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

合集下载

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

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

➢ 台站编发的更正报不再直 接由省信息中心上传国家 气象信息中心,而需经 MDOS处理后做相应处理
➢ 台站元数据要及时上传,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要向全 国分发
➢ 月/年报表数据文件在省级 由MDOS自动制作,台站工 作任务减轻
➢ 省级、国家级均开展针对 资料质量的监控
➢ 国家级针对省级质控后数 据开展资料质量评估
等技术研发,数据处理流程完善,资料业务相关规范标准制定和修订, 高质量数据产品研发 ➢ 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库开发与维护,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产 品存储归档和服务
一体化前后各级资料业务职责的调整
实时观测数据监控

绝大部分疑误信息反馈

月年报制作初审及疑误反馈
全省观测资料传输监控
实时质量控制
疑误信息查询反馈
进度安排
业务试运行(2014.5.12起) ➢省级
-6月起省级基于MDOS自动制作A文件,开展与台站制作的A 文件的对比评估工作; - 9月起将省级基于MDOS制作的A文件上传国家气象信息中 心,在国家级开展与与台站制作的A文件的对比评估工作。
进度安排
业务试运行(2014.5.12起) ➢国家级
-配合省级完成资料业务系统切换,做好切换后数据传输质 量、资料质量监控和评估分析工作 -做好切换后数据收发、存储管理、查询反馈工作 - 6月起各省上传的质控后数据提供服务 - 6月起开展资料质量检验评估工作 - 9月起做好省级制作的A文件与台站制作的A文件的对比评 估工作。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根据本方案制定省级气 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细则。
数据库 数据入库系统
PQC数据库 PQC数据入库
省自建数据库 ——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地面气象数据处理技术规程剖析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地面气象数据处理技术规程剖析

附件2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地面气象数据处理技术规程2015年5月目录1 疑误数据分类 (1)2 疑误信息来源与疑误数据处理依据 (2)2.1疑误信息来源 (2)2.2数据处理依据 (3)3 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 (3)4 疑误数据处理流程 (4)4.1时清 (4)4.2日清 (4)4.3月清 (4)5 疑误数据处理 (5)5.1国家级站显性错误数据处理规则 (5)5.2区域站显性错误数据处理规则 (5)5.3可疑数据处理规则 (5)5.4缺测数据的处理 (6)6 数据处理任务布局 (7)6.1省级数据处理任务 (7)6.2台站数据处理任务 (7)本规程基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数据处理流程,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对MDOS质量控制系统产生以及收集的疑误数据进行确认,以省级数据处理为核心,对错误数据和缺测数据进行修正处理,对元数据进行审核,以保障气象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可靠。

本规程规定了省级和台站数据处理人员的任务、疑误数据处理原则和方法。

1 疑误数据分类为便于对疑误数据处理,将疑误数据分为显性错误数据、可疑数据和缺测数据3类。

显性错误数据:各类气象要素不在气候学界限值范围内的数据(见表1)。

可疑数据:没有通过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和空间一致性检查等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的数据。

缺测数据:有观测任务,但无有效值的数据。

表1 各要素气候学界限值2 疑误信息来源与疑误数据处理依据疑误信息是指某个气象数据没有通过1个或多个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的信息,如“某站气温没有通过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方法的检查,与周围邻近站相比偏低”即为一条疑误信息;疑误数据为具有疑误信息的观测数据或元数据。

2.1 疑误信息来源疑误信息来源主要包括5部分,分别为:(1)MDOS系统的质量控制系统自动生成(2)国家级查询省级(或其他省查询,由国家级下发)(3)省级数据处理人员人工质量控制(4)台站观测人员提交(5)省级其他业务单位人员质疑查询(6)元数据疑误信息上述6部分疑误信息由MDOS系统融合后,统一提供给省级数据处理人员进行处理。

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知识规章

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知识规章

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知识规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管理水平,保证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根据《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从事地面气象测报的各级气象观测站、气象预报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

第三条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应遵循科学、公正、准确、快捷的原则。

第四条应当建立健全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工作纪律,确保测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测报流程第五条测报人员应按照测报程序及要求,准确、及时地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编写气象测报。

第六条测报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气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观测数据,确保测报数据的准确性。

第七条测报人员应熟悉测报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相关计算和记录方法,确保测报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八条测报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掌握相关测报软件和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测报产品的生成和发布流程。

第九条测报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保持跟进气象科技的发展。

第十条测报人员应认真履行保密责任,严禁泄露测报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测报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第三章业务管理第十一条测报单位应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要求,确保测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测报单位应加强对测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和审核测报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测报单位应建立健全测报数据的备份和存档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第十四条测报单位应定期组织业务会议,交流业务经验,解决业务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测报单位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业务情况和工作进展,接受指导和监督,做好业务管理工作。

第四章处罚与奖励第十六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和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测报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批评教育、记过、记大过等。

第十七条对于在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表彰、奖金、晋升等。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篇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汇集-2015版目录第一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 ...................................- 1 -第二章不正常记录处理 ................................................... ...............................................- 6 -第三章重要天气报 ................................................... .....................................................- 11 -第四章降雪加密观测 ................................................... .................................................- 18 -第五章气候评价使用的一些天气和气候标准 ................................................... .........- 19 -第六章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 .................- 21 -第七章仪器设备维护保障 ................................................... .........................................- 36 -第八章云 ................................................... ...................................................... ...............- 37 -第九章能见度 ................................................... ...................................................... .......- 38 -第十章天气现象 ................................................... ...................................................... ...- 39 - 第十一章气压 ................................................... ...................................................... ...- 42 - 第十二章风向和风速 ................................................... .................................................- 43 - 第十三章降水 ................................................... ...................................................... ...- 44 - 第十四章雪深和雪压 ................................................... .................................................- 47 - 第十五章蒸发 ................................................... .........................................................- 48 - 第十六章辐射 ................................................... ...................................................... ...- 51 - 第十七章日照 ................................................... ...................................................... ...- 52 - 第十八章地温 ................................................... ...................................................... ...- 54 - 第十九章冻土 ................................................... ...................................................... ...- 54 - 第二十章电线积冰 ................................................... .....................................................- 54 - 第二十一章月报表 ................................................... .....................................................- 56 - 第二十二章年报表 ................................................... .....................................................- 59 - 第二十三章气象电报及资料传输 ................................................... .............................- 61 - 第二十四章酸雨 ................................................... ...................................................... ...- 62 -第一节酸雨业务规定 ......................................................................................................... ...................................- 62 -第二节酸雨需上报的材料 ................................................... ...................................................... ...........................- 64 -第三节甘肃省气象局酸雨电极配发更换规定 ................................................... .................................................- 64 -第四节酸雨样品考核要求 ................................................... ...................................................... ...........................- 65 -第五节甘肃省气象局酸雨观测操作规程 ................................................... ...................................................... ...- 67 -第六节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章制度》 ................................................. ...............................................- 81 -第七节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创优质竞赛活动办法》 ................................................. ............................- 95 - 附件: ................................................. ...................................................... .......................- 104 -一、天气现象编报规定 ................................................... ...................................................... .................................- 104 -二、长Z文件上传数据格式.................................................... ...................................................... ........................- 111 -三、地面日数据文件格式 ................................................... ...................................................... .............................- 122 -四、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 ...................................................- 123 -五、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 ...................................................... .................- 158 -六、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 ................................................... ...................................................... .................- 167 -七、中国气象局酸雨日、月数据文件格式 ......................................................................................................... .- 180 -八、自动站业务规章制度(2012年) ................................................. ...................................................... ..........- 191 -一、岗位职责 ................................................... ...................................................... .........................................- 191 -二、工作制度 ................................................... ...................................................... .........................................- 191 -九、甘肃省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优秀集体及个人评选办法(试行) ................................................. ......- 195 -十、万用表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 ...................................................... .............- 208 -(一)测量导线是否导通方法 ................................................... ...................................................... .............- 208 -(二)测量电阻值的方法 ................................................... ...................................................... .....................- 208 -(三)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 ................................................... ...................................................... ...............- 209 -(四)测量交流电压的方法 ................................................... ...................................................... .................- 209 -(五)计算机串口测试方法 ................................................... ...................................................... .................- 210 - 十一、DZZ6型自动气象站故障排除方法 ................................................... ...................................................... ..- 212 -(一)DZZ6型自动气象站介绍 ................................................... ...................................................... ..........- 212 -(二)自动气象站故障判断 ................................................... ...................................................... .................- 212 -(三)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的排除 ................................................... ...................................................... .....- 213 - 十二、CAWS600系列自动气象站的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 .................................- 221 -(一)CAWS600系列自动气象观测站的介绍 ................................................... .........................................- 221 -(二)CAWS600系列自动站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 .....................................- 221 - 十三、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要求 ................................................... ...................................................... .................- 226 -(一)一般性维护 ................................................... ...................................................... .................................- 226 -(二)注意事项 ................................................... ...................................................... ...................................- 228 - 十四、甘肃省气象局自动气象站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试行) ................................................. ..................- 229 - 十五、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 ...................................................... .- 234 - 十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 31221-2014) ............................................... ................- 238 -2第一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观测项目,台站不得中途停止观测。

06-高空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气预函〔2016〕37号)

06-高空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气预函〔2016〕37号)

高空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高空气象观测及资料处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空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基于《高空资料统计整编方法(1981-2010)》和《高空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制定了高空气象资料的候、旬、月、季和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高空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和定期统计生成。

2.统计项目13.数据源用于候、旬、月、季、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过质量控制后的定时观测数据。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处理。

除特殊说明外,本算法中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4.1 统计层次说明1)规定等压面:以hPa为单位,包括地面,1000,925,850,700,600,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5,10,7,5,3,2,1hPa。

2)规定高度层:距海平面位势高度500、1000、1500、2000、3000、4000、5000、5500、6000、7000、8000、9000、10000、105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22000、224000、26000、28000、30000、32000、34000、36000、38000m。

4.2 时段说明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季:每年3~5月为第1季(北半球春季),6~8月为第2季(北半球夏季),9~11月为第3季(北半球秋季),该年12月~下一年2月为第4季(北半球冬季)。

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日(平年)或366日(闰年)组成。

4.3 统计精度序号要素单位和精度1 气压0.1hPa2 位势高度1位势米3 温度0.1℃4 温度露点差0.1℃5 水汽压0.1 hPa6 比湿 1 g/kg7 相对湿度%8 大气密度 1 kg/m³9 风速 1 m/s10 风向1°11 风的稳定度%注:统计值尾数,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四舍五入。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面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制定了地面气象资料日、候、旬、月、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统计生成。

2.统计项日值据源用于日、候、旬、月、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质量控制后的逐小时观测数据、部分要素的日观测数据,以及日累计日照观测数据和逐分钟降水量数据。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对待。

除特殊说明外,本章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时段说明1)日:日照用真太阳时,以00时为日界;其他项目用世界时,以12时为日界。

2)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4)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5)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统计精度基本统计方法4.3.1日值统计(1)日平均值4.3.24.3.44.3.5完整记录的处理与统计当参与统计的数据源不完整时,除上文特殊说明外,按下文规定处理。

平均值5.1.1 日平均当某日平均值由3次/4次定时值统计时,若某次定时值缺测,则日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2 候(旬、月)平均在统计候(旬、月)平均值时,只要有一个日平均值缺测,则候(旬、月)平均值采用相应3次/4次定时的候(旬、月)平均值进行平均计算,但当其中一个时次的候(旬、月)平均值为缺测时,则候(旬、月)平均值缺测处理。

一候、旬、月中,某定时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相应的定时平均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各定时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3 年平均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地基GNSSMET水汽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地基GNSSMET水汽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附件2地基GNSS/MET水汽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地基GNSS/MET水汽观测及资料处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基GNSS/MET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基于《地基GPS/MET站采集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制定了地基GNSS/MET气象资料的日、旬、月、季和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地基GNSS/MET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和定期统计生成。

2.统计项目表1 规定的统计要素3.数据源用于日、旬、月、季、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基GNSS台站观测经过质量控制并实时解算后的小时结果数据。

规定原始观测资料的完整率(即观测资料中合格的观测历元数除以理论历元数)大于80%时,才进行小时数据统计。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处理。

除特殊说明外,本算法中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4.1 统计要素说明大气水汽含量(PWV):指单位面积上从地面到大气层顶的垂直空气柱内的水汽总量。

天顶总延迟(ZTD):电磁波从天顶方向通过大气层时由于传播速度变化和传播路线弯曲所引起的时间延迟。

大气水汽含量质量因子(PWV-sigma):通过引用正态分布以及三倍sigma原理来描述大气水汽含量质量情况的数值。

天顶总延迟质量因子(ZTD-sigma):通过引用正态分布以及三倍sigma原理来描述天顶总延迟质量情况的数值。

4.2 时段说明小时:hh:00~hh:59,hh代表00~23中的某小时。

日: 00时~23时。

旬:10日为1旬。

每月第1天至第10天为第一旬,第11天至第20天为第2旬,第21日~月底为第3旬。

月:自然月。

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季:每年3~5月为第1季(北半球春季),6~8月为第2季(北半球夏季),9~11月为第3季(北半球秋季),该年12月~下一年2月为第4季(北半球冬季)。

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日(平年)或366日(闰年)组成。

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内容范文

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内容范文

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内容范文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信息的报送管理,确保气象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及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电视气象部门等相关单位,在收集、加工、传输、发布气象信息环节中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气象信息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气象预报、气象预警、气象服务等内容。

第四条气象信息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第五条省级气象部门根据本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六条本管理制度由省级气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章气象观测数据报送管理第七条气象观测数据是指通过气象观测设备记录和获取的气象要素数值数据。

第八条气象观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频率进行观测,并及时、准确地报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

第九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管理分为实时观测报送和定时报送两种方式。

1. 实时观测报送:指气象观测设备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观测数据。

2. 定时报送:指气象观测设备通过存储器等存储手段将观测数据定时报送给上级管理部门。

第十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方式。

第十一条气象观测数据应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

第十二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按照规定报送周期和报送内容。

第十三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具备信息安全保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第三章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报送管理第十四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指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计算结果,预测和预警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变化。

第十五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频率进行发布,并及时、准确地报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

第十六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报送管理分为实时报送和定时报送两种方式。

1. 实时报送: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

2. 定时报送: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存储器等存储手段将信息定时报送给上级管理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1.引言
为适应近年来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面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制定了地面气象资料日、候、旬、月、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统计生成。

2.统计项
日值
据源
用于日、候、旬、月、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质量控制后的逐小时观测数据、部分要素的日观测数据,以及日累计日照观测数据和逐分钟降水量数据。

4.统计方法
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对待。

除特殊说明外,本章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时段说明
1)日:日照用真太阳时,以00时为日界;其他项目用世界时,以12时为日界。

2)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
底。

4)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5)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统计精度
基本统计方法4.3.1日值统计(1)日平均值
4.3.2
4.3.4
4.3.5
完整记录的处理与统计
当参与统计的数据源不完整时,除上文特殊说明外,按下文规定处理。

平均值
5.1.1 日平均
当某日平均值由3次/4次定时值统计时,若某次定时值缺测,则日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2 候(旬、月)平均
在统计候(旬、月)平均值时,只要有一个日平均值缺测,则候(旬、月)平均值采用相应3次/4次定时的候(旬、月)平均值进行平均计算,但当其中一个时次的候(旬、月)平均值为缺测时,则候(旬、月)平均值缺测处理。

一候、旬、月中,某定时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相应的定时平均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各定时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3 年平均
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总量值
5.2.1 降水量
日降水量:所统计时段内降水记录全部缺测时,对应的日降水量缺测,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否则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

候、旬、月降水量:一候、旬、月中,日降水量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日降水量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降水量按缺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

年降水量:一年中,有1个月或以上记录缺测时,该年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5.2.2 蒸发量、日照时数
一候、旬、月中,日总量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相应时段的总量值按以下方法统计:
总量值=(统计时段内实有日总量的合计值÷时段内实有记录天数)×该时段全部天数。

一候、旬、年中,日总量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相应统计时段的总量值按缺测处理。

一年中有1个月或以上记录缺测时,该年总量值按缺测处理。

极值
5.3.1 日极值
一日中各小时值不全是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如果小时值全部为缺测,则日极值按缺测处理,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5.3.2 候(旬、月)极值
一候、旬、年中,极值数据源不全是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若数据源全部为缺测,则候、旬、年极值按缺测处理,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5.3.3 年极值
除特殊说明外,各月极值不全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如果月极值全部为缺测,则年极值缺测,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日数
一候、旬、月中各日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日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候、旬、月日数按缺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

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日数按缺
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