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合集下载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意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默一默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chóuchàng) 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暮ǎi(霭) 渲.染(xuàn) 朝.朝暮暮(zhāo)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气势宏大。

二.读一读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三、想一想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壮观的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壮观的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壮观的山水画的意境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美丽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体验山水画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

2. 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

3. 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和示范法,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定义、特点和历史。

2. 采用欣赏法和实践法,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并尝试自己创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让学生猜测什么是山水画。

2. 讲解:介绍山水画的定义、特点和历史。

3. 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和体验其意境。

4. 实践: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构图、色彩和笔墨。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尝试用山水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写下自己对作品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品意境的表达,评价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山水画作品展示。

2. 绘画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实践环节,要注意安全使用绘画工具。

2. 在欣赏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意境。

3. 在作业布置环节,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流派及其特点。

2. 比较中西方山水画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世界绘画的多样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品质量,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绘画技巧的掌握。

九、教学延伸:1. 邀请画家或艺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山水画,体验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并对山水画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山水画的构图要素;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4.山水画的名家作品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观赏几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要素(15分钟)分析山水画中的物象、组合、平衡和整体气象等构图要素,解释它们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同时,以示范作品为例,详细解说构图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3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常用绘画技法,如线条运用、墨色运用、创造亮点等。

并结合实例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的运用方法。

4.学生练习绘制山水画(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山水画绘制技法,自主选择山水画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5.作品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估:1.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根据作品的构图、技法运用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2.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3.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

选取几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山水画名家作品,培养对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鉴赏能力;2.参观画展或美术馆:组织学生参观山水画专题展览或美术馆,亲身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继续练习和创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作,通过多次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山水画名家作品图片;2.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墨、颜料、画刷等);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山水画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设计结束。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山水画教学的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学生在深入理解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山水画的意境》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重难点三:个性化教学与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设想: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富有山水画意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山水画产生好奇心。
2.新课导入: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山水画的意境表现,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示范讲解:教师现受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4.鉴于学生在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山水画基本知识的掌握。由于山水画涉及的技法、历史背景等方面较为丰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适用年级:初中课时数: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含义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能力;2.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2.山水画的技巧和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景物,思考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知识讲解(40分钟)教师介绍山水画的基本定义和意境,解释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展示多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对于意境的追求和表现手法。

讲解山水画常用的笔法和线条结构,教授如何描绘山、水、云、树等自然景物。

3.实践操作(40分钟)给学生准备纸张、颜料和画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绘制山水画。

教师提供一些山水画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让学生运用画家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去描绘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4.艺术交流(2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信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完成山水画作品;3.学生在艺术交流中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1.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可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2.学生个人用纸、颜料和画笔;3.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教学延伸活动:。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评价山水画。

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起源和演变;2.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3.山水画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

•重点: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以及其文化内涵。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山水画图片;4.教学PPT。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山水画的起源、演变、构图、表现手法等基础知识;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山水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美感。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山水画的世界;2.讲授新课:讲解山水画的起源、演变、构图、表现手法等基础知识;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在欣赏山水画过程中的感受。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2.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反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1.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描述其构图、表现手法和意境;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分享给班上的同学听。

教师自我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评价山水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在评价和反馈环节,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思维能力: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审美创造: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山水画,谈谈你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得都很好,说出了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追求,比如留白、重神似、重意境营造、以墨色浓淡表现画面层次等。

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深谙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1、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2、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
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
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
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
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
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
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
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
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
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
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
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
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
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
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
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
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
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
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
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
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
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
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
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
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
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
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
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
“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
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
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
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
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
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
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
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
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
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 培养
艺术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
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教学。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
更加形象化地呈 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