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胸苷激酶1测定在体检人群癌变风险筛查中的意义

血清胸苷激酶1测定在体检人群癌变风险筛查中的意义
血清胸苷激酶1测定在体检人群癌变风险筛查中的意义

肌酸激酶(CK)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K)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 )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 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 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 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1.正常参考值: 健康成年男性:38-174 U/L ; 健康成年女性:26-140 U/L 。 2.临床意义: (1)心脏疾病:此酶是继转氨酶后至今临床上最重要的酶,特别是在诊断心肌梗死上有较高价值。和常用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相比,有下列优点:在这几个酶中肌酸激酶最先升高,疼痛出现后 4 小时肌酸激酶急剧上升,最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是目前最敏感的酶试验。因肝中肌酸激酶含量很少,心脏疾病伴有肝郁血或肝损伤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氨酶往往升高而肌酸激酶无变化,特异性较强。红细胞中此酶活力很低,溶血标本对此酶测定干扰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小,已成为临床化学方面常用酶之一,每年全

世界约进行一亿次肌酸激酶测定。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如肌酸激酶活力再次升高,往往说明心肌再次梗死。但此酶活力增高持续时间短,2?4天后就可恢复正常。所以如用此酶诊断心肌梗死,一定要注意病程时间。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例,应测定能较长维持增高的酶活力的 乳酸脱氢酶,此时肌酸激酶活性正常并不能否定心肌梗死诊断。 (2)在骨骼肌损伤时,甚至在肌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氯丙嗪时,以及在进行一些心脏疾病治疗,如心导管、电复律时均可引起肌酸激酶活力升高,也就是虽然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心肌梗死阳性率可高达98 %,但特异性只有85 %。目前公认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为 C K -M B)是特异性更高的酶试验。 (3)有学者提出连续观察肌酸激酶动态变化,根据一些常数进行公式计算,可推测心肌梗死的大小,从而有助于判断病人预后。此法需频繁抽血,各学者对所用常数也有不同意见,用于临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4)国内资料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时此酶活性明显升高,对心肌炎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5)肌肉疾病:在Duchenne 肌萎缩患者血中,肌酸激酶极度增高,甚至可高出正常值上限50 倍,而后随病程延长下降。此病是和性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病,在无症状的女性,隐性携带者约 75 %肌酸激酶也高于正常。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肌萎缩患者肌酸激酶 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用于区别继发性肌病如神经性或废用性肌萎缩,此时肌酸激酶活力往往正常。

铁代谢检测

铁来源外源性铁——饮食(经肠道吸收) 内源性铁——衰老红细胞分解破坏出的铁被机体重新利用 铁吸收与转运以2价铁的形式吸收,3价铁的形式转运,铁转运的工具为转铁蛋白,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铁储存形式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铁排泄由体表或消化道细胞脱落排除 铁是人体最丰富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参与机体内的代谢过程。人体内含铁量为4克左右,其中约2/3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当中,1/3储存在肝、脾和骨髓中。缺铁或含铁过多会引发各种疾病。为了诊断与铁代谢有关的疾病,已设立多种检测指标。这些检测指标涉及铁的吸收、运输、储备及生理功能的实现。目前检验科开展的铁代谢相关指标有: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不饱和铁结合力、血清转铁蛋白、血清铁蛋白等。

血清铁: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Fe3+(不是Fe2+)的浓度。 血清中的铁离子约与1/3转铁蛋白结合,是铁离子的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 临床意义: ?降低: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吸收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体内贮存于网状内皮系统的铁释放减少(如急慢性感染、尿毒症、恶液质等)、慢性长期失血及肿瘤等。 ?升高: 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多时,如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红细胞的再生或成熟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红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引起的贫血。此外还可见于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液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肾炎及反复输血等。 ?局限性: ?血清铁含量有昼夜波动,早上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午夜时最低,因此标本最好固定时间进行。建议留取早晨空腹时候的血标本。 ?血清铁检测易受近期口服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可使结果降低。右旋糖酐、避孕药和铁剂可使测定结果升高。 总铁结合力:指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铁离子浓度。由于血清中95%以上的非血红素结合铁都与血清转铁蛋白结合,因此,总铁结合力与转铁蛋白的水平高度相关,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 临床意义: 缺铁时升高,在营养不良、炎症、慢性感染和癌症患者体内均降低。 不饱和铁结合力:指血清转铁蛋白中尚未结合铁的部分,即由总铁结合力减去血清铁的值。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一)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1.动物的选择纯种BALB/C小鼠,较温顺,离窝的活动范围小,体弱,食量及排污较小,一般环境洁净的实验室均能饲养成活。目前开展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室多选用纯种BALA/C小鼠。 2.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 至关重要。一般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根据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较弱,一般要加佐剂,半抗原应先制备免疫原,再加佐 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初次免疫抗原1~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或脾内注射(一般0.8~1ml,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腹腔内注射)(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一,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 ↓2~3周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静脉内注射)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 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 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 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 (2)颗粒抗原免疫性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以细胞性抗原为例,免疫时要求抗原量为1~2×107个细胞。 初次免疫1×107/0.5ml ip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1×107/0.5ml ip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 ↓ 取脾融合 (二)细胞融合

胸苷激酶1项目

胸苷激酶1(TK1)细胞周期分析项目说明 一、 癌症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死类疾病 近10年来,癌症逐渐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中国人首要致死类病变,防癌形势严峻(右图)。《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国人每分钟有6人确诊为肿瘤。以我省(湖南省)为例,截至2010年,肿瘤死亡率为 143.67/10万(略高于全国肿瘤死亡率135.88/10万),每四到五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肿瘤,肿瘤类型以肝癌、食道癌、胃癌、肺癌为主。 二、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带来的高社会成本和经济压力 癌症病人医疗费用在全民医疗费用中占比极高,根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2006年编写的《癌症的科学与实践》,如果按照每位病人花费2万元来估算,中国每年癌症 病人的医疗费用高达近千亿元,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20%以上,远 图1:2009年全国死亡病因分析 2006年全国医疗费用支出 肿瘤 其他 >20%

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而一般以为,2万元每人的标准完全被低估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三分之一以上甚至约一半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而癌症预防的成本,远远低于癌症治疗的花费。 同时造成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及费用高昂的原因有: (1)早期发现难:缺乏经济、灵敏度高的适于早期全身筛查的检测手段:肿瘤标记物增强CT PET-CT 内窥镜免疫组化是否定性否否是配合组化否 灵敏度低,尤其早期高高高高 特异性低低高高高 发现恶变阶段 早期灵敏度 低,中晚期灵 敏度高 肿瘤早期 癌巢早期, 较CT早6 个月 癌前病变期 不典型组 织增生 是否适合全 身筛查 需联合使用是是否否 安全性微创或无创造影剂易产生 过敏,辐射 辐射 微创,但易发 生出血 样本来源 有创 费用低高昂贵低低 (2)中晚期治疗难 原因1:治疗过程中,缺乏准确预后的方法,治疗方案评估信息不足,方案有效性评估不足; 原因2:治疗恢复过程中,缺乏灵敏、准确的复发风险评估方案,无法进行动态、有效的评估。 以上原因使得难以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往往各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申请 单独检验项目申请:血清肌酸激酶(缩写CK)测定,各种体液肌酸激酶测定;组合项目申请:血生化中心肌酶谱项目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1标本采集 2.1.1常规静脉采血约2 ml,不抗凝,置普通试管中。或采用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检查体液乳酸脱氢酶的体液标本应用肝素抗凝。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 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的全血标本,或少于0.1ml的血清或血浆。 2.1.5.2对反应吸光度有干扰的标本,包括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2标本保存 2.2.1接收标本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 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4h,普通冰箱中(2~8℃)稳定12h。-20℃保存稳定30天。为避免标本中水分挥发使血清浓缩,对保存时间超过1天的标本均加塞密闭或覆盖湿巾。

2.2.3 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置4~8℃冰箱内保存7天。 2.3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2.3.1 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24h 不饮酒和12h 以上禁食空腹状态。 2.3.2 注意有无应用影响测试项目的药物。 2.3.3 可以使用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 3 方法原理 通过下面的3个反应式表示反应,在两个工具酶的参与下,将CK 的活性与NADPH 生成的量或速率相联系,在340nm 波长处连续监测NADPH 吸光度的增加速率,推算出CK 的活性。 ATP ADP CK +?→?+肌酸磷酸肌酸 ADP 6ATP HK +--?→?+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NADPH 6NADP 6PDH 6G +-???→?+ --磷酸葡萄糖酸磷酸葡萄糖 4 试剂及其他用品 4.1 试剂:肌酸激酶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出品。 4.2 试剂盒保存:未开瓶的试剂储存在2~8℃可稳定至有效期。试剂开瓶后,在仪器冰箱试剂仓中可保存28天。开盖后避免污染。当试剂变混浊,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或起始吸光率>0.8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3 试剂盒准备:液态双试剂型,即开即用,无特殊准备。 4.4 试剂盒主要成分:

血清铁蛋白

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铁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长期腹泻造成的铁吸收障碍等。参考值: M (男)15-20μg/LF(女)12-150μg/L注:因试剂及方法不规范,各实验室要有自己的参考值。 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 1.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 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 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 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 治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4.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 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血清肌酸激酶(CK) DGKC推荐方法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CK) DGKC推荐方法测定 1.实验原理 德国临床化学学会(DGKC)和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推荐的连续监测法。 ADP + 磷酸肌酸CK→肌酸+ ATP ATP + 葡萄糖HK→ADP +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 NADP+G6PD→6-磷酸葡萄糖酸+ NADPH + H+ NADPH在340nm处有特异吸收,通过测定NADPH 生成速率计算出CK活性。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 3. 标本存放:稳定性:2~8℃保存稳定7天;15~25℃保存稳定1天;-20℃保存稳定4周(避光保存)。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24小时或18~22℃保存1小时至少损失10%。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欧泰克CK测定试剂盒 6.1.1 试剂组成: 咪唑缓冲液(pH6.7)100mmol/L 磷酸肌酸30mmol/L 葡萄糖20mmol/L N-乙酰半胱氨酸(NAC)20mmol/L EDTA-Na22mmol/L ADP 2mmol/L NADP 2mmol/L 二腺苷-5'-磷酸10μmol/L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2800 U/L 已糖激酶(HK)4000 U/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复合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增高可见于心肌损伤坏死、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以过性增高。意见建议:建议你去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明确诊断后,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在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此酶会增高,但您无相应的病史和症状,您若体检前有较剧烈的运动此酶也会增高。 中文名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英文名称:CPK 化验介绍: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

正常值:无机磷法:0-200U/dL 比色法:M(男):0.55-7.5U/dL F(女):1.45-4.0U/dL 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肌酸磷酸肌酶是一种酶,并证实主要存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而胃肠道、子宫、肾和膀胱只有微量的浓度。血清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说明组织中有细胞坏死,这些酶有两个组成部分,肌肉部分和脑部分。血浆中证实有3种同功酶,BB-CPK、MM-CPK和MB-CPK。MB-CPK主要存在心肌组织中,可用免疫学或电泳测定的方法测得结果。 酸磷酸激酶(CPK)过高,说明你的心血管不好,需要注意身体了 尽量不要抽烟,喝酒,少吃胆固醇过高的食品 建议: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6-06-21T09:26:33.0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作者:刘志刚唐川张松徐善亮 [导读] 近年研究[1-3]发现,许多恶性肿瘤可以合成和分泌SF,使血清SF 的浓度增高。 刘志刚唐川张松徐善亮 (大竹县人民医院血液科四川达州 635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将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归为研究组,随机分化疗前的初诊患者为研究1组可31例;经过化疗后缓解的患者为研究2组33例;再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与研究1组进行SF对比研究分析,研究1组与研究2组进行SF对比分析。结果:经研究表明,研究组1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SF对比,研究2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说明通过1-6个疗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结论: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铁代谢紊乱等情况,血清铁蛋白检测的结果可 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疗效的观察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检测;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29-02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ferriti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 Liu Zhigang, Tang Chuan, Zhang Song, Xu Shanli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zh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Dazhou 63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um ferritin (SF) detection in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value.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were classified as group, random points before chemotherapy was as the study group 1 to 31 cases; For study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remi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33 cases; 3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group, again through the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1 SF,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study 1 and study 2 group SF, contrast analysis. Resul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eam 1 set of serum ferritin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of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Study 1 and study 2 group of SF, contrast, study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serum ferritin, explanation by 1-6 courses o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fter serum ferritin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the comparison of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ron metabolism disorders such as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serum ferritin detection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indexes,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he serum ferritin detection;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The value of 近年研究[1-3]发现,许多恶性肿瘤可以合成和分泌SF,使血清SF 的浓度增高,因此常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但是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SF的价值研究文献报告较少,故我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针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4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归为研究组,然后将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4.5±5.7)岁,凡具有肝病、感染等可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的研究对象不列入对照组;研究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0.6.5±8.4)岁,有肝病、感染等病例先进行治疗,待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因素排除后再采集标本进行SF测定,如果SF测定的干扰因素不能排除的病例不列入研究组。 1.2 方法 将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归为研究组,随机分化疗前的初诊患者为研究1组31例;经过化疗后缓解(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的患者为研究2组33例;再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与研究1组进行SF对比研究分析,研究1组与研究2组进行SF对比分析。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为健康人群,已排除有肝病、感染等可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的研究对象不需用特殊治疗;研究组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入院后若发现有干扰SF检测因素的患者,首先是治疗影响SF检测的疾病,如有感染存在的进行联合抗生素治疗,有肝功异常的则保肝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则抗病毒治疗,疗程7天,待干扰因素排除后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采集SF检测标本,经过治疗若仍然不能排除影响SF检测疾病该病例不列入研究组。急性白血病的化疗:AML采取DA、MA或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1~6疗程,ALL采取VP、VLP或VDLP 方案治疗,1~6疗程,根据张之南关于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4]进行评定达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 1.2.2标本采集和检测 研究组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在没有输血与化疗前进行抽血;而健康人员则进行空腹非抗凝血(4mL)检测;将血清分离后,放置到冰箱进行冷藏,1周后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主要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SF检测,其中正常参考值为23~274 g/L。 1.3 评价指标 经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可能预示着病人患有急性白血病或存在白血病复发等情况,之后如果白血病患者血清铁蛋白下降,可以表示患者白血病治疗后得到缓解。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表明,研究组1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通过长时间的抗肿瘤治疗后,研究1组与研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肌酸激酶的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对肌酸激酶的现状进行说明,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肌酸激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旧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PK),但现在不叫CPK。CK分子量为81000,由两个亚基组成。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CK在ATP参与下催化肌酸磷酸化,生成ATP(供给肌肉能量的来源)和磷酸肌酸。这种酶催化反应是可逆的。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CK-MM)、脑型(CK-BB)、杂化型(CK-MB)和线粒体型(CK-MiMi)。CK-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CK-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CK-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CK-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临床上测定的血清CK指的是总的活性。 2、生理结构 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周海梦等人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CK分布:分布于骨骼肌、心肌、脑、甲状腺、肺组织、胃肠平滑肌中,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再其次为脑和胃肠平滑肌。在肌纤维中主要集中于亚细胞结构的上清部分,也少量含于线粒体、微粒体部分。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的CK浓度仅是细胞内液的1/1000-1/10000。因此,血清中肌酸激酶升高一般提示含有CK的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增强或组织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的CK变动: 参考值: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内和体液中。是一种贮铁蛋白质。1972年Addison等人建立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后,相继对外周血细胞及体液中铁蛋白也能测定。其定义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 130ug/L(80-130ng/ml)女性约35-55ug/L (35-55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 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 一、铁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铁蛋白分子量为450000,由24个多肽亚单位组成一个中间空心的球形蛋白质。其外壳即为去铁铁蛋白。中空核心部分是贮存铁胶体分子团(羟基磷酸化高铁)的地,核心中铁原子含量不等。平均2000个,最多可达4500个。去铁铁蛋白可摄取Fe++,经其6个通道进入核心,氧化成Fe+++沉积下来,铁原子释放时要经还原剂的作用。铁本身又可刺激去铁铁蛋白的合成。 铁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和细胞,特别在肝、脾、骨髓中含量高,脑组织中也含有,外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含有铁蛋白。不同组织来源的铁蛋白有明显的异质性。人体的铁蛋白达20种以上。总称为异铁蛋白(isoferritin).它由两种不同的亚单位(L和H).按不同比例构成,L和H亚单位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量不同,前者分子量为19000.后者为21000,心型铁蛋白为酸性铁蛋白,主要由H亚单位组成,等电点4.8~5.2.与心肌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脾型铁蛋白为碱性铁蛋白,主要由L亚单位组成。等电点5.3~5.8, 与睥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肾铁蛋白介于两者之闻。碱性铁蛋白存在于正常成人肝细胞厦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酸性铁蛋白见于正常成人心肌,肾,胰及胎肝中。血清铁蛋白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释放出来。由碱性铁蛋白和微量酸性铁蛋白所组成。在血循环中半寿期为27~30小时。为肝实质细胞所清除。正常人外周血细饱内铁蛋白含量甚微,红细咆内铁蛋白台量碱性铁蛋白为0.025fg/细胞。酸性铁蛋白比前者高10倍;白细胞碱性铁蛋白;多形核粒 细胞6.6fg/细胞,淋巴细胞为8.0fg/细胞单核细胞含量最高为54.6fg/细胞。血小板中含量甚微。 铁蛋白的生理功能:(1)作为铁的贮存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2)将铁保存在中空的球形蛋白内,防止细胞内游离铁过多而产生有害作用。成熟红细胞内铁蛋白是幼红细胞铁蛋白残留下来的。其碱性铁蛋白和持存有关,酸性铁蛋白则起铁转运作用。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 (一)血清铁蛋白(SF)测定方法有多种,如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放射免疫标记抗体法,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酶标记抗体酶联免疫法及直接乳胶凝集法。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生化与检验选择题

第十一章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化学检验▲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胸苷激酶 D.尿苷激酶 E.胞苷激酶 ★苯丙酮尿症的发生是由于 A.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 B.酪氨酸脱羧酶缺陷 C.苯丙酮酸氧化酶的缺乏 D.酪氨酸羟化酶的缺陷 E.苯丙氨酸转氨酶缺陷 ★苯丙氨酸检测时每个血斑直径大于多少毫米 A.8 B.7 C.10 D.6 E.9 ★下列哪种蛋白质属于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3 B.TRF C.Hp D.CRP E.CER ★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很多,但不包括: A.尿素 B.H2O2 C.NH3 D.尿酸 E.尿囊酸 ★在急性时相反应中,以下哪项蛋白不增高 A.Hp B.ALB C.AAG D.CRP E.Cp ★血浆中Alb增高可见于 A.丢失过多 B.分解增加 C.血液浓缩 D.分布异常 E.合成不足 正确答案: C

★痛风症是因为血中某种物质在关节、软组织处沉积,其成份为 A.黄嘌呤 B.尿酸 C.尿素 D.胆固醇 E.次黄嘌呤 正确答案: B ●导致嘌呤分解增加的疾病有 A.白血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多发性骨髓瘤 D.以上都是 E.恶性肿瘤化疗 正确答案: D ▲下列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有|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2酸性糖蛋白 A.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感染、手术、创伤、心肌梗死和肿瘤等情况下,AAT、AAG、Cp、CRP、H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3、C4、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而血浆PA、Alb与TRF则出现相应的降低。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AT的遗传表型以哪型最多 A.PiMM B.PiMS C.PiSS D.PiZZ E.PiSZ ▲下列哪种蛋白下降,可协助Wilson病的诊断 A.AAG B.ALB C.CRP D.α2-MG E.Cp ★细胞内含量较多的核苷酸是: A.3′-ATP B.3′-dATP C.5′-ATP D.3′-dUTP E.3′-UTP ▲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酶是: A.胞苷激酶 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尿苷激酶 D.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E.胸苷激酶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摘要 铁缺乏是世界性营养问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 较严重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铁缺乏的发生发展有序地经历储存铁减少期(IDS )、红细 胞生成缺铁期(IDE)和缺铁性贫血期(IDA)三个阶段,在前两期机体虽然己经缺铁, 但Hb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常被称为隐性缺铁期或亚临床缺铁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己大幅下降,预防 和控制铁缺乏工作的重心应及时转移为早期发现隐性缺铁个体和人群,以防止铁负平衡 发展进入缺铁性贫血期。血清铁蛋白(SF)检测是目前可发现早期铁缺乏的唯一简易手 段,在机体尚未出现功能性缺铁和贫血时,其水平已开始下降,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 都相对较高的铁生化指标。近三十年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SF判断铁缺乏的闽值问题,推荐的判断临界值各不相同,我国也缺乏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因此,本课题围绕SF作为铁缺乏的判断指标及最适临界值开展了系列研究。 1.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目的对SF判断铁缺乏进行系统评价,探讨血清铁蛋白诊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值。方 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以骨髓铁染色为金标准,探讨SF诊断铁缺乏临界值的国内 外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 1.4软件检验纳入研究 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组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各 组数据进行加权定量综合,计算各组综合诊断效能参数及其95%CI,绘制综合受试者工 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Meta回归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剔除样本量<<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从745篇文献中筛选出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纳入文献按SF临界值 12-20g,g几、25,30}g几、36-60}g几分为三组进行合并效应值分析后发现,SF临界值 12-20},g1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低[0.767,95%CI (0.705, 0.821)],但汇总特异度最高 [0.959,95%CI (0.934, 0.976)] } 25,30E.}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877,95%CI (0.799, 0.933)] 汇总特异度为0.944,95%CI(0.888, 0.977) 30-60}..},g/L组的汇总灵敏度[0.836,95%CI(0.797, 0.870)]和特异度[0.876,95%CI(0.846, 0.901)]都较低,综合诊断效能指标诊断L匕值L匕属25,30}g/L组最高【101.42, 95%CI(36.137, 284.64)],其SROC曲线下面积最大 (0.9497士0.039), Q*指数也最接近1(0.8901士0.052) o 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有统 计学意义的变量为SF检测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贫血。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25}g/L,如使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60}g/L;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 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30}g/L,如使用ELISA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SO}g/L,如采用化学发光法,推荐的SFI}界值为36}g/L。分别剔除样本量小于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后,各项诊断效能参数仍以SF25,30}g/L组为最适,与剔除前结论一致。结论初步认为 采用SF判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水平为30}g/L o 2.血清铁蛋白小于3如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 目的对第一部分Meta分析的结论SF小于30}g/L判断铁缺乏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 方法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刘一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Hb)水一平、静脉血SF, C反应蛋白(CRP)和sTfR (sTfR)水平,计算sTfR /logSF 和机体铁储量(BIS。分别以SF小于30}g/L和WHO推荐界值SF小于15}g/L为标准分析铁 缺乏发生率。比较SF<30}g/L组和SF?30}g/L组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别计算IDS, IDE

AFP启动子介导胸苷激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特异性表达.

AFP启动子介导胸苷激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特异性 表达 【摘要】【目的】构建AFP启动子介导HSV-TK基因表达载体,并对其在肝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CR法扩增人AFP基因启动子。回收纯化后克隆入pBluescript II KDR-TK相同克隆位点,切取AFP-TK片段,然后通过酶联反应插入到pEGFP-C1中,构建成pEGFP-C1-AFP-TK。对获得的片段进行鉴定、细胞靶向和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结果】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含300 bp核苷酸,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100%相符。限制性酶切分析,重组质粒pEGFP-C1-AFP-TK已经克隆AFP启动子。RT-PCR及Western blotting 分析pEGFP-C1-AFP-TK转染后的HepG2细胞后,表明TK基因在mRNA水平上能有效的表达,裂解后的HepG2细胞膜蛋白中有相对分子质量约61 ~ 83 ku大小的特异性条带。【结论】人肝细胞癌(HepG2)靶向性质粒pEGFP-C1-AFP-TK 构建成功。 【关键词】 AFP启动子; HepG2细胞; 靶向表达; 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 啶激酶1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type 1(HSV-1-TK) expression vector with alpha- fetoprotein (AFP) expression gene as starter, and analyzing its specific expression. 【Method】 The AFP promoter was amplified by means of PCR. It was purified and cloned on the cloning site of pBluescript II KDR-TK. Then the AFP-TK, fragment was obtained and inserted into pEGFP-C1 with T4 DNA ligase. The obtained fragment was identified for its cell targeting and exogenous genes expression. HepG2 genome DNA was extracted as template to amplify the AFP sequence (300 bp). Its PCR product was then conjugated with pMD-18,then amplified and extracted. The pMD-18-AFP was digested, and then the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pBluescriptII KDR-TK. Then to produce the whole expressing fragment of AFP-TK which was inserted into the pEGFP-C1.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EGFP-C1-AFP-TK finished. The gene product was sent for sequencing evalu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pEGFP-C1-AFP-TK in HepG2 cells and ECV 304 cells was evaluated. And its mRNA expression was also evaluated. 【Result】 The sequence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promoter contained 300 bp nucleic acid which was 100% consistency with literatures. The result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combined pEGFP-C1-AFP-TK was cloned within the AFP as an AFP promoter. The results of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from the HepG2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EGFP-C1-AFP-TK demonstrated that TK mRNA was expressed effectively. The lysis from the HepG2 cells was a specific band of 61-83 ku.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