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回顾必记知识点教案:六、遗传的物质基础
(完整版)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导入—-以寻亲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实验-—通过flash虚拟实验直观的呈现伞藻的嫁接和生长的过程。
学生则能轻松总结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讲授——呈现多幅图片,图文并茂,使得学生能快速总结掌握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
探究——播放剪辑的科教视频,让学生认识染色体、DNA、基因的结构组成,感受科研的魅力。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播放flash动画,认识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研讨——展示学生游戏中找到的父子(女)图片,讨论为亲人间为什么会长的那么像,为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总结-—根据图片梳理总结本节知识,加深印象。
评价——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游戏导入教师投放多个名人的图片,指导学生玩寻亲游戏,导出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学生做游戏,寻找长相相近的亲人,理解遗传的概念用自定义动画功能制作的PPT寻亲游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教师播放:伞藻嫁接实验的flash动画。
出示问题: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能学生认真观看、小组内思考讨论,小组代表积极回答:1:含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控制的。
2:伞帽的形状与含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有关,在细胞核通过flash虚拟实验,学生能亲切直观的看到伞藻的嫁接和生长的过程。
也可多次重复观看,加深记忆得到什么启示?中含有控制伞帽形状的遗传物质。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自主学习: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教师展示多幅介绍染色体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思考:“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认真阅读观查,小组内讨论总结:1.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不同。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使学生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即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理解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组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基因的概念。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概念图示。
2.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染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染色体由哪些物质组成?(2)DNA在染色体中的作用是什么?3. 课堂讲解讲解染色体的组成,重点介绍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即双螺旋结构。
4. 互动环节(1)基因是什么?(2)基因与DNA的关系是什么?(3)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和PPT课件,深入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六、教学章节:DNA的双螺旋结构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了解DNA分子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难点:DNA分子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3.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展示法、讲解法、互动提问法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 的双螺旋结构。
4. 教学准备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 PPT课件。
5.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是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2. 自主学习(1)DNA双螺旋结构是如何排列的?(2)DNA分子如何储存遗传信息?3. 课堂讲解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排列特点,阐述DNA分子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案标题: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包括基因、染色体和DNA。
3. 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3. 学生练习册。
4. 实验材料(可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具有遗传特征的生物,如黑色素沉着的狗、花色斑马等。
2. 引发学生对遗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探究: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染色体和DNA。
3. 使用示意图和实际图片,展示基因、染色体和DNA的结构和层次关系。
4. 解释基因的功能,包括决定个体的特征和控制生物体的生理过程。
5.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是如何通过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的,并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实践:1.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可以设计一些基于遗传的实验,如观察果蝇的眼色遗传、植物的花色遗传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加深对遗传的理解。
总结:1.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遗传的重要性和基因的作用。
2. 提醒学生遗传的物质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学和进化的重要性。
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如基因工程、遗传疾病的研究等。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评估:1. 在课堂结束前进行一个简短的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练习册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遗传概念和基因结构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探讨遗传的应用,如农业遗传改良、家族遗传疾病的风险评估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开展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等。
3. 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遗传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问题。
3. 利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例,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3. 分析遗传变异的原因:讲解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
4. 探讨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概念。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进行分析。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7. 总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遗传知识。
五、作业布置2. 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高考生物复习知识清单(6)遗传的物质基础

1.基因、遗传信息的概念:2.DNA 复制、转录、翻译的概念:3.密码子的概念:1.从菌体结构、菌落特征、毒性的角度,区别R 型和S 型肺炎双球菌:2. 比较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操作、实验结论:3.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结论:4.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离心的目的:5.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搅拌不充分、离心不彻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6.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7.细胞中的DNA 和RNA 分子结构的区别:8.从模板、原料、场所、酶、能量的角度,区别DNA 复制、转录、翻译:9. 比较DNA 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10.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 、tRNA 、rRNA 的作用分别是:11.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1.S 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使R 型活菌转化为S 型活菌发生的变异类型为。
将S 型菌DNA 与R 型活菌混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有种,其中大多数表现为。
将R 型菌DNA 与S 型活菌混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特征是。
2.用含32P 和35S 的T2 噬菌体侵染未标记大肠杆菌时,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场所是,合成子代病毒DNA 所需的模板来自,原料、能量等来自;释放的若干子代病毒中,含32P 和含35S 的情况分别是。
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的技术有。
4.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原核细胞含有种核酸,种核苷酸,种碱基,遗传物质是;病毒含有种核酸,种核苷酸,种碱基,遗传物质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HIV 、SARS 、H I N I 、2019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相同、不同)。
5.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模型,这个过程中威尔金森和弗兰克林为他们提供了。
沃森和克里克还提出了的假说。
6.科学家运用技术证明了DNA 半保留复制,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不是)假说-演绎法。
7.在细胞中,一个DNA 分子(能、不能)全部由基因组成,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DNA 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多数、少数),一个RNA 分子长度比DNA 分子(长、短)。
最新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遗传的物质基础》3课时教案设计

【教课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课目的】1.使学生明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研究过程;2.使学生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3.使学生掌握“ DNA是遗传物质”的凭证——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教材剖析】教材第一联系前方所学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知识,说了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经过染色体主要成分的剖析,知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尔后经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来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材因课时所限,未能述及DNA是遗传物质的其余凭证;同时也缺少用科学研究过程的总线索将内容密切联合。
所以,也就缺少了对学生研究精神的培育。
b5E2RGbCAPΑ. 〖教课要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作为遗传物质一定具备的特色。
Β. 〖教课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教材办理】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研究过程为主线索,将本课时的内容进行有机的从头组合,以求达到对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培育。
p1EanqFDPwΑ. 〖构造〗遗传现象→研究遗传物质→作为遗传物质一定具备的四个特色→染色体成分→设计实验(考证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仍是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结果剖析→其余验证明验介绍DXDiTa9E3dΒ. 〖教法〗以科学发现过程的“研究精神”贯串全课时(“发现法”教课)【教具准备】①噬菌体构造图解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图【教课过程】Ⅰ. 复习导入从“千年古莲”实例剖析导入遗传和变异;而后定位于遗传。
Ⅱ. 新课讲解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命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持续,主假如因为遗传物质连绵不停地向后辈传达,进而使后辈拥有与前代相同的性状。
人们经过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够保持必定的稳固性和连续性。
所以,人们以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侧重要的作用。
RTCrpUDGiT染色体为何能在遗传上起作用?经过对染色体化学成份的剖析,得以知道染色体主假如由 DNA和蛋白质构成(见下 A),此中 NDA在染色体里的含量稳固,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的总结:
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获得的特性和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2. 物质基础: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它由四种核苷酸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3. 遗传物质复制:DNA的复制是生物体繁殖和生长的基础。
DNA 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过程,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保留了原DNA链的一个链。
4. 基因型与表现型:个体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基因型是指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的类型和数量。
5. 遗传的模式:遗传的模式包括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形状和性状通过显性基因表现出来,隐性遗传是指形状和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都带有则能显示出来,性连锁遗传指某些特征与性别有关。
6.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型和表现型在整个种群中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7.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突然而稀有的改变。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8. 变异的影响:变异的影响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功能、生态适应和进化等方面。
9.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基因的改造和调控,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改变目标生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些是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提高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能力,为高考生物考试做好准备。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第一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考纲要求】【考点预测】对于本知识点考察在每年不是很频繁,但是一旦考察就是以大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试验是易考点,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实验设计的题型出现。
【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图【考点解析】考点一: 遗传物质探究的经典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 R 型活S DNA + R 型 R 型 + S 型 DNA 水解物 R 型转化因子是DNA ,DNA 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斯 同位素标记法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也是遗传物质。
考点二:DNA 分子的结构及其复制(一) DNA 分子的结构1.DNA 的结构①双螺旋② 骨架③ 配对:A = T G = C2.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3.计算A .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B .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C .整个DNA 分子中,C G T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二) DNA 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 提供;④ 酶:DNA 解旋酶 DNA 聚合酶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考点三 :基因的本质及遗传信息表达1. 基因是DNA 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 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2.DNA RNA 蛋白质(性状)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遗传信息 3.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遗传的物质基础
1、要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科学家的做法是:设法把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分开,________、________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1944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等从________型________细菌中提出这些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________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________才有转化现象。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________的外
壳,头内部含有________。
①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_,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_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自然界,除了________中有少数生物只含________不含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________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磷酸基数,含N碱基数________(相等、不等)。
n个DNA分子中,如果共有磷酸基数为a,A碱基b个,则复制n次,共需脱氧核苷酸________个:第n次复制,需G____个。
DNA 分子中,____碱基对占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5、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两条长链按________平行方式盘旋成________。
②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________排列在内侧。
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6、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是因为的多种排列。
7、DNA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复制的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________供能、________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________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________,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原则,在________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________,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________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DNA复制的特点:新DNA分子由,是一种。
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____________,从而保证了物种的________,保持了遗传信息的________,使种族得以延续。
DNA复制准确的原因:。
9、基因的概念是
基因的功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________。
10、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直接:
②间接:。
11、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通过________合成________的过程。
转录即DNA的________________序列→mRNA的________________序列。
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模板,合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翻译即mRNA的________序列→蛋白质的________序列。
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