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今年加速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合集下载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顾延生【摘要】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青海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更事关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因此,要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思考【作者】顾延生【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国务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二期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这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具体实践,是支持青海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是促进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泽后世的宏伟工程。

昭示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开始了新征程,必将成为加速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机遇,成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一)三江源生态位置的重要性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中华水塔”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除了在三江源建立以保护水资源为主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外,还投入一二期共计235.6亿元的资金启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青海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并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等。

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 青海省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 青海省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E n viro n m en talE c o n o m y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青海省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李清源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

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了 脱贫攻坚战,推动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 就。

对于生态地位重要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 省来说,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现脱贫攻坚 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赢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 “双嬴”推进生态扶贫战略是新时期全面打贏脱贫攻咯战的内住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 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力 度,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贫困地区面貌 明显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对于生态环境 特别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要实行生 态保护扶贫,将生态扶贫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的重要方式。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 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日益完善。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被誉为“三江之 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青海近85%的面积在海拔3000米以上,人口承载力低下,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受到了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

近年来,青海省改善民生与治理生态齐头并进,迈出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

目前,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确保了扶贫实效和脱贫质量。

截至2020年4月,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6.29•【字号】青政办〔2017〕117号•【施行日期】2017.06.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青政办〔2017〕11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针对全省自然保护区存在的建设管理水平低、科研监测能力弱、政策措施不完善、机构队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和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梳理出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1.强化落实主体责任。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主体,要认真执行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护措施,履行保护职责,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

要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协同共管机制,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及原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加快提高自然保护区公共服务水平,坚决杜绝非法开发、侵占自然保护区的行为,严格禁止、严肃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活动。

(责任单位: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

)2.完善服务保障措施。

健全完善职责明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共同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水平,加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相关的发展规划、投资预算、土地管理、科研监测等政策性支持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与部门监管相融合的管理机制,制定落实责任明确、协调共管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履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职责。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环境保护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景区管理局。

)3.实行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各自然保护区实际,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机构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分类指导、制定实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

骆惠宁讲话(学习5次藏区精神)

骆惠宁讲话(学习5次藏区精神)

在学习贯彻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骆惠宁同志们: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首次将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工起谋划和推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四省藏区的特殊关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学习贯彻,1月21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强卫书记提出了抓贯彻落实的总体要求;2月1日我在省政府全体会上就政府系统落实省委要求、做好学习贯彻工作做了相应安排。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又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即中发∈zO10〕5号文件,对推进四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幸做出了战略部署。

鉴此,省委、省政府认为有必要召开这次研讨会,组织系统深入的学习研讨,以进一步领会精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强化举措、打好圭动仗,进一步明确要求、形成强大合力,力争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走在四省藏区的前列,抓住新机遇,推动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动全省实现“四个发展”。

今天上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同志做了专题讲座。

明天强卫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

下面,我主要就学习贯彻中发5号文件精神,侧重经济社会发展,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发5号文件,全面准确地把握精神实质中发5号文件,在国发34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了相关攴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内容丰富、含金量高,针对性和指导性强。

集中体现在“十个更加”上: 四省藏区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

明确提出四省藏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重要的综合能源接续基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反分裂斗争中肩负重要责任。

推迸四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直接关系保持四省藏区稳定:关系掌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主动权,关系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安全和统一。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李永金【摘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概况,以及玉树州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针对技术人才缺乏,旅游污染严重,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计划,生态移民政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及专门的监督机构几方面,提出了玉树州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216-218)【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玉树州【作者】李永金【作者单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近年来,全球森林面积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下降面积仍高达730×104 hm2/a。

森林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减缓气候变化,供应清洁水源,可持续供应可再生能源,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休憩和恢复身心的场所等方面作用突出[1-2]。

三江源头森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加以掠夺,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目前,我国学者对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如赵串串等[3]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森林资源处于弱持续状态,源区森林资源地带性分布明显,但不均匀,森林类型多但生产力低,森林林龄结构合理,但异质性差;王世红[4]通过分析三江源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刘成胜[5]认为,三江源区域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森林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林牧争地矛盾突出等问题。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维护三江源区乃至整个区域大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构建全国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08•【字号】青政办〔2021〕97号•【施行日期】2021.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21〕9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已经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8日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旨在阐明“十四五”期间青海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青海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文件,是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部署年度工作和指导各市(州)、县(市、区、行委)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和“五个示范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历史浅析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历史浅析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历史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三江源林业发展历史的研究,综合分析青海林业在保护和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青海省森林资源特征,就当前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

关键词:三江源;林业;历史;探究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青海省被誉为“三江之源”,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且极其脆弱。

青海林业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回顾青海三江源林业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4个历史性阶段:1 第1阶段(1949~1977年)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木材生产被作为林业的主导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再由于受到“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森林被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被利用,这些社会特征决定了在当时林业只能以生产木材为主,且都以采伐天然林为主。

毁林开荒的现象普遍存在,林地成为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一时期三江源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55%,林业用地面积不足3万km2,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

2 第2阶段(1978~1997年)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过渡。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江河源头生态安全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青海高原林业以“分类经营”和“林业分工论”2大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探索与实践,深化行业改革发展。

期间先后启动实施了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开启了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征程,林业地位和职能逐渐发生转变,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1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513.63m3。

但这个时期,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初见端倪但尚未明显确立。

3 第3阶段(1998~2005年)林业全面向建设生态为主转变。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作用的认识愈加深刻,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自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2019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70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向中上等收入水平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总体恶化向重点功能区明显好转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由相对滞后向全方位拓展的转变,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前景。

回顾青海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70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逻辑,对于奋力谱写新时代新青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谱写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70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各族人民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青海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

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5元、10393元,分别是1980年的58.6倍和5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295.95亿元,是1949年的0.2万元的1.15亿倍。

2018年,就业人员由1949年的63.82万人增加到333万人,全省汽车拥有量每百户家庭达到34辆。

坚决推进和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减贫44.3万人,脱贫摘帽25个贫困县(市区),145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2.5%。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的经济任务和重要的政治任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才能为谱写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中国梦开辟光明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