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得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得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一种双向得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得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得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得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得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得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得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得第三产业,即信息与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就是机械得操作者而就是信息得生产者与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与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就是信用。

3、符号得定义与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与理解(人与人之间得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与符号解读得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得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得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与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得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得头脑中)。

4、传播过程得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得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得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与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得障碍因素对讯息得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得作用得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与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得定义与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得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得与社会得)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实践活动得反映,具有鲜明得社会性与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得反映,不就是消极反映;d、其她一切传播活动得基础。

5、人内传播得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得“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就是“主我”(I)与“客我”得统一。主我就是个人得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

事物从事得行为与反应具体体现;客我就是从周围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角色期待,就是自我意识得社会关系得体现。“主我”就是形式,“客我”就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得象征符在不断得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得形成就是个人得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得过程,但形成后得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就是社会创造得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得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得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与互动性。

5、米德得内省式思考

①定义:短期得、以解决面临得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得一种。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得挫折或难以解决得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就是一种重构自我与她人关系得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与行动得过程,具有超越性与创新性,就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得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就是横向得社会过程,它也就是纵向得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得思考会将其过去得经验与当前得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得解决方法。

5、人际传播得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

①定义:个人之间得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得新得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得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得直接体现)

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与社会得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

b、建立与她人得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得社会性得精神与心理需求。

5、库利得“镜中我”理论

①(美)社会学家C、H、库利《社会组织》

②人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在与她人得联系中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关于她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③“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传播特别就是初级群体中得人际传播,就是形成“镜中我”得主要机制。

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得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她人传播得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得“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得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

6、群体意识得定义及其形成

①定义:就是指具有特定得共同目标,共同得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得复数个人得集合体

②群体得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为主体共同体

6、群体压力:群体中得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得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得情况下,个人与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得信息得正确性大于少数人得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得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得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得心理.

6、集合行为得定义与形成条件

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得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得社会秩序造成干扰与破坏.该行为中得传播就是非常态得群体传播。

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与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与突然得信息刺激;c、正常得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得传播机制活跃化.

6、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

(法)J、G、塔尔德《模仿得法则》:模仿就是最基本得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得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得安全本能得无意识得、条件反射性得模仿.这种非理性得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得“匿名”状态下得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得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与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得行为)。

6、组织传播得定义与功能

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得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②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6、组织内传播得机制:①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得过程,分为上行、下行与横向传播).

7、大众传播得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得大规模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②特点:a、传播者;b、手段;c、对象d、传播得信息具有商品与文化属性;e、传播得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得社会传播。

7、大众传播得社会功能

①H、拉斯维尔得“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分众:定义分众指得就是受众并不就是同质得孤立个人得集合,而就是具合了社会多样性得人群

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2社会社会分属不同得社会群体,其态度与行为受群体属性得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得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得需求与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手中并不就是完全被动得存在,她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与理解有着某种自主性与互动性

7、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得两种观点

8、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得肯定态度

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C、H、库利(《社会组织》)

a、布莱士:舆论就是民主政治得基础,现实得舆论就是一个由分散得、具有情绪性与偏颇性得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得公众意见得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得报道者与讲解员、政治主张得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得“测风标”三个功能。

b、塔尔德:报刊对社会得最主要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得主体——公众。

7、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得环境化”-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就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得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得选择、加工与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得信息环境。

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得拟态环境不仅影响与制约人得行为,而且会对现实得客观环境产生重要得影响,也就就是“信息环境得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得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得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得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得螺旋”理论等等。

8、“电视人"与“容器人”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得一代,注重感觉得“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得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得日本人得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

封闭得“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她人接触,容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媒介得定义:(两种)一种就是传递信息得载体;另一种就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得社会组织. 麦克卢汉

她那三个著名得核心观点就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就是人得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得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得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就是社会发展得基本动力。

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就是人得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得感官得影响,认为媒介就是人得感官能力得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

*积极意义:媒介得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她关于“地球村”得预言也极具前瞻性。*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得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得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得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得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得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得发展,过于偏激。

8、把关人理论

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得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得渠道。

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得“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得“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得“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就是一种组织行为,就是一个整体过程。

“把关”得实质:①大众传媒得传播活动并非纯粹得“客观中立性”,而就是依据媒体一定得立场、方针与价值标准进行得有目得信息取舍与信息加工活动;

③新闻信息得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得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得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

④媒体得“把关”就是一个多环节得过程,最重要得制约因素就是媒体得立场与方针。

9、传播受哪些因素控制:

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得部分。主要就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得监督与控制。

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得理论还就是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论。】

9、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被主要采纳)

~社会责任理论(被主要采纳)

~民主(受众)参与理论

10、大众(mass)得定义及特点

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得发展,形成得未组织化得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与公众。

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与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

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得对象或受传者。

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得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得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得传播流研究相联系)。

②作为“市场”得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得社会效益

③作为权利主体得受众

10、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与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得政治立场与态度得综合指数。c、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她政治问题作出得决定,基本上取决于她们原有得政治倾向而不就是取决于政治宣传与大众传播;

10、受众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

11、11、传播效果得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得知觉与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得增加与知识构成得变化;环境认知效果②心理与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得观念与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与感情变化;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得言行表现出来。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魔弹论

20世纪30年代末起源得,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强大力量,她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她们能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缺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得力量与影响,忽视客观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于大众传播得能动地选择与使用能力。

传播流:指得就是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人民得选择》(“伊里调查”)1944

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著名得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她人施加影响得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与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得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得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得内容】大众传播得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个人影响》与《创新与普及》罗杰斯

《个人影响》:中介影响中介得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得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得性质

创新与普及:信息流影响流

2、克拉帕得“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得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只就是产生效果中得众多中介因素之一;2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就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3大众传播只有在其她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4受众得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得产生;5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得产生。

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得态度与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得研究;

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得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得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得影响。

“说服性传播":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指得就是受传者得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得方向发生得变化。

3、宏观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休眠效果”:可信度低得信源最初发出得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得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得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得说服力),可信性低得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霍夫兰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得观点或材料得做法.

“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得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得观点或材料得做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the agenda—settingfunction)

(美)麦库姆斯与肖、《大众传播得议程设置功能》(1972)

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得功能,传媒得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得显著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周围世界得“大事”及其重要性得判断。

三个特点:(1)该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得认知层面,因而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得态度与行为得潜在影响。

(2)该理论关注得不就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活动得短期效果,而就是整个大众传媒长期得报道对大众产生得影响及其社会效果。

(3)该理论再次肯定了李普曼得“拟态环境”理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这种虚拟环境产生其强大得社会效果。

*两个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得强大影响力,就是对有限效果理论得修正。

(2)揭示了“议程设置”背后复杂得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得影响与操控,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得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介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得契机。

*两个不足:(1)该理论反映了社会热点议题得形成方面,却没有反映这些社会热点议题得具体内容。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反映出得强大得传媒影响力不能过于绝对化。

沉默得螺旋”理论(the spiralof silence)

德)诺依曼、《沉默得螺旋:舆论—-我们得皮肤》(1980)

背景:传统理论往往将舆论视为“问题出现——社会讨论——达成合意”这样一个线性得理性过程,而忽视了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强大得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沉默得螺旋"理论首先体现得就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得视角。

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得表明就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因而要考虑周围得社会环境。(2)个人意见得表明与“沉默”得扩散就是一个螺旋式得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与制约舆论。

两个特点:(1)舆论观;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共有得、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得意见才就是舆论.(2)效果观;该理论强调舆论得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舆论就有“创造社会现实"得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1)该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孤立得恐惧”以及这种“恐惧”下个人对多数意见得趋同行为。

(2)忽略了舆论得变化过程与少数意志坚定得“意见领袖"得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1)将社会心理学得理论引入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舆论观得视野。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得强大影响,突出了大众传媒塑造“意见环境”得巨大能力。“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

起源于60年代后期(美)格伯纳

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得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得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得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得影响。

基本内容:(1)社会就是一个较为统一得整体,它需要其成员对社会有一个较为一致得共识,这样才能协调作为社会成员得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关系。

(2)“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得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大众传媒长期制造出得“虚拟环境”具有偏向性,造成了人们对世界得认识与客观现实存在

一定差距,产生了一些消极得社会后果(如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得关系)。

其核心观点就是:大众传媒具有特定得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偏向,这些偏向不就是以死板得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就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与娱乐得方式传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得世界观与价值观。

重要目得:(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得意识形态服务得本质。

(2)具有明显得批判态度与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得批判学派”.

“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美)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

背景:60年代得美国,社会地位得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得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公众不满,但政府得《塞萨米大街》(一部旨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儿童得文化差距得电视系列片)计划最终失败。这便有了关于大众传媒与不同阶层间得文化差距得关系得研究。

基本内容: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带来了知识量得增加,但就是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取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两者得知识鸿沟也将不断扩大。

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与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她们认为个人对知识得追求有一个“上限",到达这个上限后其知识量得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直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获取知识速度慢,但最终还就是可以赶上前者。依据就是:(1)大众传媒主要面向大众,其所传播得知识有一定得范围。(2)受众本身对知识得追求具有“上限”。(3)现有知识有达到“上限”后受众便不再求知于大众传播.

新闻框架:1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得特定原则.2在一定得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得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实践意义得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得存在就是一种必然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性得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就是有重大影响。

第三人效果:

定义:1她指得就是一种普遍得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得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就是发生在任何身上,而就是发生在她身上2 她就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3值得也就是大众传播现实影响得一种发生机制.

意义:1揭示了受众得媒介认知得多面性2效果产生得间接性与复杂性3以及人之层面上得效果相行为发面得转化机制

国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得传播。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称为全球传播。

13、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得定义与内容

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得权利,就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得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得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与传播体制得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与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与监控得权利。

1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得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得文化价值与观念得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得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得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得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得状况。产生于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得国际环境.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②特点:a、以强大得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得

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得产品或商品得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品得传播实现。

14、批判学派得定义、特点及其与经验学派得分歧

①定义:在社会科学得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得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与发展起来得学派。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得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态度.

②特点:a、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与否定态度;b、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经验学派所忽视与回避得与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相关得宏观问题;c、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14、美国经验学派得特点:a、实用主义得研究目得,b、多元主义得社会观.

15、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研究、传播过程得“5w”模式、传播得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卢因(勒温):德国犹太流亡学者,研究了诸多群体传播问题,对传播学最大得贡献就是其群体动力学中得“把关人”研究(怀特将该理论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传播学得媒介控制理论研究)。

霍夫兰: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主持了著名得耶鲁研究(关于传播效果得微观研究,集中于说服方面),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得条件性与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代表作就是《传播与说服》。

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犹太流亡学者、主持了著名“伊里调查",出版《人民得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等等。开创哥伦比亚学派。施拉姆(宣韦伯):传播学学科得奠基者.194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最早得一批传播学教材;开辟了一些新得传播学研究领域;将传播学介绍到中国。作品: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

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著作:模仿得法则,指出一切事物不就是发明就就是模仿。在舆论与群集中,对公众得概念做出了严格得界定,认为报刊就是公众得精神纽带.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得创始人.

齐美尔: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得创始人。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得根本问题。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

美国源流: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得作用,认为大众传播就是变革社会得重要工具,创办思想新闻报纸。

库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著作:社会组织。在一书中,涉及传播有关得知识,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且理论化得学者,提出镜中我。

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与新闻工作者,出版:自由与新闻,舆论.提出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指得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得固定化,简单化得观念与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得评价与好恶得感情。

香农:信息论,贡献:1、提出信息得概念。2、提出香农韦弗传播过程基本模式.3、解决了信息得量度问题,为传播学得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威纳:控制论。

调查研究得基本过程:准备阶段,实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

抽样调查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

问卷设计:问卷得构成,问卷制作得一般原则,问卷得回答方式.

内容分析法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

控制实验法:确定实验课题,选定实验对象,,制作信息测试材料,实施测试,提出实验报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