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1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网络纲要__同步训练)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网络纲要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特点: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内容:A.《共同纲领》具有①的性质;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D.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A.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B.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D.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二、制度创新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共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C.作用:a.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b.开创了群策群力建设国家的新局面A.演变:a.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发展:③召开后,职能转变。
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c.曲折:“文革”(1966-1976)期间无法实行。
d.新发展: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
2.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最早规定:《共同纲领》B.基本形成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特点: a.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b. 人民当家作主c.民主集中制d.一院制D.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见重点拓展表格)E.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即墨市第四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号:21【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二、新中国的三大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 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① 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② 完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战线。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①提出: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
”②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重难疑点突破】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三大制度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的后三目
1、人大制度是怎样确立的?确立的意义? 2、全国人大的地位及职权? 3、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指导思想、合作 方式及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基本内容、 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 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1、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监督宪 法的实施;2、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 任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及各 部部长;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材料三:2009——2010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提交提案5820件, 立案5218件,其中相关经济、民生的提案3700余件。
根据材料,认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合作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方式? 政治协商; 政协的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但代议制的形式 和本质有差别。以下关于中西方代议制的比较 正确的有( )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 权力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国旗和国徽
聂耳
田汉 第一届政协决定以 《义勇军进行曲》为 代国歌
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 中国的成立做了具体的组 织工作方面的准备 与会代表:
内容
1、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专题概述
• 时限:1949年至今 • 专题线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创立——曲折发展——完善)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提 出、实践及其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开创政治建设新局面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956-1976年的曲折+转折后的政治建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你 知 道 我 国 共 有 多 少 个 民 族 吗 ?
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民族多?
苗 族 蒙古族
傣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黎族 藏族
瑶族
壮族
回族
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施政纲领——《共同纲领》
举行开国大典
油画
《开国大典》
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一个通过天安门的方队——海军方队
步兵方队
骑兵方队
炮兵方队
坦克方队
人民解放军的战机
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习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习难点】理解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准确含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与作用。
【课前知识梳理】一、开国大典⑴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召开,讨论建立的有关事宜,通过了《》。
⑵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和政务院的负责人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⑴宪法内容:确立了我国的和,规定了人民的,制定了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⑵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⑶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
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充分受到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1959年和1964年,又分别召开了第二届人大和第三届人大。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⑴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⑵新阶段: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
⑶职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
⑵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行使。
⑶确立:1949年《》与1954年《》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
⑷省级自治区:、、广西、、西藏。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意识形态到民主制度,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 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工农联盟、各党派合作”的新型政权。
这一政权形式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体现了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良性互动,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展开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农民、瓦解地主阶级,实现了广大农民土地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也取得圆满成功,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其他党的领导人积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标志着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建立和发展。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机制不断壮大,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开展文化大革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1966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大革命。
虽然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5. 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这一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6. 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在此基础上,党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习实践】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时间:1949、9、21;地点:北平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内容: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2、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新政权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历史意义: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颁布:1954一届人大召开3、内容:四部分4、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5、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历史意义: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政体1、正式确立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2、方式: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3、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4、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5、组织形式:分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6、人大代表产生:人民普选7、意义: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合作基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时间:初步建立1949年;正式建立1954年。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4、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5、职能变化: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成为参政议政的舞台。
6、指导思想:1956年“八字”方针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民主党派已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7、历史意义: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
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者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那么,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好成绩”呢?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4)新政协召开。
通过了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时机尚未成熟,未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2、开国大典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新政协的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
标着着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2、发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会议就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的新阶段。
3、意义(见学案讲义)(1)(2)(3)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2)两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
2.成立:1949年10月1日 。
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 ,标志
着 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 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
是 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954年宪法
(1)目的:为了保障 ,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 作用 《
》。
(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为 、
、
,以及 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 ,规定
了 ,制定了
,并将
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
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 ,巩固
了 ;反映了 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 ,
为 奠定了基础。
2.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从
向
过渡的完成, 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
为 ,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 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请思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
二、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年通过的《 》正式
以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 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意义:
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 运行。
②奠定了 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
民 的关系,昭示着。
(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
对 的历史。
2.指导思想:“ ”。
3.形式: ,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是 。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 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设立 ,行使 。
2.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 》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建设: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 ,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4.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6. (2007海南历史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
主人土担任。
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
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
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 A D C C 6 C
二、非选择题
6.
(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证明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这一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