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30

合集下载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教 时间:1949年3月 师 地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讲 内容:三个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推进新课
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 重心转移:乡村
城市
● 转移:军事斗争
恢复和发展生产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பைடு நூலகம்重要

国策和基本制度。
③1956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实施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
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师 讲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
解 起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
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
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推进新课
二、开创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机构是谁?

该机构是如何创立的?
教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 讲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4)、意义: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
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
供了法律保障。
推进新课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新政协(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 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 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 可以获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确立和发展:
继续存在:
2、1954年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杂 居
小聚 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 区1958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专题四第1课
主 政新 治中 建国 设的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 1 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16Βιβλιοθήκη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
3
七届二中
1919449年9年3月3月5日在-河13北日省在平河山北具省的平西山柏具坡的村西召柏开坡村召 开
4
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由西柏 坡进驻北京时,面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他对 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 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解放了,要成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有哪些因素
军事上的胜利(敌人被打败了) 政治上得到人民支持
共产党做好执政的准备了
召开有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 会议商量建国问题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

(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

(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合作探究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
(1)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 2.职能: 不是国家机构;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是国家权力机关
立法,任免,决 定,监督等权; 选举产生
3.产生和组 织方式:
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 1949年9月 北平 1)时、地: 2)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名 B、国都、国旗、国徽、国歌 C、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D、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材料三: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毛主席和代表合影原版照片
③ 组织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筹备工作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1)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军事基础 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政治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为新中国的建 立作了理论准备 内容: 中心转移、基本政策、总任务 ——理论基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代表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职权有四:立法权、决定权、 任免权和监督权。
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ppt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ppt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 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 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藏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 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 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 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 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江泽民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思考:这三种制度有 什么共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宪民法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民族区域 大会制度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依照欧美实行内阁 制或议会制,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 检察院
最高人民 法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各部委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 并对其监督。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1 、 解 放 战 争 —— 基 本 胜 利 2 、 反 动 政 府 —— 已 被 推 翻 3 、 政 治 方 面 —— 七 届 二 中 4 、 组 织 方 面 —— 政 协 会 议 5 、 全 国 人 民 —— 热 烈 拥 护
政治方面:
时间: 地点: 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中心转移 内容 基本政策 总任务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下午2时
②内容
A、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B、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2)标志——开 国 大 典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组织方面:
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北 京
1928年 6月21日改 北京为北平
新政协 会议上才改 北平为北京
组织方面: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9、21
地点:北平
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③内容: A、讨论——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 中 国 初 期 的 政 治 建 设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内容: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背景: 1、基础--推翻国民党统治(破旧) 2、过渡--召开新政协会议(立新)
一 、 新 中 国 成 立 的 历 史 条 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高一历史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高一历史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行 原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建立
① 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 法律 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并作为我国的 基本政治制度 概况:五个民族自治区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 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历史分期及政治建设概况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初步建立)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66年—1976年 文革时期(曲折、严重破坏)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快速发展)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三大 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形成过程 (1)自下而上建立各级地方人大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标志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建立 2.主要成果:1954年宪法颁布 (1)内容:规定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4)意义: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创了人民 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
开国大典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C.政府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工作中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 基本政策: 政治、经济、外交
总任务:
农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
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
一、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础)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2)理论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 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1、初步确立: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正式确立: 1954年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协章程 职能变化: 代行人大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性质) 3、新的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地位变化: 最高权力机构 目的: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特点: 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新 中 国 初 期 的 政 治 建 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前提) 2.成立及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a.法律基础:1953年1月中国人民政府委员会 1、条件:
通过….决议。 b.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与会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虽然探索中出现失误和 曲折,但成就却是伟大的,这是主流,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 艰难。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占据主导,给党和全 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和邓小平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
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
C D.表现的阶级属性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

A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⑴国内意义: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 ②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⑵国际意义: 改变了…推动了 …增强了 P5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中
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
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
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C.人民代表大会C制度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2、过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共和国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 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概括我党历史上有那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后,全党务必要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
作风”。其主要目的是 A.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知识解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 利的方针;③规定革命胜利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④告诫警 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新中国成立与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意义
小知识: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 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 响吗?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54个民族 28——中共成立于1921,到1949年革命胜利, 历时28年
C
B 国民党在大陆势力已被彻底铲除
C 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新民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
依据是
B.克服宗派主义作风
D
C.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D.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C
A. 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两个作风不能变
C.党的总任务的确定 D.基本政策的制定
④.组织上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知识解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特点: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 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 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 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 ),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 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 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 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
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
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A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A
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 B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 民主专政。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会议性质: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此为施政纲领。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 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