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过渡状态。
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历程:
初步确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继续: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会代表: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特殊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条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建立: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 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正式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规定了: 特点:具有广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 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已垮台,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群众性和进步性 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各方面 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与会代表: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意义: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广西风光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内蒙古大草原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新疆风情
探究:比较我国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1)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施群体不同: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 家作主;后者是港澳同胞当家作主. (3)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 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4)享有的权力不同:前者在行使一般地方 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 检察院
最高人民 法院
国务院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早期 旳政治建设
----民主是我们旳目旳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旳史实;
★ 2、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旳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旳建立和完善旳 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旳特色 。
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 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方 法。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完善发展: 1956年确立“长久共存,相互监督”八字方针
合作探究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络何区别?
(1)联络: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旳主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
不是国家机构;
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3. 产 生 和 组织方式:
二 、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新局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1953: 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旳建立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9年6月19日,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亲笔 写信邀请信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一 、创建新中国:
1949年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毛泽东领导人 民筹建新中国,制定并经过了《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共同纲领〉要求了: 特点新:中国具为有人广民泛民旳主主义国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旳、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旳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旳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经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确保逐渐消灭剥削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 。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筑牢基础】一、新中国的成立㈠.背景:1、军事上: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1949年3月,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做政治报告,内容:⑴. 工作重心: ⑵. 中心:⑶. 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⑷. 总任务:转变为;向社会转变.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3、制度组织上:1949年9月,会议的召开。
内容通过——《》选举——㈡.时间:年月日新中国成立了。
㈢.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结束了、、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的国家。
3、确立了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基础和基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成果:通过了《》①内容: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过度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和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年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领导的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标: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中共八大。 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 考试说明: • 新政协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 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8)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 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 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 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 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要点一
•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 制度
• [史料研读] • 主题 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及特征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制政治、近代以来①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 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西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
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1)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成立: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18-19 专题4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主要内容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内容3.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原因(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完善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实施(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
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
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
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
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
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
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
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
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
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则规定了中国的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几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具有较高的课堂积极性。
但对于模块式教学还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史料,创设情境,从旁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学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培养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和资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展示,学会在网络中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部宪法的诞生的意义;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突破难点:带领学生阅读课本,复习已学知识等,通过探究、对比等方法,来完成对难点的深化理解。
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色的突破要结合书本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做到学以致用。
七、教学教法:1、教法:【复习导入法】从复习上一课内容开始,使学生知识有连贯性,将学生引入到本课中,从而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问题设置法】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史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法:【史料分析法】使学生能主动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资料和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与所学内容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合作探究法】在课堂讨论时,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教具准备:PPT、多媒体、黑板、教科书九、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内容呢?生: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课本内容学习还是比较熟悉的,刚才同学们也说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那么胜利的标志是指什么呢?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师:是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新中国诞生了。
此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师:那么建设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又是怎样进行建设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请大家翻开书本p64。
讲授新课师:结合课文P64-65的内容回答:新中国的成立有哪些前提条件?又经历了怎样的筹备过程?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生:阅读课文,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教师解读: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其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因而我们说新中国成立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步。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一)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板书)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它的召开有什么意义?生:总结回答。
教师归纳展示: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主要内容: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C.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d.总任务: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3、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a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确立国体: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d组成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学生活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
教师归纳展示:(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
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
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
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生:总结回答。
教师归纳展示:(三)历史意义(板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师: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生: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5“学习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什么本质区别?【提示】根本区别: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板书)师:结合课文P64最后一段和P66第一、二段回答:第一届人大会议于何年召开?为何建国后没有立即召开人大会议?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板书)(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机构是谁?该宪法是如何创立的?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1)起草过程(板书)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主要内容(板书)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国体,即国家性质。
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中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3)性质(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4)意义(板书)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