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关于家庭和母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本片中的母爱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首先,中国式母爱的特点是包容。
无论出了什么事情,母亲都会包容和原谅自己的子女。
电影中的母亲,即沈周平,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有很高的包容度。
她不仅是家庭的支柱和人心的纽带,还是一位理解、认可和支持子女的母亲。
在电影中,沈周平对她的儿子和儿媳的包容度超出了西方的想象,这是中国式母爱的一大特点。
其次,中国式母爱讲述了对家庭的弥足珍重。
家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这种观念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观念情感上体现为家人之间的关怀和珍重。
在电影中,沈周平有一句话:“没有家就没有生命”,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说明中国式母爱对家庭的重视。
电影中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思想。
此外,中国式母爱还强调了对子女的呵护。
母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她们不仅是家庭保持和谐的纽带,还是指导子女成长发展的伟大榜样。
在电影中,沈周平总是关心和呵护她的子女,尤其是她的儿子。
她在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上面对着家庭成员进行了无私的牺牲,这展现了中国式母爱的伟大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奉献、包容和爱心化身为的妇女形象;与之相关的母爱也常常放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存在的义务和责任上。
这种理解和设想影响了全中国,也推敲了处理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和主流意识形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电影《喜福会》是一部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影片,其中母爱这一主题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母爱观念和行为。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首先,中国式母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影片中,喜福妈妈在得知喜福要结婚后,立即开始了忙碌的准备。
她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不仅需照顾好新娘,还要照顾新郎的家人。
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嫁女不出门,嫁女不远婆婆”,以及“入乡随俗”等传统思想深深植根在母亲的内心中。
此外,母亲在电影中的角色也常常是一个坚强的支柱,为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付出自己的所有力量。
其次,中国式母爱注重传统家庭模式和家族观念。
电影中,正是因为喜福妈妈坚定地维护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观念,才让两个家庭最终能够和解,息息相关的家族关系得到了维护。
与此同时,中国式母爱也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电影中,喜福妈妈对喜福的关爱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情感层面。
例如,对于喜福的生活和婚姻,她几乎是无条件支持和奉献的,体现出母爱中的纯粹和高贵;而当喜福感到心理上不舒服时,她不离不弃的陪伴和谆谆的劝导,更体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指引作用。
最后,中国式母爱中存在着强烈的期望和压力。
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子女的成就和成就带来的社会地位,母亲往往承载着家庭与社会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
反映到电影中,就是喜福妈妈对喜福的期望和压力。
电影中,当喜福放弃考研时,喜福妈妈非常不理解和失望。
这种期望和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让子女感到沉重和压抑。
总之,中国式母爱的核心是家庭、责任、传统和期望。
母亲在中国文化中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拥有独特的家庭角色和价值观。
而《喜福会》中喜福妈妈的形象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她注重家庭的传统,秉持母爱的责任和奉献,同时也存在着与社会期望不符的矛盾和心理负荷。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交往,应该尊重对方的家庭文化和传统,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的效果。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电影。
影片中,母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诠释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表现。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
影片中的妈妈对儿子喜福的关爱是无条件的,她愿意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健康。
在华人文化中,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包容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为子女付出一切。
这种母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体现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影片中,妈妈和喜福之间存在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困难。
妈妈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喜福,而喜福则因为生长在美国,对西方的文化和观念有着自己的认知。
这种跨文化的沟通障碍,在《喜福会》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妈妈依然在努力与喜福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种关系中的冲突和努力,清晰地表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复杂性。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被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影片中,妈妈常常通过烹饪来表达对儿子的爱,她用自己手工制作的饺子慰藉喜福内心的孤独。
在华人文化中,食物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烹饪和分享食物,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表达和加强。
而在《喜福会》中,这种中国式的母子情感联系被巧妙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喜福会》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独特魅力。
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沟通方式的挑战以及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都凸显了母爱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喜福会》为观众呈现了华人移民文化中母爱的千姿百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母爱对人们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作者:李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小说《喜福会》进行了分析,从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中,我们看到了火花和分歧,但尽管存在文化冲突,最终趋势还是和谐,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冲突;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1、概述文化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多元因素。
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的特征,而是“一个大环境中人们的集体心理”(Hofstede,1980)。
特定的文化指导特定群体的社会行为,态度,信仰。
当不同文化相遇,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分析著名小说《喜福会》。
这部小说描述了四对家庭,四位母亲是彻彻底底的中国女性,她们的女儿却出生在西方文化环境中。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一次次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通过两代人的跌宕起伏,眼泪和笑声,我们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冲突,更看到了最终融合的趋势,这也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下各国文化发展的潮流。
2、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在这本书里,争吵不合在四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
透过这些矛盾,作者谭恩美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书中很突出的差异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文化价值,这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个价值维度之一。
个人主义文化下,人们是独立个体,推崇个人目标,志向和利益等。
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一个复杂体系中的成员,集体比个人更重要。
许多误解是由这种文化层面造成的。
四位母亲都深受中国文化集体主义的影响。
然而,他们的女儿更加独立,追求自由。
景美的母亲认为她的女儿有音乐天赋,要培养成天才儿童。
甘愿用做清洁工的工资为她聘请钢琴老师。
但景美不喜欢弹钢琴,她希望做自己而不是她母亲眼里的天才少女。
表演失败时,矛盾激化,景美忍不住吼道:“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P152)。
谭恩美--美在不同——对《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

270谭恩美--美在不同——对《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董宁杰 西安财经学院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小说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
这种迷惘,体现了母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相遇时,母族文化的载体对异族文化的一种本能的排斥,而这种本能正是由印烙在文化基因中的民族符号所产生的。
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体现在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几个方面。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母亲的想法迷信,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与她们所接受的美国教育,即崇尚平等,自由,独立,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矛盾双方都固执的各持己见,不肯让步,于是冲突和隔阂就不可避免。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代表着不同文化的母女之间的碰撞最终用深深的理解和爱包容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融合。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1. 引言1.1 介绍《喜福会》的背景《喜福会》是由著名作家蔡骏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融合。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承担了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充满着母爱和关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逐渐展现,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通过《喜福会》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式母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
母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情感之一,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母爱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中,还体现在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中,展现了中国母亲对家庭的牺牲和奉献。
通过《喜福会》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式母爱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魅力。
1.2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种共同的沟通桥梁。
母爱是普世的情感,尽管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母爱所传递的关爱、包容和理解是人类共通的。
通过探讨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的表现,可以让观众深感到母爱的伟大和普遍性,从而超越文化差异,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2. 正文2.1 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在《喜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式母爱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维系。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爱无处不在,她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牺牲奉献的母爱观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体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坚守。
中国式母爱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
在《喜福会》中,母亲对主人公的行为和成长给予了很多关注和引导,她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从文化角度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妈 的无论 自己做什么事都希 望得 到 自己妈妈 的祝福 。薇弗莱再婚时 的 11 人 生 观 、价 值观 . 矛 盾 心 理 和 她 想 方 设 法 想 让 龚 琳 达 接 受 自 己男 友 的行 为 表 明 :中 国 母 作为第一代移 民的母亲 ,她们 深受着 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 。母 亲 亲的言传身教 潜移 默化地影 响着美 国女儿 ,他们身上 有着 中国传统家 们做任何事情都是 自我的 ,她们不用 与女儿们打招 呼 ,例如 ,龚琳 达 庭 观 念 的 根 脉 ,永 远 抹 不 掉 母 爱 女孝 的 变 体 ,是 中 国家 庭 价值 观 的 去 女 儿 薇 弗 莱 家 时 ,根 本 不 月 打 招 呼 。她 认 为 母 亲 到女 儿 家 做 客 时 天 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女儿 开始的时候并 不能接受中 国文化 ,也是妈 妈 】 经 地 义的 事 情 ,然 而作 为 美 国 第 二 代 移 民 的 女 儿 ,她 们 从 小 接 受 的是 的故事为母女之 间关 系的和解提供 了一 个契机 ,让女儿知道妈妈 是为 西方 教育 ,崇 尚个人权利和 自由,对母亲的 “ 侵权”来访是很反感 的, 自己好的母亲认为 ,对孩子 的过多鼓励会 使其骄傲而无法进 步,并且 在 这 样 无 形 的 接 触 中 ,母 女 矛 盾 便 产 生 了 。母 亲 们 虚 幻 炫 耀 女 儿 的 成 还 有损母 亲的尊严 ;适 当的批评犹如催化剂 ,能让人起而奋之 ,从 而 绩 ,女儿 的成功是母 亲攀 比的资本 ,而 女儿们对此却 是极 其反感 的 , 她们 喜欢 自由 的 生 活 ,不 喜 欢 母 亲 限 制 自 己 的 人 生 , 同 时 , 女 儿 们 也 为母 亲们 “ 丢脸”的英语 而反 感 ,也不喜欢母 亲说 自己身 上流着中 国 人 的血 ,一 半 是 归 属 中 国 的 , 她 们 认 为 自 己是 个 真 正 的 美 国人 ,非 常 排 斥 中 国 。母 亲 说 : “ 儿 只有 两 种 ,听 大 人 话 和 不 听 大 人 话 的 ,只 女 有 一 种 女 儿 可 以 住 在 家里 ,那 就 是 听话 的女 儿 。 ”然 而 ,吴 精美 却 认 为 母 亲 的要 求 是 无 理 的 ,她 认 为 自己有 自己 的 人 生 、有 自己 的 目标 ,完 全不用母 亲为她操 办一切 ,她不喜欢 做母亲 的 “ 奴隶 ” ,这不 是在 中 国。美国伦 理强调人 与人之 间的平等 ,子女和父母之间是平等 的关 系 、 是朋友关系 ,而在儒 家的伦理秩 序中 ,是要求长幼有 序 ,这也就 是母 女之间矛盾的根源。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喜福会》是由美籍华人作家艾米·泰昆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美籍华人母女之间的故事,探讨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格冲突、沟通障碍及文化冲突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双重文化造成了母女间的性格冲突。
在小说中,母亲苏兰是传统的华裔妇女,她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尊重长辈、保持纯正的中国传统习俗。
而她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价值观念与母亲相去甚远。
苏兰期望女儿能够言听计从,传承传统,而女儿则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种性格冲突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矛盾。
其次,双重文化导致了母女间的沟通障碍。
苏兰沟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默默忍受、不表达情感、间接传递信息。
而女儿对此不理解,她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母女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使得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最后,双重文化引发了母女间的文化冲突。
苏兰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力保持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
然而,女儿却更多地接受了美国文化,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母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
小说中,苏兰对女儿的交往关系、婚姻选择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女儿却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矛盾。
综上所述,双重文化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格冲突、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然而,通过小说中精心刻画的情景和角色,我们也能够看到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互相理解的努力。
这种反思和探讨,提醒我们在面对跨文化关系时,需要保持开放、理解和尊重,以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作者:杜苏容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
摘要:《喜福会》是20世纪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母亲一代主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女儿一代主要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母女两代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成为两者沟通的主要障碍。
但血缘是不可分割的纽带,中国式的母爱最终融化了母女冲突,为母女沟通架起桥梁,为文化交流提供可能。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式母爱;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指不同文化的交流。
Samovar提出:“当需要被理解的信息从一种文化的成员传输到另一种文化的成员哪里,跨文化交际便产生了。
简单的说,跨文化交际就是拥有不用文化认知和符号的人之间的交流。
” 从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文化的参与者之间。
在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中,四位母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四位女儿,深受西方文化熏陶,显而易见,母女来自完全不用的文化背景,可以说母女之间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也使读者更能理解小说中母女冲突。
一,中国文化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家庭里,父母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必须遵传其安排。
还在通常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不能勇敢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情感意愿。
小说中,钟林冬被迫嫁给小孩黄天余,其婚姻是由父母决定的,并且,她不敢违抗父命,只能做顺从的女儿而不至家庭蒙羞。
此外,中国通常都是大家庭,高度重视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甚至有时他们会牺牲自我来保护集体的名誉。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
比如,在新年的晚餐的饭桌上,吴妈妈会毫不犹豫的把好的一只螃蟹留给自己的女儿精美,而自己留下瘸腿的一只,只是因为她认为瘸腿的螃蟹预示着霉运,吴妈妈这样做,仅仅是牺牲自己来保全女儿不受霉运干扰。
中国母亲们从未停止向女儿们灌输中国文化,希望她们有朝一日能够接受中国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因此,美国女儿们深受母亲传播的中国文化影响。
事实上,中国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女儿心中。
她们试图逃脱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却无济于事。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
美国文化重视个人主义,个人隐私得到尊重。
美国人喜欢自己做决定,并且强调个人目标和个人女里。
在个人注意的影响之下,当中国母亲试图干涉女儿的生活时,美国女儿表达了她们的厌恶之感。
以吴精美为例,当母亲吴夙愿想把她培养成钢琴家,逼迫她去上钢琴课的时候,她坚决反对,试图摆脱母亲的操纵,她渴望自由和独立。
此外,美国文化强调人人平等,包括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平等。
在美国家庭,父母不是权威,他们倾向把孩子当朋友,孩子可以在家里自由的与父母辩论,表达他们的感受。
比如,莉娜和她的丈夫在婚后决定实行AA制。
其次,美国文化不喜欢拐弯抹角,倾向于直接自由谈论其想法。
比如,薇芙丽在婚前带母亲去美发沙龙打扮一番,她竟然当着钟林冬的面批评母亲的发型。
由于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美国女儿傾向于直率表达她们的赞同和不满。
这也是美国女儿不能接受母亲的行为方式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式母爱
中国母亲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她们的母爱。
在中国母亲严重,她们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或者拥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中国式母爱是无声的,但是却充满力量。
在小说中,母亲吴夙愿,为女儿的美好未来绞尽脑汁,送她上钢琴课,逼她参加才艺比赛。
她费尽心思,只是为了女儿在美国过的更好。
母亲苏安梅在得知女儿婚姻出了问题,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女儿的关心。
即便是在参加别人的葬礼,她也毫不在乎,因为女儿的幸福比任何事都重要。
母亲钟林冬每天为小女儿梳头,她还每日擦拭女儿赢回来放入奖杯,剪下关于女儿的报道。
莺莺母亲爱女儿比爱自己生命还多。
当女儿丈夫建议吃一点甜品时,莺莺反驳道:“莉娜不能吃冰淇淋,她从不喜欢吃。
” 即便是莉娜的丈夫也不清楚莉娜的喜好,而母亲莺莺一直记在心里。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喜福会母亲一生都没有忘记她们的中国根,她们也希望女儿也能继承中国文化。
由于她们的努力,美国女儿们最终承认了中国文化,并且认识到她们是中国人。
程爱民指出:“第二代移民在异国遭受到挫折后才会成熟,他们与母亲的关系才会得到缓解。
他们才会发现自己与母亲,以及中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
在小说开始时候,读者可能为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感到焦虑。
正如吴精美以前弹奏的是“乞求的小孩”,在母亲逝世后,弹奏的是“心满意足”,这两首曲子分别是矛盾和融合的象征。
后来精美回到中国,寻找双胞胎姐姐们,她这样做,不仅是完成母亲的遗愿,也是寻找自己的中国根。
正是伟大无私的中国式母爱化解了母女冲突,并为中美文化沟通提供桥梁。
四,结语
作为一名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成功的揭示了两代人的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她自己的故事也反应在其中。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阐释了中国式母爱是小说中融化母女矛盾的主要原因。
母爱可以跨越文化障碍,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程爱民. 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
3,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