

7.6.7类的层次

7.6.8类的收集与重用协议

7.6.9对象和方法的内部表示

7.7函数程序设计(选修)

7.7.1函数语言概述和机能

7.7.2递归表,自然数,树和其他递归定义数据

7.7.3语用学(通过划分和占用进行调试,数据结构的延续)7.7.4函数数据结构的分期清偿效应

7.7.5数据函数的关闭和使用(有限集,流)

7.8语言翻译系统(选修)

7.8.1正规表达式在词法分析中的应用

7.8.2分析(具体和抽象语法分析,抽象语法分析树)

7.8.3表驱动和递归下降分析法中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应用7.8.4符号表管理

7.8.5通过走树生成代码

7.8.6优化技术

7.8.7特定体系结构的处理:指令选择和寄存器分配

7.8.8翻译处理支撑工具的使用及其优点

7.8.9程序库和分别编译

7.8.10语法制导工具的构造

7.9类型系统(选修)

7.9.1具有操作集的值集的数据类型

7.9.2数据类型:

7.9.2.1基本数据类型

7.9.2.2构造和副构造类型

7.9.2.3代数类型

7.9.2.4递归类型

7.9.2.5向量(函数)类型

7.9.2.6参数类型数据类型和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

7.9.3数据类型的划分

7.9.4基本数据类型、结构数据类型和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7.9.5类型检查模型

7.9.6用户自定义类型的语义模型:

7.9.6.1类型省略

7.9.6.2抽象数据类型

7.9.6.3类型等价

7.9.7参数的多态性

7.9.8子类型的多态性

7.9.9类型检查算法

7.10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选修)

7.10.1非形式语义学

7.10.2形式语义学概述

7.10.3指称语义学

7.10.4公理化语义学

7.10.5操作语义学

7.11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选修)

7.11.1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总则及目标

7.11.2设计目标

7.11.3类型机制

7.11.4数据结构模型

7.11.5控制结构模型

7.11.6抽象机制

8人机交互(HC)

8.1人机交互基础(核心)

8.1.1动机:为什么关心人

8.1.2 HCI的内容(工具、Web超媒体和通信)

8.1.3以人为本的开发和评估

8.1.4人的行为模型:感知、行动和认知

8.1.5人的行为模型:文化、交流和组织

8.1.6适应人群的多样性

8.1.7好的设计和设计者的原则;工程评价

8.1.8可用性测试介绍

8.2简单图形用户界面的创建(核心)

8.2.1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原理

8.2.2 GUI套件

8.3以人为本的软件评估(选修)

8.3.1设置评价目标

8.3.2不考虑用户的评价:预演,击键模型(KLM),准则和标准8.3.3考虑用户的评价:可用性测试,采访,调查,实验

8.4以人为本的软件开发(选修)

8.4.1方法、特征和处理的概况

8.4.2功能性和可用性:任务分析、对话、调查

8.4.3详细说明交互和演示

8.4.4建模的技术和工具:

8.4.4.1故事板

8.4.4.2继承和动态调度

8.4.4.3建模语言和GUI生成器

8.5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选修)

8.5.1交互方式和交互技术的选择

8.5.2 HCI常用界面工具

8.5.3 HCI屏幕设计:布局、颜色、字体、标签

8.5.4对人的疏忽大意进行处理

8.5.5高级屏幕设计:可视化、演示性和隐喻性

8.5.6交互的多样性:图形、声音等

8.5.7三维立体式交互和虚拟现实

8.6图形用户界面的编程(选修)

8.6.1 UIMS,对话和层次分析

8.6.2配件类

8.6.3事件管理和用户交互

8.6.4几何管理

8.6.5 GUI生成器和UI编程环境

8.6.6跨平台设计

8.7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选修)

8.7.1信息分类和结构:层次,超媒体

8.7.2信息检索和人的行为

8.7.2.1 Web搜索

8.7.2.2数据库查询语言的可用性

8.7.2.3图形

8.7.2.4声音

8.7.3多媒体信息系统的HCI设计

8.7.4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

8.7.5信息设备和移动计算

8.8协作和通信的人机交互(选修)

8.8.1支持专用的群件:资料准备,多人游戏

8.8.2异步通信:email、告示牌

8.8.3同步通信:聊天室、会议召开

8.8.4在线社区:MUDs/MODs

8.8.5软件特征和智能化

9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G V)

9.1图形学的基本技术(核心)

9.1.1各种层次上的图形软件

9.1.2使用图形API(应用编程接口)

9.1.3简单的彩色模型(RGB,HSB,CMYK)

9.1.4齐次坐标

9.1.5仿射变换(缩放、旋转、平移)

9.1.6取景变换

9.1.7裁剪

9.2图形系统(核心)

9.2.1光栅和向量图形系统

9.2.2视频显示设备

9.2.3物理输人设备和逻辑输人设备

9.2.4图形系统开发者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9.3图形通信(选修)

9.3.1色彩心理动力学及色彩问的相互作用

9.3.2色彩修正以弥补视觉效果的不足

9.3.3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

9.3.4使用伪彩色调色板以满足特殊观众的需要

9.3.5构造能深刻理解的视图

9.3.6对实际视频和硬拷贝进行图像修改

9.3.7使用表示色彩和其他可视数据中关键信息的图标符号

9.3.8在图像中使用表示上下文关系及背景信息的文字

9.3.9可视化用户对图像操作的信息反馈

9.4几何建模(选修)

9.4.1三维物体的多边形表示

9.4.2参数化的多项式曲线和曲面

9.4.3构造实体几何(CSG)表示法

9.4.4曲线和曲面的隐式表示

9.4.5空间细分技巧

9.4.6过程模型

9.4.7可变形模型

9.4.8曲面的细分

9.4.9有多重分辨率的建摸

9.4.10图像重建

9.5基本的图形绘制方法(选修)

9.5.1直线生成算法(Bresenham法)

9.5.2字形生成法(轮廓法、位图法)

9.5.3光源和材料性质

9.5.4环境光、漫射光和镜面反射光

9.5.5 Phong反射模型

9.5.6多边形表面的着色处理(直截了当的处理法、Gouraud明暗处理法、Phong明暗处理法)

9.5.7纹理映射、扰动纹理、环境图

9.5.8光线跟踪人门

9.5.9图像合成、采样技术及反走样

9.6高级的图形绘制方法(选修)

9.6.1转换方程

9.6.2光线跟踪算法

9.6.3光子跟踪

9.6.4整体光照辐射度的计算及形状因子

9.6.5整体光照模型的有效方法

9.6.6整体光照模型的Monte Carlo算法

9.6.7基于图像的着色、全景透视、多功能建模

9.6.8复杂自然现象的绘制

9.6.9非照片式现实感图形的绘制

9.7先进技术(选修)

9.7.1色彩量化

9.7.2对二维图形基元的扫描转换,前推差分法

9.7.3曲面的拼接

9.7.4隐藏面的消除方法

9.7.5 Z-缓冲和帧缓冲、色彩通道

9.7.6高级的几何建模技术

9.8计算机动画(选修)

9.8.1关键帧动画

9.8.2摄影动画

9.8.3脚本编排系统

9.8.4关节结构的动画:逆向运动学

9.8.5运动捕捉

9.8.6动画程序的制作

9.8.7变形

9.9可视化(选修)

9.9.1可视化的基本视图和查询功能

9.9.2向量场、张量、流数据的可视化

9.9.3标量场的可视化

9.9.4直接的体数据描绘法:射线投射、转移函数、分割、硬件9.9.5信息可视化(投影法和平行坐标法)

9.10虚拟现实(选修)

9.10.1立体显示

9.10.2力反馈模拟、触觉装置

9.10.3视觉跟踪

9.10.4冲突检测

9.10.5可视化计算

9.10.6快速的着色、多级细节的处理

9.10.7图像库VR系统

9.10.8分布式VR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合作

9.10.9交互式建模

9.10.10用户界面问题

9.10.11在医学、仿真和训练等领域中的应用

9.11计算机视觉(选修)

9.11.1图像获取

9.11.2数字图像及其特性

9.11.3图像预处理。

9.11.4图像分割(以阈值、边缘、区域等为基础的分割)

9.11.5形状表示和目标识别

9.11.6运动分析

9.11.7实例研究(目标识别、目标跟踪)

10智能系统索引

10.1智能系统基本问题(核心)

10.1.1人工智能史

10.1.2哲学问题

10.1.2.1图灵试验

10.1.2.2 Searle的“中国屋”思想实验

10.1.2.3 AI中的伦理问题

10.1.3基本定义

10.1.3.1最优推理VS.类人推理

10.1.3.2最优行为VS.类人行为

10.1.4哲学问题

10.1.5现实世界建模

10.1.6启发式的作用

10.2搜索和约束满足(核心)

10.2.1问题空间

10.2.2盲目搜索(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

10.2.3最佳优先搜索(一般最佳优先,Dijkstra算法,A﹡算法,A﹡算法的可采纳)与/或树搜索

10.2.4双方博奔(minimax搜索,alpha-beta剪枝)

10.2.5约束满足(回潮和局部搜索法)

10.3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核心)

10.3.1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回顾

10.3.2归结和定理证明

10.3.3非单调推理

10.3.4概率推理

10.3.5贝叶斯定理

10.3.6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产生式、框架、面向对象等)

10.4高级搜索(选修)

10.4.1遗传算法

10.4.2模拟退火

10.4.3局部搜索

10.5高级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选修)

10.5.1结构化表示

10.5.1.1框架,对象

10.5.1.2描述逻辑

10.5.1.3继承系统

10.5.2非单调推理

10.5.2.1非经典逻辑

10.5.2.2缺省逻辑

10.5.2.3信念修正

10.5.2.4优先逻辑

10.5.2.5知识源的集成

10.5.2.6冲突信念的聚合

10.5.3按动作和改变情况进行的推理

10.5.3.1状态演算

10.5.3.2事件演算

10.5.3.3分支问题

10.5.4时态推理和空间推理

10.5.5不确定性

10.5.5.1概率推理

10.5.5.2 Bayes网

10.5.5.3模糊集合和可能性理论

10.5.5.4决策理论

10.5.6诊断知识表示,定性表示

10.6主体(选修)

10.6.1主体的定义

10.6.2最新基于主体的系统及其应用

10.6.3主体结构

10.6.3.1简单的反映式主体

10.6.3.2反映式规划器

10.6.3.3层次结构

10.6.3.4结构实例及其应用

10.6.4主体理论

10.6.4.1承诺

10.6.4.2意图

10.6.4.3理性决策主体

10.6.4.4 Markov决策过程(MDP)

10.6.5软件主体,个人助手和信息存取

10.6.5.1合作主体

10.6.5.2信息收集主体

10.6.6可信主体(性格合成,主体的情感造型)10.6.7学习主体

10.6.8多主体系统

10.6.8.1面向商务的多主体系统

10.6.8.2合作主体

10.6.8.3主体班组

10.6.8.4主体造型

10.6.8.5多主体学习

10.6.9机器人主体人门

10.6.10移动主体

10.7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选修)

10.7.1确定性文法和随机文法

10.7.2语法分析算法

10.7.3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10.7.4信息检索

10.7.5语言翻译

10.7.6语音识别

10.8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选修)

10.8.1机器学习定义与示例

10.8.2有监督学习

10.8.3学习决策树

10.8.4学习神经网络

10.8.5学习信念网络

10.8.6最近邻算法

10.8.7学习理论

10.8.8过适问题

10.8.9无监督学习

10.8.10强化学习

10.9人工智能规划系统(选修)

10.9.1规划系统的定义和实例

10.9.2规划即搜索

10.9.3基于算子的规划

10.9.4命题规划

10.9.5扩充规划系统(基于案例的推理、学习、概率系统)

10.9.6静态世界规划系统

10.9.7规划和执行

10.9.8规划和机器人技术

10.10机器人(选修)

10.10.1概论

10.10.1.1最新机器人技术

10.10.1.2规划VS.反映式控制

10.10.1.3控制的不确定性

10.10.1.4感测

10.10.1.5世界模型

10.10.2构造空间

10.10.3规划

10.10.4感测

10.10.5机器人程序设计

10.10.6制导和控制

11信息管理(IM)

11.1信息模型和信息系统(核心)

11.1.1信息系统简介,组织中的信息系统

11.1.2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

11.1.3信息获取和信息表示

11.1.4信息管理应用程序

11.1.5业务信息系统

11.1.6信息系统中的搜索、检索、连接、导航

11.1.7信息保密、信息完整性、信息安全性

11.1.8信息的重要特征与特性(如:可伸缩性、有效性和可行性)11.2数据库系统(核心)

11.2.1数据库系统简介

11.2.2数据库系统的组件

11.2.3 DBMS功能

11.2.4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和数据完整性

11.2.5数据库查询语言概述

11.3数据模型化(核心)

11.3.1数据模型

11.3.2概念模型(如:实体一联系模型、UML)

11.3.3面向对象模型(语义对象模型)

11.3.4关系数据模型

11.4关系数据库(核心)

11.4.1概念模式映射为关系模式

11.4.2实体完整性与参照完整性

11.4.3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算

11.5数据库查询语言(核心)

11.5.1数据库查询语言概述(DDL、DML、DCL)

11.5.2 SQL(数据定义、查询模式、更新子语言、约束及完整性控制)11.5.3查询优化策略

11.5.4 QBE和第4代环境

11.5.5嵌入式SQL

11.5.6对象查询初步

11.6关系数据库设计(核心)

11.6.1数据库设计的概念

11.6.2函数依赖与范式(INF、ZNF、3NF、BCNF)

11.6.3用多值依赖作规范化(4NF)

11.6.4用连接依赖作规范化(投影——连接范式)

11.7事务处理(核心)

11.7.1事务处理

11.7.2故障和恢复

11.7.3并发控制

11.8分布式数据库(选修)

11.8.1分布式数据存储

11.8.2分布式查询处理

11.8.3分布式事务模型

11.8.4并发控制

11.8.5分布式提交与分布式封锁

11.8.6客户机一服务器机制

11.9物理数据库设计(选修)

11.9.1存储结构和文件结构

11.9.2索引结构(顺序文件上的索引、辅助索引)

11.9.3 B树

11.9.4散列表

11.9.5签名文件

11.9.6稠密索引文件

11.9.7变长记录文件

11.9.8数据库效率和协调

11.10数据挖掘(选修)

11.10.1数据挖掘的作用

11.10.2关联模式和顺序模式

11.10.3数据聚类技术

11.10.4市场菜篮数据分析

11.10.5数据清洗

11.10.6数据可视化

11.11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选修)

11.11.1字符,字符串,编码,正文

11.11.2文档,电子出版,标识,标识语言

11.11.3三叉树,倒置文件,PA T树,签名文件,索引建立

11.11.4词法分析,词干,短语,非用词表

11.11.5检索词频表分布,不确定性,模糊性,加权

11.11.6向量空间,概率,逻辑和高级模型

11.11.7信息需要,本体论,分类和归类,元数据

11.11.8文献系统,文献计量学,引证

11.11.9路由选择和过滤

11.11.10搜索和搜索策略,信息查找,用户模型化,反馈

11.11.11信息概括和信息可视化

11.11.12引证完整性,关键词,分类方案和其他

11.11.13协议和系统

11.11.14有效的信息检索

11.12超文本和超媒体(选修)

11.12.1超文本模型(历史,web,Dexter,Amsterdam HyTlme)11.12.2链路服务,引擎和(分布式)超文本体系结构

11.12.3结点,复合,定位点

11.12.4维,单元,位置,跨度

11.12.5测览,导航,视图,缩放

11.12.6自动链路生成

11.12.7信息的表示,变换,同步

11.12.8设计者,读者,注释

11.12.9协议和系统(包括web,HTTP)

11.13多媒体信息和系统(选修)

11.13.1设备,设备驱动器,控制信号和协议

11.13.2应用程序,媒体编辑器,写作系统

11.13.3流/结构,俘获/表示/变换,空间/域,压缩/编码11.13.4基于内容分析,索引建立,音频检索,图像检索,视频检索11.13.5表现,绘制,同步,多模型集中/接口

11.13.6实时交付,服务质量,音频/视频会议

11.14数字图书馆(选修)

11.14.1数字化,存储和交换

11.14.2数字对象,复合和包

11.14.3元数据,编目,作者提交

11.14.4命名,存储库,档案库

11.14.5空间(概念的,地理的,2/3D,VR)

11.14.6体系结构(主体,总线,包装),互操作性

11.14.7服务(搜索,链路,例览等)

11.14.8智能财产权利管理,隐私权,保护(水印)

11.14.9归档和保存,完整性

12社会和职业问题

12.1信息技术史(核心)

12.1.1 1946年计算机产生以前的世界

12.1.2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历史

12.1.3信息技术的先驱者

12.1.4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12.2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核心)

12.2.1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

12.2.2互联网的成长,控制和访问

12.2.3信息技术与国家现代化

12.2.4与性别有关的问题

12.2.5国际化问题

12.3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核心)

12.3.1做出并评价道德论据

12.3.2辨别并评价道德选择

12.3.3理解设计的社会环境

12.3.4确定假设和价值

12.4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核心)

12.4.1社会价值和我们应遵守的法律

12.4.2职业的属性

12.4.3各种形式的职业证明及其优缺点

12.4.4专家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

12.4.5对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

12.4.6道德分歧和警示

12.4.7道德、行为准则

12.4.8工作场所计算机使用的政策

12.5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风险和责任(核心)

12.5.1历史上软件风险的例子(如,Therac-25案件)

12.5.2软件复杂性的意义

12.5.3风险评估和管理

12.6知识产权(核心)

12.6.1知识产权基础

12.6.2版权、专利和交易秘密

12.6.3软件盗版

12.6.4软件专利

12.6.5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跨国问题

12.7隐私和公民自由(核心)

12.7.1隐私保护的道德和法律基础

12.7.2公共数据库系统的隐私含义

12.7.3隐私保护的技术策略

12.7.4网络言论自由

12.7.5国际间不同文化的影响

12.8计算机犯罪(选修)

12.8.1计算机犯罪的历史和例子

12.8.2黑客及其影响

12.8.3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

12.8.4犯罪防范策略

12.9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经济问题(选修)

12.9.1垄断及对经济的影响

12.9.2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和对计算机产品质量的要求12.9.3计算机领域的定价策略

12.9.4获取信息资源途径的不同及由此而带来的影响

13软件工程(S)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下面是14个知识领域( area)及其中的知识单元(llnits)和知识点(topiCS)的描述:1离散结构(DS) 1.1函数、关系和集合(核心)DS1 1.1.1函数DS11 1.1.1.1满射 1.1.1.2到内的映射 1.1.1.3逆函数 1.1.1.4复合函数 1.1.2关系 1.1. 2.1自反 1.1. 2.2对称 1.1. 2.3传递 1.1. 2.4等价关系 1.1.3集合 1.1.3.1文氏图 1.1.3.2补集 1.1.3.3笛卡儿集 1.1.3.4幂集 1.1.4鸽笼原理 1.1.5基数性和可数性 1.2基本逻辑(核心) 1.2.1命题逻辑 1.2.2逻辑连接词 1.2.3真值表 1.2.4范式 1.2.4.1合取式 1.2.4.2析取式 1.2.5永真性 1.2.6谓词逻辑 1.2.7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1.2.8假言推理、否定式推理 1.2.9谓词逻辑的局限性 1.3证明技巧(核心) 1.3.1蕴涵、逆、逆反、置换、非、永假等概念 1.3.2形式证明结构 1.3.3直接证明 1.3.4反例证法 1.3.5逆反式证明法 1.3.6反证法 1.3.7数学归纳法 1.3.8强归纳法 1.3.9递归数学定义 1.3.10良序

1.4计数基础(核心) 1.4.1计数变元 1.4.2求和与相乘的规则 1.4.3包含排斥 1.4.4算术和几何级数 1.4.5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1.4.6排列组合 1.4.7基本定义 1.4.8恒等式 1.4.9二项式定理 1.4.10递归关系 1.4.11实例 1.4.12 Master原理 1.5图与树(核心) 1.5.1树 1.5.2无向图 1.5.3有向图 1.5.4生成树 1.5.5遍历策略 1.6离散概率 1.6.1有限概率空间、概率度量、事件1.6.2条件概率、独立性、贝叶斯规则1.6.3 整型随机变量、期望 2程序设计基础(PF) 2.1程序设计基本结构(核心) 2.1.1变量、类型、表达式和语句 2.1.2高级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 2.1.3输人和输出基础 2.1.4顺序、条件和循环控制结构 2.1.5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2.1.6程序结构分解基础 2.2算法与问题求解(核心) 2.2.1问题求解策略 2.2.2问题求解算法 2.2.3算法实现策略 2.2.4调试策略 2.2.5算法的概念和特性 2.3基本数据结构(核心) 2.3.1基本类型 2.3.2数组 2.3.3记录 2.3.4字符串和字符串处理 2.3.5数据在存储器中的表示 2.3.6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2.3.7运行时的存储器管理 2.3.8指针和引用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计算机应用中,CA1是指()。 A.计算机辅助制造 B.计算机辅助设计 C.计算机辅助教学 D.计算机辅助决策 2、手机上广泛使用的手写输入技术,主要用到了()。 A.字符识别技术 B.数据库技术 C.网格技术 D.通信技术 3、一幅未经压缩的800×600像素的256色BMP图像,其文件存储容量大小约为()。A.156KB B.469KB C.469MB D.236KB 4、某算法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当输人a、b的值分别为7、9,该算法的输出结果为()。 A.16 B.9 C.7 D.2 5、在保持纵横比的情况下,将一幅1024×768像素的图像宽度调整为50%,则调整后图像的宽度、高度的像素值分别为()。 A.512、768 B.1024、384 C.512、384 D.384、512 6、小张在制作一个Photoshop作品时图层面板如下图所示,他发现“文字图层”中的文字

内容不能显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文字图层”未被选定 B.“文字图层”被隐藏 C.“文字图层”被锁定 D.“文字图层”被“图层1”挡住 7、小明用GoldWave软件截取一段背景音乐如下图所示,当前选定部分的音频长度为()。 A.1:29.816 B.29.656 C.3:37.339 D.1:59.473 8、下图是小明用Word制作的电子报刊中的一页.他插入的背景图片所采用的版式是()。

A.四周型 B.嵌入型 C.衬于文字下方 D.浮于文字上方 9、图像文件“校园.bmp”的属性窗Vl如图所示: 该图像的存储容量约为()。 A.10MB B.4.5MB C.18MB D.2.25iMB 10、有一个用Access软件创建的数据表,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 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网络工程、信息

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力工程与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毕业生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 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人才的需求分析:1.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多;2.数控人才需求增加;3.软件人才看好;4.电信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复习神器,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

教师招聘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点大纲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大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 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P2 5. 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5.信息具有时效性。 1.2 信息的编码 1. 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 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 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 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 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8. 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 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如7F H=0111 1111 B。其中H和B是进制标识符。 10.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1010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专业。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专业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的进行交流,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软件工程 研究大型软件工程化方法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实施策略;自动程序设计、程序变换、软件设计理论、程序正确性理论、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 研究支撑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各类智能工具及相应环境、智能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及其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软件开发环境。 研究软件规范的形式化的工具、形式语义学、程序逻辑及程序验证以及以上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和实现; 研究软件可靠性模型与理论、软件的评估与测试、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技术。 2.计算语言学 研究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对语言的使用,建立具有自然语言知识的软件系统,包括能理解

自然语言的用于数据库查询的自然语言界面、通用自然语言描述事件或场景的多媒体软件以及进行不同自然语言之间互译的翻译系统。 3.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研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Web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信息安全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及其数据模型与语言。 4.并行计算 研究各种分布式系统的模型、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基于细胞自动机理论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基于网络分布式系统的并行虚拟机(PVM)及信息传递界面(MPI)的分布式计算与并行计算及软件、分布并行语言的形式语法与语义、数值和非数值计算。 5.演化计算 研究演化计算,包括仿生(演化算法、演化软件和演化硬件)与拟物算法,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等,及其在智能计算中的应用。 6.移动计算 Agent模型、方法、软件系统;分布并行处理模型、方法、软件系统;计算网格、信息网格、服务网格和数据网格技术、软件系统等。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智能代理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2.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模型库及其管理技术,知识库及其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工具与生成器,网络化决策支持技术,谈判支持系统。 3.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应用,多维数据可视化,视频数据库技术,关系结构可视化。 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数据压缩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网络系统工程,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宽带网技术及应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网络计算。 6.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7.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包括知识工程,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非规范知识表示和处理。 8.计算机控制与仿真 9.生物信息工程 10.计算机图形学与CAD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VR技术与虚拟空间。机械工程CAD与CAM,土木、水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城市建筑与规划设计。 (三)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结构图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 【整体结构图】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 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普遍联系 基本特征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 思现象与本质 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 义可能与现实 哲偶然与必然 学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 认识与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误 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 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马克第二性问题 思主不可知论 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 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 界观特征科学性 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 法论特征实践性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 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 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 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 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 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 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 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 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 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 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

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何辛欣 上篇讲过,不少考生也相当刻苦,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并不是基于智力因素而产生的分野,而是考的好的考生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好的方法和勤奋的学习是缺一不可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南辕北辙,则虽有良驹宝马只怕离目标愈来愈远。所以考研成功无非四个字:勤奋、得法。勤奋你们来做,得法我写出我个人的经验,让你们少走弯路,那么你就一定是分子而不是分母。我发现有些考生在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差,但是考试的结果却不理想,我想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深入细小的知识点而不能浅出,考题稍微一变换就不知所措,痛失得分机会。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我两年备考的两大心得之一,说到这个词,感觉比较玄妙,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学法的人,要有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知识,形成体系。我尽量以口语化来说明,如果有疑问,请在下面跟帖询问。 前提: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适用于自成体系的一切学科,尤其是法学(我发觉其他科目教材的体系都不如法学的教材体系强),但是不包括外语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鄙人学了十数年的英语,仍然除了应付考试尚能聊以自慰以外,不堪实用,希望有对语言学习有心得的兄弟姐妹不吝指教。 某一学科,之所以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总有自己最鲜明的特点、自己的篇章结构顺序,因此要掌握这一学科,应当以此最宏观的特点入手,层层深入,才能掌握本门学科的精髓,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学科。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画师要画一棵树,必然先画其主干,然后才是分支,最后才是树叶,以及树叶上的纹理,而绝不会相反。那么我们在学习法律学科的时候,一开始就津津乐道于为什么效力待定的合同效力是待定的,然而却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自杀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犯罪?这些问题,固然可以说是对法律学科有浓厚的钻研兴趣,但笔者认为本末倒置了。 法硕联考的五门学科,以及政治考试的五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其他学科,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习每门学科,都必须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而考生往往忽视这点,动不动就题海,光做题不思考,效果有限。比如缓刑和假释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答案缓刑是量刑制度,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知道了这一点,其他的区别就顺理成章了;又如刑法为什么必须罪刑法定,而民法一般则规定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比如合同法规定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不要以为这些不会考试而不重要,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张无忌为什么能够迅速学好乾坤大挪移,因为他有九阳真经的深厚基础。掌握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一方法,对将来学习大多数学科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具体如何操作? 我在上篇帖子讲过,第一遍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看篇章结构,并抄录下来,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雏形。抄完后,看看这门学科大体分为几大块(虽然一门学科动则十几章,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四块)。每块由许多章组成,每一章就由许多小节组成,每一小节由许多知识点组成,每一知识点由组成该知识点的许多小点组成。这样你知道这棵树的主干、分支、树叶和纹理了。 第二遍读书的时候,根据最基本的概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篇章结构顺序,各章节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每个制度是如何围绕该学科最基本的原理并反应这个原理的。作者按照这样的篇章结构顺序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对其思考,按照作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

教师招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大纲 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 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P2 5. 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5.信息具有时效性。 1.2 信息的编码 1. 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 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 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 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 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8. 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 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如7F H=0111 1111 B。其中H和B是进制标识符。 10.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1010 )2 1.2.2字符编码:1.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 左用“0填充”,可以表27=128种编码。

民事诉讼法地知识体系框架图(超级版)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基本原则:平等、调解、辩论、处分 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审判 人民调解不影响起诉 主管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前置 选择仲裁不得诉讼 管辖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管辖问题裁定管辖 管辖权异议 主体论 原告与被告: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特殊情形下的当事人确定 必要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 当事人普通共同诉讼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本证 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 反证 直接证据 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 证据分类间接证据 原始证据 依据证据的来源分类 传来证据 概念 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绝对免证:自然规律和定理证据论免证 相对免证:众所周知/推定/ 生效文书确认 证明对象三种形式 自认撤回 三点注意 适用与确定(必须;协商与指定)举证延长:可两次延长,本院决定 举证期限效力:增加/变更诉求/反诉-举证期限内 一审程序 “新的证据”概念 二审程序 适用与确定(非必须;协商与指定) 证据交换视为公开质证(认可的证据) 效力: 出庭(证人)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依职权;依申请

原则上都要质证 质证 例外(证据规定47、48):需要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证据论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年龄智力不相当,证人 无因不出庭;证人有利害;视听有疑点;复件无核对认证明显优势证据:《证据规定》第73条 不利证据的认定:《证据规定》第75条 证明力大小排序:《证据规定》第77条 原告:有利害关系 被告与诉讼请求明确具体 起诉条件主管与管辖要求“正确” 不予受理 程序启动不符合起诉 条件的处理: 驳回起诉 一审程序主管:诉讼与仲裁 不予受理和内涵 应当受理的一事不再理例外 特殊情形注意 离婚、收养婚34 案件的特殊民诉111 规定意见151 诉讼时效:应当受理 主体 申请撤诉的条件时间 撤诉裁定 诉讼程序特殊情形视为撤诉的情形 适用范围不同 诉讼中止与适用效果不同 延期审理恢复审理上不同程序论法定情形不同

(完整版)高中教资详细整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1、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时效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可共享、可存储、可加工处理。 2、信息技术概念? 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是能扩展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是能代替和延伸人的感官及大脑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3、信息安全概念? 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来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4、信息安全三要素?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5、获取信息的途径? (1)利用人力直接获取信息; (2)利用设备来获取信息; (3)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获取信息; (4)通过阅读书籍资料获取信息; (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 (6)通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 (7)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 (8)通过遥感遥测获取信息。 6、信息获取的过程? (1)定位信息需要;(2)选择信息来源(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4)保存信息 7、信息获取的工具? 扫描仪、照相机、录音设备、摄像机、计算机 8、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国际互联网)概念?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 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11、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三个特点?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课程目标;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1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选修、必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介绍 长期以来,上海理工大学高度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整体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目前学科承担着较多的省部级重要项目和其他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学科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展了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比较先进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机构健全,学科方向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布局需要,符合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趋势,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学科先后承担过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内的几十项科研纵向项目的研究及一百多项来生产单位的应用开发。近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所开发的很多软件和硬件设备已被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科重视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实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学院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法国、德国、爱沙尼亚、美国、日本、加拿大和爱尔兰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学生和教师到国外交流学习。 学科积极开展高层次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广大教师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扩大学院的国内国际影响。每年举办各类讲座,资助教师出席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学院教师发表论文总量及层次逐年提高。 本学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学生,掌握系统的有关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各种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它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可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经过不懈努力,本学科逐步形成了对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方向较好地涵盖了该一级学科的两个二级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和学术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计算与并行体系结构、数据管理与服务计算、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网络环境下的系统结构与计算、软件的可生存理论、并行计算等方面,符合国家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传感网、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基础。 2. 对当今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的构建、搜索、服务支持、web服务的个性化等运用数据管理技术、语义WEB理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搜索、个性化表示模型、数据管理、服务计算等理论与技术。 3. 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控制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大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研究、数据采集和信息融合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控制等。 近年来,该学科已经在相关领域核心刊物上发表或录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检索的有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

4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会宁县中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及评价标准 一、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要求 (一)学校要有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性意见,并有制度、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果; (二)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的整体构建意识,不断提高知识系统的建构能力; (三)教师要熟悉并建立本学科、本学段的整体知识体系; (四)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实施“青蓝工程”,采取结对的方式,尽快促使年轻教师完成学科知识体系的调整建构; (五)学科教师要有体现学科“体、面、线、点”,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知识结构,最好通过知识树、知识导图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出来;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进行学案整理、学科知识自我建构的习惯和能力,并有具体落实。 二学科目标体系构建要求 (一)教师要研读所任学科的学段课程标准,明确分年级的具体要求; (二)有效地制定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三)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 (四)学习目标要立足学情,面向考情、突出能力、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分层设计,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个体学生; (五)采取纸笔测试、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不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达标测评,重点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指导,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三、学科知识结构的课堂运用要求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或微观的不同角度对课堂学科知识进行自我建构: 宏观上指立足于学科各大模块,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思想体系,建构全书结构体系。(这种情况较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复习。)中观上指以概念群、原理群为基础,在更高层面上寻求知识板块间的脉络线索,实现内优外联、纵向提升、横向拓展。 微观上指依托概念群或定理、公式,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自绘知识树、知识导图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养成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习惯。 (三)教师在导学案中要设计专门的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学案、知识建构。 四、学科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教师构建适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障。 (一)要体现整体性。要具有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知识结构导图或者知识树等直观的表现手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1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广泛使用和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依法应用与采用实名制注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限制了言语自由和使用权限 B: 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C: 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信噪比 D: 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分值:3)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B。考点:对实名制的认识。首先,我国网络实名制原则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公民的信息都将保存在公安部的第三方平台中,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提升了安全等级。其次,网络实名制并不影响表达自由的权限。最后,网络实名制将促进网络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网络清朗空间。 2 删除一条网贴,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2014年10月24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参与者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下列关于在校大学生谭某参与删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违法行为,应该予以惩处 B: 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并不违法 C: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违法 D: 这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违法 (分值:3)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A。考点:网络犯罪。有偿删帖是指某些公关公司主动出击搜寻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后,再通过相关网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删帖,并支付一定费用。任何声称可收费删帖的行为均涉嫌违法欺诈。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21日宣布,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一项针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 3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要查看系统中的隐藏文件,应在图2所示的“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