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介绍

黑洞的介绍
黑洞的介绍

黑洞的介绍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黑洞及其视界附近的物理规律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在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着作《宇宙体系论》中就预言:如果它引力足够强,光速也不足以成为逃逸速度的话,我们可能会看不见它。宇宙中最大的天体可能是完全看不见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牛顿引力理论基础上的,当时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验证他的想法。直到100年后,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它在基本概念上与牛顿引力理论完全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构成了一个四维时空,时空的几何性质与物质,通过爱因斯坦引力方程联系起来,物质是引力的源,也决定了时空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发表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立即对球对称的情况求出了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解。按照这个解,质量为M 的不旋转的球形天体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 g ,半径内外时空性质迥然不同,而R g 定义为引力半径或史瓦西半径。同以

前的拉普拉斯一样,他也不知道这种天体是否真地存在。这个问题直到1939年才得到证明,当时奥本海墨和一个学生共同证明:一颗冷却的、质量非常大的恒星,理论上必然要无限坍缩而变成黑洞,即黑洞可能是真实的天体。

黑洞的形成

目前认为黑洞是质量达太阳数十倍的巨型星球在其生涯的最后一刻发生大爆炸后形成的。在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子核进行着强烈的聚变反应,这种热核反应释放出来的核能与聚向中心的引力相抗衡,使恒星维持着稳定的状态,同时向外界辐射出巨大的光能和热能,时间长达几十亿、几百亿年。但稳定的热核反应不可能永远持续,当热核反应不能稳定进行时,恒星就走向毁灭。

衰老的恒星如何演变,取决于剩下的星核的质量。其中,小质量和中等质量星核的恒星将成为白矮星;而当剩下的星核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1.4倍时,其引力足以把星核内的原子压缩到使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子的程度,此时星核就成了一颗中子星;而当星核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2~3倍时,再不会有任何力能够与引力抗衡,星体将不可避免地一直坍缩下去——理论上,最后成为体积为零、密度无穷大的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黑洞的形成过程目前还只是天体物理理论的一种推测。

史瓦西半径任何天体都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即史瓦西半径R

g 。在R

g

的里

面,时空弯曲得非常厉害,以致光都不能逃逸出来。按照狭义相对论:光速是任

何物体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因此也就没有任何别的物体能从史瓦西半径以内的

区域逃出。史瓦西半径的数学表达式为R

g

=2GM/c2(1)其中c为光速,G为牛顿万有引力常数,M为质量。从这个数学表达式,我们可以看到史瓦西几何所具有的普遍性,因为它与恒星的类型无关,而只依赖一个参数——质量。因此按照公式(1)可以计算任何一个球形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大小,比如太阳。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带入公式后算出史瓦西半径大约为千米,即如果太阳被压缩进直径千米的球内时,它将成为黑洞。而地球若成为黑洞,则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包括大气、海洋、山脉、河流和一切生物,要全部压缩到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内。

视界视界是黑洞的边界,是黑洞表面距离中心半径为R

g

的一个球面。因此它的半径依赖于黑洞的质量。视界是时空的分界,它将所有事件分为两类。在视界以外,可以由光信号在任意距离上相互联系,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正常宇宙;而在视界以内,光线并不能自由地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理,而是朝向中心集聚。而且进入视界的外来辐射也将继续进入黑洞,而不可能被反射出去。

奇点用视界包围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质量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黑洞的质量越小,平均密度越大。当天体坍缩到越过视界时,引力仍占压倒性优势,它将继续向中心坍缩,天体的所有物质最后聚集在中心的一个点上。体积为零,质量虽然有限,但密度却无穷大,这个点就是奇点。

黑洞的简单物理规律

引力规律天体(或天体系统)的引力半径R

g 与它的实际尺度R之比率R

g

R=2GM/(Rc2),标志着该天体(或天体系统)引力场的强弱:若R

g

/R《l,则属于

弱引力场;若R

g

/R≤1,则属于强引力场。地球、银河系、太阳、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引力场的数量级依次为10-8.9、10-6、、10-4、10-1和1。由此可见,大部分天体(或天体系统)的引力场很弱,时空弯曲很小,牛顿引力理论完全适用;但黑洞引起的时空弯曲很大,必须用广义相对论处理。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数字就可以理解,黑洞强大的引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图1表示一个球对称恒星引力坍缩的四个阶段,越来越多的光逐渐被留住。坍缩之前(图la),恒星的体积远大于史瓦西半径所规定的尺度;按照广义相对论,它的引力场对光线几乎没有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出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传播。随后,恒星坍缩(图1b),随着其半径趋近于史瓦西半径,引力阱加深,时空弯曲程度增大,光线被迫弯曲,偏离直线。当恒星半径等于1.5倍史瓦西半径时,出射的光线会背道而驰,落回恒星表面,就像喷泉的水。这些光线组成一个光球,像茧一样包裹着坍缩中的恒星。远处的观测者只能偶尔看到少数逃逸出来的光子。随着引力坍缩的继续,能够逃逸的光子越来越少,光的“逃逸锥”在不断缩小(图lc),当恒星达到临界的史瓦西半径时,所有光线都被捕获,即使那些沿径向射出的也不例外。逃逸锥完全关闭,光球消失,黑洞也就

形成(图ld)。其表面,即史瓦西球面,就是不可见区域的边界,也就是所谓的视界。

黑洞无毛定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一个黑洞或一块方糖都是极为复杂的物体,因为对它们的完整描述,即包括它们的原子和原子核结构在内的描述,需要有亿万个参量。与此相比,一个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学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黑洞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物体,如果知道了它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也就知道了有关它的一切。

黑洞几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质所具有的任何复杂性质。它对前身物质的形状或成分都没有记忆,它保持的只是质量、角动量、电荷。消繁归简或许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征。有关黑洞的大多数术语的发明家约克·惠勒,在60年前把这种特征称为“黑洞无毛”。

一开始,这只是一种猜测,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严格的数学证明。这是包括默东天文台的布兰登·卡特和澳大利亚的加里·班亭在内的理论物理学家l5年努力的结果。他们证明,描述一个平衡态黑洞周围的时空几何只需要3个参量,从而证实了惠勒的表述。

黑洞的参量是可以精确测量出来的,尽管是借助于理想实验。可以把一颗卫星放在围绕黑洞的轨道上,并测量卫星的轨道周期,从而得到黑洞的质量。黑洞的角动量可以通过比较朝向视界的不同部分的光线的偏转来测量。

对于上文提到的有一定质量的克尔-纽曼黑洞,电荷和角动量都有上限,也就是都受到保证视界这一条件的限制。如果在某个大质量恒星的引力坍缩过程中,这个限制被违反,黑洞就成了裸奇点,并能影响到宇宙中的远距离处。然而,物理学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种情况被自然规律所禁止,因而不会发生。

既然只由3个参量支配,一个黑洞就像一个基本粒子一样简单。尽管基本粒子也是把质量、角动量、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体积内。但是,只要考虑一下视界存在的条件,就知道没有什么比基本粒子与黑洞的差别更大。以电子为例,实验已经确定它的3个参量,就相同质量来说,电子的电荷和角动量超过黑洞上限的1088。这个令人惊谔的数字甚至超过了可观测的宇宙基本粒子总数,而这正是一个电子和一个克尔-纽曼黑洞之间差异的量度。

x射线辐射规律理论上认为物质掉入黑洞时会有x射线辐射,我们以气体为例讲述一下物质发生辐射的物理过程。当气体围绕黑洞旋转而趋近黑洞时,相对于黑洞会有较大的角动量,还会形成气盘。气盘中的气体会受到挤压,同时相邻气体的粘滞性引起摩擦产生热能。随着气体旋转速度的加快,它们被压缩得也愈加厉害,温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这种下降的热涡气流旋的温度和密度最后变得非常高,当它们接近视界时就会发射X射线。

有关黑洞的其他一些物理性质,因涉及量子理论和现代的物理学原理,如黑洞的熵、黑洞蒸发等黑洞的量子性质,在这里没有详细介绍。因为黑洞的量子理论似乎导致了物理学中

的一个新的不可预测性层次,它超出了与量子力学有关的通常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黑洞看来具有内在熵,并使信息从我们所在的宇宙区域中失去。应当指出,这些说法是存在争议的:许多研究量子引力的人(包括从粒子物理学进入这一领域的几乎所有人)都本能地反对关于一个系统的量子状态信息可能丢失的概念。量子理论认为黑洞发出辐射并损失质量,最终它们似乎完全消失,带走了内部存储的信息。遗憾的是,与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同,黑洞这一额外的层次很难用实验验证。关于黑洞的研究和认识会随着更先进的观测手段和物理理论的不断

进步,取得新的成果。这个神秘的天体最终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个时候我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将取得更多的成果。

黑洞理论

一 黑洞是个很自然的想法,自然到早在1784年,牛顿发表落地苹果及其 数学原理之后一个世纪,就有个叫John Michell的人写信给卡文迪许说,如果有个星星比太阳密五百倍,那么这颗星星发出的光就会被引力拉回去。可惜卡文迪许好像不是很感兴趣,他在一年前失去了父亲,得到了130 万英镑的遗产,这对于雨人似的小卡来说肯定比发现氢气,做个扭秤什么的头疼。(小卡对于金钱的概念几乎为零,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一老翁前来帮助他整理图书。此老翁穷困可怜,朋友本希望卡文迫许给他较厚的酬金。哪知工作完后,酬金一事卡文迪许一字未提。事后那朋友告诉卡文迪许,这老翁已穷极潦到,请他帮助。卡文迪许惊奇地问:“我能帮助他什么?”朋友说:“给他一点生活费用。”卡文迪许急忙从口袋掏出支票 ,边写边问:“2万镑够吗?”朋友吃惊地叫起来:“太多,太多了!” 可是支票已写好,速度之快,不愧是我辈中人) Michell的黑猩猩模型很快就被大牛拉普拉斯接着发展了一下,现在 我们好像一提起黑洞都会把他老人家抬出来,其实思想上并没有前进多少。 说到拉普拉斯,给某人讲讲他的故事吧。 想当年年轻的拉普拉斯拿着一个名流的推荐信找到方正大师级的人物 达朗贝尔,人家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于是他就回去写了一篇论述力学几何的文章,这回把老人家高兴得差点让他去做教父。——如果有自信,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推荐人。 拉普拉斯研究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他问的问题也 很简单,我们的太阳系是稳定的吗?牛顿早就给出了回答:神会在合适的时间加以调节。拉普拉斯用了二十五年写了五卷《天体力学》,证明了一大堆关于扰动,轨道之类的结论,其实和牛顿说的一样,不过是用了另一种神的语言,数学。 拉普拉斯的书里毫不脸红,毫不提及原作者的引用了拉格朗日,勒让 德等人的工作。这在那个鱼传尺素的浪漫年代让好多人过高的评价了他的贡献。不过唯一的例外是,他不能不提到牛顿。 拉普拉斯36岁的时候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那一年他给一个非凡的16 歲畢業生進行考試,那个人日后让他做了內政大臣,他叫作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有一次问到在他那些伟大的证明中上帝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拉普拉斯说:“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大自然的全部結果不過是少數幾個永?a定律的數學推論。” ——拉普拉斯 “一個第一流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很快就暴露出自己只是個平庸的行 政官;从他最初的工作我們就发觉,我们受骗了。拉普拉斯不能从真实的观点看出任何問題,他处处寻求精巧,想出的只是些胡涂主意,最後把無穷小的精神带进行政机关?怼!? ——拿破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什么事都干不好,多半就只能当个物理

浅谈对黑洞的理解

物理与人类文明期末大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对黑洞的理解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22 姓名:张文姣 学号:1207010233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黑洞的一些问题,包括黑洞的起源、形成,处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弹性,同时吞进所有经过它的一切。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对黑洞的误区;现在引发出对黑洞是否存在提出了怀疑。虽然现在我们对黑洞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的猜想上进行的,但是终有一天人类会解开黑洞之谜。黑洞是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字:黑洞,黑洞理解误区,是否存在黑洞 一、黑洞的含义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义为无法摆脱的境遇。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视界就是黑洞的边界。外来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以内,而机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跑到外面。 二、黑洞的形成 要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先对恒星生命过程作以简单了解: 众所周知:通常的恒星是靠万有引力的吸引效应将物质聚集在一起的。同时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所产生的大量热能造成粒子的剧烈运动而形成排斥效应,当这两种效应达到稳定平衡时候,恒星将会塌缩。但是,由于热核反映能量逐渐消耗,以至耗尽,恒星就会冷却下来,万有引力的作用大于排斥效应的作用使恒星发生塌缩。原子的壳层将被压碎形成原子核在电子海洋中的漂浮状态。这时电子之间的 斥力与恒星自身引力相比处于劣势地位,恒星将发生塌缩,体积减少,导致塌缩的密度是非常大的。 1. 白矮星的形成 由于恒星热反应停止以后,辐射压力减少,使恒星发生收缩,在收缩过程中,核内高温使物质发生电离。星体内部充满电子,由于电子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物质粒子靠的十分接近时候不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状态。即两个相同的自旋为1/2的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与速度,这将导致粒子在吸引、接近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的斥力平衡,按照相对论理论,粒子之间的相对速度不能超过光速。由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斥力就有上限。经过计算这种斥力上限为1.4个太阳质量,称为钱德拉卡极限。当恒星质量小于1.4倍的太阳质量时,电子简并压可以完全抗衡引力,阻止恒星进一步塌缩,从而形成白矮星。 2 .中子星的形成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2Mm F G R 引公式可知,一颗恒星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强,对于质量不太大的恒星而言,塌缩的速度还不算快,若恒星质量大于1.4个太阳质量,则电子之间的简并压就不能抗拒引力塌缩,导致星体密度继续增加,当温度足够高时候,高能光子把原子核分裂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又与电子结合成中微子,使得星体内部存在大量中子。中子也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出现附加压强,称为中子简并压。经过计算这种斥力上限为2-3个太阳质量,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黑洞的研究过程以及意义

黑洞的研究过程以及意义 1:引言 长期以来,黑洞以它的神秘和怪异一直吸引和困扰着人们,黑洞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洞吗?它黑吗?它冷吗?它内部到底有什么? 观测到的大量间接征兆证实,黑洞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直接看到它。天文学家推测它可能来自于大恒星塌缩后质量、密度变得很大而引力极强的核心;还有一些观测证据表明,在许多星系的中心更是存在着超级大黑洞。 人类虽然已拥有了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如具有灵敏感光器的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检测细微电磁波信号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在外层空间漫游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等,但是人们却不能看到黑洞。 2:黑洞的研究过程以及意义 2.1黑洞的发现 黑洞刚开始是英国一个地质学家提出,由爱因斯坦预言,再由霍金用理论进行研究。 1965年,人们在天鹅座探测到一个特别强的X射线源,将它命名为天鹅X-1。据推测,它大约距离我们1万光年。1970年,世界第一颗X射线观测卫星“乌呼鲁”(斯瓦希里语“自由”的意思)升空,它发现天鹅X-1与其它X射线源不同,它忽隐忽现,频率快达每秒1000次,而且射线强度变化没有规律。这种不规律的变化,正是物理学家预料物质从吸积盘进入黑洞时将发生的状况。 人们立即对天鹅X-1进行了仔细的搜寻,在它邻近的地方发现了一颗质量约为太阳30倍的炽热蓝色超巨星。经证实,这颗蓝星与天鹅X-1互相绕着对方旋转。从种种迹象来看,天鹅X-1体积非常小,密度远远超过中子星,似乎就是我们预想中的黑洞。天文学界并没有普遍接受这一假设,但大多数人相信,天鹅X-1将是第一个被证认的黑洞。此后,天蝎V861、仙后A等星体也被猜想是黑洞,但是并没有得到确认。1999年美国宇航局发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探测到一颗超新星周围物质喷出的大量X射线,科学家据此认为,这颗超新星中央存在黑洞。该望远撞拍摄的另一张照片,显示了一个遥远类星体喷射出的X 射线流达20万光年之远,其喷射出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0万亿个太阳释放能量的总和。科学家认为,这样巨大的能量是从类星体中央的一个超大规模黑洞附近发出的。黑洞似乎最可能在恒星最密集和大块物质可能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形成。由于球状星团、星系核的中心区域具有这种特点,天文学家越来越相信,这种星团或星系的中心存在黑洞。有科学家认定,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其质量相当于1亿颗恒星,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1000,直径为太阳的500倍。如果恒星接近它的速度足够快,也许会被它一口整个吞掉。 2.2黑洞的形成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过程。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

浅谈对黑洞的理解

浅谈对黑洞的理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物理与人类文明期末大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对黑洞的理解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22 姓名:张文姣 学号:1207010233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黑洞的一些问题,包括黑洞的起源、形成,处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弹性,同时吞进所有经过它的一

有趣的数字黑洞

《有趣的数字黑洞》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在学完循环小数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后,教材31页有一个补充的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数学黑洞。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感到“数字黑洞”知识非常有趣,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进而来感受数学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一、游戏导入,自主尝试。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有关数字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任选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数字。 2、用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一个最大数和最小数,求出两数之差(如果差不够三位数,用0补足)。 3、对差不断重复上面的运算。 师:谁来读一读游戏规则。(生读) 师: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三个数字不能都一样。(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 生:比如:1、2、3;2、3、4;这都可以说是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数字。 师:他举的例子是三个数字都不一样,还可以是那类的数字? 生:还可以是像2、2、3这样的,有两个数字一样。 师:同意吗?(生回:同意!) 师: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也可以,比如5、5、0三个数字。需要给大家补充说明一点,如果你选用的是像5、5、0这样其中有数字是0的三个数字的话,组成的最大数是550,这个没有疑问,组成的最小数应该是055或者说是55,而不是505。 师:那么游戏规则的第3条,对差重复上面的运算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把差看成三个数字,再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减求差。 师:大家的理解很正确。那下面我们举例子来看看这个游戏怎么玩,选那几个数字呢?我们是五年级8班,那就取数字5和8再选一个0,0比较特殊,好不好?(生回:好)师板书如下: (此处教师板书和引导的目的是:1、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的第3条。2、用标序号和列竖式的形式来让学生明白,怎样有序记录游戏的每一步。3、用省略号表示不断重复计算下去。) 师:如果一直这样计算下去,你就会有一个有趣而重大的发现,到底是什么发现呢?下面大家接着玩这个游戏! 师:谁有了发现? 生1:我有发现,我的发现是,计算下去,就会得到一个差永远是495,再重复还是495,我举了好几个例子都是这样。 师:哦,他的发现是,计算下去会得到一个数495,继续重复还是495。请你给我们展示展示你的发现过程,好不好?(学生把计算过程用投影展示出来,同时讲解)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清楚并且特别会学习数学。他发现规律之后,害怕是一种巧合,就又举了几个例子来验证,发现都是这样!老师觉得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他的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师:刚才他举得例子中三个数字都不相同,有谁和他举得例子不一样? 生2:我的和他的不一样,我选的是0、0、1三个数字,但我的发现和他的一样,也得到了495。 师:数学真奇妙,选的数字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生3:我选的三个数字是7、8、9,我计算了6次,第5次就得到了495.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我们知道了,只要选择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数字,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计算,最终我们一定会得到一个数,这个数就是495,再重复还是495,仿佛掉进了黑洞,永远出不来一样。 师:是不是很有趣,很神奇啊? 生:是!(生齐答) 师: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数字黑洞”(师课件出示) 师:像刚才发现的495,它就是一个数字黑洞,因为是选取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数字得到

有趣的数字黑洞

有趣的数字黑洞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维体操《有趣的数字“黑洞”》 教学内容:五上第三单元P38“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中数字“黑洞”等有趣的现象,探索数学奥秘。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协作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3、拓展数学课外知识,宣传数学文化魅力,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四位数黑洞6174,探究三位数黑洞 教学难点:自觉探究三位数黑洞495 教学准备: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黑洞”吗? 2、介绍“宇宙黑洞”: 黑洞是天文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宇宙中一种非常神秘的天体,体积很小,密度却大得惊人,不论什么东西,只要被它吸进去,就再也别想爬出来,就连最强的X光线也妄想逃脱黑洞的引力.(如果要让地球成为一个黑洞,那么需要把地球压缩成一颗豌豆那么大) 3、在数学这个神秘的王国里,也存在着类似天文学上的黑洞—数字黑洞.。 二、了解“西西弗斯串”——123黑洞 数学中的123就跟英语中的ABC一样平凡和简单。然而,按以下运算顺序,就可以观察到这个最简单的黑洞值: 偶:数出该数数字中的偶数个数,在本例中为2,4,6,8,0,总共有5个。 奇:数出该数数字中的奇数个数,在本例中为1,3,5,7,9,总共有5个。 总:数出该数数字的总个数,本例中为10个。 新数:将答案按“偶-奇-总”的位序,排出得到新数为:5510。 重复:将新数5510按以上算法重复运算,可得到新数:134。 重复:将新数134按以上算法重复运算,可得到新数:123。 “123数学黑洞(西西弗斯串)”现象已由回族学者秋屏先生于2010年5月18日作出严格的数学证明,请看他的论文:《“数学黑洞(西西弗斯串)”现象与其证明》(正文网址在“扩展阅读”中)。自此,这一令人百思不解的数学之谜已被彻底破解。此前,大学数学教授米歇尔·埃克先生仅仅对这一现象作过描述介绍,却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和证明。 着名的“123黑洞”还有个别名叫做“西西弗斯串”。这里有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又机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当宙斯掳走河神的女儿,河神曾到科林斯找寻其女,知悉此事的西西弗斯以一条四季常流的河川做为交换条件告知。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要将他押下地狱。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死去,一直到死神被救出为止,西西弗斯也被打入冥界。

“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作者:芜湖林闯)

“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 安徽省芜湖市万春中学 林闯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或数学考试中屡屡出现一类所谓的“数字黑洞”问 题。这类问题既有趣、又神秘,还很怪异,往往让人琢磨不透.而教辅杂志或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章大多数总是惊叹这些“数字黑洞”是如何的奇妙,如何的乖巧,却对它们的内在奥秘闭口不提.即使是少数专业杂志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但一般也用到了较高深的数论知识,非普通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对一些常见于书报的“数字黑洞”得到了一些相对浅显的、变通的证明,目的是想让更多的读者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些简易的证明,足以让读者承认这些“数字黑洞”的真实存在,并且能够透视出真正操纵它们的“幕后黑手”.下面,笔者就来给读者朋友们介绍几个著名的“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 问题1:(2003年青岛市中考数学试题) 探究数字“黑洞”:“黑洞”原指非常 奇怪的天体,它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了它那里都别想再“爬”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譬如: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 = ,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T 为何具有如此魔力?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你一定能发现它的奥秘! 分析:如果我们先取18,首先我们得到5138133=+,然后是153315333=++, 接下去又是153,于是就陷在“153153?→?F ” (F 代表上述的变换规则,下同)这个 循环中了。 再举个例子,最开始的数取756,我们得到下面的序列: 1535131080792684756F ?→??→??→??→??→?F F F F 这次复杂了一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陷在“153153?→?F ”这个循环中。 随便取一个其他的3的倍数的数,对它进行这一系列的变换,或迟或早,你总会掉到 “153153?→?F ”这个“死循环”中,或者说,你总会得到153.于是我们可以猜想“黑 洞”T =153.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对于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自然数都是如此呢? 西方把153称作“圣经数”。这个美妙的名称出自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21 章.其中写道: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西门· 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圣经数这一奇妙的性质是以色列人科恩发现的。英国学者奥皮亚奈,对此作出了证明.《美国数学月刊》对有关问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笔者给出一种中学生可以看得懂的验证方法.具体探究步骤是: 1. 设k x x x n 21=,当5≥k 时,有()()() k F x x x F n F k 3219999=≤= <k 310 又由指数函数的性质(上高中时会学到),可得,k <410-k ,

黑洞的简单介绍

黑洞的简单介绍 摘要:黑洞,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一直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黑洞的不可直观性,使得许多关于黑洞的理论还只是建立在推论与猜想上。关于黑洞,在本文中我主要简单介绍了一下关于黑洞的形成(即黑洞是由一些足够大的星体不停坍缩而形成的),黑洞的视界及内部的奇点(奇点量子效应),和黑洞的消亡。 关键词:黑洞坍缩视界奇点量子效应 序言 根据科学家们的推算,宇宙大爆炸大约发生在137亿年以前。宇宙大黑洞,是一个从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以后最重要的物理理论结果,也是现在唯一一个可以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同时又可以使人类在对物理极至理论的探索道路上继续迈进的一种星体。黑洞是神秘的,说它神秘是因为:黑洞是位居宇宙空间和时间构造中的一些深不见底的类似井状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体都无法逃脱被吸入的命运。这就使得人们对于黑洞的研究变得异常困难:它既不向外散发能量,也不表现出任何形式的能量,人们根本无法看到它。因此,人们对于黑洞的研究就象是对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进行研究。我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大家介绍一下黑洞的形成,黑洞的视界及黑洞内部的奇点,以及黑洞的消亡。对于研究黑洞,我认为这是必须了解的。 一黑洞的形成 早在1795年,法国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就曾指出,在一个质量足够大的星球表面,光线是不可能逃出去的。按照牛顿引力理论,每个星体都有一定的逃逸速度。地球

的逃逸速度就是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大约是11公里/秒。对质量大而体积小的天体来说,这个逃逸速度可能大于光速。在这种情况下,星体发的光也不能发射到远处去。因而,在外部看来,它就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可以称它为牛顿理论中的黑洞。不过,我们已经知道,牛顿的引力理论在原则上是不能处理光的问题的,我们不能轻信这个结果。 广义相对论中依然存在无限引力坍缩的过程。设想一个人正站在发生坍缩的星体表面。他持有一盏强大的灯。在坍缩之前,引力场还很弱,他的灯光可以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光线大体都沿着直线传播。当恒星开始坍缩后,质量逐渐集中到越来越小的范围之中。当恒星的尺度减小时,它的表面引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引起光线变曲。最初,只有那些在水平方向的光线才有明显弯曲,这些被弯曲的光线并没有发射出星体,而是折回到星体表面。坍缩继续下去,灯的光线将越来越收拢。最后,所有的光线都不再能逃离星体表面。我们说,这是恒星缩小到它的“视界”之内了。落进视界之内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再被外界的观测者看到。这就形成了黑洞。 “视界”就是黑洞的表面。质量为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它的视界半径约为30公里。也就是说,当这种恒星坍缩到半径约30公里的大小时,就开始成为黑洞。任何进入视界的东西,都不可能再出来。而且,当一颗坍缩的星,收缩到自己的视界之内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物理过程可以阻止住它进一步的坍缩。它必将无限的坍缩下去,最终变成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许多量都变成无限大,所以它叫做“奇点”。 在坍缩过程中,星体越来越暗,因为能逃出去的光越来越少。恒星变暗的过程是极其快的。一颗质量为十个太阳质量的星体,在开始坍缩后约百分之一秒,就几乎完全看不见了。 通常,黑洞是无法被发现的,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在它附近有气团,则会产生飞向黑洞的气流,于是气流也暴露了黑洞的位

“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

“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或数学考试中屡屡出现一类所谓的“数字黑洞”问 题。这类问题既有趣、又神秘,还很怪异,往往让人琢磨不透.而教辅杂志或互联网 上的相关文章大多数总是惊叹这些“数字黑洞”是如何的奇妙,如何的乖巧,却对它 们的内在奥秘闭口不提.即使是少数专业杂志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但一般也用到了 较高深的数论知识,非普通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对一些常见于书 报的“数字黑洞”得到了一些相对浅显的、变通的证明,目的是想让更多的读者不光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些简易的证明,足以让读者承认这些“数 字黑洞”的真实存在,并且能够透视出真正操纵它们的“幕后黑手”.下面,笔者就 来给读者朋友们介绍几个著名的“数字黑洞”及其简易证明. 问题1:(2003年青岛市中考数学试题) 探究数字“黑洞”:“黑洞”原指非 常奇怪的天体,它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了它那里都别想再“爬” 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 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譬如: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 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 = ,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T 为何具有如此魔力?通过认真的观察、分 析,你一定能发现它的奥秘! 分析:如果我们先取18,首先我们得到5138133=+,然后是153315333=++, 接下去又是153,于是就陷在“153153?→?F ” (F 代表上述的变换规则,下同)这 个循环中了。 再举个例子,最开始的数取756,我们得到下面的序列: 1535131080792684756F ?→??→??→??→??→?F F F F 这次复杂了一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陷在“153153?→?F ”这个循环中。随便取 一个其他的3的倍数的数,对它进行这一系列的变换,或迟或早,你总会掉到 “153153?→?F ”这个“死循环”中,或者说,你总会得到153.于是我们可以猜想 “黑洞”T =153.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对于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自然数都是如此 呢? 西方把153称作“圣经数”。这个美妙的名称出自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 21章.其中写道: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西门· 彼得就去把网 拉到岸上.那网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圣经数这一 奇妙的性质是以色列人科恩发现的。英国学者奥皮亚奈,对此作出了证明.《美国数 学月刊》对有关问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笔者给出一种中学生可以看得懂的验证方法.具体探究步骤是: 1. 设k x x x n 21=,当5≥k 时,有()()()k F x x x F n F k 3219999=≤= <k 310 又由指数函数的性质(上高中时会学到),可得,k <410-k ,

浅谈黑洞

序号:1001 浅谈黑洞 姓名 法学院18中队国经3班2220183030303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黑洞的一些问题,包括黑洞的形成,黑洞的有趣现象等;主要详 细地介绍了霍金关于黑洞的观点以及新理论。2004年7月21日,英国传奇科学家斯蒂芬·霍 金教授宣布他对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结果。虽然霍金的新理论还有待证实,但是它的提出标 志着对黑洞认识的一大进步。人们相信黑洞的存在,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彻底破解黑洞之谜。 关键词:黑洞新理论霍金 一、黑洞的形成和有关黑洞的几点常识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已获得证据,某些星系能发射极强的电磁辐射,这种 辐射是由被吸入星系中心黑洞的旋涡状物质引起的。天文学家此次的观测证实了这一论据: 恒星在被黑洞撕裂前,其中的气体被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导致产生了X射线暴,这个过 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与一次超新星暴发相当[1]。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1、黑洞的概念 黑洞是理论预言的一种天体,空间的强引力区域,其脱离速度等于光速,因不会有光辐 射逸出而得名。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外来的辐射和物质可以进入视界之内, 而视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跑到外面。视界就是黑洞的边界。观测表明,在某些星系的核心 可能有质量为108-109太阳质量的大型黑洞。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寻找到黑洞。[2] 2、黑洞的产生过程 想象一颗具有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它的大约10亿年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该恒 星在其中心把氢转化成氦而产生热。释放出的能量会产生足够的压力,以支持该恒星去抵抗 自身的引力,这就产生了半径约为太阳半径5倍的物体。从这种恒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大约是 每秒1000公里。也就是说,一个以小于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从该恒星表面点火垂直上升的 物体,会被恒星的引力场拖曳回到表面上来,而具有更大速度的物体会逃逸到无穷远去。 当恒星耗尽其核能,那就没有东西可维持其向外的压力,恒星就由于自身的引力开始坍 缩。随着恒星收缩,表面上的引力场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逃逸速度就会增加。当它的半径 缩小到30公里,其逃逸速度就增加到每秒30万公里,也就是光的速度。从此以后,任何从 该恒星发出的光都不能逃逸到无穷远,而只能被引力场拖曳回来。根据狭义相对论,没有东 西可能比光旅行得更迅速。这样,如果光都不能逃逸,别的东西就更不可能。 (二)最古老的黑洞 2004年6月,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距地球非常遥远的星系中的一个古老的黑洞, 形成时间在127亿年前,即在形成宇宙的大爆炸之后大约1亿年。因此科学家为之惊奇,它 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聚集了如此大量的物质成为黑洞。 这个黑洞是科学家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黑洞,科学家将它命名为Q0906+6930,它的重 量是银河系所有恒星的总和,体积大到装下我们1000个太阳系还有余。领导该项研究的美 国斯坦福大学天文学副教授罗杰·罗马尼说:“这个黑洞在宇宙还十分年轻时就形成了,而且 它的巨大体积,很让我们吃惊。像这样巨大的黑洞很少见。”

黑洞简述

黑洞简述

黑洞简述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即将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自身的挤压引力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会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开始吞噬恒星的外壳,但黑洞并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质,黑洞会释放一部分物质,射出两道纯能量——γ射线。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大概说一下,黑洞的关键在于它不发光,所以无法直接观测,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它们在哪儿?”能过证明黑洞存在的证据是,它们围绕其它天体运行,能够观察到其它天体运动受黑洞引力影响,这个概念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这与发现系外行星时情形时一致,系外行星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是你能看到别的一些东西,他们受系外恒星的影响。对于黑洞来讲也是一样,我们使用同样的公式、概念,来对黑洞进行探索,既然黑洞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那么可以使用轨道动力学和诸如多普勒效应等方法,来推测出它们的存在,甚至性质,接下来会比较复杂,我们不再使用牛顿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因为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取代了牛顿定律,该理论对于了解黑洞非常必要,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将使用相对论而不是牛顿物理学,情况很快就会变得不可思议,开始吧,先从牛顿定律角度的黑洞解释出发吧,(不可思议的东西下次再讲),要了解黑洞的首要概念以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逃逸速度”的概念,这是高中物理的范畴,你们以前可能遇到过,逃逸速度意味着逃离一个物体的引力场所需要的速度,如果发射一枚火箭,火箭的速度是多少才能确保它不会掉回地球,可以由此定义,地球或其他天体的逃逸速度,即多快的速度才能逃离引力场,它有一个公式v=(2GM/R)的1/2次方,这就是逃离一个天体引力场所需要的速度,此处该天体的质量为M,半径为R。 那么什么是黑洞,实际上黑洞是个非常简单的定义,简单说,黑洞就是逃逸速度大于或等于光速的物体,如果有一个物体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那它就是黑洞,这其实很合理,如果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那光就不能从这个物体逃离,自然无法看见,因为看见某物其实就是看见其发射出来的光子,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

黑洞的介绍

黑洞的介绍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黑洞及其视界附近的物理规律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在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着作《宇宙体系论》中就预言:如果它引力足够强,光速也不足以成为逃逸速度的话,我们可能会看不见它。宇宙中最大的天体可能是完全看不见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牛顿引力理论基础上的,当时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验证他的想法。直到100年后,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它在基本概念上与牛顿引力理论完全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构成了一个四维时空,时空的几何性质与物质,通过爱因斯坦引力方程联系起来,物质是引力的源,也决定了时空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发表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立即对球对称的情况求出了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解。按照这个解,质量为M 的不旋转的球形天体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 g ,半径内外时空性质迥然不同,而R g 定义为引力半径或史瓦西半径。同以 前的拉普拉斯一样,他也不知道这种天体是否真地存在。这个问题直到1939年才得到证明,当时奥本海墨和一个学生共同证明:一颗冷却的、质量非常大的恒星,理论上必然要无限坍缩而变成黑洞,即黑洞可能是真实的天体。 黑洞的形成 目前认为黑洞是质量达太阳数十倍的巨型星球在其生涯的最后一刻发生大爆炸后形成的。在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子核进行着强烈的聚变反应,这种热核反应释放出来的核能与聚向中心的引力相抗衡,使恒星维持着稳定的状态,同时向外界辐射出巨大的光能和热能,时间长达几十亿、几百亿年。但稳定的热核反应不可能永远持续,当热核反应不能稳定进行时,恒星就走向毁灭。

黑洞的故事

新华社华盛顿4月9日电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将于10日发布一项“开创性成果”,舆论普遍认为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据“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官网发布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0日9时(北京时间10日21时),在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和台北、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灵比和日本东京将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日语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一些重要嘉宾将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全国记者协会举行的发布会,包括“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主任、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资深天文学家谢泼德·杜勒曼、项目重要资助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弗朗斯·科尔多瓦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官网首页有关发布会的介绍中写道:“关于黑洞的历史性宣布。” 黑洞是一种质量极大的天体,具有非常强的引力,在它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连光也无法逃逸出去,这个边界称为“事件视界”。 “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由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台巨大的虚拟望远镜,其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该项目此前宣布,用这一虚拟望远镜“拍照”的重点对象是两个黑洞,一个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另一个位于代号为M87的超巨椭圆星系中心。 2017年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启动拍照时,科尔多瓦曾发表声明说,这是“一项令人激动并具挑战性的工作”,将有助于验证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

黑洞照片“冲洗”用了约两年时间。今年3月,出席2019年美国“西南偏南”多元创新大会和艺术节的杜勒曼告诉新华社记者:“对这个项目的成功我们非常乐观,实际上我们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工作。” 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内的一些国内机构参与了此次国际合作。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8日在莫斯科举行两国高级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普京在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叙利亚分割成几个国家的势力范围,这不可接受,保证叙利亚的领土完整至关重要。 据俄新社4月8日报道,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我希望,在确保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协助实现叙利亚冲突降级区内外局势的正常化,并最终消灭恐怖主义病源。绝不允许在叙利亚划分势力范围”。 报道称,普京表示,当务之急是确保叙利亚人道主义重建。“我指的是建造和修复基本的基础设施,例如房屋、医院、学校、供水和电力设施等。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参与这项工作。”普京补充道。 据此前媒体报道,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从叙利亚手中夺走了戈兰高地,实施控制和管辖,拒绝归还叙利亚。国际社会不承认该区域为以色列领土。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5日在白宫会见来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当面签署公告宣布美国正式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拥有主权。叙利亚等国批评美国无视国际法。包括英国和法国在内的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也宣布,欧洲的立场没有改变,戈兰高地仍是被以色列占领的叙利亚领土,这符合联合国决议。

DNF黑洞辅助_功能简介-使用说明

特别说明: 1:不要同时开启全屏秒杀和智能倍功 2:1级到10级用智能倍功,10级-80级都可以用智能全屏攻击 3:建议刷高级图(异界、野猪、等)使用F3直接秒杀 --------------------------------------------------------------------------- F1:开启智能全屏(默认3-4击杀死怪物) F2:关闭智能全屏 F3:开启直接秒杀(智能全屏自动秒杀,建议高级图使用:异界、野猪等图使用) F4:开启无敌 F5:加血加蓝 F6:超级评分(SSS) F7:全屏定怪 F8:开启智能倍功(建议低等级角色使用) PageUp-智能倍功加1倍 PageDown-智能倍功减1倍 F9:秒杀队友 F10:全局加速 F12:安全退出(刷完PL,建议使用F12退出游戏) 按钮功能:出售、修理、城镇加速、无限负重、无CD、免无色(推荐PK场使用) --------------------------------------------------------------------------- 注意事项: 1:因和部分杀软冲突,请在使用DNF黑洞前关闭杀软。 2:如果网络中断,没出第三方,可无视继续刷图 3:如果旧版本提示非法后,请重启电脑等待官方发布新版本 免责申明:玩家必读!! DNF黑洞是辅助程序只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请不要拿本程序去游戏中高调和宣传,为了防止本程序泛滥使用,影响游戏的不和谐不公平 请24小时内删除本软件,切忌严禁在游戏中使用!请不要拿本程序去带人练级获取私人利益,DNF黑洞的使用和购买,全是您的自愿行为 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与DNF黑洞无关,谢谢配合。最后请大家自觉维护游戏平衡!

黑洞观后感

黑洞观后感 第一篇:黑洞观后感 黑洞观后感 姓名:扎旺班级:金融3班 黑洞这个概念在我高中时期就曾听过,一直对此充满了兴趣,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涉猎。直到读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我才真正的和黑洞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当时的我十分激动,充满着小小的期待与迷惑。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牛顿这个物理学上的巨人,在他晚年的时候,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黑洞是一个密度极大的点,有着极强的重力和吸引力,以至于光线都无法穿越。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得追溯到宇宙大爆炸。黑洞的产生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时,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它的 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开始吞噬恒星的外壳,但黑洞并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质,黑洞会释放一部分物质,射出两道纯能量——γ射线。 1960年8月贝克林首先发现了银河系的中心,这让人们对黑洞的存在抱有极 大的疑惑。他们发现在距离银河系的中心—黑洞越近星系运行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说:离黑洞越近引力就越大,当完全接近这一点时所有的物质将会无法逃逸直至被撕碎。这是因为恒星的时空扭曲改变了光的路径。光在恒表面附近稍微向内偏折,当该恒星向内坍塌时,其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变得很强,光线向内偏折得也更强,从而使得光线从恒星逃逸变得更为困难。对于在远处的观察者而言,光线变得更黯淡更红。最后,当这恒星收缩到某一临界半径(史瓦西)时,其质量导致时空扭曲变得如此之强,使得光向内偏折得这么也如此之强,以至于光线再也逃逸不出去。这样,如果光都逃逸不出来,其他东西更不可能逃逸,都会被拉回去。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时空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目前科学家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黑洞,它的质量达到太阳的100 亿倍,他们距离地球2.7亿光年。大质量黑洞还在成长。出现在宇宙年龄仅为12 亿年时的活跃黑洞,其质量要比稍后出现的大部分大质量黑洞质量小十倍。科学家对黑洞的成长速度进行了估算。该研究小组发现,那些最古

浅析黑洞

浅谈黑洞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黑洞的一些问题,包括黑洞的形成,黑洞的有趣现象等;主要详细地介绍了霍金关于黑洞的观点以及新理论。2004年7月21日,英国传奇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宣布他对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结果。虽然霍金的新理论还有待证实,但是它的提出标志着对黑洞认识的一大进步。人们相信黑洞的存在,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彻底破解黑洞之谜。 关键词:黑洞新理论霍金 一、黑洞的形成和有关黑洞的几点常识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已获得证据,某些星系能发射极强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是由被吸入星系中心黑洞的旋涡状物质引起的。天文学家此次的观测证实了这一论据:恒星在被黑洞撕裂前,其中的气体被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导致产生了X射线暴,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与一次超新星暴发相当。[1]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1、黑洞的概念。 黑洞是理论预言的一种天体,空间的强引力区域,其脱离速度等于光速,因不会有光辐射逸出而得名。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外来的辐射和物质可以进入视界之内,而视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跑到外面。视界就是黑洞的边界。观测表明,在某些星系的核心可能有质量为108-109太阳质量的大型黑洞。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寻找到黑洞。[2] 2、黑洞的产生过程。 想象一颗具有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它的大约10亿年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该恒星在其中心把氢转化成氦而产生热。释放出的能量会产生足够的压力,以支持该恒星去抵抗自身的引力,这就产生了半径约为太阳半径5倍的物体。从这种恒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大约是每秒1000公里。也就是说,一个以小于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从该恒星表面点火垂直上升的物体,会被恒星的引力场拖曳回到表面上来,而具有更大速度的物体会逃逸到无穷远去。 当恒星耗尽其核能,那就没有东西可维持其向外的压力,恒星就由于自身的引力开始坍缩。随着恒星收缩,表面上的引力场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逃逸速度就会增加。当它的半径缩小到30公里,其逃逸速度就增加到每秒30万公里,也就是光的速度。从此以后,任何从该恒星发出的光都不能逃逸到无穷远,而只能被引力场拖曳回来。根据狭义相对论,没有东西可能比光旅行得更迅速。这样,如果光都不能逃逸,别的东西就更不可能。 (二)最古老的黑洞 2004年6月,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距地球非常遥远的星系中的一个古老的黑洞,形成时间在127亿年前,即在形成宇宙的大爆炸之后大约1亿年。因此科学家为之惊奇,它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聚集了如此大量的物质成为黑洞。 这个黑洞是科学家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黑洞,科学家将它命名为Q0906+6930,它的重量是银河系所有恒星的总和,体积大到装下我们1000个太阳系还有余。领导该项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天文学副教授罗杰·罗马尼说:“这个黑洞在宇宙还十分年轻时就形成了,而且它的巨大体积,很让我们吃惊。像这样巨大的黑洞很少见。” 黑洞是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科学家只能通过测量它附近发射出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来确定它的存在,并测量它对位于它附近的星体的引力效应来确定它的质量。但是这个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