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史料及解析】《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素材(开国大典)(人教版必修1)

【史料及解析】《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素材(开国大典)(人教版必修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素材1.原始资料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的中南海新华门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

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

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

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

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

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都失败了,就是明证。

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上,有其很大的重要性。

我们还有帝国主义站在旁边,这个敌人是很凶恶的。

中国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上的比重还很小。

现在没有可靠的数字,根据某些材料来估计,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产值不过只占全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

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

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简 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46.5 47.11 48.1
美国旧金山
【过程】 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 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 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会徽
【过程】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探究活动】 (1)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社会制度 实施群体 主要作用 享有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 各民族共同繁荣 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同胞 祖国的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制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坚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成功地进行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中国的诞生背景、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中国的诞生背景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果。

在这之前,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和外国侵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二、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政治体制的建设和巩固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

1954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权利。

此后,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三、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发展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国初期的社会建设建国初期,新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教育改革,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

经济上,中国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工业,建立了一套国有经济体系。

社会上,中国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政治建设

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_______________的。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替代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人民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7张PPT)

人民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7张PPT)

② 1954年宪法正式新19确疆55定维,吾尔民自族治区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5.建立:五大自治区
6.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广西壮族自
治区1958
7.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主 联广泛 系程度
《共同纲领》一度代行宪法的作用; 二者都是民主议决的产物; 具有宪法的效力;
都为初期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1)法律依据: (2)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 高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 、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 代表大会产生。
其职权有四:立法权、 决策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监 举
督负
负责 责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省市级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举监
督负
责 负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地市级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意建义设: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
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
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一、新中国的成立
2.概况:
(1)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下午2时
②内容: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国旗和国徽
聂耳
田汉 第一届政协决定以 《义勇军进行曲》为 代国歌
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 中国的成立做了具体的组 织工作方面的准备 与会代表:
内容
1、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专题概述
• 时限:1949年至今 • 专题线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创立——曲折发展——完善)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提 出、实践及其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开创政治建设新局面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956-1976年的曲折+转折后的政治建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你 知 道 我 国 共 有 多 少 个 民 族 吗 ?
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民族多?
苗 族 蒙古族
傣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黎族 藏族
瑶族
壮族
回族
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施政纲领——《共同纲领》
举行开国大典
油画
《开国大典》
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一个通过天安门的方队——海军方队
步兵方队
骑兵方队
炮兵方队
坦克方队
人民解放军的战机
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课件6: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6: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成就:形成了以__宪__法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___依__法__治__国__奠定了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建、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① 重 新 召 开 各 级 ___人__民__代__表__大__会________ 和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议。 ②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肝__胆__相__照__,______ __荣__辱__与__共____________”的方针,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2.《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 《共同纲领》只是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 同时,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
24
13.64%
私营 工商
业 13
7.39%
少数 民族
13
7.39%
宗教 4
2.27%
街道 居民
42
23.86%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人大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与普遍 性。
论从史出 上表人大代表来源真正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特色。
2.史料探史——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保障:1954 年宪法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制定人:时伦香 第六单元 第21、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 必修一21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③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有何不同? 目的 讨论内容 参加人员 会议性质 作用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中国和平民主问题 讨论政权与军队问题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 筹建新中国的方案。 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没有反动分子参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拓展知识】1.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本解放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土地改革

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

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我国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根本立场出发,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镇压反革命 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见91页引言)一个大典、两部法律、三次会议和三个制度 [键入文字] 2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3)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加强了 巩固了 反映了 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文革时名存实亡;新时期恢复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组成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 ,规范了 ,昭示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有何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特别提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政治) (1)基础(原因):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1954年宪法确立;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④文革后恢复;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职能变化: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5)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政策)

(1)背景: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中形成了深

厚友谊。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2)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3)法律保障: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5)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评述它们对我国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背景 内容 作用 《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键入文字] 3 《共同纲领》 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将在全国胜利,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92页意义

通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变化:复习手册59 二、十年建设建设和文革(1956——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道路探索、曲折发展; 美苏争霸、多极化出现) 文化大革命”含义:是1966---1976年一场由领导者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在全国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两年徘徊时期(1976文革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1、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3、经济: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以来 ——至今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际格局的变动和世界的多极化和全球) 1、背景: 2、措施: (1) 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 (3)法制建设加快,完备法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