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过渡状态。
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历程:
初步确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继续: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会代表: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特殊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条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建立: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 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一)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一)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资料卡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1)军事基础:的胜利发展,以被推翻。

(2)思想基础: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3)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共产党。

2.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A.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地点:(2)内容:①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转移到,②工作中心: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总任务:从转变为,从社会转变为社会。

(3)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B.《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阐明了国家的性质,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

高一必修一政治史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高一必修一政治史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历史条件: 2、成立: 3、政权性质(成员组成): 中共领导的各党各派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 4、 历史意义: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结束了半殖半封的历史 国家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协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地理: “大杂居、小聚居” 现实: 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1954年一届人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时间顺序: (1)最早: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 (2)最晚: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4、历史意义: 实现了 保证了 促进了(见书68页)
中国共产党
工人阶 级、农 民阶级、 小资产 阶级、 民族资 产阶级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和平
国徽
• 中国国徽图案的组成: 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金色 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方 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 形状,环拱一颗大五星。 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 成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 叉处为圆形齿轮;齿轮中 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 左右结住麦秆下垂,并把 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
专题四第1课
主 新 政 治中 建国 设的 民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1949.4: 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时间、地点:1949.9 北平? 临时宪法 内容:决定……;通过……;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 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考一轮复习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 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答案】D ①民【族团点结拨原】则全国各民族共同使②用民的族货平币等上原则有少数民族的 ③民文族区字域表自示治对制少度数正式民创族立文化的④尊党重和,政体府现尊重了少民数族民团族结文的化 .①理③④念,和B.汉①字②共③同使用C.就②体③现④了民D族. 平①②等④的理念。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答案】B
C.②③
D.③④
【点拨】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
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
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
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项;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 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 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பைடு நூலக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
• (1)含义 •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 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 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
• (2)原因 • 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 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 会经济比较落后; • 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 ④民族分布特点:小聚居大杂居。 • ⑤《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③职能 •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 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民主协商,参 政议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2)发展: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 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广泛吸收各民 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 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1)初步建立 • ①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召开。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2)正式确立 • ①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宪法》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 职权结束,但其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 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 ②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哪种居住局面?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
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变化并分 析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解析】 第(1)问“变化”概括材料信息即可;“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民 主制度、民主形式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 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与所学知识,从乡 村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基层民主 建设成果显著。 实质: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 普选 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
各阶层人士组成。
(4)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4)历史作用 ①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②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 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 发展。 三、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人权被践踏: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的生 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整合知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整合知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诞生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3)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内容: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确定了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诞生)3、意义:(1)国内:结束了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增强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一届人大(1954年,北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与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195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2、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 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 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专政,压 迫这些人,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对人民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 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 2006天津文综)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 3、历史意义 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依据是( )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 )。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农村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D.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考点2.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主要内容: A.确立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 A.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意义: 开创人民民主的新阶段,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定法制基 础。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民主是我们的目标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标志 1949.10.1;开国大典 2、历史条件
①军事基础: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②政治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③理论基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必修三 ④组织基础: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2009年广东)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答案A。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 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 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 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2008广东)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解析] A、C在《共同纲领》中已确立。B项在1956年三大改造 才完成。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选D。
意义
(2007年山东14) 右图是1956年版人民币10元券正面图 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2.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情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
①1949年《 》规定实行。 》正式确认。
依据
②1954年《
实施
五个自治区:①到1958年内蒙古等自治区先后成立; ②1965年( )自治区成立。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 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恢复经济 1949-53 过渡 恢复时期 巩固政权 时期 改造时期 1953-56 确立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1956-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 改革开放
内容
地位 意义
不同政权组织形式的比较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2.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时间 发展
概况
职能
1949 初步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代行全国人大 年 确立 商会议的召开 职权 1954 正式 1954年《中华人民共 年 确立 和国宪法》正式确立 性质转变: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的 组织形式 1956 新阶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 职能转变:政治 年 段 党派实行‚ ‛ 协商、参政议政、 的方针 民主监督
材料:封建的剥削制度我们要废除,但资本主义的剥削 在今天还不能够废除……在目前中国之条件下,私有资 本主义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 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得让资本主义存在和 发展几十年,这样对工人阶级好处多,坏处 少。 ——1949年刘少奇在天津工商界的谈话
(2006·北京卷1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 为了( )
(2012年广东卷 1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 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选C。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 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 D(1956年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2010年广东佛山市二模)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共领导下,继续作为 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 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解析]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 人大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 行人大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 组织继续发展它的积极作用。答案C。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2.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
依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 》确认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 级人大。 ③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根本政治制度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社会主义 民主的重要体现。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2.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政权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基石
法制建设 《 1954年宪法》 法律依据 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
基石
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区、州、县)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009年江苏)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 确的一组是( )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 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 治建设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